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施氮对栗瘿蜂及栗树生长结实的影响



全 文 :2008年第2期研究论文 中国种业
摘要:为探讨施氮对栗树及栗瘿蜂的影响,我们在宽甸县大
西岔镇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夏施氮是抑制栗瘿蜂、增强树势、提
高单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对冠径 4.2~5m、15~20年生的实生栗
树,以6月上旬株施氮500g为宜。
关键词:施氮量;施氮时期;栗瘿蜂变动系数;粟树生长
栗瘿峰(Dryocosmuskuriphilus)属膜翅目瘿蜂科
昆虫,对栗属(CastaneaMil)植物专性寄生,国内已知
分布于辽宁、北京、天津、陕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
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
等,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北美等。主要危害新
梢和叶片,受害枝在春季抽生的短枝、叶柄、叶脉上形
成瘤状虫瘿,不能抽生新梢和开花结果。发生严重时,
枝条同时枯死,甚至全株死亡。受害栗树树势衰弱,产
量大幅度下降,若干年后不易恢复。由于辽宁东部是辽
宁省板栗的集中产区,冬季气候冷且温差变幅大,天敌
昆虫的越冬死亡率高,因此发生栗瘿蜂危害高峰的周
期短,高峰持续时间长,栗树被害程度重,因而研究抑
制栗瘿蜂的技术措施对栗产业的稳步发展有着极其重
要的意义。国内外学者已从抗蜂选种、生物防治、化学
防治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以施肥为手段的研究尚未
见报道。本研究试图从增强树势、提高栗树自身抗蜂
能力等方面入手,探讨施氮对栗树及栗瘿蜂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 2005年初至 2006年底在
辽宁省宽甸县大西岔镇白菜地村六组的坡地实生栗园
中进行,土壤 pH值 6.5,有机质含量 2.0%,水解氮
63.2mg/kg,有效磷 3.3mg/kg,速效钾 68.6mg/kg,树龄
15~20年,株行距为5m×5m,栗枝被害率为20.81%。
1.2 试验设计与处理 试验采用二因素三水平正交
设计,研究的两个因素为施氮量及施氮时期,三水平分
别为①每株施氮量(纯N):低量N1300g、中量N2400g、
高量 N3500g;②施氮时期:早期T15月16日、中期 T2
5月26日、晚期T36月6日。所构成的试验处理(试号
1-9)分别为:N1T1、N1T2、N1T3、N2T1、N2T2、N2T3、N3T1、N3T2、
N3T3。每小区处理12~15株,重复3次,连续处理2年,
施氮方法为在树冠投影外围环状沟施,其他管理与生
产园相同。
1.3 调查项目及方法 每小区选取调查树 10株作为
固定样树,在树冠外围选有代表性的主枝和侧枝的延
长枝16个作为调查母枝(二年生枝)。7月上旬调查母
枝的枝均栗瘿蜂数,鉴于栗实生单株间对栗瘿蜂存在
抗性差异,故以栗瘿蜂变动系数[即(当年枝均瘿蜂数-
上年枝均瘿蜂数)/上年枝均瘿蜂数]为指标,分析施氮
对栗瘿蜂数量的影响;休眠期调查母枝上的前3个枝
的枝长和枝粗,并以枝长(或枝粗)均值为指标,分析施
氮对枝长(或枝粗)生长的影响;休眠期调查母枝的枝
均座棚量,分析施氮对栗树座棚的影响;9月下旬(采收
期)调查平均单粒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施氮对栗瘿蜂的影响 施氮对栗瘿蜂数量的影
响很大(表1)。从表2可以看出:粟树蜂的变动系数随
施氮量增大而显著减小(氮量低、中、高的变动系数分
别为3.873、1.303、0.511),高氮量的变动系数极显著低
于低氮量,中氮量的变动系数显著低于低氮;以施氮量
500g的瘿蜂变动系数最低。粟瘿蜂的变动系数与施氮
时期关系不显著。
2.2 施氮对栗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方差分析显示,不
施氮对栗瘿蜂及栗树生长结实的影响
王金龙 鲁永华
(辽宁省宽甸县林业调查规划院,宽甸 118200) (宽甸县可毛甸子镇林业站)
试号
1
2
3
4
5
6
7
8
9
栗瘿蜂变
动系数
3.670
5.335
2.614
0.875
1.719
1.316
-0.146
1.401
0.278
枝粗
(cm)
0.466
0.453
0.574
0.495
0.483
0.517
0.501
0.447
0.524
枝长
(cm)
14.820
12.084
19.170
15.111
17.452
20.060
16.364
11.288
16.239
棚量
(个)
0.677
0.313
0.417
0.323
0.833
0.740
0.573
0.500
0.334
单粒重
(g)
8.572
9.030
8.866
9.769
9.305
9.665
9.787
10.374
10.448
表1 施氮对栗瘿蜂及栗树生长结实的影响
表2 不同氮量及施用时期对栗瘿蜂及栗树生长结实的方差分析
氮量



均值
3.873
1.303
0.511
5%
B
A
A
1%
B
AB
A
均值
(g)
8.823
9.580
10.203
5%
a
b
c
1%
A
B
C
时期



