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葡萄根耐寒力生理指标检测探讨



全 文 :沈 阳 农 学 院 学 报 第 2期 31一 9 3, 198 3年
J o 认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A g r i e u l t u r a l C o l l e g e
葡萄根耐寒力生理指标检测探讨’
何若祖 王光洁料
用不同程度的零下低温对三种葡萄的根段进行冰冻处理 , 用电导法和 T T C 还原法检测
处理组织的电解质渗出率和 T T C 还原率 , 作为冰冻损伤程度的定量比较指标。 将各组处理
的根段保温培养 了~ 10 天 , 从其外观变化鉴别死活 , 据以推断冰冻对根组织不可逆致伤的临
界指标值和临界温度 , 用来比较鉴定其耐寒力强弱 。 结果表明: 三种葡萄根的耐寒力以山葡
萄最强 , 贝达次之 , 巨峰最低 。 且前二者的耐寒力随着冬季进程而增强 , 逐渐显示出其固有
的耐寒遗传特性 , 而巨峰的变化不明显和没有规律。 至春季生长期 , 其耐寒性都显著降低。
本文还根据研究结果讨论了两种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 并着重分析了次致伤低温
区出现 T T C 还原高峰的问题 。 两种测定方法在研究葡萄根的耐寒力方面 , 表现出电导法的
实用性优于 T T C 还原法 , 但 T T C 法在探索耐寒机理方面有其独到的灵敏性。
引 言
定量测定植物组织在低温下的损伤反应 , 一 向是低温逆境生理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
题 , 它除了可作为耐寒性鉴定指标外 , 也为研究耐寒机理 、 寻找提高抗寒性途径提供手
段 。 因此无论在抗寒育种 、 防寒栽培和耐寒生理的研究中 , 都占有重要地位 。
由于对抗寒生理的研究日趋深入与广泛 , 相应地提出检测低温损伤的方法也 日益增
多。 目前除了直接观察植物在低温下的存活性外 , 间接的方法多集中于生物膜的损伤反
应 , 其中包括膜的物理性变更和与膜损伤有关的代谢反应 。 本项研究所采用的电导法是
基于质膜受损伤后透性发生的变化 , T T C 还原法实质上是检测与膜系统损伤有关的代
谢反应 。
电导法由 H e a l d ( 1 9 0 2 ) 首创 , D e x t e r ( 1 9 5 2 ) 将其应用于测定植物的 抗 冻 性。
此 法的基本依据是假定生活组织受冻害越重 , 解冻后从细胞流出的物质越多 , 从而组织
浸出液的电导率越高 。 电导率是一种易于测定的活体水平的指标 , 用以检测细胞的平均
损伤程度 , 灵敏性较高 , 因而 当前被广泛用于抗寒性的比较鉴定 。 为了便于试材之间的
比较 , 近年将电导率换算为电解质渗出率 〔 1 〕。
T T C 还原法是利用组织中的脱氢酶 , 将氯化三苯四氮哇 ( T T C ) 还原为红色的
三苯甲糟 , 藉红色深浅表示组织的还原力 , 以还原力代表组织活力。 T T C 染色法 (定
* 本项研究与沈阳农学院果树教研室葡萄课题组协作 , 承傅望衡教授和严大义同志提供试材和热情帮助 , 特此
致谢 。
* * 试验中玄英淑同志参加工作。
沈 阳 农 学恶院 学 报 18 9 3年
性测定 )早已在生物研究领域内广泛应用〔 5〕 , iR s e 曾藉以测出冷冻对玉米种子的危害
程度 〔 “ 〕。 T T C定量测定是应用光谱法 , S t e p o n k us 〔 4 〕用于木本植物的冻害研究 , 指出
受冻程度与组织对 T T C的还原力之间有着高度的相关性 ; 由于测试时只需极少量材料 ,
因而可在植物上精确定位 。 但关于此法的可用性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看法 。
我们用电导法和定量 T T C法作为对比测试手段来研究葡萄根的耐寒力 , 一方面是为
了检验这两种方法的可用性 , 为葡萄抗寒研究提供方法和参考指标 , 同时也为了探讨这
