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豇豆根瘤菌(cowpea Rhizobium sp.)330菌落型的固氮效力及其特性的研究



全 文 :植 物 生 理 学 报
A C T A P H Y T O P H Y S I O L O G I A S I N IC A
V o l
.
7
,
N o
.
2
入度a y , 19 8 1
虹豆根瘤菌 ( e o w Pe a Rh让o biu m s P . ) 330
菌落型的固氮效力及其特性的研究 .
吴永强 黄维南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 )
提 要
从虹豆根瘤菌 330 菌株分离获得三株菌落型 ( 3 30 5 , 3 30 L和 3 30 V ) 。 共生固氮和自生
(非共生)固氮研究表明 , 330 v 的固氮作用比 33 0 5 明显有效 , 33 0 5 中等 有 效 , 而 3 o L无
效 。 对它们的一些特征作了比较 , 看来有五个特征是有相关性的 : 非共生固氮活性高 , 菌探
与虹豆宿主形成的共生固氮活性高 , 菌落形态小 , 世代时间长 , 比粘度低 。
这三个菌落型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 , 菌体大小为 0 . 7 x 2 . 0 微米 , 都有极生鞭 毛 。 它 们
D N A 的解链温度相同。 在凝胶免疫扩散中 , 各菌株的可溶性抗原分别与 33 0 5 抗血清的抗体
形成一条沉淀带 , 3 3 0 5 与 3 30 v 抗原性相同 , 3 30 L与 3 30 5 或 330 v 有关但不同一 。 它们对
50 毫克分子盐的敏感度亦相似。 ’本文讨论了它们的亲缘关系。
根瘤菌在实验室里长期培养往往会产生一些固氮低效或无效的菌株 , 经过诱变或重
新感染宿主植物能增加它们的固氮效率 ( B m l 1 9 7 4) 。 随着根瘤菌固氮效率的改变 , 它
们在形态上和生理生化特征上可能也发生一些相应的变化 。 H e er idg e ( 1 9 7 5) 研究了热
带豆科植物根瘤菌的共生有效性与其菌落特征的关系 , 认为大而粘的菌落是共生无效的 ,
而共生有效的是小而干的菌落 。 U P e h u r o h ( 19 7 7 )和 K u y k e dn al l ( 1 9 7 7 , 1 0 7 6 ) 用大豆
根瘤菌的菌落衍生菌 , 研究了菌落形态 、 耐盐性和碳水化合物利用等特性与它们固氮效
率之间的关系 。
我们分离并部分地鉴定了可豆根瘤菌 3 30 的三个不同菌落型 , 研究了它们的自生及
共生 固氮效率 , 同时对它们的菌体形态大小 、 鞭毛着生位置 、 菌落形态 、 生长速率 、 比
粘度 、 胞外多糖含量 、 D N A 碱基组成以及抗原特征等进行了比较。 这可为鉴别和 选 择
高效虹豆根瘤菌提供一些依据 , 也为寻找有效结瘤固氮所必须具备的生化先决条件提供
一些线索 。
材 料 和 方 法
菌种 :
弧豆根瘤菌 ( e o呷e a R ll iz o b iu m s P . ) 3 30 菌株由杨州农科所供给 .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1
. 酵母膏甘露醇 (简称 MY )培养摹配方 (克 /升 )
: 磷酸氢二钾 0 . 5
甘露 醇 10 , 酵母膏 0 . 4 。 p H 6 . .7
硫酸镁 0 ; 2 , 氯化钠 O , 1 ,
2 9 50 年 6 月 10 日收到 .周锦鹏同志协助进行电镜观察 , 彭惠林和童本仙同志参加部分菌种分离工作 , 刘承宪同志协助抗血清制备 , 均
此致谢 。
植 物144 、 生 理 学 报
. 口 ~一 , 一 ~ ~ ~ ~ ~ , ~ ~ ~ - ~ . 叫~ . , ~ . ~ - , ~ ~ , , 甲电~ 叫 ,
- 一一一一一一一 - ~ ~ 7 卷2 . 蔗糖马铃薯汁 (简称 s P )培养基配方 : 蔗糖 3 % , 马铃薯抽提液* 20 % , 氯 化 铁 Z x 1o ” % 。PH 6 . 4 左右 。3 . 培养条件 : 3 0 毫升三角瓶内装 30 毫升培养基 , 接种后 在 转床上 振 荡 , 频 率 1% 次 /分 ,
2 5
O
C

