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牡荆根加布洛芬治疗骨痹68例疗效观察



全 文 :现代康复 1998年 第 2卷 第 5 期· 520·
并指示下级肌群、关节的运动。三是综合治疗宜早不宜
迟, 只要急性期渡过 , 即介入康复医疗是成功的关健 , 疗
程应稍长 , 症状轻者也应超过 3 个疗程 。 发病 6 个月
内的 治疗效果比 6 个月的好 , 超过 1 年其功能恢复较
慢。四是对有痴呆、恐惧者进行引导、暗示、心理等多方
面的治疗 , 配合一定的药物、饮食、精神治疗 , 否则只靠
一对一 , 或被动治疗难以达到功能恢复的目的。对精神、
体质较差者 , 各种康复治疗项目均要慎重。
(陈 静 编辑)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住院转归和预后评
估探讨
贵州省毕节地区医院 (毕节 551700) 王晓昱
提 要 小儿结脑是本地区常见病、多发病 , 死亡率高 , 特
别是婴儿时期 , 本文着重讨论影响结脑治疗转归因素及预后评
估。
1 临床资料
本文总结 1987 年~ 1997年住院病人 115例。男 75例 , 占
65.2%;女 40 例 ,占 34.8%。起病年龄 7个月至 14岁。入院时
病期(按实用儿科学分期标准)为早期 23 例 ,占 20.0%;中期 58
例,占 50.4%;晚期 34例 ,占 29.6%。来院前误诊率 38%,出院
时转归、临床治愈 18例 ,占 15.7%;好转 63例 ,占 54.8%;恶化
19例 ,占 16.5%,死亡 15例 ,病死率为 13.0%。
2 影响转归因素
2.1 年龄<3岁起病 58例 ,死亡 13例 ,病死率 22.4%;>7
岁起病 47 例 ,死亡 2例 ,病死率 4.3%。
2.2 病期 痊愈和好转 , 早期 100%, 中期 64.3%;晚期
19.4%。晚期病死率高达 41.4%。
2.3 抽搐 无抽搐者痊愈和好转 91.5%,病死率 4.7%;有
抽搐者 , 分别为 36.8%和 21.3%。抽搐时间>10 分钟 ,病死率
51.4%。
2.4 治疗 45例采用雷米封、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治
疗, 中晚期结脑总有效率 89.4%;35例运用雷米封、链霉素、利
福平治疗 ,中晚期结脑总有效率 93.1%。两组药物治疗有效率
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 P<0.05。
3 讨 论
我地区处黔西北山区 , 交通、文化、经济落后 , 结核病仍属
常见病和多发病 , 结脑在儿科尤其多见。特别是婴幼儿结脑所
占比重较大 ,加之基层诊治不正规 ,病程长 ,病儿家长对病史往
往叙述不清 ,给早期诊断带来较多的困难。本文 115例病儿 ,来
院前误诊率高达 38%。本文结果表明 , 小儿结脑病死亡率高 ,
特别是婴幼儿期 ,脑细胞发育快 ,脑组织代谢活跃 ,细胞分化最
易受损。
小儿结脑早期诊断是降低死亡率的首要措施。当患儿表
现:①患急性传染病 ,如麻诊、百日咳之后 ,体温不退;②以上呼
吸道感染症状开始 ,有时伴有精神萎靡 ,呕吐 ,经抗生素治疗无
效;③3 岁以下小儿常用手拍头、撕发、挖耳、挖鼻;④2 岁以下
小儿突然出现惊厥、反复呕吐 , 按低钙处理无效等 , 应考虑本
病 , 并应进一步反复详细询问病史 , 特别是与开放性肺结核患
者接触史;作脑 脊液检查 , 结核菌素试验、 照胸片可明确诊
断。从而提高早期诊断率 ,减少后遗症 ,降低死亡率。而不能因
一次的病史介绍排除结脑的诊断。
本病病理改变 , 早期多限于脑膜 , 及时治疗, 易彻底治愈。
随病情发展 , 炎症渗出物增多、粘连、压迫脑实质;脑脊液循环
阻塞、脑积水形成 , 脑皮层萎缩;脑动脉炎 ,局部缺血 , 软化;脑
细胞脱失 ,以及结核病性直接破坏等 ,则治疗难度大 ,效果差。
关于小儿结脑一线药的联用 , 鞘内注射治疗 , 有待进一步观察
研究。
脑疾患易发生惊厥 , 惊厥本身可引起脑损伤 , 惊厥电活动 ,
引起大脑对氧和葡萄糖代谢需要量增加 , 惊厥时又可产生全身
代谢紊乱;缺氧、低血糖、能量耗损等均可造成不可逆性脑损
伤。因而死亡率就高 ,小儿结脑与智力发育的关系有待进一步
观察。
(陈 静 编辑)
牡荆根加布洛芬治疗骨痹 68例疗效
观察
福建省云霄县实践医学研究所 (云霄 363300)
