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梨叶枯病发生规律与诱病因子研究
张山林1 , 陈秀蓉2 , 马艳芳1
(1.甘肃省临夏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 ,甘肃临夏 731100;2.甘肃农业大学植保系 ,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 梨叶枯病(Mycovellosiella py ricola Guo , Chen &Zhang)是梨树新病害 , 分布于甘肃临夏 、兰州 、定西等地。
病菌以子座在病落叶上越冬 ,翌年 6 月初显症 , 8 月中 、下旬发病达高峰期。降雨量 、湿度是主要诱病因子 , 立地条
件和各种栽培措施对病害也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 梨叶枯病; 侵染循环; 诱病因子
中图分类号: S 436.6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542(2000)05-0011-03
Studies on the occurrence and disease- inducing factor of pear leaf spot ZHANG Shan-lin1 , CHEN Xiu-rong 2 , MA
Yan-fang 1(1.Control and Quarantine Station of Forest Disease and Insects of Linxia District , Gansu 733110 , China;
2.Depar tment o f P lant P rotection , Gansu Ag ricultural University , Lanzhou 730070 , China)
Abstract: Leaf spo t disease(Phaeoramularia pyrigena S.K.Singh at R.K.Chaudhary)w as a newly reported disease
of pear in China occurred in Linxia , Lanzhou , Tianshui , Dingxi areas of Gansu Province.Stroma on fallen leaves overwin-
tering produced conidia in nex t spring and caused the symptom in early June.The disease reached peak of epidemic in mid
o r late August af ter several secondary infections.P recipitation and humidity were major disease-inducing facto r.Standing
site and management pratice also had effects on this disease.
Key words: Phaeoramularia py rigena; occur rence; disease-inducing factor
梨叶枯病是甘肃省梨树上近几年发生的一种新
病害 ,分布在临夏 、兰州 、定西 、天水等地 。发病梨园
病叶率多为 60%~ 100%,病情指数 40 ~ 90 ,病叶布
满病斑 ,引致叶枯早落 ,树势早衰 ,严重影响梨树生
长 、鲜梨品质和产量。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郭英兰鉴定该病病原菌为梨生菌绒孢(Mycovel-
losiella pyricola Guo , Chen &Zhang)[ 1 , 2] 。为了尽
快控制其危害 ,笔者于 1995 ~ 1998年对此病发病规
律及诱病因子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发生规律调查
1995 ~ 1998年 ,每年 10月从田间收集越冬前
病叶 ,翌年 4月再采集越冬后病叶 ,镜检病斑上分生
孢子 、子座等菌态着生情况 ,并将病组织用 6%次氯
酸钠液消毒后 ,置于灭菌的培养皿中保湿。将长出
的病菌分生孢子配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浓度为 2×
10
6 个/ml ,用毛笔蘸其悬浮液涂抹接种于室内栽种
的梨苗叶片上 ,套袋保湿 36 h ,观察发病情况 。
1997年 5 ~ 7月 ,在历年发病严重的苗圃(临夏
市黄家榨),采用载玻片涂凡士林法逐日捕捉园内
10 cm 和 50 cm 高度处分生孢子 ,镜检玻片 ,以确定
孢子传播时间和数量。
1998年 6月 ,待田间发病后 ,采集新发病叶片 ,
刮取叶背病斑上的分生孢子 ,配制孢子悬浮液 ,接种
室内梨苗健叶上 ,接种方法 、孢子浓度 、保湿时间等
同上。
1.2 病害田间消长观察
1997 ~ 1998 年 5 ~ 9 月 ,在病区(临夏市黄家
榨)梨园定点调查梨树 20株 ,每株固定调查 10片
叶 ,每 5 d调查 1次 ,记载各级病叶 ,计算病情指数 。
严重度分级标准:0级 ,植株无病叶或叶片无病
斑;1级 ,植株病叶率 20%以下或病斑数占叶面积
5%以下;2 级 ,植株病叶率 21%~ 45%或病斑数占
叶面积 6%~ 20%;3级 ,植株病叶率 46%~ 70%或
病斑数占叶面积 21%~ 35%;4 级 , 植株病叶率
71%以上或病斑数占叶面积 36%以上。
1.3 诱病因子调查
1993 ~ 1998年在病害常发区(临夏州)选择有
代表性梨园和苗圃 , 设置标准地(梨园 0.2 ~ 0.
