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三种满江红不同形态萍体的特性及其固氮能力和肥效



全 文 :三种满江红不同形态萍体的特性
及其固氮能力和肥效 ’
张 悟 民
(浙江省湖 州市农科所 》 矿嘴
近年来通过大面积生产实践和试验证明 , 细满江
红 ( A z o l l a f i l i e u l o i d e s )和 日本满江红 ( A z o l la j a P 0 n i -
e a )具有比满江红 ( A z o ll a i m b r i e a t a )繁殖快 , 单位面
积产量高 , 固氮能力强等优点 。 于是 , 生产上大力推
广 。 由于对其缺点没有认识 , 造成严重的 “ 坐萍 ” 和
“ 死萍 ” , 影响其产量 、 固氮与肥效 。 除渐江省外 ,
外省部分地区亦发生类似情况。 作者在试验中发现 ,
三种满江 红不同形态萍体 , 在生长速度 、 抗性强弱 、
固氮能力和其肥效作用存在着差异 。 现将二年来的研
究结果 分析如下 :
一 、 不同萍体形态特征与生长特性
萍体形态是萍种固有特征之一 。 细满江红和 日本
满江红均属水生 、 湿生获类植物 , 在水面生长时分平
面浮生型 、 斜立浮生型与直立浮生型三大种生态型 ,
而满江红属水生蔗类植物 , 分平面浮生型与重叠浮生
型二大种生态型 。 萍体形态特征常随生态因子 、 群体
状况或管理技术的不同而发生演变 , 且差异显著 , 利
用效果亦不同。
(一 ) 平面浮生型 当温度或营养条件不利 , 萍
群稀疏 , 个体细小 , 平铺浮生于水面 , 一般在冬夏季
节发生较多 , 显示了低温和高温对萍体的影响 。 在春
秋生长旺盛季节 , 如定期分萍 , 保持萍群稀疏状态 ,
或将斜 、 直立浮生型 (或重叠浮生型 ) 的分枝拍碎 ,
使分枝萍的生长点产生新萍体 。 这种形态萍体 , 在水
面呈萍接萍状态 , 每亩产鲜萍体 1 , 。0 斤左右 。
(二 ) 斜立浮生型 春秋季节 , 气温 、 光照和营
养条件适合萍体生长繁殖 , 当萍群密集时 , 平面浮生
型的生长点已不能向四周生长 , 在主杆叶腋间产生侧
枝 , 分枝与水面成 45 ” 角 , 呈斜立状态浮生于水面 ,
故称斜立浮生型 , 每亩产鲜萍体 3 , 0 0斤左右 。
(三 ) 直立浮生型或盆 . 浮生型 细满江红和 日
本满江红在春秋季节萍体生长快速 , 在萍群密集时 ,
大部分个体由斜立浮生型演变到直立浮生型 , 萍型较
大 , 萍高可达 5一 7厘米 , 亩产高达 1~ 2万斤 , 满江红
在萍群密集下 , 由于没有向空生长的习性 , 由生 长点
产生的新分枝只能重趁数层 , 覆盖于水面 。
三种满江红在适温情况下 , 其直立浮生型或重叠
浮生型具有萍体大而重 , 主杆高而分枝多 , 个体生长
点与绿色叶片增多 , 根系发达而细长 ; 就同一 类形态
不同萍种看 , 细满江红与日本满江红的个体形态特征
优于满江红 (表 1 ) 。
表 1 三种满江红的形态特征比较
长)
米厘
根(刻州 .一…根一点一萍体名称 主杆高度(厘 米 ) 主杆 分枝(枝 ) 个 体叶片(张 ) 态生 长(个 ) ( 系 ) 孟任gnōj任J.匕.`,1ZJ任289
细满江红
平面浮生型
斜立浮生型
直立浮生型
0

