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1142 2013 年第 9 期
收稿日期:2013-04-24
基金项目:国家桃产业体系项目 (CARS-31) ;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 (2011BZ6006)
作者简介:顾立明 (1970 -) ,男,浙江嘉兴人,农艺师,大学本科,从事果树新技术研究及推广工作。E-mail:710161683@ qq. com。
通信作者:王汉荣,研究员。E-mail:wanghrg@ yahoo. com. cn。
文献著录格式:顾立明,方丽,熊彩珍,等. 桃枝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J]. 浙江农业科学,2013 (9) :1142 - 1144.
桃枝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顾立明1,方 丽2,熊彩珍1,景筱荣1,金建芳3,王立如4,王汉荣2
(1.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林业与蚕桑站,浙江 嘉兴 314000;2.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3. 嘉兴市南湖区凤桥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浙江 嘉兴 314007;4. 慈溪市农业局,浙江 慈溪 315300)
摘 要:桃枝枯病由核果果腐拟茎点菌 (Phomopsis amygdali Delacr. J. J. Tuset & M. T. Portilla)侵染引
起。该病原菌菌落适宜在 PDA、PSA和燕麦培养基上生长,培养 6 d菌落直径均可达到 83 mm以上;在乳糖代替
蔗糖的查氏培养基上产孢最多;菌落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0 ~ 25 ℃,在 pH值为 5. 0 ~ 8. 0 的培养
基上菌落扩展速度较快,生长及分生孢子萌发最适 pH值为 6. 0 ~ 7. 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和丙
氨酸。
关键词:桃;枝枯病;核果果腐拟茎点菌;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 436. 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9017(2013)09-1142-03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浙江省果树栽培面积
不断扩大,在浙江省各类水果生产中,桃的栽培
面积和产量均居第 4 位,其种植面积也在不断上
升。2009 年在浙江嘉兴凤桥镇最先发现桃枝枯
病,现已在慈溪撑起镇和嵊州均有发现,主要表
现为花前不萌芽,抽捎后新枝基部发黑,枝条枯
死,现已成为浙江省桃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病害之
一,一般产量损失可达 30% ~ 50%,发病严重的
整棵桃树枯死,对浙江省桃的生产构成了严重威
胁。为进一步探明桃枝枯病在浙江省的发生规
律,作者于 2010 - 2012 年对桃枝枯病菌的生物
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 1 病害症状观察
在田间系统地对自然病株和人工接种病株的症
状进行观察记录。
1. 2 桃枝枯病菌的分离纯化
桃枝枯病样采集于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凤桥
镇、慈溪市撑起镇、嵊州市新街道的桃园;采样后
将标样稍作阴干,置于信封中带回实验室分离。取
桃枝条的病健交界处少量病样用 PSA 培养基于 25
℃培养,进行常规分离纯化。单胞纯化后用科赫氏
法则验证,获得致病病原菌 Tao-055。
1. 3 病原菌的培养性状
病原菌接种于 PSA 上于 25 ℃培养 7 d,记录
菌落形态,颜色;测量 100 个分生孢子的大小,重
复 3 次,记录平均值。
1. 3. 1 不同培养基对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
子萌发的影响
用 PSA、OMA、CA、淀粉、Czapek、桃枝叶
汁 (桃枝叶 200 g + 水 1 000 mL + 琼脂 20 g)于
25 ℃下培养,每处理重复 6 次,5 d 后测量菌落直
径,观察菌落厚度。
1. 3. 2 不同 pH 值对桃枝枯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
孢子萌发的影响
将直径 4. 0 mm的菌丝块移于 pH 值 4 ~ 11 的
不同 PSA平板上 (pH 值采用 pHS-9V 酸度计测量
配制) ,置于 25 ℃培养,每处理重复 6 次,6 d 后
测量菌落厚度;将 105 个·mL -1的分生孢子液涂
布于不同 pH的琼脂培养基 (琼脂 18 g,定容至 1
L)上,25 ℃培养,每处理重复 4 次,12 h后观察
分生孢子萌发情况。
1. 3. 3 不同温度对桃枝枯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
子萌发的影响
将直径 4. 0 mm的菌丝块移于 PSA平板上,置
于 5 ℃,10 ℃,15 ℃,20 ℃,25 ℃,30 ℃,
35 ℃,40 ℃不同温度下培养,每处理重复 6 次,