两种反映组织冻害的生理指标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 为进一步的抗寒生理 研 究 作 准
备 。
材 料 与 方 法
1
. 供试材料 供试的葡萄 ( 犷 i t l 。 。 i n i f e r a )为巨峰 (石原早生 x c o n l。。 i : l ) 、 贝达
( B o t a ) ( C a r 。 。 r x c o n e o r岔) 两品种和山葡萄 ( F i t i s a刃u r o n s i s ) 。 前二者为自根苗 ,
后者为实生苗 , 均栽植在沈阳农学院葡萄园试验区内 。 但n 月~ 1月取样者为土窖内湿
砂中埋藏的苗 。
取材方法 , 秋冬测定者取当年生成熟根 , 春季测定者取先年成熟根 。 根粗 因种类与
株间差异 , 约为 1 . 5~ 3 . 0毫米 (直径 ) 。 将剪下的根在自来水龙头下充分淋洗以除去泥沙
和根表死皮 , 并剪除须根 。 再用蒸馏水和去离子水各漂洗一遍 。 晾干 , 剪成 3 . 5~ 4 . 5厘
米长的根段 , 待冷冻处理 。
2
. 低温处理 。 。 ~ 一 21 ℃处理在冰瓶中进行 。 用食盐和冰或雪调节所 需 温 度 范
围 , 将试材装入 3 x 20 厘米粗试管的下部 , 试管插入冰盐冷剂中。 依样另插入一粗试管
安装半导体点温计以观察温度变化。 处理期间温度变幅不超过士 0 . 3℃ 。
一 36 ℃系用低温冰箱保持 ; 一 1 96 ℃处理系将包装好的试材浸入液态氮中 。
低温处理 2 小时 , 从温度稳定后开始计时 。 处理前试材于 。 ℃下预冷 1 小时 ; 处理
后再于 。 ℃下回温 2 小时 , 然后放入 3 ~ 6 ℃冰箱恢复约 1 6小时 , 以备测定和培养用 。
o ℃处理组也经过同样的预冷和回温程序 , 故实际上经过 5 小时 。 ℃ 处 理 。 一 1 9 6 Oc 处
理不经预冷和回温 , 目的是为了快速杀死试材。
3
. 电导率测定及 电解质渗出率计算 将根段切成 0 . 2一 0 . 3厘米长的小段 。 称取 1
克试材小段装入 50 毫升三角瓶中 , 加入 20 毫升去离子水 , 加盖 , 置 20 一 2 3℃下保温 吐一
5 小时 。 保温期间用手震荡 1 ~ 2 次 。 用 D D S一 A n 型电导率仪测定浸出 液 的 电 导 率
( C : )
, 然后将三角瓶置沸水浴中煮 20 分钟杀死组织 , 静置 3 ~ 4 小时后再测其 电 导
率 ( C : ) 。 将两次测定值按下式计算电解质渗出率 :
、 : 。 、 、 * : r 。 * 、 , * , r , * _ C ; (件Q · e m 一 ` ) 、 , 。 八 。 /二入七 J三三 q习 门丫 目 U I匕 尽「产夕之谧蜜夕 以 j斗 、 一 一户 .一不 石灭一万二 二几 凡- 八 1 u V / O勺 2 、 卜 b d . ` 1 11 一 夕
为了简化操作程序 , 测定时试材仍浸在液中。 煮沸过程中为防止水汽逸失 ,
盖小冷凝盖 , 故第二次测定时不再补液 。
测定期间注意保持过程中及前后次的温度恒定 。
关于组织浸提前是否经过冲洗以及浸提 时间的长短 , 过去的报告各有不同 。
较了样品冲洗与否和浸提时间对葡萄根组织浸出液电导率的影响 , 结果表 明 :
瓶上换
我们 比
门 ) 浸
第 2期 葡萄根耐寒力生理指标检测探讨
提前将试材小段于 自来水龙头下流水冲洗半小时的处置 , 使离子大量流失 , 特别是低温
处理后质膜受到损伤者更甚 , 其离子损失率可达 50 % , 造成测定结果失真 , ( 2 )电导率随
浸提时间延长而升高 , 但 3 小时以后电解质渗出率曲线的斜率减到很小 (见图 1 ) 。 如以
浸提 2 1小时的电导率为 1 0 % , 则浸提 3 小时后一般可达 68 ~ 93 % 。 其中膜受损伤越重 ,
百分率越高 。 我们观察到 , 以 20 ~ 23 ℃保温浸提 4 小时后的值 , 已具有代表 性 。 因 此
我们的试验略去了浸提前的冲洗程序 , 电导率值是以 20 ~ 23 ℃保温 4 ~ 5 小 时 后 测 定
的 。
4
.