27 hm2 ,苗圃地 0.01 hm2),调查不同立地条件 、栽
培密度 、间作物种类 、梨树品种 、管理措施 、降雨量 、
气温等因子与发病的关系。
·11·植物保护 2000 年第 26 卷第 5 期 Plant Protection , 2000 , Vo l.26 , No.5
收稿日期: 1999-04-08; 修订日期: 1999-06-25 基金项目: 甘肃省中青年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2 结果与分析
2.1 症状
叶正面发病初期产生直径 0.5 ~ 1 mm的紫褐色
小斑 ,后扩大为 2 ~ 4 mm 近圆形病斑 ,病斑周围有宽
窄不等的紫色边缘。而中部初为黑色后变灰褐色 ,微
微下陷 ,并有大量黑色小颗粒 即病菌子座;叶背面
病部多呈不规律形灰褐色病斑 ,病部产生灰白色霉
层 ,即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一片叶上
有300多个病斑 ,并相互愈合 ,造成叶片枯焦早落。
2.2 病原
1995 ~ 1998年笔者先后选用 30多种培养基培
养 ,仅在V6-PDA培养基上长出少量灰白色菌丝 ,不
产生孢子 。经鉴定该菌为半知菌亚门 ,丝孢纲 ,菌绒
孢属一新种 ,即梨生菌绒孢(Mycovel losiella pyricola
Guo , Chen &Zhang[ 2] 。
2.3 越冬菌态及初侵染源
连续 3年对越冬前后的病叶镜检 ,发现病部有
大量黑色小颗粒状子座及少量变形的分生孢子。用
分生孢子做萌发试验和培养 ,15 个标样 225块病组
织上的分生孢子均未萌发 。由此明确 ,病叶上的分
生孢子不能越冬。另将病叶经次氯酸钠消毒 ,保湿
培养 ,仅在病斑的小颗粒上产生灰白色霉层 ,镜检为
该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在颗粒之外无菌丝及
其它菌态生长。3年中 8次重复结果一致。表明病
斑上的子座是其越冬菌态 ,而病组织中尚可见的菌
丝已失去活力。
1997年 5月下旬 ,用在越冬病叶的病斑上长出
的分生孢子 ,接种室内栽种的梨苗叶片 , 26 片叶中
11片发病 ,发病率为 42.3%,潜育期 4 ~ 5 d ,症状与
田间相同。清水对照未发病 。以上试验表明 ,此菌
以子座在病落叶上越冬 ,子座萌发后产生的分生孢
子是初侵染源。
2.4 再侵染与传播
1998年 6月初 ,刮取当年新生病叶上的分生孢
子 ,采用涂抹法接种室内梨苗叶片 ,结果 36片叶中
32片发病 ,发病率 88.89%,潜育期 4 ~ 5 d ,而清水
对照 40片叶均未发病。表明当年形成的分生孢子 ,
在田间可再侵染 。
田间孢子的捕获结果表明 , 病害主要靠气流
传播 。5月下旬到 6月下旬 ,在距地面 10 cm 处捕
获量多于 50 cm 处 。进入 7月后 ,50 cm 处孢子捕
获量又多于 10 cm 处(图 1)。证明前期 10 cm 处
捕获的孢子主要为地面越冬菌源 ,后期因当年病
叶上产生大量孢子进行传播使距地面较高部位的
孢子数量增多 。
图 1 不同高度梨叶枯病菌分生孢子捕获结果
图 2 早酥梨叶枯病发病进程
图 3 成年梨树与苗圃梨苗叶枯病病指比较
1997 ~ 1998年连续两年设点系统观察 ,结果见
图 2所示。1997年 6 月 9日发病 ,病指为 1.62 ,以
后病情缓慢增长 , 直至 9 月 17 日病情指数才达
94.85。而 1998年 5月 31日就开始发病 ,病情指数
为 2.36 ,以后病指增长较快 ,从 7月 9日 ~ 8月 8日
病指由 39.5 增长到 96.00。而 1997 年同期仅由
12.1增加到 50.1 ,到 9月 17日病指才达 94.85 ,历
时近 70 d。由此分析 ,病害发生始期及流行速度和
强度 ,不同年份存在差异。
2.5 诱病因子
2.5.1 降雨量 降雨量多寡是决定叶枯病能否发
病和发病程度的首要因素。如表 1 ,永靖县三塬苗
圃年降雨量 293.1 mm ,病指仅为 7.38 ,而和政县马
家堡园艺场和李家坪果园 年降雨量分别为
502.8 mm 和 622.8 mm ,病指则分别达到 56.62和
55.71。与此相比 , 雨量不足 200 mm 的酒泉(上
坝)、景泰(条山农场)等地梨园 ,梨树很少发病。在
一年中 7 、8月雨量与叶枯病病指的调查资料(表 2)
表明 ,雨量越多发病越重 ,其关系式:
Y =-42.555 0+0.454 7 X (r =0.874)。
·12· 植物保护 2000 年第 26 卷第 5 期 Plant P rotection , 2000 , Vol.26 , No.5
表 1 不同雨量下梨叶枯病发生情况
调查地点 树龄(年) 年降雨量(mm) 年均气温(℃) 干燥度 调查株 发病株 发病率(%) 病指
永靖县三塬苗圃 3 293.1 9.1 2.15 65 15 29.23 7.38
