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蛇葡萄根霜剂治疗外科疮疡的实验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1-01-19
蛇葡萄根霜剂治疗外科疮疡的实验研究
孙江桥 ,陈科力 ,吴和珍
(湖北中医学院 ,武汉 430061)
  摘要:蛇葡萄根霜剂外用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的肿胀度和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
肠杆菌 、绿脓杆菌的生长;增加大鼠疮疡模型血清脓液中溶菌酶的含量;促进家兔背部皮肤创面的愈合。
关键词:蛇葡萄根霜剂;抗炎;抑菌;排脓;伤口愈合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9903(2001)05-0037-03
  蛇葡萄根为葡萄科 Ampelopsis sinica(Miq).W.
Wang的根 ,是民间一种常用的中草药 ,广泛用于风
湿痹痛 、骨髓炎及无名肿毒等疾病的治疗[ 1] 。蛇葡
萄根霜剂是以蛇葡萄根为主药制成的霜剂 。本实验
就其医治外科疮疡的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并分别
在炎症病理反应方面探讨其清热解毒 ,化腐生肌的
作用 。
1 材料
1.1 药物  蛇葡萄根霜剂:取蛇葡萄根 、白蔹 、白
芨 、虎杖 、冰片等五味中药 ,前四味药以 70%乙醇渗
漉 ,回收乙醇 ,配成一定浓度的水溶液 ,加入 O W 霜
剂基质 ,再加入相应量的冰片研匀 ,制成每克霜剂含
1g 和 0.5g生药的外用软膏。由我院中药鉴定教研
室提供 。二甲苯 , 武汉中天化工总工司 , 批号
980305。醋酸肤轻松软膏 ,天津药业有限公司 ,批号
98066032。龙珠软膏 ,武汉马应龙药业股份有限公
司 ,批号 990317。菌株:金葡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
菌 ,均由湖北中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提供。
1.2 动物 昆明种小白鼠 ,雌雄各半 ,体重 18 ~
22g 。SD系大鼠 ,雌雄均用 ,体重 180 ~ 220g 。家兔 ,
雌雄各半 ,体重 2.2 ~ 2.3kg ,均由同济医科大学实验
动物中心提供。
2 方法与结果
2.1 清热解毒试验
2.1.1 对小鼠耳廓肿胀度的影响 取小鼠 50 只 ,
随机分为 5组 ,分别为:生理盐水组 ,基质对照组 ,蛇
葡萄根霜剂高剂量组(1g生药 克霜剂),蛇葡萄根低
剂量组(0.5g 生药 克霜剂)和醋酸肤轻松软膏(下
同)。各组按 0.2g 药物(或基质) 20g 体重于小鼠右
耳涂药一次 ,生理盐水组涂以生理盐水。1h 后各组
以蒸馏水洗去药液 ,用干棉球擦净 ,待干燥后 ,给小
鼠右耳涂以二甲苯0.05ml 只 ,左耳作自身空白对照
组 。涂抹二甲苯 1h后 ,将小鼠颈椎脱臼处死。用内
径 6mm 的打孔器打下左 、右双耳相应部位的圆片 ,
迅速在精密扭力天平上称重 ,右耳重量减去左耳重
量之差作为肿胀度 ,比较药物的抗炎作用 。采用 t
检验法进行组间对照处理(下同)。结果见表 1。
表 1 蛇葡萄根霜剂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度
的影响(x±s;n=10)
组  别 剂量(g kg)
右耳片 左耳片 肿胀度
(mg)
生理盐水组 4.04±0.61 1.02±0.19 3.02±0.57
基质组 4.18±0.40 1.07±0.13 3.11±0.43
高剂量组 1 3.33±0.56 1.02±0.18 2.06±0.49*
低剂量组 0.5 3.41±0.59 1.07±0.26 2.34±0.59*
肤轻松软膏组 2.98±0.57 1.05±0.23 1.93±0.62**