T T C 还 原率的测定与计算 测定
并处田妈跳密
基本按 S t e p o n k u s ( 1 9 6 7 ) 的 方 法 。 将 0 . 1
克试材小段装入 17 x 12 。毫 米 的 10 毫 升 刻
度 试 管 , 加 入 溶 于 o . o 5M N a , H P O ` 一
K H
Z
P O
`
( p H 7
.
4 )缓冲液的 0 . 6% (W /V )
T T C溶液 1 . 。毫升 。 真空浸润 (真空减压至
7 0 0毫米汞柱 , 2 0分钟 ) 。 于 3 0℃下保温 12~
1 5小时 。 排干 T T C 溶 液 , 用蒸馏水漂洗一
次 , 吸干 。 加入 95 % 乙醇约 7 毫升 ,于沸水浴
中浸提 10 一 1 5分钟 。 为减少乙醇蒸气逸失 ,
试管上加盖小冷凝盖 。浸提液冷却后 , 用 95 %
乙醇定容至 10 毫升 。 还原为红 色的三苯甲糟
( T T C H ) 量 , 用 72 1型分光光度计于 49 0毫
微米波长下读 出光密度 ( A 4 。 。 ) , 按 下 式
计算T T C还 原率 :
卜一尸 . 1 3
浸提时间 (小叻 牡 3℃室温 )
图 1 葡萄根浸提液的 电解质渗出率
与浸提时间的关 系
处理材料的 T T C 还原率一洪翼愁其华~鲤 - x : 。。%刘 只只 1刁、 车门了、 4 0 。
5
. 根段培养及观察 将经过不同温度处理的根段放在培养皿中的湿滤纸上 , 于保
温箱或室内 ( 14 ~ 20 ℃ ) 培养 7 ~ 10 天 , 观察根表色泽 、 质地及新切面颜色变化 , 以判
断其死活 。 与上二项指标相对 比 。
试 验 结 果
测定了三种葡萄根段经不同低温处理后电解质渗出率和 ’ r T C还原率的变化 。 历次的
结果趋势相近 , 以 n 月 13 日 、 1 月 12 日和 6 月 2 日的试验为例 , 其测定结果分别见图 2 、
图 3 和图 d , 数据均为三次重复的平均值 。
从 图 2 一 }』 4 可以看出 , 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 , 电解质渗出率增高 , T T C 还 原 率
下降 , 它们分别表明质膜透性增大和细胞还原性减弱 。 但是在一定的降温幅度内 , 电解
质渗出率表现稳定 , 而 T T C还原率在一定的低温范围内出现还原高峰 。 高峰过后 , 还原
性急居」下降 , 与之相对应 的电解质渗出率也迅速上升 , 二者形成反相关 。
很 .段培养 7 ~ 10 天后 , 从外皮及切面颜色的变化可明显辨别死活 。 冻伤严重者 , 往
往在冻后第二天处置试材时已褐变 , 表明组织 已死 。 对于处在临界致死低温 附 近 的 试
沈 阳 农 学 院 学 报 19 83年
巨峰 .一 . )~咱贝达 .卜 . ~ .口 , 一O
山葡萄直一一盛 八 - - 乙
戈30
闷ō。小长扣欲)产00加,
.一~ ~ 心
60卜— 一— _ 5你耘澎产匕汁
ǎ…以(次)辞妇物唱逃钾
一一乙亩幽 . . . . ` .口创 . .占一一 玲 · 1份 ~ 加 .` 1 9饭理温度 娜 ,
图 2 三 种荀萄根段经低温 处理后 电解质渗出率和 T T C还原率的变
化 ( 198 1 . 1 1 . 1 3 . 采样 ) 。
日弓n仪城秘(次)
产。卜)
` 一~ ~ . 侧`沪
0 域 一 8 一玲 一场 一 , 20
处理温度 ( ℃ )

36
图 3 三种荀萄根经低温处理后 电导率和丁 T C 还原率的变化
( 198 2
.