DOI:10.16178/j.issn.0528-9017.2013.09.026
顾立明,等:桃枝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1143
6 d后测量菌落直径;将 105 个·mL -1分生孢子液
涂布于 PSA培养基上,置于上述的不同温度培养,
每处理重复 4 次,12 h后观察分生孢子萌发情况。
1. 3. 4 不同碳源对桃枝枯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
子萌发的影响
以查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 (KNO3 2. 00 g,
K2PO4 1. 00 g,KCl 0. 50 g,MgSO4·7H2O 0. 50 g,
FeSO4 0. 01g,蔗糖 30. 00 g,琼脂 17. 00 g,定容至
1 L) ,再分别用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甘露糖、
果糖、山梨糖、乳糖、淀粉、木糖、甘油、核糖、
海藻糖等 12 种不同碳源等量置换蔗糖,于 25 ℃下
培养,每处理重复 6 次,6 d 后测量菌落直径,观
察菌落厚度;105 个·mL -1的分生孢子涂布于上述
不同碳源的培养基,于 25 ℃下培养,每处理重复
4 次,12 h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率。
1. 3. 5 不同氮源对桃枝枯病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
子萌发的影响
以查氏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 (同上) ,分别用
L-半胱氨酸、尿素、甘氨酸、硝酸铵、L-酪氨酸、
组氨酸、丙氨酸、精氨酸和谷氨酸等 9 种氮源等量
置换硝酸钾,置于 25 ℃培养,每处理重复 6 次,
6 d后测量菌落直径,观察菌落厚度;105 个·
mL -1的分生孢子涂布于上述不同氮源的培养基,
于 25 ℃下培养,每处理重复 4 次,12 h 后在显微
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率。
1. 3. 6 不同光照对桃枝枯病菌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将浓度为 105 个·mL -1的孢子液涂布到 PSA
平板上,分别置于紫外光、12 h 日光 12 h 黑暗、
黑暗条件下 25 ℃培养 12 h,处理重复 4 次,观察
孢子萌发率。
2 结果与分析
2. 1 桃枝枯病田间症状
桃枝枯病主要发生在桃的枝条上,尤其是危害
桃树的新梢嫩枝。该病最初在桃树新梢枝条基部位
置出现环状棕褐色至黑褐色病斑,病部略凹陷,致
使枝条病部以上叶片快速枯萎、黄化、脱落;随着
病情发展枝条发病部位呈深褐色或黑褐色,当病斑
环绕枝条 1 周后,枝条渐渐枯死,有时枝条发病部
位有小裂缝并伴有小团流胶产生;后期枝条上的病
斑变灰黑色,在病部可见许多突起的小黑点 (分
生孢子器) ;在雨后或潮湿天气时,枝条病斑处的
小黑点上能分泌淡乳黄色、成丝状的粘液即分生孢
子,风干后形成卷曲丝状的淡黄色至黄色的分生孢
子角。此为识别该病害的主要特征之一。4 - 6 月
是该病害的高发期,3 - 12 月均可发病。雨后更易
造成病害的传播蔓延。该病在老枝或大枝也发病,
引起枝条渐渐枯死,病部症状同新梢,春季表现为
不开花萌芽、枯死。
2. 2 桃枝枯病菌的菌落形态特征
病原菌 Tao-055 在 PSA培养基上生长快,气生
菌丝絮状,有时菌丝有轮纹状纹理,菌丝初期白
色,后期变橄榄色,气生菌丝能集结产生黑色球形
或不规则形分生孢子器,有孔口,培养后期分生孢
子器能分泌出乳黄色孢子液。分生孢子有 2 种,其
中 α型分生孢子长纺锤形,无色,单孢,含有 1 ~
2 个油球,5. 2 ~ 8. 7 μm ×1. 3 ~ 2. 7 μm;β 型分生
孢子无色,线形,单孢,1 ~ 3 个油球,11. 5 ~
26. 2 μm ×0. 9 ~ 2. 1 μm。β型分生孢子需要在 PSA
培养基上培养 30 d后才能产生。分生孢子梗有隔,
一次合轴分枝。
经形态学特征、培养性状致病性测定和 ITS 序
列比对 (数据略)鉴定为核果果腐拟茎点菌 (P.
amygdali Delacr J. J. Tuset & M. T. Portilla)。
2. 3 不同培养基对桃枝枯病病原菌的影响
病原菌在 PDA、PSA 和燕麦培养基上生长速
度快且菌落厚实,培养 6 d 可达到约 84 mm,而
在查氏、桃枝和桃叶培养基上气生菌丝少,菌落
生长慢 (表 1)。菌落培养 15 d 后,收集病原菌
菌落产生的黑色分生孢子器,用血球计数板记录
不同培养基产生分生孢子的数量,发现用乳糖代
替蔗糖的查氏培养基产生分生孢子浓度较高,平
均每皿达 8 × 106 个·mL -1,其中淀粉培养基不
产生分生孢子。
表 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及产孢的影响
培养基 菌落直径 /mm 培养基
分生孢子数量 /
(105 个·mL -1)
PSA 83. 6 A a PSA 1. 5 C c
PDA 84. 5 A a 燕麦 22. 0 B b
查氏 61. 2 B b CMC 4. 1 C c
燕麦 84. 0 A a 淀粉 0 C c
桃叶 43. 3 C c 乳糖 (查氏) 84. 4 A a
桃枝 43. 7 C c 查氏 0. 9 C c
绿豆汤 3. 6 C c
注:同列数据后标有相同字母者表示差异不显著,标有不同
小写字母者表示差异显著,标有不同大写字母者表示差