  注: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P<0.05 **P<0.01(下同)
结果表明 ,蛇葡萄根霜剂能对抗二甲苯所致小
鼠耳廓的肿胀 ,其中高 、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5)。
2.1.2 对小鼠腹部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 2]
 取小鼠 50只 ,用脱毛剂将小鼠腹部被毛脱去 ,随
机分为五组(同上), 2d后 ,各组按 0.2g 药物(或基
质) 20g 体重在小鼠腹部皮肤脱毛区涂抹药物 , 3h
后 ,再按上述给药量重复给药一次 ,于末次给药 1h
后 ,用棉球蘸蒸馏水将小鼠腹部洗净 ,小鼠尾静脉注
射 0.5%伊文思蓝生理盐水 0.1ml 10g 体重 ,并立即
于小鼠腹部脱毛区皮肤正中部位滴二甲苯 0.05ml
只 ,使二甲苯浸润 ,在皮肤上形成一个近圆形的斑
块 ,20min后 ,将小鼠颈椎脱臼处死 ,剪下腹部带有蓝
·37·
第 7卷第 5 期
2001年 10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7 , No.5
Oct., 2001
DOI :10.13422/j.cnki.syf jx.2001.05.017
斑皮肤 ,剪碎后装入带瓶盖玻璃试管内 ,倒入丙酮-
硫酸钠溶液 5ml ,置于避光处 ,3d后以 2000rpm 离心
10min ,取上清液 ,用 721分光光度计于 590nm 处测
OD值 ,比较组间差异 。结果见表 2。
表 2 蛇葡萄根霜剂对二甲苯致小鼠腹部皮肤毛细血管
通透性增加的影响(x±s;n=10)
组  别 剂量(g kg) 伊文思蓝蓝斑(OD)
生理盐水组 0.176±0.064
基质组 0.164±0.054
高剂量组 1 0.024±0.009*
低剂量组 0.5 0.026±0.007*
肤轻松软膏组 0.016±0.004*
  结果表明 ,蛇葡萄根霜剂高 、低剂量组均能显著
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腹部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亢
进 ,染料渗出减少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2.1.3 体外抑菌试验 实验时制备牛肉浸膏汤液
体培养基和固体平板培养基[ 2] 以及药物液体培养
基:用移液管吸取牛肉膏汤液体培养基 15ml放入试
管内 ,另取蛇葡萄根霜剂(1g ml)放入试管中 ,稀释
为1∶5 ,1∶10 ,1∶20 ,1∶40 ,1∶80 ,1∶160 , 1∶320 , 1∶640 ,1
∶1280 , 药物浓 度分 别 0.2000 , 0.1000 , 0.0500 ,
0.0250 ,0.0125 ,0.0062 ,0.0031 ,0.0015 ,0.0007g ml。
分别将金葡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菌株接种
于牛肉膏汤液体培养基中 ,浓度为 10-3 ,在 37℃孵
箱中培养 18h后 ,再分别接种于药物液体培养基中 ,
各10支试管(9支不同浓度药物管和 1支对照管),
每管 0.1ml ,于 37℃孵箱内培养 24h后 ,取出观察细
菌生长情况:如药物管澄清 ,表示无细菌生长 ,则试
管药物浓度有抗菌作用;如为浑浊 , 表示细菌已生
长 ,则该管中药物浓度无抗菌作用。取各菌株澄清
的药物管 ,用接种环接种的固体平板培养基上 ,放入
37℃孵箱内培养 24h ,观察不同细菌在固体平板培养
基上的生长情况 ,细菌不生长的最低浓度为药物对
该菌的最低抑制浓度(MIC)。见表 3。
表 3 蛇葡萄根霜剂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菌  株 最低抑菌浓度(MIC)
1∶5 1∶10 1∶20 1∶40 1∶80