1
.
1 2
. 采样 ) 。
第 2 期 葡萄根耐寒力生理指标检测探讨
ù
H只该妞姗八次è
(,:)
(
ao卜)
(次)赞书确妈簇口
处理温度 《℃ )
图 4 三种荀萄根经低温处理后 电导率和 T T C还原率的变化
(1 98 2
.
6
.
2
. 未样 ) 。
材 , 当时外皮与切面都还看不出变化 , 培养 7 ~ 10 天后 , 外皮也只是轻微变色 , 不能确
认其死活 , 但切面有的明显褐变 , 有的稍轻 , 表 明死亡或濒于死亡 。 而冻伤严重者外皮
及切面均呈黑褐色 , 且已长霉 , 表 明早已死亡 。 用观察的结果与测得的指标相对比 , 临
界致死温度大约与电解质渗出率为 50 % 时的温度相等 。
我们用电解质渗出率 50 %作为不可逆损伤的临界值指标 , 定出现临界值时的低温为
不可逆致伤 (或致死 ) 的临界低温 , 来检验三种抗寒性不同的葡萄根在越冬及春季生长
期间耐冻力的变化 , 结果见表 1 。
表 1 三种 荀萄根在越冬及春季生长期 间耐冻力的变化 (冰冻 2 小时 )
l高界低
温 (℃ )扁一~ -类
1 0
·
16 1 1
·
13
月忱nùno一一 9
.
2
一 12 . 4
一 14 . 2
一 8
一 14 . 4
一 1 6
内01卜口nJ只甘O目O口一巨贝山
沈 阳 农 学 院 学 报 108 3年
从表 1看出 , 冬季三种葡萄根以巨峰耐冻性最低 , 约为 一 8~ 一 9 . 2 ℃ , 山 葡 萄最
强 , 达 一 9 . 3 ~ 一 16 ℃ ; 贝达介乎二者之 间而接近山葡萄水平 , 为 一 9 . 5~ 一 1 4 . 4℃ 。 至
春季生长期 , 三者的耐寒力都显著降低 , 但仍然保持着 巨峰与贝达 、 山葡萄两种耐寒级
别的差异 。 这一测定结果说明 , 藉电导法鉴定耐寒力具有相当好的灵敏度 , 它比较准确
地反映了种间与品种间耐寒力的差异以及各季节间耐寒力的变化 。
三种葡萄中 , 巨峰根的耐冻性由临冬至仲冬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 , 而贝达与
山葡萄 , 其中特别是山葡萄 , 随着冬季的进程而显著提高其耐冻性 , 前后相差达 6 . 7 ℃ 。
三种葡萄根越冬及春季生长期致死临界低温变化见图 5 。 图中表明 , 三种根在 10 月 16 日
测得的耐冻性极其接近 , 以后差距渐增大而显示出各自固有的耐寒遗传特性上的差异 。
C h e n 等在马铃薯的抗寒性研究中指出 ,
野生种马铃薯能通过低温锻炼而提高其耐寒
性 , 栽培品种则无此能力〔n 〕 。 我们上述测
定结果表明葡萄可能也有类似情况 。 本项测
定取用的三种葡萄 , 山葡萄为东亚种 (野生 ) ,
贝达为美洲种 , 巨峰为欧美杂交种 。东亚种与
美洲种的抗寒性较强 , 欧洲葡萄较弱 。 我们设
想 , 三种葡萄根在越冬过程中所呈现的耐寒
力差异 , 可能是 由于它们地理起源不同 , 接
受冬季进一步气候锻炼的特性不同造成的 。
一般说 , 木本植物在入冬前接受气候锻炼 ,
地上部分 (芽 )逐渐进入休眠而相应地增加了 ,
耐寒性 。 根系虽不具有休眠期 , 但从我们的试一
日 期 (月 · 日 )
王0 16 1 1砂1 3 1· 1 2 _
ǎ脚口侧明睐瞥以翻
图 5 三种葡萄根在越冬 及春季
生长季耐冻性的 变化 。
验看 , 它也得到了锻炼 。 不过山葡萄与贝达能在入冬以后继续增强耐寒性 , 且这种变 化
即使是在土窖中砂藏期间也在进行 , 而 巨峰则无此能力。
讨 论 与 分 析
1
. 关于 T T C 还原高峰由来的问题 组织受冷 、 冻后 T T C 还原性增强的现象早
有报道 , 但对其出现的规律讨论较少 。 郑光华等〔 2 〕用同一低温处理抗寒性不同的 豆 类
种子 , 发现冷敏型的 T T C还原性降低 , 中间型的增高 , 抗型的变化极小。 在我们的试验