4 2
5
.
6 5
3 5 4
5 7 7
1 4么0
::
呀.
一匕厅`舀J任ù匕内乙
日本满江红
平面浮生型
斜立浮生型
直立浮生型 2 。 55
2 50
4 88
1 10 7
::
:
“ `
; :;: …::
4
.
::: …;: . 5
4 ; 1 ! 5。
0
.
45 1 0
.
4
满 江 红
平面浮生型
重叠浮生型 0 . 5 5
12 5
2 0 6
2 3
1 2 2
.
13 : 1 1 1 5
二 、 不同萍体形态的生长特性
(一 ) 平面浮生型
平面 浮生型萍体有以下几个特点 :
1
. 繁殖快 萍体着生的生长点多寡 , 是决定
繁殖快慢的主导因素 。 从个体来看 , 平面浮生型的生
* 分析工作 由本所刘月香 同志进行 。
长点比斜立 、 直立型少 (表 1 ) , 从单产重量来看 ,
以每亩千斤萍体计算 , 细满江红的平面浮生型的生长
点有 2 . 3 4 亿个 , 分别比其斜立 、 直立型多 7 . 5 2 千万
与 1 . 2 3亿个 , 满江红 的平面浮生型 的 生 长 点 1 . 59
亿个 , 比其重叠型多 5 . 6 千万个 。 由于平面 浮生
型着生的生长点多 , 能加速新萍体 , 加快 了无 性 繁
殖 。
田间放养30 天后的结果表明 , 平面浮生型繁殖最
快 , 斜立型次之 , 直立型和重叠型最慢 。 细满江红的
平面浮生型的生长速度 , 分别比其斜立型和直立型快
30 5
.
1~ 74 2
.
1% ; 日本满江红的平面浮生型的生长速
度 , 分别比其斜立型和直立型快 19 3 . 8一 5 38 . 5% , 满
江红的平面浮生型比其重叠型快 94 . 7% 。
2
. 累积产量高 适温 下 , 亩养 1 , 0 0 斤鲜萍 , 由
于繁殖加快 , 分萍面积扩大 , 提高了累积产量。 细满江
红放养 30 天 , 可累积产量 8 . 4 万斤 , 分别比其斜立型
和直立型高 4至 8倍 ; 日本满江红月累积产量 8 . 82 万
斤 , 分别比其斜立型和直立型高 2 . 9至 6倍 ; 而满江红
的平面浮生型月累积产量仅为 1万斤 , 比其重叠型高 1
倍 。
3
. 分散度大 平面浮生型的萍体无枯枝枯叶的
黄化现象 , 绿色且壮 , 抗逆性强 , 气温高达 4。。 C , 低
至 一 5“ C 连续80 小时亦不致全部死亡 。 另外 , 萍根短
而分散度大 , 在萍种 田或稻 田放养 , 易使萍体均匀散
布于水面 , 加速繁殖 , 故宜作繁种之用 。
平面浮生型的缺点是一次单产量低。
(二 ) 料立浮生型
细满江红和 日本满江红的斜立浮生型的一 次单产
量虽比其平面型高 , 缺点是单位面积的萍体着生总生
长点数减少 , 繁殖速度下降 , 抗逆性减弱 。
(三 ) ! 立浮生型和盆里浮生型
细满江红和 日本满江红 的萍株具有向空中生长的
特性 , 其直立型一次单产高达 1一 2万斤 ; 满江红在萍
群密集状况下 , 生长分枝萍只能重叠数层 , 其重叠型
一 次单产可达 3一 5千斤 。 然而 , 其黄化现象严 重 , 根
重 比例增大 , 单位面积萍体着生的总生长点数显著减
少 , 繁殖速度显著下降 , 因而累积总产量降低 。 细满
江红和 日本满江红的直立型和斜立型在萍种 田里长期
拥挤 , 互相遮光 , 致使萍体嫩绿瘦弱 , 抗逆性减弱。
观测结果证实 , 水面放养时如气温高达 30 “ C , 萍株一
般被太阳晒死 5~ 10 % ; 萍体瘦弱者 , 死亡率高达 20 一
3。% 。 在冬季如气温降至 一 o3 C , 连续 6一 8小时 , 会
使整个萍株冻死枯萎 。 由于细满江红的根系发达 , 根
数多 , 萍株之间的根系和侧枝互相交叉生长 , 放养时
难 以均匀散布在水面 , 影响萍体生长繁殖 。 再有 , 直
立浮生型和斜立浮生型的细满江红和 日本满江的根系
发达 , 易扎入泥层中湿生繁殖 , 进行人工倒萍比较费
工 , 大面积生产申, 矛盾较突出。
三 、 不同形态萍体的固氮能力
细满江红 、 日本满江红和满江红在本地 区同时存
在于 自然界中 , 全年分布在4~ 7月与10 ~ 12 月 , 在一
年三熟轮作复种耕作制的水稻田或连作晚稻秧田养殖
利用 , 时间在 4一 6月 。 在这一阶段内 , 从千物重 、 固
氮兰藻数和千萍全氮含量三项抬标看 , 一般以平面浮
生型的萍体最高 , 斜立型者次之 。 细满江红和 日本满
江红演变成直立型 , 满江红演变成重叠 型 者 , 其 干
重 、 固氮兰藻和全氮含量均锐减 (表 2 ) 。
根据二年来在早 稻田间养萍试验测定 , 细满 江红
与日本满江红比满江红的萍体产量高 , 绿色叶片空腔
中共生的固氮兰藻多 , 机体含氮量亦高。 在稻 田中共
生20 天内所积累的氮素总量绝对值和百分比均 比满江
红高 , 但是同一萍种的不同形态的萍体 , 因其繁殖速
度不同 , 致使萍体产量和养分含量亦不同 , 固氮能力
也有显著差异 (表 3 ) 。
表 3 三种满江红不同形态萍体在早
稻田间的固氮能力*
试验前氮 素
(斤 /亩 )
试验后氮 素
(斤亩 )/
氮素增加萍种名称 萍体形态
(斤 / 亩 ) } (% )
细满江红
平面浮生型
斜立 浮生型
直立浮生型
2 8
2 1
2 3
1 1

