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臭椿叶与香椿叶的比较鉴别及体外抗菌试验



全 文 :臭椿叶与香椿叶的比较鉴别及体外抗菌试验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 1 2田 29 ) 朱育凤 周琴妹 陶开春
摘要 目的 :观察臭椿叶与香椿叶的不同点 。 方法 :从性状 、化学反应定性鉴别 、体外抗菌试验三个
方面对臭椿叶 、香椿叶进行了对比研究 。 结果 :二者在性状 、 化学反应足性 、体外抗菌试验等方面均有明
显差异 。 结论 :臭椿叶 、香椿叶为来源于两种不同科属的植物 ,其植物形态有区别 , 成分不同 ,抗菌效果
不同 ,不宜混用 。
关键词 臭椿叶 香椿叶 性状鉴别 体外抗菌试验
椿擂始载于《唐本草 》〔`〕 , 并云 : “ 香者名椿 ,
臭者名擂 。 ” 苏颂谓 : “ 二木南北 皆有之 。 形干大
低相类 ,但椿木实而 叶香可吠 ,槽木疏而气臭 。 ”
古代本草记载的 “ 稽 ” 为苦木科臭椿 , “ 椿 ” 为谏
科香椿 。 文献比 3〕记 载椿 叶有消炎 、 解毒 、 杀虫
作用 ,用于治疗肠炎 、 痢疾 、 疗 、 疽 、 漆疮 、 白秃 。
擂叶主治疮疥 、 风疽 。 椿擂因其原植物形态在
未开花结果之前 ,特别是叶的形态十分相似 ,又
因古文献中常将椿擂收载于同一条 目 , 另二者
功效有相似之处 , 这些都是造成混淆使用 的原
因 。 椿擂其原植物来 源于两个不同科属 , 且槽
叶有小毒 ,故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臭椿叶 、香椿叶
进行对比研究 。
, 药材来源
药材采自南京师范大学校 园 , 经南京 中医
药大学任仁安教授鉴定 。 臭椿叶系苦木科臭椿
A而nt us a l t站s ima (M i一l ) 骊 n gl e 的干燥 叶 , 香椿
叶系谏科香椿 几。 an , ine ns 站 ( A . Jus s . ) Roe m .
的干燥 叶 。
2 实验方法
2
.
1 性状鉴别 臭椿叶 : 单数羽状复叶 ,互生 ,
长 45 一 60 Cm ,小 叶 13 一 25 Cm ,有短柄 , 披针状
卵形 ,长 7 一 12 e m , 宽 2 一 4 . 5 Cm , 先端长渐尖 ,
基部斜截形 ,稍圆 , 近基部外具 2 大锯齿 , 齿背
面有油腺 1枚 ,上面深绿色 , 下面灰绿色的 , 破
裂后有奇臭 。 香椿 叶 : 双数羽状复 叶 , 互生 , 25
一 5 0 c m ,有特殊气味 ;具小叶 10 ~ 2 ,对生或近
对生 , 具短柄 ;长 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 , 长 8 -
巧 c m , 基部偏斜 , 圆或圆楔形 , 先端尖 , 全缘或
有稀疏锯齿 , 上面深绿色 ,无毛 ,下面色淡 , 叶脉
或脉间有长束毛 ;叶柄红色 , 基部肥大 。
2
.
2 定性鉴别 取本品粗粉 5 9 , 加无水 乙醇
.
4 84
.
50 iln
,超声提取 3 0 m in , 滤过 , 滤液供以下实验 :
a
. 取上 述滤液 2 时 , 置 试管 中于紫 外灯 ( 3 65
nI )下观察 ,有天蓝色荧光 , 点在滤纸上观察为
黄色荧光 。 b . 取滤取 2 而 , 加 7% 盐酸轻胺甲
醇溶液 2 一 3 d , 加 or % 氢氧化钠溶液 2 一 3 d ,水
浴微热 , 冷后用稀盐酸调 p H 至 3 一 4 ,加 1% 三
氯化铁醇溶液 l 一 Z d ,溶液显紫红色 。 。 . 取滤
液 10 d , 分别滴加生物碱沉淀试剂 。 实验结果
见表 1。
表 , 臭椿叶 、 香椿叶定性反应结果
生物碱反应
样品 荧光 盐酸经反应 胺反应 磷铝酸
墨绿色 ( 十
墨绿色 ( 十
苦味酸
淡黄色 ( 十
淡黄色 ( 十
碘化秘钾
臭椿叶
香椿叶
2
.
3
2
,
3
.
1
) 灰白色 ( + + )
) 黄棕色 ( + )
杭菌试验
药物 : 称取 10 9 干燥 药材 , 分别用水
煎煮和热回流两种提取方法制成 四份样品 , 臭
椿叶 、香椿叶的水提取物分别记作 A 、 B , 臭 椿
叶 、香椿叶的醇提取物分别记作 C 、 D ,各样品于
实验前 , 用 10 ℃流通蒸汽灭菌 30 而 n , 备用 ,每
时 药液相 当于原药材 1 90
2
.
3
.
2 营养琼脂培养基 : 用前于 1巧℃灭菌 30
而 n , 培养基质量符合中国药典 19 5 年版标 准
的规定 。
2
.
3
.
3 菌 种 : 金 黄色 葡 萄 球 菌 C M C C ( B )
2 6( X )3 :绿脓杆菌 CM C C ( B ) 10 1以 ;大肠杆菌 CM -
C c( B) 科 102 ;均由江苏省药品检验所提供 。 菌
液 : 实验前 ,从 保存菌种斜面上 沾取少量菌苔 ,
接种于 10 而 普通肉汤培养基中 , 于 37 ℃培养
24 、 ,取出作原菌液 ,再用生理盐 水稀释原菌液
至 10一 ,备用 。
中药材第 23 卷第 8 期 20以)年 8 月
DOI : 10. 13863 /j . i ssn1001 -4454. 2000. 08. 025
表 2 样品抗菌试验结果
菌种 样品
浓度 ( g 药材 / d)
0
.
0 4
.
2 0
.
1 5
.
()X
x l o
·
2 2
.
5 0x 1 0一 l .25 x l 02 6
.
25 x 1 0一 3
.
13 x 1- 03 1
.
5 6 x l - 03 7
.
8 0x l份
阳性
对照
阴性
对照
金黄色葡萄
球菌
十 +
十 +
绿脓杆菌
大肠杆菌