中 , 对三种耐寒性不同的葡萄根 , 于不同时期采样多次处理测定 , 发现其 T T C 还原率
除个别的 (图 3 中的巨峰 ) 未出现高峰外 , 其余所有测定都一致出现了在某一段次致伤
低温范围 T T C 还原性增强的现象 。 我们认为 , 即使是 图 3 中巨峰一例 , 也还不排除在
o ℃至 一 6 ℃之间的某个低温范围内还原性增强的可能性 , 因为我们的试验缺少这一段
温度处理 。
如果上述 T T C还原高峰是一种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 , 那么这究竟反映低温 导 致 细
胞发生了何种变化 ? B e n n e t 〔 6 〕对于受冻种子出现 T T C染色增强的现象 , 曾认为是 由
于质膜透性增大 , T T C易于进入细胞之故 。 我们的试验表明 , 还原高峰出现的 低 温 区
内 , 电解质渗出率仍然维持着较稳定的低值 , 说明这时质膜透性尚未发生明显变化 , 因
第 2 期 葡萄根耐寒力生理指标检测探讨
而可认为不是简单地由透性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 据已有的研究证明 , T T C可被N A D 一和
N A D P
一脱氢酶还原 。 S m it h〔 5 〕研究了玉米种子的苹果酸脱氢酶对 T T C的还原反应 , 指
出还原系统中任一成分的缺少 , 反应都几乎完全停止 , 其中特别是缺少底物 和 N A D 时
更甚 。 S t e p o n k us 〔们根据冰冻后的试材切片不能被 T T C染色 , 而当加入底物和辅助因
子后又能被强烈染色的事实认为 , 冻害与 T T C 还原之间的高度相关性不是因为脱氢酶的
冷失活 , 而是由于脱氢酶系中辅助因子和底物的限制 。 我们用液氮或热处理将组织彻底
杀死 , 发现死组织仍具有一定的还原性 (图 6) , 这显然不是保温期间酶促反应的结果 ,
而是由组织中某种还原物质促成 。 根据 J e r o h e l ( 1 9 4 1 )的研究 , T T C 在生理 p H范围内不
能被抗坏血酸 、 一 S H化合物或还原糖所还原 , 又根据 T T C的氧化还原势约为 一 。 . 08 V 〔 7 〕
来推测 , 死组织中促进 T T C还原的 , 可能主
的即2040
ǎ了à界ó彤一日公卜
要是 N A D H和 N A D P H一类物质 。
因此我们设想 , 次致伤低温区 T T C还原
率增高不是脱氢酶活性水平的变化 , 而是 由
于在这样的低温下 , N A D H或 N A D P H不能
用于还原合成反应 , 于是通过呼吸链氧化的
量增多 , 而外加的电子受体 ( T T C ) 和氧化
磷酸化的解联 (低温损伤 ) 会进一步加快其
氧化 。 这可能是次致伤低温范围内 T T C还原
率增高的 由来 。 当温度进一步降低后 , 细胞
受到的伤害已不仅对氧化磷酸化或合成反应
不利 , 于是出现 T T C还原率稳定下降 。
我们还认为 , 还原高峰的促成 。 应特别
1 2 3
巨峰
1 2 3
贝达
1 2 3
山葡萄
图 6 试材经不 同方法杀死后 的 T T C 还原率
活组织 2 . 一 1 96 ℃冻死 3 . 水煮杀死
考虑到 N A D P H的作用 。 N A D P H主要 由H M P 途径产生 , 在正常情况下它多是通过参
与还原合成反应而再生为N A D P ,一旦这类反应减弱或受阻 , N A D P不易再生 , H M P途
径会相应受到限制 。 B o e ye r s等〔 “ 〕曾用几种具有电子受体性质的化合物 , 其中包括 T T C
来处理玉米根组织 , 发现显著促进 H M P途径 。 联系到我们试验中所用的 T T C , 也可能