菌落型的分离 :
将觅豆根瘤菌 3 30 在 YM平皿上划线分离。 挑取单菌落在 Y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参照 K uy ke dn al
法 ( 19 76 ) , 用含去污剂 (0 . 01 % 吐温 扣 ) 的溶液进行稀释分离 。 挑取不同形态的菌落 , 经连续单菌 落
纯化 , 获得 33 0 5 和 33 0 L 。
用 3 30 5 感染虹豆宿主 , 结瘤以后取其根瘤在乙醇中浸五分钟 , 然后浸入酸化的 0 . 1% 氯化汞 溶
液中消毒 10 分钟 , 用无菌水洗涤六次 , 在无菌条件下把根瘤切开压碎 ,蘸少许瘤内液体 ,在含 0 . 0 02 %
放线酮的 YM平皿上划线分离。 挑单个菌落在 YM液体培养基中培养 , 然后用含 10一 ` (v/ V ) 吐温 40 的
生理盐水做单胞稀释分离 , 经连续纯化 , 获得 330 V菌落型 。
植物材料 :
觅豆 ( iVg an : ien sn 的品种为金山虹豆 。 植株用血浆瓶琼脂上的部分封闭式方法培养 : 含1 . 5% 琼脂
的水 2 50 毫升注入血浆瓶中 , 12 1“ C消毒 25 分钟 , 冷凝后再倒入经湿热灭菌的 cJ sn en (vi cn en t 1 97 0)
培养基 , 装上消毒过的具孔乳胶盖和螺盖 , 小心地把无菌幼苗初生根插入盖孔并接种 1 毫升根瘤菌 菌
液 。 用无菌的 10 x 2 . 5 厘米玻璃管罩在胚芽上 , 真叶长出后去掉玻璃管并在盖孔四周塞上悄毒棉花 。
植株放在 23 0 温室培养 , 每天光照 12 小时 , 1个月左右测定其结瘤和共生固氮能力。
固氮活性测定 :
1
. 微氧条件下根瘤菌 自生固氮活性测定 取 1 毫升菌液于 5 毫升新鲜培养基中 , 加血清瓶 翻
口橡皮塞 ,静止培养 6 天 。抽气充氢 3 次 , 注入 1 毫升乙炔 。氧气占总体积的 0 . 7一 2% 。 2a5 0下经过一定
时间保温 , 用 102 型气相层析仪测定 (上海植生所 1974 ) 。 菌体蛋白质测定如下 : 离心收集菌体 , 用水
洗涤 , 空干后适当稀释并配成 1 当量氢氧化钠悬浮液 , 10 0 0加热 10 分 钟 , 菌 体溶 解 , 接 L o wr y 法
( 195 1) 比色测定。 牛血清蛋白作标准曲线 。
2
. 根瘤的固氮活性分析 觅豆接种一个月后 , 光照 4 小时从温室取出。 取下根瘤放入小青霉
剩沉内加免疫翻 口橡皮塞 , 注入 1 毫升乙炔 , 29吧保温 30 分钟 , 用 102 型气相层析仪测定 。
D N A 碱基组成 :
根瘤菌 D N A 按 M a rmu r ( 19 61 )法抽提 , D N A扫描轨迹及解链温度用 P Y E U n i ca n S P 18 00紫外
分光光度计测定 。 D N A 溶于 0 . z x S S C 溶液 。 D N A 中G C克分子百分比根据 o w e n ( 19 6 9 )和 K u c h ze r
( 19 77 )的公式求出 。
生长曲线测定 :
接种后在 25 0 振荡培养 , 30 毫升生长瓶内装 30 毫升培养基。 每间隔 12 小时测一次菌液混浊度 ,
波长 540 毫微米。 在半对数座标上作图 , 求出近似的世代时间 。
比粘度测定 :
当菌体生长达对数生长期末期的时候 , 在 2 50 0下用粘度计测定发酵液的粘度 。
比粘度 ( , 了 ) = 相对粘度 ( , /场 ) 一 1
胞外多摘测定 :
按 C o eP r ( 1 9 3 5 , 19 38) 法收集并水解根瘤菌胞外多糖 , 经氢氧化钡中和 , 适当稀释后取 1 毫升溶
浓加 1 毫升二硝基水杨酸 ( D N s) 试剂 , 煮沸 5 分钟于 540 毫微米下比色 。 用葡萄糖做标准曲线 。 `
抗原特性测定 :


