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葡萄根癌病研究进展



全 文 :1418 2013 年第 11 期
收稿日期:2013-09-26
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Y3110028)
作者简介:施文骁 (1990 -) ,女,浙江杭州人,硕士,从事植物病害防治工作。E-mail:zjwxshi@ gmail. com。
文献著录格式:施文骁,王洪凯,郭庆元. 葡萄根癌病研究进展 [J]. 浙江农业科学,2013 (11) :1418 - 1421.
葡萄根癌病研究进展
施文骁1,王洪凯1,郭庆元2
(1. 浙江大学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58;2. 新疆农业大学 农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摘 要:阐述葡萄根癌病的历史和现状、症状和侵染循环、防治方法以及早期预警的方法等。
关键词:葡萄根癌病;症状;侵染循环;防治;早期检测
中图分类号:S 436. 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3)11-1418-04
葡萄根癌病是温带葡萄种植区的一个极具破坏
性、毁灭性的病害,由细菌侵染引起,可在葡萄藤
上存活并繁殖,并能引起葡萄产量的下降,甚至导
致葡萄藤的枯死[1]。早期对欧洲或美国的葡萄根
癌病的描述和报道都来自 Hedgecock[2]。但在 1897
年,Cavara[3]首次证明,造成意大利葡萄根癌病的
病原是一种传染性细菌 (Bacillus ampelopsorae)。
1907 年,Smith等[4]在美国首次从巴黎的菊花上分
离到了根癌病病原菌,研究发现,将病原菌接种到
多种植物上,均能表现出致瘤性。1948 年,Braun
和 Mandle通过试验证明了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的致病因子的存在;1973 年,Panagopoulos 和
Psallidas比较了分离自葡萄和来源于其他植物的根
癌农杆菌的菌株,证明了侵染葡萄的菌株与其他根
癌农杆菌的菌株在遗传上有明显差别。到 1990 年,
Ophel和 Kerr将侵染葡萄的根癌农杆菌的菌株定为
一个新 种 Agrobacterium vitis。虽 也 有 报 道 A.
rhizogenes可引起葡萄根癌病,且来自分子和脂肪
酸的研究表明,A. vitis和 A. rhizogenes的亲缘关系
很近,但大量试验确认,葡萄根癌病的主要的病原
菌是 Agrobacterium vitis[5 - 6]。
1 葡萄根癌病的症状及侵染循环
1. 1 症状
葡萄根癌病主要症状是形成葡萄根部的癌肿。
病原菌可在伤口侵入植物体内,进而导致植物细胞
产生过量的植物生长激素,从而生成根瘤或其他次
生增大。可存在于易感染的植物组织和根部,也可
在枝条等部位也会产生癌肿。当其存在于植物根部
时,可破坏植物根冠对水和矿物元素的吸收,导致
植物生长不良。此外,病害还会侵染葡萄植株的形
成层和维管组织,影响营养的运输和葡萄藤的健
康。葡萄根癌病会使葡萄逐渐枯梢,严重时可导致
藤蔓死亡。发病时,树干下部的韧皮部细胞也会因
病而亡,导致类似环剥的影响[7]。
1. 2 侵染循环
该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细菌,主要通过伤口或孔
口进入植物体内,引起系统性侵染。受病原菌感染
的植物部位可一直保持正常,直至该部位受伤。造
成伤口的原因很多,如冷冻损伤、移植栽培、修剪
维护等原因是造成葡萄发病的重要诱因。农事措施
如藤条嫁接、抹芽等也会造成伤口,从而被病原菌
侵染而存在病症。
葡萄根癌病的初次发病通常在初夏。根癌病的
侵染分为 3 个步骤。首先是病原体进入植物的非原
质体部位。葡萄土壤杆菌会特别集中在葡萄的根
际,且一般通过根和地下伤口部位进行侵染[8 - 9]。
第 2 步为细菌在木质部的定殖。葡萄土壤杆菌系统
地定殖在葡萄植株上,并通过木质部的液流散布到
植株的各个部位[10 - 11]。第 3 步包括了对植物反应
的逃避以及对植物防卫机制的抑制。例如,细菌的
katA基因编码的过氧化氢酶可降解植物所产生的
过氧化氢[12 - 13]。根据侵染部位和发病条件的不同,
病害迅速发展时,癌肿在一个生长季即可环绕葡萄
藤一圈,而发展缓慢时,这个过程则需要几年。当
秋天来临时,癌肿会变得干燥、暗黑色并坏死。
葡萄根癌病的病原菌平时存在于葡萄周围的土
壤中,可在葡萄的根部越冬。病原菌通过感染地下
根冠及受伤部分,入侵到植物体内并通过维管束感
染植物其他部位的细胞。随后,冠瘿、根癌会在植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3.11.029
施文骁,等:葡萄根癌病研究进展 1419
物生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随着枯死的茎与藤的掉