起着同样的作用而使 N A D P H的生成加快 , 于是反过来又促进 T T C的还原 。
关于低温促进呼吸短期增强的现象曾有不少报道 。 Y os h i d a等〔幻对祀柳山茱 英 愈
伤组织的研究指出 , 随着低温处理时间的延长 , 呼吸的短暂回升可能是由于比质膜更加
敏感的液泡膜受到了冲击 , 离子 自液泡渗至细胞质 , 造成离子浓度和 p H 改变的结果 。
上述 T T C还原高峰是否也反映了呼吸活性的增强 , 以及增强的意义如何 , 也都有待进一
步研究 。
2
. 关于不可逆伤害的临界指标值问题 以 T T C还原量代表组织活力的测 定 早 已
在生物界广泛应用 。 但 T T C还原率究竟降至何种值时组织便失 去 活 力 ? S t eP o n k su 根
据对长春藤的试验结果提出 , 冷处理组织对 T T C的还原值降到正常组织的 50 % , 是 成
活 的最小极限值 (临界值 ) 〔 4 〕。 他的这一建议为后来不少人引作鉴定成活的依据 。 关
于以电解质渗出率表示临界值问题 , 曾以渗出总量的 50 %作为半致死 量 ( L D 。 。 ) 标
准 〔10 ) 。 这一标准表示当 50 % 的细胞被杀死时 , 组织的伤害即不可恢复 。
沈 阳 农 学 院 学 报 19 83年
我们用培养根段的方法检验电解质渗出率与T T C还原率的致死临界值 , 发 现 以 电
解质渗出率 50 %作为临界值符合实际观察结果 , 而 T T C还原率的 50 %出现时的温度 , 部
分与电解质渗出率的 50 %时的温度接近 , 但大多数低 1 ~ 2 ℃ ,个别低 4 ℃ 。据观察 ,组织
已先死亡 。 如 6 月 2 日的试验 (图 4 ) , 一 5 ℃处理的巨峰 , 电解质渗出率为5 0 . 5% , 培
养 7 ~ 10 天后观察已死亡 , 推算 (或从图推知 ) 的临界致死温度为 一 4 . 9 ℃ , 较符 合 实
际 , 而如以 T T C还原率的 50 %为标准时 , 温度为 一 8 . 9 ℃ , 与观察结果相差甚大 。 另一方
面 , 细胞对 T T C的还原性除了在次致伤低温区出现高峰外 , 在以后随温度降低而下降的
过程中 , 有时也出现小幅度升降 , 如图 4 中巨峰在致死低温以下时 , T T C还原率还能升
到 50 % 以上 。 另外 , 试材在冷冻以前如果不新鲜 (例如采样搁置几天 ) , T T C还原率波
动很大而测不出规律 。
我们认为以电解质渗出率的 5。%作为葡萄根低温伤害的致死临界值较为准确 , 加以
此法简便快速 , 因此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 而 T T C法所需试材少 , 可精确定位 , 且在探讨
低温伤害的机理方面 , 似有独到的灵敏性 。
参 考 文 献
〔 1 〕 杨家胭等 : 19 80。 南京农学院学报 , ( 1 ) : 87一 95 。
〔 2 〕 郑光华等 : 1 98 0 。 植物生理学通讯 , ( 6 ) : 25一 28 。
( 3 ) 湘京种子公司 : 1 98 0。 红四氮吐快速浏定种子生活 力的方法 。
( 4 〕 S t e p o n k u s , P . L . , a n d L a n p h e a r , F . O , , : 19 67 . P l a n t P h了 5 10 1 . 4 2 : 142 3一 14 26 .
〔 5 〕 S m i t h . F . E 二 : 19 51 . S e i e n c e , 11 3 : 7 51一7 5 4 .
〔 6 〕 B e n n e t t N o r a h . a n d L o o m i s W . E . , : 1 94 9 . P l a n t P h r s i o l , 2 4 : 1 12一 1 14 .