△ 圣

乙、 卡

D
_ △ 一 _ 普 + + + + + + + +
“ + ” 表示生长 ;“ 一 ” 表示不生长 ;“ △ ” 表示该浓度为 M BC , “ 、 ” 表示该浓度为 MI C
2 3
.
4 方法 : 采用琼脂 平板稀 释法 。 以无 菌
操作法于一支灭菌的 25 以 刻度试管中加 or 以
药液 ,再加 巧 以 融化的营养琼脂于试管 中 , 摇
匀 ,倾注 or 血 于另一平皿 中 ;然后再加 10 以
营养琼脂于试管中 ,摇匀 , 倾注 10 时 于另一平
皿 ,然后每次加 oI d 营养琼脂稀释 ,直至第 10
个平皿 , 待含药平皿中的营养琼脂凝结后 ,往平
皿中加人备妥的 1仔“菌液 0 . 1 血 , 用小玻璃棒将
菌液均匀涂布于琼脂平板上 , 同时作无药阳性
对照平皿 和无 菌 阴性 对 照平 皿 , 将平皿置 于
37 ℃培养 24 h ,观察结果 , 确定 M IC 。 经培养后
无菌生长 的各平皿 , 用灭菌不锈钢勺挖取一块
琼脂贴于 营养琼脂平板上 , 经 37 ℃ 培养 24 h ,
观察结果 ,确定 MB C 。 实验结果见表 2 。
3 讨论
3
.
, 恭 曰 〔’ 〕“ 椿 、擂二树形相似 ,但擂木疏 , 椿
木实为别也 。 ” 颂 日 : “ 椿木实叶香可淡 , 稽木疏
而气臭 。 ” 臭椿叶 、香椿叶虽外形十分相似 , 但它
们在植 物学上毕竟还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科
属 ,还是有明显区别的 。 从性状上看 : 臭椿叶为
单数羽状复 叶 , 叶基锯齿 背面有油腺 1 枚 , 气
臭 。 香椿叶为双数羽状复叶 , 叶背面叶脉或脉
间有长束毛 , 气香 。 从定性反应来看 : 臭椿叶 、
香椿叶的荧光反应 ,盐酸经胺反应 , 生物碱反应
均有明显差异 。 从体外抗菌试验来看 : 虽然臭
椿叶 、 香椿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 绿脓杆菌 、大
肠杆菌均有抑菌作用 , 但它们的抑菌能力有明
显差异 。
3
.
2 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 : 臭椿叶 、 香椿 叶
水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的抑菌
作用 , 臭椿叶水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
抑菌作用明显强于香椿叶水醇提取物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 实验结果表明 : 臭椿叶 、
香椿叶水醇提取物对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
作用 。 但臭椿叶对绿脓杆菌的抑菌作用强于香
椿叶 。
3
.
3 臭椿叶 、 香椿 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绿脓
杆菌 、大肠杆菌均 有抑菌作用 , 椿槽叶治疗疥
疮 、 风疽 、漆疮 、肠炎 、 痢疾闭有一定科学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李时珍 . 本草纲 目 (校点本下册 ) . 北京 : 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97 9 : 19 89
2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上海 : 上海科技出版
社 , 19 86 :从 29 、 25 87
( 19 9
一 12 一 06 收稿 )
迎订阅 《中药材》 、 《中草药》 、 《中成药》 系列核心
中药材第 23 卷第 8期 2X( X) 年 8 月
子句 e 称兮二乡全泛丫旦范
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