金黄色葡萄球菌 — — — + +
大肠杆菌 — — — + +
绿脓杆菌 — — + + +
  注:“ —”表示无菌生长 , “ +”表示有菌生长
由表 3可见 ,蛇葡萄根霜剂对金葡球菌 、大肠杆
菌 、绿脓杆菌等三种细菌的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
制作用 。
2.2 化腐生肌试验
2.2.1 对家兔皮肤创面愈合的影响[ 3]  取家兔 20
只 ,剪去背部的被毛 ,并用脱毛剂脱毛 。两天后 ,将
动物随机按上法分为五组 ,其中阳性药组药物为龙
珠软膏(下同),为每组 4只 ,在动物距脊柱两侧 2cm
处各切去一个直径为 1.5cm 的创面伤口 ,深度从皮
肤到肌层 ,在创面伤口上按组别涂抹 4g 药物(或基
质) kg体重 ,用纱布覆盖伤口 ,胶布固定 ,每日给药
一次 ,观察伤口愈合的情况 ,于给药后 10d在伤口局
部组织取材 ,送病理检查。
结果 ,术后给药 24h后 ,药物组伤口开始出现一
层淡红褐色膜 ,有效控制了创面的渗液渗血 ,而生理
盐水组和基质组伤口湿润 ,且渗出物较多;术后给药
3d ,药物组创面已长出薄层或点状上皮 ,淡红褐色膜
变成深褐色膜 ,肉芽组织生长明显 。生理盐水组和
基质组部分伤口感染并伴有浓液;术后给药 7d ,药
物组创缘收缩明显 ,伤口深色膜成为黑色痂皮膜 ,干
燥无感染。而生理盐水组和基质组伤口较湿润 ,仍
有渗出物 ,创面收口不明显 ,仅见薄层肉芽 ,未见明
显的新生上皮 ,个别动物伤口仍可见脓液 。记录从
术后给药起 10d内创口无脓性分泌物 、表面覆盖上
皮所需时间(以天数计算 ,10d后的均按 10d计算)。
结果 ,葡萄根霜剂高 、低剂量组创面愈合期较蒸溜水
组明显提前 。见表 4。
表 4 蛇葡萄根霜剂对家免皮肤创面愈合期的影响(x±s;n=8)
组  别 剂量(g kg) 愈合期(d)
生理盐水 9.25±1.39
基质组 9.00±1.93
高剂量组 1 6.25±1.03*
低剂量组 0.5 7.50±1.69*
龙珠软膏组 7.00±2.07*
  组织学检查显示 ,给药后10d ,葡萄根霜剂高 、低
剂量组创面肉芽组织明显增厚 ,致密无水肿 ,血管数
量减少 ,底部已有较多的胶原纤维及纤维细胞 ,表皮
增生 ,创面愈合;生理盐水组和基质组可见肉芽组织
增长 ,表皮开始增生 ,纤维母细胞开始生成 ,可见少
量的胶原纤维 ,部分创面组织仍水肿明显 ,有炎性细
胞浸润 。
2.2.2 对大鼠疮疡模型大鼠脓液和血清中溶菌酶
含量的影响 实验时制备金黄色葡萄球菌液(20亿
个 ml)、含菌琼脂平皿[ 2] 以及溶菌酶标准液:取溶
·38·
第 7卷第 5 期
2001年 10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7 , No.5
Oct., 2001
菌酶干粉溶入 pH 6.4的 0.067mol L 磷酸盐缓冲液
中 ,配成 50 、100 、200 、250 、300μg ml备用 。
疮疡动物模型的制备:将大鼠用脱毛剂脱毛 ,两
天后 ,大鼠脱毛区皮肤消毒 ,切开一个直径为 1cm 的
伤口 ,深达皮下 。每个伤口内注入 10亿个金黄色葡
萄球菌 ,每日一次 ,连续 3d ,直至伤口出现红 、肿 、触
痛并可见脓性分泌物为止 。
取疮疡动物模型大鼠 50只 ,随机分为五组(同
上)。各组在创面伤口上按组别涂抹 2g 药物(或基
质) 200g体重 ,用纱布固定 ,每日一次 ,连续 4d。给
药期间 ,可见蛇葡萄根霜剂高 、低剂量组伤口感染处
脓性分泌液较生理盐水组 、基质组稀薄。第 5d ,取
生理盐水 1ml反复冲洗伤口分泌液 3 次 ,收集冲洗
液注入试管中 , 3000rpm离心 15min ,取下沉液 2μl ,注
入含菌平皿孔内;大鼠颈动脉取血 ,3000rpm离心后 ,
取20μl血清 ,注入含菌平皿内 ,另同时在含菌平血
孔内注入等体积的各种浓度溶菌酶标准液 ,于 25℃
温育 18h后 ,测量小孔周围溶菌酶环直径 ,作标准曲
线。以溶菌酶浓度为纵坐标 ,溶菌环直径为横座标 ,
作出溶菌酶标准液的坐标曲线 ,然后从曲线上查出