异极显著。表 2 - 4 同。
2. 4 不同碳氮源对桃枝枯病菌菌落生长的影响
该菌均能利用下列 12 种单糖、双糖、多糖作
1144 2013 年第 9 期
为碳源,其中以蔗糖最适于该菌菌丝生长,6 d 的
菌落直径分别达 75 mm,气生菌丝茂盛,菌落生长
厚实;而在核糖作为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时,菌丝
生长速度很快,但气生菌丝不发达,菌落很稀薄。
因此,蔗糖是该菌的最适碳源 (表 2)。
表 2 不同碳氮源对桃枝枯病菌落生长的影响
碳源 菌落直径 /mm 氮源 菌落直径 /mm
蔗糖 75. 00 AB abc L-半胱氨酸 30. 75 E f
葡萄糖 60. 38 BC cde 尿素 55. 25 CD de
麦芽糖 76. 25 AB ab 甘氨酸 61. 00 BC cd
乳糖 64. 38 BC bcde 硝酸钾 74. 50 A a
甘露糖 65. 25 BC bcde 硝酸铵 52. 00 CD e
果糖 74. 25 AB abc L-酪氨酸 61. 13 BC cd
山梨糖 75. 50 AB abc 组氨酸 67. 63 AB bc
淀粉 58. 63 BC de 丙氨酸 68. 00 AB b
木糖 71. 63 ABC bcd 精氨酸 67. 50 AB bc
甘油 68. 63 ABC bcde 谷氨酸 57. 63 CD de
核糖 88. 00 A a
海藻糖 53. 75 C e
经 8 种有机氮和无机氮对桃枝枯病菌生长的测
定表明,该菌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在以
硝酸钾、丙氨酸和精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
快,培养 6 d 后,硝酸钾为氮源的菌落直径达
74. 5 mm,但其菌落密度略低于以丙氨酸、精氨酸
等有机氮源的菌落。因而有机氮比无机氮更利于该
菌丝生长,最不适宜的氮源为半胱氨酸。
2. 5 温度和 pH 对病原菌落和分生孢子萌发的
影响
由表 3可知,经 5 ~40 ℃不同温度对桃枝枯病菌
菌丝 6 d的生长测定表明,桃枝枯病菌菌丝的最适生
长温度 20 ~25 ℃;同时分生孢子在 20 ~25 ℃时萌发
率达 85%以上,其余均在 75%以下;当温度低于
10 ℃或高于 40 ℃时,萌发率很少。经测定,桃枝枯
病菌在 pH值 4 ~11范围内均能生长,pH为 5. 0 ~8. 0
时菌落扩展速度较快,日均生长达 5. 05 ~ 5. 96 mm,
其中以 pH值为 6. 0 ~7. 0生长最快,日均生长速度达
6. 96 mm,说明该菌适宜在中性或略酸性环境中生长。
表 3 不同温度和 pH对病原菌菌落和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
温度 /℃ 菌落直径 /mm 孢子萌发率 /% pH值 菌落直径 /mm 孢子萌发率 /%
5 6. 00 D d 4. 13 F g 4 41. 30 D c 75. 13 B b
10 7. 00 D d 9. 25 F f 5 73. 63 AB a 89. 38 A a
15 41. 50 B b 32. 25 E e 6 76. 50 A a 92. 38 A a
20 62. 00 A a 85. 63 B b 7 76. 25 A a 97. 25 A a
25 66. 25 A a 96. 38 A a 8 65. 63 BC b 80. 63 B b
30 46. 25 B b 73. 00 C c 9 59. 63 C b 70. 25 B b
35 14. 88 C c 52. 50 D d 10 61. 38 C b 68. 50 B b
40 5. 00 D d 3. 59 F f 11 40. 88 D c 49. 00 C c
2. 6 光照对桃枝枯病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光照对桃枝枯病菌有较大的影响 (表 4) ,在
光暗各 12 h条件下,病原菌菌落产生孢子数量多,
可达到 7 × 106 个·mL -1,同时分生孢子的萌发率
最高;而黑暗条件下,产孢数量及萌发率有所下
降,但高于紫外光光照条件;紫外光照射具有杀菌
效果,致使病原菌菌丝生长发育受抑制。
表 4 光照对桃枝枯病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处理 萌发率 /% 产孢量 / (105 个·mL -1)
紫外光 13. 5 B b 3. 1 C c
光暗 1∶ 1 94. 4 A a 70. 4 A a
黑暗 90. 0 A a 15. 0 B b
3 小结和讨论
结果表明,桃枝枯病是由核果果腐拟茎点菌侵
染引起,导致桃树枝梢枯死,树势减弱,结实率降
低 30% ~ 50%,严重的整棵枯死。该病原菌也可
侵染梨、梅、杏等蔷薇科果树,1997 年前在浙江
被列为检验性病害。近年由于果树栽培面积日益增
加,该病危害日渐严重。危害主要在春秋两季,这
与菌丝发育适温为 10 ~ 35 ℃有关。经田间观察和
人工接种表明,该病的发生与湿度有关。当环境湿
度较高时病害发生严重,水滴飞溅和风可能是病害
传播的主要途径。关于病害的侵染循环和发生规律
还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 [M]. 北京:农业出版社出
版,1979.
[2] 魏景超. 真菌鉴定手册 [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
社,1979.
(责任编辑:张瑞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