4 8
8
.
4 2
6
.
2 4
2 0
2 1
9 5
7 9 6
.
8 8
59 5 8 7
4 02
.
4 4
日本满江

平面浮生型
斜立浮生型
直立浮生型
12
.
8 3
9

6 6
7
.
18
7 7
6 2
0 l
1 1 10
.
3 8
82 0
.
9 5
5 ] 3 6 8
脑é卜一阮l比l月16WMI队
九bl匕一口比Un甘,古
满 江 红
平面浮生型
重叠浮生型
0
.
73
0
.
86
6

9 4
5
.
0 1
2 1
4 2
8 5 0
.
C 8
5 13
.
9 5
* 在早稻田 间养殖 20 天进行人工倒萍。
总之 , 平面浮生型萍体固氮能力最强 , 斜立 浮生
型萍体次之 , 直立浮生型和重叠浮生型萍体的固氮能
力最差 。
四 、 三种满江红不同形态萍体的肥效
为验证三种满江红不同形态萍体的肥效 , 于 1 9 7 9
一 1 9 8。年设置 田间小区试验 , 小区面积 2 . 5厘 , 重复
三次。 水稻品种系广矮 4号 , 稻谷产量以含水量 13 . 5 %
折算 , 结果如表 4。
由表 4 可知 , 细满江红和 日本满江红 的平面浮生
型萍体的增产效果和出糙率高于斜立浮生型萍体 ; 而
斜立浮生型萍体的效果又高于直立浮生型萍体 。 满江
红的平面浮生型萍体的增产效果和出糙率高于重叠浮
生型萍体 。
在同一萍体形态之 间比较 , 日本满江红的单位面
积鲜萍产量虽不如细满江红高 , 但其固氮量多 , 因而
表 2 不同月份气温对三种满江红不同形态萍体内含物的影晌
州 萍一 …一剪蓄言…一才兹年汀谕悦:
1卜!翼 …鳝6 …三…扣 :。 …三日薰。 …三’
}
`
{ 千重 ( % ) 1 7
.
3。 1 一 t 一 { 7
.
3。
I 一 ! 一丁一石万一下二丁一
5 …18 ·…鬓 …薰。 …薰。 …薰。 …:犯。 …洲洲洲 :犯
6 …24 ·…然 …燕。 …薰。 …薰。 …燕。 …燕。 …薰。 …薰。 …薰。 .
} ! 千重 ( % ) 1 。
.
5。
{
6
.
2 5
}
5
.
3。 !
6
.
7。
}
6
.
2 5
1
5
.
5。
{
5
.
6 5 }
5
.
5 。
州 薰 1燕5 …薰8 1薰3 1燕7 …!一 ::5 1薰1 …燕。 …蒸台誉音刊薰7 …薰5 1燕2 ’ …燕1 …焦燕5 …薰; …薰1 …燕8 …燕


. 固氮兰藻含盘 以万 /叶计 。
2 8
表 4 三种满江红不同形态萍体对早把产 t 的影晌*
萍种名称 萍体形态
萍体产量 *
(斤 /亩 )
稻谷产量
(斤 /亩 )
比 对 照 增 产 糙米率
( % )
细满江红