各组血清和脓性分泌物中每毫升含溶菌酶的微克
数。结果见表 5。
表 5 蛇葡萄根霜剂对大鼠疮疡模型疮口脓液和血清中
溶菌酶含量的影响(x±s;n=10)
组  别 脓液溶菌酶含量 血清溶菌酶含量(μg)
生理盐水组 219.60±46.55 168.90±40.11
基质组 211.40±42.53 165.50±37.77
高剂量组 257.00±29.91* 217.50±27.16*
低剂量组 232.30±42.93 211.50±14.72*
龙珠软膏组 264.00±24.29* 201.10±14.36*
  结果表明 ,蛇葡萄根霜剂高 、低剂量组大鼠脓液
和血清中溶菌酶含量均明显增高 ,与生理盐水组比
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外科疮疡为体表化脓性疾患。中医认为 ,疮疡
的形成为“瘀久化热 ,热腐成脓” 。“清热解毒 ,化腐
生肌”为中医外科治疗的基本原则 。炎症早期的病
理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 ,通透性亢进 ,渗出液增多 ,
炎性水肿为特点 。蛇葡萄根霜剂对二甲苯所致小鼠
耳廓肿胀度和腹部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具有明
显的抑制作用 ,表明蛇葡萄根霜剂在炎症早期即有
作用;体外抑菌实验表明 ,蛇葡萄根霜剂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 、大肠干菌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其生
长的作用。炎症中 、晚期以脓液形成和纤维组织增
生 、肉芽屏障形成为特点。蛇葡萄根霜剂能使疮疡
模型动物血清及疡面脓液中的溶菌酶含量明显增
高 ,脓液亦变得较清稀 ,易于排出 ,其脓尽 ,有利于伤
口的愈合。在家兔皮肤创面愈合试验中 ,蛇葡萄根
霜剂组可见皮下及肌层均有大量的纤维母细胞增
生 、胶原纤维生成 ,血管数量减少 ,显示该剂能加速
肉芽组织的生成 ,促进表皮的生长和伤口创缘的收
缩 ,从而使伤口的愈合加快 ,愈合期提前。
参考文献:
[ 1]  湖北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湖北中药资源名录[ M]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90.214.
[ 2]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93.275-277 , 303 , 319.
[ 3]  张凤春 , 陈云峰 ,苏颜珍 , 等.地龙对新西兰大白兔背部
创伤愈合作用的机制研究[ J] .中国药学杂志 , 1999 , 34
(2):93-96.
2002年《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征订启事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双月刊 16页 64 页改为 80 页 ,每册定价 8.60 元 , 国内代号:2-633 各地邮局订阅 ,国外代号:BM299 ,
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北京 399 信箱)订阅 ,亦可向本刊编辑部邮购 , 地址:北京市东直门内北新仓 18 号 , 中国中医研究院
中医药信息研究所 ,邮编:100700 , 电话:(010)64014411-3212 , 传真:(010)64013995 , E-mail:lwz@mail.cintcm.ac.cn
·39·
第 7卷第 5 期
2001年 10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7 , No.5
Oct.,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