州、
. 新鲜马铃薯块茎 2 0 克、 洗净去皮切片 , 加 50 毫升蒸馏水煮沸 3 0分钟 , 用脱脂棉过滤除渣 , 滤液供配制
一升培养基 .
2期 吴永强等 :就豆根瘤菌 (o cwP e a h R io zb iu msP· )3 30菌落型的固氮效力
了代
制备虹豆根瘤菌 3 30 5的兔抗血清。 洗涤菌体 , 悬浮于 0 · Z M 磷酸缓冲液 , p H 7 . 2 , 用超声碑击碎
5 分钟 , 用作抗原 。 按 V icn e nt (1 97 0) 法做凝胶免疫扩散试验 。 免疫电泳操作如下 : 1%琼脂 糖溶于
O
.
04 M p H S
`
6 巴比妥钠盐酸缓冲液, 铺琼脂板 ( 7 ` 5 x 2 . 5 厘米 ) 4 毫升 , 点样后于缓冲液中电泳 3 小
时 , .电压梯度 5伏特 /厘米 , 电泳结束后在琼脂板中央开槽 , 加入 3 30 5 兔抗血清 , 置 2o9 C扩散 2 天 ,
氨基黑染色 , 7 %醋酸脱色 。
实 验 结 果
一 、 菌体形态及菌落特征
在 Y M 斜面上的培养物 , 经 2 o8 C保温 6 天 , 用电子显微镜放大 4 0 0 0 倍进行观察 ,
3 0 5