落与转移,病原菌也随之转移。在土壤中至少生活
2 年以上。随着葡萄植株上新的伤口的产生,从而
侵染其他的葡萄植株。
2 病原菌的致病机制
葡萄根癌病菌可在葡萄植株的根部定殖,并通
过维管束散布到整株植株,同时可自主逃避植物的
防御反应。Agrobacterium vitis 拥有大量的 Ti 和 Ri
质粒,这些质粒上编码的蛋白是致病因子的来源。
T-DNA可进入植物细胞的核基因,进而表达 T-
DNA编码植物激素形成的酶[14]。
2. 1 T-DNA侵入到植物细胞
葡萄根癌病菌从伤口侵染的过程中,随着寄主
伤口的愈合,完成 T-DNA 的转化,之后随寄主细
胞的分裂出现症状。在葡萄生产管理过程中,或自
然逆境下,如嫁接导管连接的发展和嫁接时的组织
修复和重建,冻害以及葡萄园设备所造成的物理伤
害等过程都可造成伤口。这些伤口愈合过程中可形
成愈伤组织,而癌肿也随之产生[14 - 15]。在果园中,
肿瘤的生长通常会出现在接穗愈合的周围、植株的
下部躯干和扦插去顶的部位,因这些部位都会出现
伤口愈合,同时又对 T-DNA的侵入高度敏感。
Ti质粒上存在着毒力基因,这些基因表达的
蛋白在 T-DNA转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15 - 18]。在这
些毒力基因中,VirA 和 VirG 是双组分的检测体
系,VirA是传感蛋白,VirG为转录的生长调节剂,
VirA在特定的职务酚类物质的作用下引起伤口愈
合,VirG 能增加所有毒力基因的转录;VirD4 和
virB的蛋白为转移 T-DNA和其他毒力蛋白所必需;
VirD2 是 T-DNA传输过程中的引导蛋白,而 VirE2
为肿瘤形成所必需[13,19]。
2. 2 T-DNA整合到植物核基因上
葡萄根癌病 T-DNA 转移到植物核基因中诱导
癌肿形成的[20]。整合到植物染色体中的细菌 T-
DNA含有植物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基因可导致
植物细胞生长素 (吲哚-3-乙酸)和细胞分裂素的
高水平表达,2 个基因的过量表达会使葡萄藤形成
肿瘤[21 - 22]。
植物生长素需要 2 个生化途径来合成。第一步
是 iaaM基因的表达,这诱导了色氨酸单加氧酶的
产生。随后色氨酸单加氧酶将色氨酸转化成吲哚乙
酰胺。第 2 步则是 iaaH 基因表达吲哚乙酰胺的水
解酶。随后吲哚乙酰胺水解酶将吲哚乙酰胺转变成
植物生长素。植物体内的 T-DNA 的表达以及激素
产生水平的提高打断了常规的细胞循环。这是因为
植物细胞不能对 T-DNA 的表达进行调控。这些反
常的植物细胞增殖导致了植物癌肿的生成[13]。
3 葡萄根癌病的防治和检测
3. 1 检测
对葡萄根癌病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是进行病害
防治的前提,也是早期防治预警和预防的基础。当
病原菌潜伏在土壤中时,通过各种手段将土壤中的
病原菌检测出来,在发病前对其进行根除。
通常对病原菌的鉴定主要是通过 PCR 的方法,
而病原细菌主要进行扩增的基因则是 16 S ~ 23 S及
其周围序列。但农杆菌的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grobacterium vitis,Agrobacterium rhizogenes 3 个主
要的致病种中,其 16 S 基因的序列很相似。分析
IVS在 23rRNA基因中的差别发现,其中存在有长
和短 2 种类型,在 A. V 中有一些的长型和 A. T
很相似,同时在 A. V 中有另一些的长型和 A. R
很相似;有 2 个 A. V菌株中同时含有这 2 个类型
的 IVS,且含有 A. T和 A. R的 IVS。这说明在农
杆菌的不同种中,基因可进行水平转移并重组。而
A. T在这 3 个种当中的可变度最高,说明通常的
检测手段是行不通的。目前研究已发现很多的新引
物可用于进行葡萄根癌病的病原菌检测[23 - 28]。
3. 1. 1 PCR方法的早期检测
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可以对根癌病进行快速检
测。根据 TMR位点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获得 1 对
检测根癌农杆菌的引物。在测试的细菌中,只有
A. tumefaciens 可产生 236 bp 目标片段。特异性
PCR系统的敏感性由一个巢式 PCR 扩增决定,这
可控制模板 DNA 的拷贝数[29]。virD2 基因也可作
为根癌农杆菌检测的特异性基因,并可通过定量
PCR的方法对其进行检测[30]。扩增生物群 1 根癌
农杆菌的 T-DNA 上的基因 5 和 TMS2 之间的 243-
bp的 DNA片段可用来进行葡萄根癌病的检测。这
些引物与菌株毒力 100% 正相关,而与无毒的
100%负相关,从而有利于实时 PCR 的检测[31]。