均值
(cm)
0.487
0.461
0.538
5%
b
b
a
1%
AB
B
A
栗瘿蜂变动系数 单粒重 枝粗
显著性显著性显著性
(LSR法)
54
2008年第2期 研究论文中国种业
同氮量和不同施入时期对新稍长生长无显著影响。施
氮时期间对新梢粗生长的影响差异极显著。从表2看
出,晚期的枝粗值极显著高于中期的,显著高于早期
的。以6月上旬施氮枝粗值最高为0.538cm,但新梢粗
度与施氮多少差异不显著。
2.3 对栗产量的影响 不同的施氮量及施氮时期对
栗座棚量无显著影响。但施氮对单粒重的影响差异极
显著。从表2看出,单粒重随施氮量增大而极显著提
高,氮量低、中、高的单粒重分别为 8.823g、9.580g、
10.203g;高氮量处理的极显著高于中氮量的,中氮量
处理的极显著高于低氮量的。
3 小结与讨论
3.1 高施氮量使栗瘿蜂的数量减少 栗瘿蜂数随施
氮量增大而显著减少,以株施氮量(纯 N)500g最低,
但与施氮时期关系不显著。
3.2 施氮对栗树的生长、结实有显著影响 不同施氮
时期对栗树长势有显著影响,在所试条件下,以6月上
旬施氮最好。栗产量随施氮量增大而极显著增加,以株
施氮量500g最高。综合分析不同氮量及施氮时期对栗
树生长发育、栗产量及栗瘿蜂的影响,可以确定,在所
试条件下以6月上旬株施氮量500g为最优处理。
3.3 施氮量及种类尚需深入研究 本试验株施氮量
最高水平为 500g,若施氮量超过该值,栗瘿蜂数是否
随施氮量增大而显著减少,栗产量是否随施氮量增大
而极显著增加有待进一步研究。遭受栗瘿蜂严重危害
的栗树,施何种专项肥(元素配比、用量)才能最大限度
地提高树体内抗性物质含量、抑制栗瘿蜂发育是个值
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概率统计组.正交设计法.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1979
[2]黄铃荣.栗瘿蜂为害压力下不同板栗品种黄酮含量的动态变化.农业
环境与发展,网络版,2007,2
[3]周淑琴,许路.丹东地区栗瘿蜂防治.北方果树,1996,3:32~33
[4]吴晖,黄金聪,等.抗栗瘿蜂优良锥栗品种的初步选择研究.华东昆虫
学报,2002,11(2):53~56
[5]郭树嘉.栗瘿峰综合防治技术.林业科技开发,1991,2:33~35
*宽甸县板栗试验站的周淑琴、袁少杰、倪晓光工
程师参加此项工作,谨致谢意。
(收稿日期:2007-12-03)
潞玉6号是山西省长治市潞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以自选系LZA4做母本,LZF8做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
高产优质中晚熟玉米新品种,2006年通过山西省审
定,审定编号为2006014。
1 主要特征特性
长治地区春播生育期 125d,比对照农大 108略
早。幼苗顶土力强,苗齐苗壮,苗色浓绿,叶鞘深紫,叶
背有零星紫晕,子叶呈长椭圆形。株高265cm,穗位高
90cm,株型半紧凑,植株清秀,全株叶片21~22片。雄
穗一级分枝 10~13个,主轴长 32~37cm,花粉量中等,
护颖绿间紫,花药黄色。雌穗苞叶稍短,果穗长24.0cm,
穗粗 5.8cm,穗行 16~18行,行粒数 45粒,千粒重
360g,出子率84.8%,穗轴白色,子粒橙黄色,中间偏硬
型,容重高,商品性好,抗性好,活秆成熟。
2 产量表现
2003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区玉米预试,4个试点
均增产,667m2平均产量 847.1kg,较农大 108增产
18.2%;2004年山西省中晚熟区试,平均产量707.0kg,
较对照农大 108增产 8.0%;2005年山西省玉米中晚
熟区试平均产量 667.0kg,较对照农大 108增产
11.0%;同年参加山西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 736.2kg,
较对照农大108增产7.9%。
同时,在省内外进行布点示范。2004年长治地区
平顺县示范,667m2平均产量661.2kg,较对照农大108
增产7.5%;长治县良种场 667m2产量876.7kg,比农大
108增产17.3%。2005年四川新丰种业试验667m2产
566.3kg,较对照川单13号增产11.5%。
3 抗性鉴定结果及品质分析
中抗丝黑穗病,感小斑病、粗缩病,高抗茎腐病,抗
大斑病、穗腐病、矮花叶病,容重 771g/L,粗蛋白
9.97%,粗脂肪4.62%,粗淀粉73.17%,赖氨酸0.28%。
4 栽培要点
选择中等偏上地力种植,667m2留苗密度 3000~
3300株。施足底肥(农家肥,N、P、K化肥配合),于拔节
后追施尿素15~20kg,并适期中耕管理。
(收稿日期:2007-09-03)
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潞玉6号
张琥瑛 靳 军 王建宏
(山西省长治市农业种子站,长治 046000)
!!!!!!!!!!!!!!!!!!!!!!!!!!!!!!!!!!!!!!!!!!!!!!!!
新品种
##
#
#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