3 o V 和 3 30 L 三个菌落型的菌体均呈短杆形 , 两端圆 , 细胞单个或成对出现 。
均具有极生鞭毛 , 细胞大小为 0 . 7 X 2 . 。 微米 。 经革兰氏染色 , 均呈阴性反应 , 然 而 在
YM 平皿上它们 的菌落形态有所不 同 (见表 1 ) 。 3 30 V 生长非常缓慢 , 2 o8 C培养 6 天菌落
直径在 0 . 2 毫米以下 , 培养 2 天后 , 直径才 Q . 6 毫米 ; 3 3 0 8 菌落形态基本上与 3 30 V
相似 , 但菌落直径比 3 30 V大 , 2 o8 C培养 2 2 天 , 直径可达 2 毫米 ; 3 30 L 菌落周围可 产
生透明粘液 圈 , 2 o8 c培养 b 天直径可达 3 毫米 。
表 1 肛豆根瘤菌 3加 的不同菌落型培养特征
菌 落 型
3 3 0 5 3 3 0 L 3 3 0V
滑泽毫光3米,有径毫形直8圆齐
,径
整圈直
圆形 , 光滑 , 湿润 , 稍突起 , 边缘整齐 , 有光泽 , 乳白色 , 6天直径 0 . 2 毫米 , 2 天直径 2 毫米
, 湿 润 稍突起 边缘 } 圆形 , 光滑 , 湿润 , 稍突起 , 边缘
1
6 天出现 透 明粘 蔽 }整开 , 有光泽 , 乳白色 , 6 天 直 径米 , 2 2天菌 落变透 明 . 队 1、 0 . 2曙米 , 2 2天直径 0 . 5 晤米
培养基 : Y M 琼脂 。
二 、 D N A 碱基组成
分别从三株菌落 型的菌体中抽提 D N A , 并溶于 0 . 1 x 8 8 C 溶 液 中 , 用 U n i c a n 印
1 8 0 0 型分光光度计作它们的紫外吸收光谱 图 (见 图 l ) 。 其最高吸收峰在 2 58 mn 处 , 吸
收低谷在 2 30 ln 左右 , A : 60 /A 28 。澎 1
.
8 , 呈现典型的核酸吸收光谱特征 。 使比色杯每分
钟升温 lo C , 作 D N A 增色性 曲线图 。 根据曲线数据得到显示 T m 值的特性 曲线 (见 图
2 )
。 由 图 2 求 出 3 3 05 D N A 的几 = 7 s . 3 o C , 3 3 o L D N A 的 T m = 7 s . 4 o C , 3 3 0 V D N A
的 几 = 7 8 . s o C 。 根据公式 G C 一 ( T m一 5 3 . 9 ) X 2 . 4 4 或者参照公 式 夕。 。 = 〔t a n ( 7 0 . 0 7 7 +
3
.
32吨 ) 〕 (mT 一 1 7 5 , 9 5) 十 2 6 0 . 34 计算 , 得出这三种 D N A 的 G C 克分子含量均占总 碱
基的 60 % 。
三 、 抗原特征
凝胶免疫实验和免疫 电泳表明 , 3 3 0 5 、 3 3 o L和 3 30 v 抗原均与兔抗 3 3 0 8 血清生成
一条沉淀线。 3 3 0 5 与 3 30 V 有共同的抗原 , 而 3 30 L 与 3 30 5 或与 3 30 V 是有关系的但 ·
不 同一 , 它们的沉淀线在联接处有交叉 (照片 l ) 。 3 30 V 与 3 3 0 5 免疫电泳图都呈现一条
弧线 (照片 2 》 , 其泳动位置相同。 而 3 30 L免疫电泳亦出现一条弧线 , 但泳 动 位 ·置 与
3 3 0 V 不相 同`
4 16植 物 生 理 学 报 7卷
-。 u,月ó05占,”之廿tl.民言石.刊叫)玛.0of伙母
.
0。侧脚教
故长伪叫 , a r 。 l e飞 七五
图 1 330 5 、 3 30 L和 3 30 V D N A的 图 2
光谱扫描轨迹
F抽 . 1 S p r e e t r a l S e a n of r th e D N A s a m P l es iF g . 2
o f e lo n es 3 3 0 5
,
3 3 0 L
a n d 3 3 0V
.
70 75
,
8 0 8 5 7 0 7 5 8 0 8 5 7Q 7 5 8 0 8 5
温度T e呻 。 r a ` u r e ( ,Q
三个菌落型 D N A的增色性曲线 (数字示
T m值 ) D N A在 0 . 1 x S S C溶液中
H y P e r e h or m ie s h i ft fo r th e D N A s a m P le s o f
t hr
e e e o lo n y t yP se (ht
e n u m b e sr in d i e a t e
.
T m va l
u se ) D N A in 0
.
l x S S C s o l u t i o n
照片 1 凝胶免疫扩散图
Ph o t o
.
1 D i a b
s io n i
m
u n o g ar m i n a g a or s e 邵 l
a
. 兔抗 3 3 0血清 a . ar b b i t an t i一 3 3 0 a n t i s e r u m
5
.
3 3 0 5抗原 5 . 3 30 5 a n t i g e n
V
.
3 3 0V抗原 V . 3 3 0V an t i g e n
L
.
3 3 0 L抗原 L . 3 3 O L a nt ige n
照片 2 免疫电泳图
P h o ot
.
2 Im m un
o· e le e t r o Ph o r e t o g r a m
四 、 自生固氮活性比较
三株菌落型自生固氮活性明显不同 , 3 30 V
固氮活性最高 , 3 30 8 其次 , 而 3 30 L 未测出乙
炔还原能力 (图 3 )。 如果采用 aP g a n ( 1 9 7 5) 的
CS
7培养基进行液体培养 , 固氮活性用每毫克
菌体蛋白质每天形成的 乙烯毫微克 分 子 数 表
示 , 从表 2 可见 , 在微氧条件下培养 5 天到 9
天 , 3 3 0 5 固氮活性保持平稳 , 而 3 30 V 不断上
升。 在第九天 , 3 3 o V 固氮活性是 3 3 0 5 的 2 6 . 2
倍。 这表明 , 330 V 有更大的共生固氮潜力 。
五 、 共生固氮有效性的比较
/ 3 3临 .
/ 负 .一一边一“争尸一 -6 8保温时间 (幻如口加 t咖 3 3 0L- 门- 一〕 一州1 0 1 2t七1坦 (da y` )
.。夏,120
.
,毓。
图 3 三株菌落型的自生固氮活性比较
培养基 : S P加 25 m M玻泊酸钠 ; 每个数
据为三个重复的平均数 。
F ig
.
3 C
o m Piar
s o n of fr
e e liv i n g 址 tor -
ge n as
e a e it vi yt o f th r e e co l
o
ny ty P se
·
m e id u m : S P P lsu so d i um
s u c e i n a t e
2 5m M
, v a l u es a r e m e a ns o f 3 月a s ks .
将斑豆培养在无菌的血浆瓶琼脂上 , 分别用三株菌落型进行感染 (表 3 ) 。 经过 12 天
培养 , ” OV 和 3 3 0 5 在斑豆上都已结瘤 , 而 3 30 L 不结。 3 30 V 瘤的数目多 , 瘤的鲜 重
叼十 2期 吴永强等 :虹豆根插菌 ( c、 e a R hi zo biu m s p. )3 30菌落型的固氮效力
表 2“ 。 V与 3 3 0 5自生固氮活性的比较
保 温 时 间
(天 )
33 0 5 3 3 0V
活 性 比 例
nm lo e sQ场 /m g菌体蛋白 /天

