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梨叶抗黑星病作用机制研究



全 文 : 文章编号:1001-3717(2003)03-0187-02
梨叶抗黑星病作用机制研究
李保华1 ,赵美琦2
(1.莱阳农学院植保系山东 莱阳 265200;2.中国农业大学植病系)
摘要:离体叶片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梨黑星病菌分生孢子在鸭梨 、雪梨 、巴梨 3 个抗病性不同品种的离体叶片上都
能完成侵入过程 ,并在角质层与表皮细胞间形成营养菌丝 ,在抗病品种的叶片上 , 营养菌丝的生长和扩展明显受到
抑制。这表明:梨叶对黑星病菌的抗病作用 , 主要表现为孢子侵入后对营养菌丝生长和扩展的抑制。
关键词:梨黑星病;抗病机制;抗扩展
中图分类号:S436.612.1          文献标识码:A
Resistant Mechanism of Pear Leaves against Venturia nashicola
LI Bao-hua1 ,ZHAO M ei-qi2
(1.Dept.of Plant Protect ion , LAC , Laiyang 265200 , China;2.Dept.of Phytopathology ,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bstract:Conidia of Venturia nashicola , the causal agent of pear scab , were inoculated on 5 ~ 10 day s old de-
tached leaves of three cvs.:the susceptible cv.of Ya-pear , the resistant cv.of Xue-pear and the non-host
cv.of Bartlett pear.Results show that conidia can penet rate into cuticular membrane of leaves of all the three
cvs.and fo rm hypha betw een cuticular membrane and epidermal cells.Resistant pear leaves can no t prevent pen-
et ration of conidia , but inhibit grow th and extension of hypha af ter conidial infection.
Key words:Venturia nashicola;pear scab;resistant mechanism
  不同梨品种间对梨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 Tanaka et Yamamo to)的抗性存在着明显
的差异[ 1 ,2] 。鸭梨在我国是一致公认的感病品种 ,
发病严重 ,症状明显 ,病斑扩展快;雪梨是抗病品种 ,
只有在大流行年份 ,才轻微发病 ,病斑小而多;在亚
洲 ,巴梨属免疫品种 ,至今未见巴梨发生黑星病的报
道。梨树叶片对黑星病菌的抗性机制 ,目前尚不明
确。本研究以鸭梨 、雪梨和巴梨 3个抗性不同的品
种为材料 ,从组织水平 ,探讨了梨叶对黑星病菌的抗
病机制 ,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997年 5 ~ 6 月份 ,分别从鸭梨 、雪梨 、巴梨 3
年生幼树上选取生长旺盛的中长梢 ,将 5 ~ 10 日龄
的叶片(初展开叶为 0 日龄)带 2 ~ 3cm 茎段剪下 ,
茎段基部包扎湿棉球后 ,平铺于 15cm 培养皿中 。
从田间选取发病 3 ~ 5d的鸭梨叶片 ,用蒸馏水将病
斑上的分生孢子洗下 ,配制成孢子悬浮液 ,用血球计
数板将孢子浓度调整为 5×104个孢子/ml。用移液
器把孢子悬浮液接种到上述叶片上 ,每叶接种 5个
点 ,每点 10μl。试验设鸭梨 、雪梨 、巴梨叶背面和鸭
梨叶正面 4个处理 ,每处理接种 2个叶片 ,以 2%的
水琼脂板为对照 ,标定每接种点的萌发孢子数。试
验重复 5次 。叶片接种后 ,盖好培养皿 ,并用封口膜
(Parafilm)密封 ,置于 22℃的光照培养箱内 ,保湿培
养 。96h后 ,用直径 15mm 的打孔器将接种点处的
叶组织取下 ,浸入饱和的水合三氯乙醛溶液中煮沸
透明。透明叶组织经曲利苯蓝染色 24h后 ,制成半
永久性玻片[ 3] 。
在显微镜下检查每个接种点侵入孢子数 ,并随
机测量 50个侵入孢子所形成营养菌丝的长度。本
研究以叶表皮下见到营养菌丝作为孢子侵入的标
