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泡桐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全 文 :收稿日期:2004-02-23
 山 东 农 业 科 学 Shan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4年 第 5期
泡桐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
刘 红 ,夏红贤 ,李海军 ,刘 丽 ,蒋爱芹 ,刘咏梅
(曹县植保站 , 山东 曹县 274400)
  中图分类号:S792.430.7  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1-4942(2004)04-0058-01
  泡桐是鲁西南地区林 、粮间作生态种植的重要树种。
其绿色面积大 , 生长速度快 , 板材质优等级高 , 是农村发
展商品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 深受群众欢迎。 然而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 泡桐叶部屡遭泡桐叶甲(Basiprionota
bisignata Boheman)的危害 , 是泡桐上继大蓑蛾发生衰退后
的又一续发性害虫 , 给泡桐板材生产带来隐患。 据 2002
年7 月下旬在曹县郑庄等乡镇泡桐树调查 , 泡桐叶甲虫蛀
率达40%~ 60%, 虫叶率为 10%~ 30%, 单叶有虫少则 10
头 ,一般 20 ~ 40 头 , 多达 286 头 , 受害叶片呈大小不等孔
径的网状叶 , 叶片迅速干枯脱落 , 影响泡桐的正常生长 ,
造成板材减产。为此 , 我们于 2002 ~ 2003 年对其发生情
况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 ,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寄主分布与形态特征
泡桐叶甲在曹县主要危害泡桐 ,其次为青桐和棉花等。
成虫体长10~ 13mm , 呈椭圆形。头小 , 缩入前胸 , 触
角丝状 , 11节 , 黄褐色 , 前胸宽大 , 并伸向两侧呈片状 , 翅
鞘黄色 ,上有 3条纵隆起线 , 近外缘各有一个椭圆形黑斑。
足短 ,黄褐色。卵呈长椭圆形 , 黄色 , 卵块外面有一层淡
黄色泡沫状分泌物覆盖 , 扁圆形。 幼虫末龄体长 13 ~
15mm ,头部褐色 , 前胸背板淡黄色有两块褐斑 , 胸腹背面
褐绿色 ,虫体两侧有对称的突刺。蛹长 10 ~ 12mm ,腹末端
也有 1对向上伸出的突刺。
2 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泡桐叶甲在曹县属偶发性害虫 ,一年发生 2 代 , 以第
2 代成虫(8 月上旬至 9 月下旬)经补充营养后 ,潜伏在墙
缝 、草垛的孔隙处越冬 , 翌年 5月上旬出蛰 , 昼夜取食。产
卵于叶背 、叶柄上 , 卵平铺排列 , 每产 3~ 4 粒即分泌胶质
物覆盖成一卵块 , 并用腹部压之 , 呈带有腹部痕迹的卵
块。单雌产卵一般20~ 30块 , 多达125块 , 约450余粒 , 卵
期6 ~ 7 天 , 初孵幼虫取食后即排出粘条状半弧形黑色粪
便 ,各龄幼虫均如此 , 积累成堆 , 形成伞状尾巴向背部弯
曲 ,随臀部上下活动 ,一 、二龄幼虫取食叶面表皮 , 呈透明
孔洞 , 三龄后穿孔危害 , 幼虫共 5 个龄期。幼虫期 18 ~ 22
天 ,老熟幼虫在叶面上分泌粘液固定化蛹 , 蛹期 6~ 7 天 , 6
月下旬羽化为第 1 代成虫 , 7 月上 、中旬为第 1 代成虫和
第2 代幼虫盛发期 ,也是其严重危害期 ,往往是成虫 、幼虫
混生。成虫寿命较长 , 可达年余 , 7 月下旬后 2 代幼虫陆
续化蛹 ,羽化出第 2 代成虫。
3 虫情调查和有效防治
目前对泡桐叶甲尚未制定出具体虫情测报办法 , 据
我们调查结果认为 ,在 7 月中旬的一代成虫 、二代幼虫混
生期 ,用药效果最好 , 此时虫态整齐 , 抗药性低 , 中毒致死
率高。因此在泡桐叶甲发生期 , 应加强虫情调查 , 为指导
防治提供依据。
泡桐叶甲越冬场所分散 , 难以防治 , 应做好树冠叶部
上泡桐叶甲的防治。常规用药如 90%晶体敌百虫 800 倍
液 , 2.5%敌杀死或功夫乳油 1000 倍液喷雾 , 防治成虫 、幼
虫效果都较好。但常因树体高大 , 树叶繁茂 , 操作不便 ,
用药量多 , 劳动强度大 , 喷雾困难等原因 , 影响了这项工
作的开展。为此 , 我们采取在树干大根基部打孔灌药的
方法 , 获得良好的治虫效果。具体做法是:在树干两侧大
根基部各打一孔 , 若树围在 50cm 以上 , 每孔灌注 50%甲
胺磷乳油 10 ~ 15ml;树围在 50cm 以下每孔则灌注 8 ~
14ml , 然后覆上塑料膜 ,并用土埋好 , 以防药液挥发。
打孔灌药的优点:一是药剂传导快。据观察 ,药后 1h
即见死虫落地 , 6h 后虫口减退率即达 95%以上;二是药效
彻底全面。药后 48h 观察未见增加新虫 , 持效期达 20 天
之久 , 可全面控制危害 , 勿须再施药防治;三是省工 、省
药 、省水 、省力。 2 人打孔灌药 8h 可处理 40 ~ 50 株 , 而喷
雾只能完成 10株左右。前者单株用药量只及喷雾用药的
60%,且节省担水配药的劳力;四是避免了各种污染。 由
于打孔灌药是暗厢操作 , 不与外界接触 , 可防止环境污
染 ,避免人畜中毒。此方法一经推出 ,立即在生产上得到
应用。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 50%甲胺磷是毒性较强的杀虫
剂 ,灌药时应按农药操作规程使用。另外也可试用其他
高效低毒内吸性农药进行灌药防治。
58
DOI :10.14083/j.issn.1001-4942.2004.05.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