一个葡萄土壤杆菌特异性 DNA 片段 (pAVS3)可
通过引物 URP2R 来进行 PCR 多态性条带的扩增。
通过从不同的土壤杆菌属物种的基因组 DNA 进行
Southern 杂交证实,该片段在 A. vitis 中具有特异
性。再设计引物,通过巢氏 PCR 对其进行检测[32]
(表 1)。因此,通过病原菌上的特异片断可对该病
1420 2013 年第 11 期
进行早期的检测。
表 1 用于 PCR检测的特异性引物
引物名称 核苷酸序列 大小 /bp
Tmr560F TCGGGTCCAATGTTGTCCTC 560
Tmr560R TCTGTTCTTGTCGGCGTGC 560
Tmr236F TTATTGGAGTGCGGATTTTCGTT 236
Tmr236R CGGATGTGATCTGGTTCTGGCTA 236
VIRD59F26 ATTGGAATATCTGTCCCG 96
VIRD59R122 GGCGAGATCGCGGATATT 96
VIRD62F23 AACCATTCAGCAGGTTAT 102
VIRD62R135 TGGTAATATGATCAGGCG 102
VIRD2A ATGCCCGATCGAGCTCAAGT 224
VIRD2C TCGTCTGGCTGACTTTCGTCATAA 224
Tip6F GGTCTAATGCGCAGAGGTGT 243
Tip6R CGGCTCAAGGATTAGACAGG 243
AVSP3-1F CGCTGGCCTGGTTCTACGAAGATA 500
AVSP3-1R ACAAGATGGAGAACGACTCGCCTG 500
AVSNP-3F GCATAGATCATGGCCGCTAC 400
AVSNP-3R CAACGCTTTTCCGACTACTG 400
注:Tmr560F 至 Tmr236R 行为 TMR 位点的特异性引物[29]。
VIRD59F26 至 VIRD2C 行为 virD2 基因的实时 PCR 的引
物[30]。Tip6F和 Tip6R行为基因 5 和 TMS2 之间的特异性
片断的引物[31。AVSP3-1F 至 AVSNP-3R行为特异性 DNA
片段 (pAVS3)的引物[32]。
3. 1. 2 电子鼻的检测
所谓的电子鼻是一个能够进行固相微量取样的
探头,取样后可以直接与气质色谱分析连用。从而
区别健康和感病的葡萄植株。感病的葡萄植株中可
以将肉桂酸脱羧成苯乙烯,而正常植株中不含这种
气体。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 -质谱法分
析目标葡萄植株样品的挥发性物质的特性。主成分
分析证实了被感染的葡萄藤和健康的葡萄藤的挥发
物质的区别[33]。
3. 2 防治方法
3. 2. 1 普通方法
由于细菌生长在木质部中,所以目前为止没有
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7]。防治葡萄根癌病主要在
于预防,预防葡萄植株受伤和同时维护健康的藤
蔓,除去死亡和生病的组织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3. 2. 2 基因工程
现在基因工程的方法在很多领域都得到应用,
也包括对葡萄根癌病的防治。
基因工程能辅助葡萄育种,产生抗病和抗逆的
葡萄。目前全球对葡萄需求的增加促使了这门科学
的快速发展。将外源基因转化葡萄并进行表达,从
而使葡萄获得抗逆性和抗病性。例如抑制病原菌的
转基因植物表达抗菌肽。尽管转基因植物的抗逆性
并不是很强,但相比非转基因的防治,MAG-2 或
MSI99 基因表达使得癌肿的发病率下降[24]。
将葡萄根瘤农杆菌的致病基因突变后转入葡萄
植株中,可提高对根癌农杆菌的抗性[25]。根据几
个以前的嵌入 T-DNA 的 VirE2 输出整合阻碍理论
研究显示,抗性提高是因为突变的 VirE2 蛋白和功
能的 VirE2 蛋白的竞争的联系。在植物细胞内,竞
争的出现阻碍了 T-DNA 进入整合到植物细胞
核中[15 - 18]。
3. 2. 3 生物防治
生物控制是防治葡萄根癌病最有效的方法之
一,采用非致病细菌菌株接种到葡萄植株及其生长
的土壤中,从而达到减轻或防止根癌农杆菌
为害[26]。
目前已有 20 多个生防菌株用于防治葡萄根癌
病。放线菌株产生的 K84 就是生物防治的一个代
表,但 k84 并不能完全成功的控制住葡萄根癌病。
Rahnella aquatilis (水生拉恩氏菌)的菌株 HX2 可
对葡萄根癌病进行生物防治,抑菌的主因是产生了
一种抗菌物质,它与其他菌株相比能产生较大的抑
菌圈及较低的最低抑菌浓度,能抑制 Agrobacterium
vitis中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有多种非致病的农
杆菌亦可对葡萄根癌病进行生物防治[13,27]。
4 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安全和环
境要求更高,葡萄根癌病的防治引起人们的重视。
葡萄根癌病作为土传病害,传统的防治方法防控效