莱 阳 农 学 院 学 报 20(3):187 ~ 188 , 2003
Journal of Lai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收稿日期:2003-05-16
作者简介:李保华(1964-),男,山东潍坊人 ,博士 ,副教授 ,现主要从事植物病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志。最后计算每个接种点的孢子侵入率(孢子侵入
率=每接种点侵入孢子数/对照每接种点萌发孢子
数),用统计分析软件 SAS 检验各处理间的差异性。
与室内接种的同时 ,田间接种鸭梨 、雪梨 、巴梨
相同龄期的叶片 ,接种后套袋保湿 24h 。自接种之
日起 ,每隔 2周检查记录接种叶片的病斑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生孢子在不同品种叶片上的侵入率
接种叶片经水合三氯乙醛透明和曲利苯蓝染色
后 ,侵入孢子在角质层下形成的营养菌丝呈蓝色 ,显
微镜下清晰可见。在鸭梨 、雪梨和巴梨三品种离体
叶片背面 ,都能观察到侵入孢子在角质层下形成的
营养菌丝 ,但孢子侵入率在 3 个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P<0.01)。在鸭梨 、雪梨和巴梨叶背面 ,孢子侵入
率分别为 28.22%、14.08%和 0.20%。孢子侵入率
在鸭梨叶片的正 、反两面也有显著差异(附表)。
2.2 菌丝在不同品种叶片上的生长扩展
在鸭梨 、雪梨 、巴梨三品种上 ,营养菌丝的生长
扩展速度明显不同 。在鸭梨叶背面 , 营养菌丝扩展
速度最快 。接种96h后 ,菌丝的平均长度为77.16μm
(n=50),显著(P <0.01)大于在雪梨 、巴梨叶背面
和在鸭梨叶正面生长的营养菌丝(附表)。
2.3 不同梨品种的田间发病严重度
田间接种的鸭梨 、雪梨和巴梨叶片中 ,只有鸭梨
叶片背面严重发病 ,6周后平均每叶病斑数为 78个
(n=20)。雪梨 、巴梨叶片背面 ,以及鸭梨叶片正面
都未见病斑 。
附表 梨黑星病菌分生孢子在不同梨品种 5 ~ 10日龄离体叶片上的侵入率和接种 96h后菌丝长度
 鸭梨叶背面 雪梨叶背面 巴梨叶背面 鸭梨叶正面
 孢子侵入率(%) 28.22±16.78 14.08±5.6 0.20±0.19 0.95±1.15
 新复极差测验结果 A B C C
 菌丝长度(μm)  77.16±39.45 24.08±11.65 13.33±9.24 15.60±6.92
 新复极差测验结果 A B B B
3 结论与讨论
梨黑星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鸭梨 、雪梨和巴梨离
体叶片上 ,都能完成侵入过程 ,并在角质层与表皮细
胞间形成营养菌丝 。在雪梨和巴梨两个抗病品种
上 ,营养菌丝的生长受到明显地抑制。在雪梨的离
体叶片上 ,有大量孢子侵入 ,但田间能使鸭梨严重发
病的条件 ,却未能使雪梨发病 。
鸭梨叶片正面 ,在 5日龄前对黑星病菌敏感 ,接
种后能发病 、产孢。5日龄后 ,抗性明显增强 ,接种
后很少发病[ 4] 。在 5 ~ 10 龄鸭梨叶片的正面 ,分生
孢子也能穿透叶片角质层 ,并在角质层下形成营养
菌丝 ,但营养菌丝的生长扩展却同样受到抑制 。
在抗病叶片上 ,孢子虽能侵入 ,但孢子侵入率显
著低于感病叶片 。这可能是孢子侵入后生长受到抑
制 ,形成的营养菌丝过小而无法检测造成的 ,并不能
证明抗病叶片的角质层对孢子的侵入有抵抗作用。
上述结果表明 ,抗病叶片的角质层不能阻止梨
黑星病菌分生孢子的侵入 ,叶片的抗病性主要表现
为孢子侵入后对营养菌丝生长和扩展的抑制。在孢
子的侵染过程中 ,未发现侵染点周围有过敏性坏死
反应 ,也没有发现叶表皮细胞的异常变化 。抗病叶
片抑制菌丝扩展的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李知行.梨树黑星病的发病及防治研究[ J] .植物病理学报 ,
1959 , 5(2):65-78.
[ 2] 汤浩茹 ,冷怀琼.梨抗黑星病的遗传育种研究[ J] .四川农业大
学学报 , 1993 , 11(2):266-272.
[ 3] 李保华 ,赵美琦 ,孙月海.活体梨叶片透明方法[ J] .中国果树 ,
1998 ,(2):47-49.
[ 4] 李保华 ,赵美琦.梨叶叶龄与梨黑星病菌侵染发病的关系[ J] .
植物保护学报 , 2001 , 28(4):309-312.
188                   莱 阳 农 学 院 学 报                  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