培养基 : C s, , 每个数据三个重复 。
, 护
大 , 同时总的 乙炔还原活性高。 3 30 V 与可豆形成的瘤的颜色是粉红的 , 而 3 3 0 8 是黄绿
色的 。 用 3 3 0 V 接种的植物干重是对照 的 2 倍 , 而 5 3 0 5 只 有 1 . 5倍 。 3 3 o V , 3 3 0 5 和
3 0 L 在大豆 (小方豆品种 )上均不结瘤。
表 3 不同菌落型与虹豆共生时固氮作用的比较
接种菌株 { 结瘤能力 根 瘤 数
(个/株 )
根瘤鲜重
( m g /株 )
植物干重
(m g )
固 氮
C : 4H
n
m
o l /小时 /
每株植物根瘤
活 性
Q 4H
n m o l /分 /m g
根瘤干重
.1.0一4沙012nO八、ú`, J.3 3 0V
3 3 0 5
3 3 0 L
不接种
1 0 / 1 0

1 23
8 0
2 0 9 4
1 14 0
7 3
3 0
4716DO
96//O
了nùnù
每个数字为 6 个以上重复的平均数
六 、 生长速度及对盐的耐受性
固氮效率明显不同的三株菌落型 , 在生理生化特征上也存在许多差别。
它们的生长速度不同。 在 YM 培养基上 330 V生长最慢 , 3 30 5 其次 , 330 L 最快 ,
它们的世代时间分别为 24 小时 、 10 · 5 小时和 5 小时 (图 4 ) 。 在 S P 培养基上亦有同样
趋势 , 固氮高效株世代时间最长 , 固氮无效株世代时间最短 。 (表 4 ) 。 表 4 还说明 , 当
培养基加入 50 毫克分子氯化钠以后 , 三株菌落型的世代时间都延长了 4 ~ 5 小时 , 反映
它们对盐的耐受性基本相似。
图 4 菌落型 3 30 V 、 33 0 5 、
3 0 L 的生长曲线
培养基 : Y m
万咭. 4 G or w ht e ur v es o f e lo叱 、 33n V -
3 3 0 5 a n d 3 3 0 L
.
垃七d i u 幻。 : Y乃压
:8五:5
j
:2
.000ùUO
日0U甘目.目é0“q-50山嘴
(旧舌甲功代) .00
2
. 舀 ` 5 毛
时间 (天 ) T泣m e d( a y . )
中分`夕
418植 物 生 理 学 报 7卷 月卜
表 4在两种培养基上比较三株菌落型的世代时间及对 5 0m几度 抓化钠的耐受性 令
培 养 基 菌 落 型 世 代
不 加 Na CI
时 间朴 (小时 )世代时间的增加
加 5 0m M Na CI (小时 )冲少
3 3 5 0
3 3 0 L
10