平面浮生型
斜立浮生型
直立浮生型
46 0 0
3 80 0
3 0 50
90 7
.
2
8 42
.
4
8 0 3
.
5
斤 /亩
12 7
.
2
::
1 6
.
3
8
.
0
3
.
0
8 0
7 8
7 7
.
7
尹 日本满江红
平面浮生型
斜立浮生型
直立 浮生型
4 2 6 0
3 5 8 0
2 8 4 0
9 36
.
8
9 1 0
.
2
8 37
.
1
1 5 6 8
1 3 0 2
57
.
1
2 0
.
1
16
.
7
7
.
3
8 0
8 0
7 9 5
3 1 0 0 8 4 6

0 6 6
.
0
满 江 红
平面浮生型
重叠浮生型 2 4 2 0 8 09 。 0 2 9 . 0
8
.
5
3 7
7 8
7 7
.
5
对 照 (不养萍 )
申 放萍均为 6 0 升 /亩 。 萍体产量系养殖 2 0 天后的总重蚤 。
水稻的增产绝对值和百分比要比细满江红高 ; 而细满
江红又比满江红高。
通过大 田试验和调查发现 , 早稻田放养直立浮生
型萍体的 “ 坐萍 ” 和 “ 死萍 ” 严重 , 水稻增产不显著 ,
如仁舍公社东升大队第六生产队的早稻广矮凌号 , 放养
细满江红平面浮生型萍体 4亩 , 每亩放种4 0 斤 , 倒萍
时亩产鲜萍 4 5 0 0斤 , 稻谷亩产斤 8“ . 2 , 比不养萍的
对照亩产的 7 4 9 . 5斤 , 增产巧 . 57 % , 而放养直立 浮生
萍体 10 亩 , 由于发生 “ 坐萍” 和 “ 死萍 ” ( 20 . 5% ) ,
放萍量相同 , 倒萍时亩产鲜萍只有 80 斤 , 亩产稻谷
8 0 1斤 , 比不养萍的对照增产 6 . 87% 。
辽宁省土壤学会和沈阳市土壤学会举行第四届
会员代表大会贬 1 9 8 1 年学术年会
辽宁省土壤学会和沈阳市土壤学会于 19 81 年 4 月
10 日至 14 日在沈阳举行了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 1 9 8 1
年学术年会 。 年会收到学术论文 、 试验报告分析和评
术共 1 2。篇 。 分别在大会和分组会上作了宣读 。
自19 7 9年上届年会后 , 两年来 , 我省各地会员在
土壤农化的各个领域都很活跃 , 积极向科学技术纵深
发展 , 向广度开拓 , 取得了大量可喜的成果 。
在土壤科学的基础理论方面 , 陈恩凤教授和他的
助手们对土壤肥力的实质进行了深入探索 , 提出以土
体构型基础物质的数量和特性作为表征土壤肥力主要
指标的新论点 , 受到国内外土壤学界的重视 。 另外 ,
有关单位对土壤酶 、 高产棕壤有机质矿化与积累 、 有
机无机复合体 、 土壤磁性 、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土壤
无机磷形态 、 矿物油和重金属土壤污染及根际微生物
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果 。
两年来 , 我省各地会员积极参加了全省第二次土
壤普查工作 , 并结合土壤普查开展了科学研究 。 宋达
泉教授等还对我国和我省海岸带及海涂资源状况及其
发展远景作了介绍。 在低产土壤改良方面 , 进行了苏
打盐渍土改 良、 拦海造田水盐动态 、 盘锦地区排水种
稻对脱盐的作用 、 暗灌排水与土城及作物生长关系等
研究 。
农业生态系统 、 轮作、 耕作制度的研究也受到我
省有关部门的重视 , 会上也有所反映 。
肥料方面 , 姚归耕教授在会上报告建议开展长期
定位观测和定位试验 , 建立耕地田间档案 , 为制定合
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 。 各地对水稻、 大豆 、 谷子 、 苹
果 、 蔬菜等营养与施肥 , 对钾 、 铁 、 锌 、 锰等营养元
素的研究均有一定成果 。 绿肥的研究正在 向深 度 发
展 。
在土壤农化测试技术方面 , 也有很多 可 喜 的 成
果 , 如研制成功了流动注射分析 、 远红外消煮和氨气
敏电极法 , 以及设计装配成土壤野外测试车等 。
大会还邀请有关同志作了 “ 回归设计法在土壤农
化科研上的应用 ” , 介绍英国 、 西德 、 新西兰 、 澳大
利亚等国土壤农化科研动态等报告 。
通过讨论 , 代表们对我省土壤普查中的间题 , 如
何把土壤农化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 为农业生
产服务的问题 , 提出了不少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