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泡
桐
叶
甲
的
发
生
规
律
与
防
治
措
施
摘要: 本文通过对泡桐叶甲的形态
特征和生态习性的详细介绍, 提出了具
体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 泡桐叶甲; 发生; 防治
泡桐叶甲又叫泡桐龟甲,主要分布
于河南、山东、河北、湖北、四川等地,
主要为害泡桐、梓树、楸树的叶片,发
生严重时能将叶片全部吃成孔洞,影响
树势发育,及速生树种(泡桐)的生长。
1 形态特征
卵长椭圆形,橙黄色,外面有一层
淡黄色泡沫状分泌物覆盖,每个卵块内
有卵 3 ~ 4 粒,卵块扁平近圆形,中部
隆起,形似榆钱,竖立成堆。蛹淡黄色,
体长 9 mm,宽 6 mm,前胸及腹部有形
似胸足的突刺,腹末有 1对向上伸出的
突刺。幼虫体长 13 mm,头部褐色,前
胸背板浅黄色,有两块褐斑。胸、腹部
背面褐绿色,体侧褐色,自前胸至腹末
各节体侧均生有对称的突刺,胸足 3对,
腹末丛生很多黑色粘条粪便,向背上弯
曲,覆盖住大半个虫体,形似一粒黑色
虫粪,借以保护虫体。成虫体长 11 ~ 12
mm,近圆形,背面隆起似瓢虫,但头
部小缩入前胸,能自由活动,触角丝状
11节,1 ~ 5节淡黄色,6 ~ 11节褐色。
前胸黄色较宽大,并向两侧延伸成片状,
前缘中部凹入,后缘中部凸出。前翅黄
色,翅鞘向两侧扩大成片状,边缘半透明,翅鞘上
有 3条隆起线,近外缘各有 1黑色圆斑。足短、黄
褐色,腿节端部内缘有槽沟,胫节可以嵌入,跌节
3节,具爪 1对。成虫有较强的飞翔力。
2 生态特性
在河南每年发生 2代,以成虫越冬,翌年 4月
中、下旬开始出蛰,飞到新萌发的叶片上活动取
食,交配产卵。幼虫孵出后啃食叶表皮及叶肉。5
月下旬幼虫开始老熟,6月上旬出现第 2代幼虫。
第 2代成虫于 8月中旬至 9月上旬出现,10月底
至 11月上中旬大部分成虫潜伏石块下,树皮缝内
及地被物下或表土中过冬。
越冬成虫出蛰后昼夜取食,产卵于叶背面或叶
柄,每产 3 ~ 4粒分泌胶质物覆盖,并用腹部压之,
故形成有成虫腹部痕迹的圆形卵块。成虫每天都可
产卵,越冬成虫从 5月产卵至 8月,寿命可达 1年
之久。卵经 6 ~ 7 d孵化,卵平铺排列,孵化时从
卵底部钻出。初孵幼虫一经取食就开始排出粘条状
黑色粪便,首先将粪便搭于腹末背上向上的两个突
刺上,然后越累越多,便形成伞状的尾巴,向上弯
曲覆盖虫体,一、二龄幼虫取食叶片的表皮组织造
成略透明的孔洞,三龄以后幼虫将叶片吃成孔洞,
每次脱皮往往把头壳留于伞状尾巴上,一生 5龄,
从头壳上可知幼虫几龄。幼虫约 20 d老熟后先脱
去尾巴,分泌黏液固定于叶面不动,经 2 d前蛹期
再经 7 d羽化为成虫。成虫羽化初期体色淡,以后
体色逐渐变黄。边取食边产卵,第 2代成虫羽化后
不产卵,补充营养后陆续越冬。
泡桐叶甲世代重迭,成虫寿命长,加之成、幼
虫同时为害,新老成虫同时产卵,故虫口密度大,
受害加重。此虫主要发生在豫南、豫西和豫北丘陵
山区,叶面绒毛少,或无粘腺的泡桐品种受害重,
毛泡桐类受害轻。
3 防治措施
3.1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叶甲卵姬小蜂、啮小
蜂、螳螂、大黑蚂蚁、七星瓢虫、异色瓢虫、苹褐
卷蛾长尾小蜂、无脊大腿小蜂、猎蝽等天敌,降低
泡桐叶甲的虫口密度。此外,在蛹期有一种寄生蝇
应注意保护利用。
3.2 人工防治。人工捕杀蛹、幼虫和成虫。
3.3 营林措施。因地制宜的选择较抗虫品种,加
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及时将
病残物消除,减少虫源。
3.4 化学防治。幼虫或成虫发生为害时期,可喷
洒 90%敌百虫原药 800倍液,每亩施用量 1.5 kg,
均可收到良好效果。有机氯 200 倍液均可杀死成
虫、幼虫,但泡桐树高,叶大,成虫、幼虫又多在
叶面取食,加之成虫、卵、幼虫混合发生,不论用
何药剂很难一次防治彻底,故一般应早治,在越冬
成虫上树不久防治最为有利。
参考文献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中国森林昆虫 [M] . 北
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3.
[2] 山东省林业学校.森林昆虫学 [M] .北京: 中国
林业出版社, 1982.
[3] 刘红, 夏红贤, 李海军, 等. 泡桐叶甲的发生规
律与防治技术 [J] . 山东农业科学, 2004 (5):
58.
[4] 王艺伟. 泡桐叶甲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J] . 河南
林业科技, 1995 (1): 33 ~ 36.
[5] 陈仕铭. 泡桐叶甲生活史及其防治方法 [J] . 贵
州林业科技, 1987 (1): 63 ~ 65 .
462400 河南省舞阳县林业技术推广总站
焦保山
植 物 保 护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