果不尽人意。生物防治对环境的影响小,对葡萄产
品安全,但无论使用天然菌株的生物控制,或转基
因拮抗菌株的生物控制,或利用转基因的葡萄来防
止葡萄根癌病,这些方法至今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因此,通过基因工程和生物防治方法来选育抗性品
种是预防葡萄根癌病发生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开
展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可对该病害早期快速准确
检测和提早预警,在刚发病甚至未发病时做到发现
并消除病原,从而达到有效防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Süle S,Burr T J. The effect of resistance of rootstocks to crown
gall (Agrobacterium spp.) on the susceptibility of scions in
grape vine cultivars [J]. Plant Pathol,1998,47:84 - 88.
[2] Hedgecock C G. Field studies of the crown-gall of the grape.
U. S [J]. Dep Agric Bur Plant Ind Bull,1910,183.
[3] Cavara F, Tubercolosi della vite. Intorno alla eziologia de
施文骁,等:葡萄根癌病研究进展 1421
alcune malattie di piante coltivate [J]. Stazoni Sperimentali
Agrarie Italiane 1897,30:483 - 487.
[4] Smith E F,Townsend C O. A plant tumor of bacterial origin
[J]. Science,1907,25:671 - 673.
[5] Szegedi E,Süle S. Agrobaktériumos fertzéstl mentes szl
szaporítóanyag elállítása [J]. Nvényvédelem,2005,10:
467 - 476.
[6] Kawaguchi A, Inoue K. Grapevine crown gall caused by
Rhizobium radiobacter (Ti)in Japan [J]. Journal of General
Plant Pathology,2009,75:205 - 212.
[7] Stewart E,Wenner N,Long L,et al. Crown gall of grape:
understanding the disease [ J ].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05.
[8] Süle S,Lehoczky J,Jenser G,et al. Infection of grapevine
roots by Agrobacterium vitis and Meloidogyne hapla [J]. J
Phytopathol,1995,143:169 - 171.
[9] Burr T J,Bazzi C,Süle S,et al. Crown gall of grape:biology
of Agrobacterium vit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control
strategies [J]. Plant Dis,1998,82:1288 - 1297.
[10] Szegedi E, Bottka S. Detection of Agrobacterium viti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in grapevine bleeding sap after
isolation on a semiselective medium [J]. Vitis,2002,41:
37 - 42.
[11] Szegedi E,Dula B. -néAz agrobaktériumos fertzés kimutatása
szloltványokból [J]. Nvényvédelem,2006,2:61 - 66.
[12] Xu X,Pan S Q. An Agrobacterium catalase is a virulence
factor involved in tumorigenesis [J]. Mol Microbiol,2000,
35:407 - 414.
[13] Attila Filo, Paolo Sabbatini, George W, Sundin, et al.