和政县马家堡园艺场 4 502.8 6.8 1.10 80 80 100 56.62
和政县李家坪果园 3 622.8 5.1 0.80 70 70 100 55.71
表 2 梨叶枯病与 7、8 月雨量的关系
年份 7 、8 月雨量(mm)X 病情指数 Y
1993 192.0 37.2
1994 203.2 61.0
1995 234.5 60.5
1996 254.1 65.5
1997 238.2 67.7
1998 269.0 85.0
2.5.2 幼苗重于大树 ,树冠下部重于上部 临夏市
黄家榨苗圃梨园 1998年 8月 28 日调查 , 6 年生早
酥梨园病指为 34.85 ,而相邻的 2 年生梨苗已达
98.0 。树枝距地面越近 ,湿度越大 ,病害越重 。同一
梨树上叶枯病发病程度相差很大 。用 ZJ型自记温
湿度仪测得梨苗圃 20 cm 高处相对湿度比成树梨园
170 cm 高处高出 10.6%~ 19.2%(图 3)。
2.5.3 立地条件和栽培管理水平 在不同栽培管
理措施下 ,梨叶枯病发生危害程度相差较大。一般
土壤瘠薄 、低凹积水 、连年育苗 、除草施肥措施差 ,发
病较重。相反 ,立地条件优越 ,管理水平较高的梨园
或苗圃 ,梨树生长健壮 ,发病较轻 。立地条件相同 ,
管理粗放 ,草多肥少 ,发病也重 。
2.5.4 定植密度 定植密度对病情发展也有一定
影响 。表 3说明 ,定植密度越大 ,病情越重。梨园株
行距由 4 m ×8 m 减到 2 m ×3 m ,随单位面积株数
增加 ,园内湿度增大 ,树叶相互接触 ,病菌传染机会
增多 ,病指从 21.31升高到 58.43。
表 3 梨树种植密度与叶枯病发病的关系
株行距(m) 树龄(年) 调查株数 发病株数 发病率(%) 病指
2×3 5 86 86 100 58.43
2×4 5 68 68 100 48.90
3×4 5 80 80 100 50.62
4×4 4 58 58 100 33.62
4×5 4 95 95 100 35.00
4×8 5 38 34 89.47 21.31
2.5.5 梨品种 梨生菌绒孢菌可侵染梨树很多品
种 ,但受害程度随梨品种不同而有显著差别。早酥
梨和苹果梨最易感染 ,二十世纪 ,佳宝 、冬果梨等感
病中等 ,而阳面红 、皮胎果等品种较抗病(表 4)。
表 4 梨叶枯病与梨树品种的关系
梨树品种 树龄(a) 病叶率(%) 病指
早酥梨 6 93.30 65.50
苹果梨 6 91.75 47.24
二十世纪 6 77.22 31.54
冬果梨 6 81.50 30.65
佳宝 5 70.37 24.07
伏梨 6 84.48 19.36
锦丰梨 5 43.90 14.02
阳面红 5 36.79 8.36
皮胎果 4 44.25 9.45
3 讨论
梨叶枯病是一种新病害 ,目前仅分布在甘肃临
夏 、兰州 、定西 、天水等地。为了控制其蔓延 ,调运苗
木时应特别注意苗木消毒和清除苗木上的病叶 。因
截至目前 ,该病的越冬菌态仅知为病叶上的子座 ,所
以病叶既是病菌越冬场所 ,又是远距离传播的媒介。
防治此病应强调栽培管理措施 ,采收后彻底清除病
叶 ,深翻土壤 ,减少初侵染菌源 ,辅以药剂防治 。对
品种抗性的研究利用另外报道。
试验中采用了近 30种蔬菜营养培养基和培养
液对梨叶枯病进行培养 , 仅在 V6-PDA 培养基上
可长出很稀疏的菌丝 ,但不产生孢子 。经黑光灯 、
冰箱冷冻等处理 ,也不产生孢子 ,至今还未筛选出
适合病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此项工作有待于进
一步研究 。
据 1995 ~ 1998年观察 ,梨叶枯病在临夏地区
的发生与降雨量密切相关 ,特别是 7 月份降雨多 ,
明显可促进病害的发生流行 。这与我们室内测定
分生孢子萌发的湿度条件吻合(分生孢子需 RH >
95%,病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另文报道)。降雨量
等因素与病害发生程度的定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
究 。
参考文献:
[ 1] Singh S K , Chaudhary R K.Further novel leaf spot-in-
ducing species of Phaeoamularia from the Indian subcon-
tinent[ J] .Mycotaxon , 1996 , 58:137-145.
[ 2] 陈秀蓉 ,郭英兰 , 张山林.引起梨叶斑的菌绒孢属一新
种[ J].菌物系统 , 2000 , 19(3):306 ~ 307.
·13·植物保护 2000 年第 26 卷第 5 期 Plant Protection , 2000 , Vo l.26 , 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