〔了〕 S m i t h , F . G 二 : 19 52 . P l a n t P h y s i o l . 27 : 44 5一 4 56 .
( 8 〕 B e e v e r s , H . , : 196 1 . R e s p i r a t o r y M e t a b o l i s m I n P l a n t s .
〔 9 〕 S h i z u o Y o s h i d a , a n d T e r u o N i k i . : 19 79 . P l a n t a n d C e l l P h y s i 0 1 . 20 ( 7 ) :
123 7一1 24 2 .
( I D〕 P a l t a J . P . , L i P . H . , : 19 78 . P l a n t C o l d H a r d i n e s e a n d F r e e 么 i n g S t r e s s ,
A e a d e m i e P r e s s
.
9 3一 11 5 .
〔1 1〕 C h e n , H . H . , a n d L i , P . H . , : 19 80 . P l a n t P h y s i o l . 65 : 11 46一 1 145 .
第 2 期 葡萄根耐寒力生理指标检测探讨 39
S T U D IE S O N T H E P H Y S I O L O G IC A L IN D E X
D E T E R M IN A T I ON F O R F R O S T
T O L E R A N C E I N G R A P E R O O T S
H o R u o y u n W
a n g G u a n g ji e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o o t s e g m e n t s o f t h r e e g r a P e v a r i e t i e s w e r e f r o z e n a t c e r t a i n t e
-
m P e r a t u r e s b e lo w 0 oC
.
A s e o m p a r a t i v e i n d i e e s o f t h e i r f r o s t d a m a g e
,
t h e P e r c e n t a g e o f l e a k a g e o f e l e e t r o l y t
e s a n d t h e P e r e e n t a g e o f r e d u c t i o n
0 f T T C f o r t h e t r e a t e d t i s s u e s w e r e m e a s u r e d b y m e a n s o f e l e e t r i c c o n
-
d u e t i v i t y m e t h o d a n d T T C m e t h o d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
T h e t r e a t e d r o o t s e g m e n t s
w e r e t h e n e u l t i v a t e d i n w a r m e o n d i t i o n s f o r 7
一 1 0 d a y s t o s e e w h e t h e r t h e y
w e r e a l i v e o r n o t i n o r d e r t o d e d u e e t h e t h r e s h o l d i n d e x v a l u e a n d e r i t i
-
e a l t e m P e r a t u r e e a u s i n g i n r e v e r s i b l e d a m a g e
, a n d u s e d f o r f r o s t t o l e r a n e e
o f t h e r o o t t i s s u e s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a m o n g t h e t h r e e g r a p e v a r i e
-
t i e s
, t h e A m u r g r a P e h a s t h e s t r o n g e s t f r o s t t o l e r a n C e i n r o o t
,
B e t a c o m e s
s e e o n d a n d J u f o n g t h e P o o r e s t
.
I n t h e f o r m e r t w o v a r i e t i e s
,
t h e f r o s t
t o l e r a n e e i n c r e a s e d g r a d u a l l y a s t h e w i n t e r b e c a m e s e v e r e r
, a n d e x p r e s s e d
t h e i n t r i n s i e i n h e r e n t g e n e t i e s
.
B u t t h e l a t t e r s h o w e d n e i t h e r s i g n i f i C a n t
c h a n g e n o r a n y r u l e s
.
W h
e n t h e g r o w i n g , e a s o n e a m e
, t h e i r f r o s t t o l e r a n c e
d e e r e a s e d s i g n i f i e a n t ly al l t h e s a m e
.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il e v a r i a t i o n o f t h e t w o i n d i e e s a n d t h e r e a s o n w h y t h e
p e a k o f T T C r e d u e t i o n o e e u r e d i n t h e r a n g e o f s u b

d a m a g e t e m p e r a t u r e
w e r e d i s e u s s e d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e l e e t r i e e o n d u e t i v i t y m e t h o d
s e e m e s t o b e m o r e P r a e t i e a l t h a n T T C m
e t h o d
, a n
d t h
e l a t t e r h a s u n i q u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i n r e s e a r e h i n t o t h e m e e h a n i s m o f f r o s t t o l e r a n e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