5
5
.
0
15
.
0
10
.
0
4
.
5
5
.
0
`
3 3 0V 2 4
.
02 8
.
0
3 3 5 0
3 3 0 L
9
.
5
5
.
0
14
10
3 3 0V 1 1

0 15
.
0
.对数生长期培养物混浊度加倍所需要的时间 .
七 、 胞外多糖及粘度的比较
这些菌落型在 Y M培养基上均不形成可检 出的还原糖 , 但是均产生一定量的胞外多
糖。 3 30 L 在 Y M 培养基上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末期 , 产生大量胞外多糖 ,其含量约为 固氮
有效菌株的 10 倍以上 , 同时 330 L 发酵液的比粘度也为有效菌株的 4 倍左右 。 在 S P 培
养基上 , 3 30 L 产生的胞外多糖亦高出 3 30 V 或 3 3 0 8 四倍左右 , 其比粘度是固氮有效菌
株的 6 0 0倍左右 (表 6 ) 。 而 3 3 0 V 的比粘度亦略低于 3 3 0 5 。
一每
表 5 不同菌落型的比粘度和胞外多糖积累的比较
培 养 基
比 粘 度 (刀: p ) 胞外多糖 ( m留葡萄糖 /m l发酵液 )
3 3 0 5 3 3 0 L 3 3 0 V 3 3 0 5 3 3 0 L 3 3 0 V 勺二
0
.
35 1 6 8
.
4 、
讨 论
根瘤菌的共生固氮效力与其生理生化特性有一定的相关性。 B ir n ( 19 74) 综述了大
豆根瘤菌和快生型根瘤菌的无效固氮与其特性之间的关系 , U p hc ur hc ( 19 7 7) 证明了大
豆根瘤菌的固氮效力与菌落形态及耐盐性密切相关 。 我们的实验表明 , 在 C S 7 培养基上
具有较高的非共生固氮活性的菌株 , 与可豆宿主形成的共生 固氮能力也高 , 它在甘露醇
酵母膏平皿上菌落形态较小 , 在甘露醇酵母膏或蔗糖马铃薯汁培养基上生长的世代时间
较长 , 而比粘度较低 。 、这 5 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 在大豆根瘤菌中 , 菌落小而且不粘的
菌株具有较高的固氮活性 , 这个特点与斑豆根瘤菌类似 。 但是具有不同固氮效力的斑豆
根瘤菌对 50 毫克分子氯化钠的耐受性比较相似 , 而有效的大豆根瘤菌则对盐敏感得多 。
人们曾一度认为 , `一个特定根瘤菌的感染力只局限于特定的植机 因而将受同一种 -
根瘤菌感染的豆科植物归于某种互接种群 。 但是在根瘤菌中出现了许多交叉感 染 的 菌
阅户


2 期 吴永强等 : 弧豆根瘤菌 (e o w p e a R h i z o b i u m s P . ) 3 3 0菌落型的固氮效力
尹株 , 因此给这种分类带来了困难 。 V icn e nt ( 19 74) 根据根瘤菌的生 长特征等证据 , 将它
们分成快生型与慢生型 , 但近年来也出现许多例外 。 例如 O 尹G ar 歇等 ( 1 9 7 8) 获得一株三
叶草根瘤菌的变种 , 它由快生型变成了慢生型 , 它的世代时间比典型的大豆根瘤菌的世
代时间还要长 , 也有人从慢生的大豆根瘤菌中分离出快生的菌落型 , ’ 它的世代时间比对
照 小一倍多 ( U p he u or h 19 7 7 ) 。 因此主要按根瘤菌的生长速度将其分成快生型或 慢生
型 , 也许有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 我们从斑豆根瘤菌 3 30 菌株分离的三个菌落型 , 其中
3 30 V 和 3 3 0 8 均在斑豆上结瘤 , 它们的世代时 .间较长 , 都是慢生的 , 但世代时间不 同 。
它们的菌体形态 , D N A 碱基组成和抗原特征都相 同。 3 30 L 的世代时间比 3 0 8 小一倍 ,
似乎是快生的 , 但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 3 30 L 菌体除了在形状大小上与其它两 株 一
样 , 而且鞭毛着生位置也是极生的 , 按 vj 浏 en 七的观点这却是慢生型菌株的特点。 此外
与 3 3 0 5 或 3 30 v 相 比较 , 它们 D N A 碱基组成相同 , 它们都与 3 3 0 5 抗血清形成一条 沉
淀带 。 因此 3 3 O L 与其它两株的亲缘关系也许比较接近 , 它们可能都是从 3 30 菌株 自发
衍生产生的 。 试验表明 , 3 30 L 虽然在抗原特性上与 3 30 v 或 3 3 0 5 有关 , 但不同一 , 其
胞外多糖含量及粘度较高 , 这可能与其结瘤固氮无效性有联系 。
参 考 文 献
土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固氮研究室 , 1974 。 固氮研究中乙炔还原定量测定方法简易化 。 植物学报 , 1 6 : 3 8 2一 3 84 .
B r il一, . w . J . , 19 7 4 . G e n e t i es o f 尺人i : 。吞f u o . 众伽宝sp e l , A . , ( e d . ) , T h e B io l o g y o r N i tr o g e n F i x a t io n , p . 6 5 2 -
6 5 4
,
N
o r t h H o l l a n d P u b l i sh in g C o
. ,
Ams
t e r d a m
·
C o o p e r , E
.
A
. ,
rP
e t o n , J
.
F
. ,
1 9 3 5
.
E n z y m e fo r m a t i o n a n d p o lvs a e e h a r id e s ” t h es 认 b y b a e t e r i a . B址co h`阴 、
了. , 2 9: 2 2 6 7一 2 2 7 7 .
C o o p e r
,
E
.
A o D a抚 r , W . D , S t a c e y , M . , 1 9 3 8 . E n z y m e fo r m a t io n a n d p o l” a e e h a ir d e sy n t h e s i s b y b a -
e t e r ia l l l
.
P o ly s a e e h a ir d e s p r o d u e e d b y n i t r o g e n