Grapevine crown gall suppression using biological control and
genetic engineering:A review of recent research am [J]. J
Enol Vitic,2013,64:1.
[14] Creasap J E,Reid C L,Goffinet M C,et al. Effect of wound
position,auxin and Agrobacterium vitis strain F2 /5 on wound
healing and crown gall in grapevine [J]. Phytopathology,
2005,95:362 - 367.
[15] Otten L, Burr T J, Szegedi E. Agrobacterium: a
diseasecausing bacterium. in Agrobacterium:from biology to
biotechnology [M]. T Tzfira and V Citovsky (eds.) ,
Springer,New York,2008:1 - 46.
[16] Burr T J,Otten L. Crown gall of grape:Biology and disease
management [J]. Ann Rev Phytopathol,1999,37:53 - 80.
[17] Gelvin S B. Agrobacterium-mediated plant transformation:The
biology behind the“gene-jockeying”tool [J]. Microbiol Mol
Biol Rev,2003,67:16 - 37.
[18] Matthysse A G. The genus Agrobacterium [J]. Prokaryotes,
2006,5:91 - 114.
[19] Lacroix B, Elbaum M, Citovsky V, et al. Intracellular
transport of Agrobacterium T-DNA. In Agrobacterium:From
Biology to Biotechnology [M]. T Tzfira and V Citovsky
(eds.) ,Springer,New York,2008:365 - 394.
[20] Zupan J R, Zambryski P C. Transfer of T-DNA from
Agrobacterium to the plant cell [J]. Plant Physiol,1995,
107:1041 - 1047.
[21] Thomashow M F,Hugly S,Buchholz W G,et al. Molecular
basis for the auxin-independent phenotype of crown gall tumor
tissues [J]. Science,1986,231:616 - 618.
[22] Huss B B,Tinland F,Paulus B,et al. Functional analysis of
a complex oncogene arrangement in biotype III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s [J]. Plant Mol Biol, 1990, 14:
173 - 186.
[23] Zabadal T J,Dami I E,Goffinet M C,et al. Winter injury to
grapevines and methods of protection. Extension Bulletin
E2930.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East Lansing. 2007.
[24] Vidal J R,Kikkert J R,Malnoy M A,et al. Evaluation of
transgenic‘Chardonnay’(Vitis vinifera)containing magainin
genes for resistance to crown gall and powdery mildew [J].
Transgenic Res,2006,15:69 - 82.
[25] Krastanova SV,Balaji V,Holden M R,et al. Resistance to
crown gall disease in transgenic grapevine rootstocks containing
truncated virE2 of Agrobacterium [J]. Transgenic Res,2010,
19:949 - 958.
[26] Wilson C L. Biological control and plant diseases-A new
paradigm [J]. J Ind Microbiol Biotechnol, 1997, 19:
158 - 159.
[27] Chen Fan,Li Jinyun,Guo Yanbin,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grapevine crown gall:purification and partial characterisation of
an antibacterial substance produced by Rahnella aquatilis strain
HX2 [J]. Eur J Plant Pathol ,2009,124:427 - 437.
[28] Jney Bautista Z,Hussam H A,Katsuyuki T,et al. Variation
of 16S - 23S internally transcribed spacer sequence and
intervening sequence in rDNA among the three major
Agrobacterium species [J].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09,
164:604 - 612.
[29] Yang Wei,Ji Lei,Tan Lirong,et al. Sensitive and specific
detection of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in soil using a rapi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J]. 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2011,5 (6) :708 - 713.
[30] Federica Bini, Klaus Geider, Carlo Bazzi. Detection of
Agrobacterium vitis by PCR using novel virD2 gene-specific
primers that discriminate two subgroups [J]. Eur J Plant
Pathol,2008,122:403 - 411.
[31] Lani E,Yakabe M,Malendia Maccree, et al. Novel PCR
primers for detection of genetically diverse virulent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biovar 1 strains et al. J Gen Plant
Pathol,2012,78:121 - 126.
[32] Seon Hwa Lim,Jong Gun Kim,Hee Wan Kang. Novel SCAR
primers for specific an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Agrobacterium vitis
strains [J]. Microbiological Research,2009,164:451 -460.
[33] Blasioli S,Biondi E,Braschi I,et al. Electronic nose as an
innovative tool for the diagnosis of grapevine crown gall [J].
Analytica Chimica Acta,2010,672:20 - 24.
(责任编辑:张瑞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