if x a t io n o r g a n i s m
s
.
B io ch em
. 了. , 3 2 : 1 7 5 2一 1 7 5 8 .
H er e id g e
,
D
.
F
. ,
R o u g h le y
,
R
.
J
. ,
2 9 7 5
.
v
a r i a t i o n i n e o l o n y 云血 r a e t e r is t i e s a n d s y m b io t i e e fer e t iv e n es : o f
hR 说口厉u m . 了. 月户户1 . aB cet ior .l , 38 : 1 9一27 .
K u e h le r
,
R
.
J
,
1 9 7 7
.
B io e h e m ic a l M
e th o d s in C e l l C u l t u r e a n d V i r o lo g y
.
P
.
2 2 6
,
D
o 、 v d e n , H u t e h ins o n &
R o s s
,
I n e
·
K u y k e n d a l l
,
L
.
D
. ,
E l k a n
,
G
.
H
. ,
1 9 7 6
. 形论o b艺“ m J口加 n女u扭 d e r iv a ivt es d二吸 r i n g in n i t r o g e n if x in g e币 e ie n e丫
a n d e a r b o h y d r江 t e u t i l i z a t io n . 月加 l . nE 。注or . 人J滋`。 b fo l . , 3 2 : 5 1 1一 5 1 9·
K u yk
e n d a ll
,
L
.
D
. ,
E lk a n
,
G
.
H
,
1 9 7 7
.
S o m
e fe a t u r es o f m a n n i t o l m e t a b o lis m i n R h如占iu m j a PO o ic u m -
了. eC n . 月石云or b io l . , 9 8 : 2 9 1一 2 9 5 .
L o wr y
,
0
.
H
. ,
R
o s e b r o u g h
,
N
.
J
. ,
F a r r
,
A
.
L
.
,
R
a n d a ll
,
R
.
J
. ,
1 9 5 1
.
P r o t e in m e a s u r e m e n t w i th t h e fo li。
P h e n o l r e a g e n t
. 了. B艺0 1 . hC e m . , 1 9 3 : 2 6 5一 2 7 5 .
M
a r m u r, J
. ,
1 9 6 1
.
A

p r o e e d u r e fo
r th e is o la t i o n o f d e o x y r ib o n u c le i e a e id fr o m m i e r o
· o r g a n 达m s . 了. Mo l .
B OI I
. ,
3 : 2 0 8一 2 18 .
O
,
G a r a
,
F
. ,
S h a n m u g a m
,
K
.
T
. ,
1 9 7 8
.
M u t
a n t s t r a i n s o f e lo v e r r h iz o b i u m (hR 如 bi u m t r沪花i) th a t fo r m n -o
d u l e s o n s o y b e a n (G ly
e in e m a x )
. 尸沪刀` . 六西t l . A ca .d cS i . 乙巧城 , 75 : 2 3 4 3一 2 3 4 7 .
O w e n
,
R
.
J
,
H Il l
,
L
.
R
. ,
L a P a g
e , 5
.
P
. ,
1 9 6 9
.
D e t e r m in n a t i o n o f D N A b a s e co m p
o s i t io n s fr o m m e l t in g P r -o
if le s i n d i lu t e b u fe
r s
.
B云OP o妙m e sr , 7 : 5 0冬5 1` ·
P a g a n
,
J
.
D
. ,
C h il d
,
J
.
J
. ,
S e r o w e r o ft
,
W
.
R
. ,
G ibs o n
,
A
.
H
. ,
1 9 7 5

N i t
r o g e n if x a t io n b y 瓜伽占血二 e u l t u r e
o n a d e if n e d 现 e d i u m · Na t u er , 2 5 6 : 4 0 6一 4 0 7
·
U p e h u r e h
,
R
.
G
. ,
E lk a n
,
G
.
H
· ,
1 9 7 7
,
C o m p
a r iso n o f c o lo n y m or Ph o lo g y
, s a l t t o le r a n e e
, a n d e氏 e it v e n es s
in R h如 6玄u爪 J口加 n众。 m . aC n . 了. 几丁拓动 b滋0 1 . , 2 3 : 1 1 1 8一 1 1 2 2 .
V i n e e n t
,
J
.
M
. ,
1 9 7 0
.
A M
a n u a l fo
r
hT
e
rP
a e t ie a l S t u d y
o f hT
e R o o t

N o d
u le B a e t e r ia
.
p
.
3 4一 3 9 a n d
P
.
7 5
,
Bl a e kwe l l S
e i e n t i if e P u b li e a t i o n s
,
o
x fo r d & E d i n b u
r g h
.
V i
n e e n t , J
.
M
. ,
1 9 74 : R
O o 卜 n o d u le s y m b io s is w it h R h衍o bi o m . nI 切」 is p e l , A . , (e d . ) , T h e B io l o g y o f iN t r o g云n
F i x a t io n
,
P
.
2 6 6一 3 4 1 , N o r th H o l l a n d P u b lis h in g C o
. ,
A ms
t e r d a m
.

5 10 植 物 生 理 学 报 7卷
S TD UE IS ON N I R TOG E N
一 F I I XNG 石 F FE C TI VE N ES S A ND
TH E IR CHA RA C TE R IS I TCS O F C O习盯P A E RH I ZOB I UM
S P
.
C O L ON T Y YP ES OS F R TA IN 330

飞勺
W
uYo ng

q i a ng a n dH u a ng W
e i

na n
( s n
ag h a nf加 t t i ut eo fP 坛 t n只吵J初鲍岁, A c a de m ia isn 如 )
T h r e e e o l o叮 yt P e s (3 3 0 5 , 3 3 o L , a n d 3 3 o V ) w e r e i s o l a t e d fr o m a e o w P e a
R h i
z o b i u m s p
·
s t r a i n 3 3 0
·
s o m e o f t h ie r c h a犷a c t e r i s t i c s w e r e s t u d i e d · B o t h
s y m b i o t i e a n d fr e e

l i v i n g (n
o n
一 a s s o e i a t i v e ) 垃 t r o g e n if x a t i o n a n a lsy i s r e ve a l e d t h a t
t h e s tr ia n 3 3 0 V w a s
s i g n i if e a n t ly m o r e e fe
e t i v e t h a n t h e 3 3 0 5
,
t h a t t h e s t r a i n
3 3 0 5 w a s m o d e r a t e ly e价 e t i v e , hw e er as t h a t t h e s tr a in 3 3 0 L w a s i n e价 e it v e .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e o m P a r in g t h e i r P r o P e r t i e s
,
i t w a s fo u n d t h a t if v e
e h a r a e t e r i s t i e s s e e m
t o b e e o r r e l a it ve : H ig h n
o n 一as s o iC a t i v e n i t r o g e n a s e a c it vi yt
,
h i g h s ym b i o t i e n i
-
t r o g e-n if x i n g
a e t ivi t y fo
r m e d b y a s t r a i n 诚 t h e o w P e a h o s t p l a n t , sm a l l e o l o n y m o r 一
P h o l o gy
,
l o n g d o u b l ign it m
e , a n d l o w s P e e i if e v i s e o s i t y
.
T h e t h r e e e o l o n y yt P e s w e r e a ll gr
a m

n e g a t i v e or d s (0
.
7 0 x ,
.
0 朴 ) w i t h
P o l a r fl a g e l l a
.
T h e t h e r m a l d e n a t u r a t i o n t e m P e r a t u r e o f t h e i r D N A s w a s s a m e、
I t e o r r e s P o n d s t o a m o l e P e r e e n t q u a苗 n e Pl u s e y t o is n e c o m P o s i it o n o f 6 0% . T h e
s o l u b l e
a n t i g e n s fr o m t h e s e s t r a i n s a n d a n t i b o d i e s fr o m a n t i

3 3 0 5 s e r u m s
e P a r a t e ly
fo
r m a p r e e ip i t i n b a n d i n g e l一m m u n e id fu s i o n
.
E x p e r im e n t sh o w e d t h a t 3 3 o V
a
dn 3 3 0 5 w
e r e a n t i g e n i e a lly i d e n t i
e a l a n d t h a t 3 3 0 L w a s r e l a t e d
,
b u t n o t i d e n
-
t i e a l
,
t o 3 3 0 V
o r 3 3 0 5
.
T h e i r s e n s i t i v i t y t o 5 0 m M N
a C I w a s s im i l
a r
.
T h
e i r
e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w e e n r e l a t i v se w a s d i s e u s s e d in t h e P a P e .r



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