张若夫 王乙勤
骨痹(退行性关节病)系中老年人常见病 ,现代医学无特殊
满意疗效。笔者试用牡荆根配合布洛芬治疗 , 取得较为满意疗
效 ,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全部病例来自本所所属各门诊部 1990年~ 1996
年门诊病例共 129 例 , 随机分为两组 , 甲组 68 例为治疗组、乙
组 61组为对照组。年龄:甲组最小 38 岁 ,最大 76岁 ,平均 55.4
岁。乙组最小 37岁 ,最大 77岁 ,平均 54.2岁。性别:甲组男 28
例 ,女 40例。乙组男 23例 ,女 38例。
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骨痹”一节的诊断标准诊断。全部病例符合该标准。两组中
肾虚髓亏型分别为 31 例和 27例 , 阳虚寒凝型分别为 22 例和
17例 ,瘀血阴滞型分别为 19和 17例。
3 治疗与结果
3.1 治疗方法
3.1.1 甲型 应用牡荆根加布洛芬治疗。用法:牡荆根 50g ,
水煎服 , 每日 1次 , 连用 4周为 1 疗程 ,第 1周加用常规剂量的
布洛芬口服。
3.1.2 乙组:应用常规剂量的布洛芬治疗 , 4周为一疗程。
3.2 治疗结果
· 521·Mo de rn Re ha bi l i tat io n Vol.2 No .5
3.2.1? 疗效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效标准” 中“骨痹”
一节的疗效标准评定疗效(于停药后 3个月评定)。
3.2.2 治疗结果 甲组:治愈 25例(36.7%), 其中肾虚髓
亏型 12 例(占该型 38.9%)阳虚寒凝型 10例(占该型 45.5%)
瘀血阻滞型 2例(占该型 10.5%)。好转 21例(30.9%),其中肾
虚髓亏型 8例 (占该型 25.8%), ? 阳虚寒凝型 9例 (占该型
40.9%), 瘀血阻滞型 4例(占该型 21%),无效 22例(32.4%),
其中肾虚髓亏型 11例(占该型 35.5%)。阳虚寒凝型 3例(占该
型 13.6%)瘀血阻滞型 13例(占该型 68.4%)。乙组:治愈 7例
(11.5%), 其中肾虚髓亏型 2例(占该型 7.4%), 阳虚凝型 2例
(占该型 11.8%),瘀血阻滞型 3 例(占该型 17.6%)。好转 8例
(13.1%), 其中肾虚髓亏型 2 例(占该 .74%), 阳虚寒凝 3例
(占该型 17.6%),瘀血阻滞型 4例(占该型 23.5%),无效 46例
(75.4%), 其中肾虚髓亏型 23 例(占该型 85.2%),阳虚寒凝型
12例(占该型 70.6%)。瘀血阻滞型 10 例(占该型 58.8%)。
甲乙两组对比:治愈率χ2=10.93 P<0.01 总有效率χ2=
23.75 P<0.01 两组肾虚髓亏型对比治愈率χ2 = 7.54 P
<0.01 总有效率χ2=14.81 P<0.01 两组阳虚寒凝型对比:
治愈率χ2=5.02 P<0.05 总有效率χ2=11.72 P<0.01两组
瘀血阻滞型对比:治愈率χ2= 0.38 P> 0.05 总有效率χ2=
0.46 P>0.05
3.2.3 副作用 甲组:应用布洛芬期间、发现恶心、呕吐
等消化道症状 8例 , 停用布洛芬后消失、未见其它副作用。乙
组:发现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14例 ,停药后消失 ,未见其它
副作用。
4 讨 论
本文结果可以看出: ⑴应用牡荆根配合短程布洛芬治疗
骨痹 , 疗效比长程布洛芬更佳, 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
<0.01)。 ⑵按照中医分型 , 牡荆根对肾虚髓亏型和阳虚寒凝
型效果较佳 ,与单用布洛芬相比 , P<0.05或 0.01,而对瘀血阻
滞型疗效并不高于单用布洛芬组(P>0.05)。 ⑶ 单用长程布
洛芬对瘀血阻滞型有一定疗效且与配合应用牡荆根不相上下
(P> 0.05)。 关于牡荆根的疗效机制 , 从中医药学可待到解
释:牡荆属马鞭草科。“中药大辞典”记载:其根性味苦温 ,主治
感冒头痛、症疾、关节温痛。“本草纲目”指出:牡荆苦能降 , 温
能散 ,降则化痰 ,散则祛风 ,故风痰之病宜之。其解肌发汗之功 ,
过无知者。按“王氏奇方”云:“一人病风数年 ,予以七叶黄荆根
皮,五加根皮 ,接骨草等分 ,煎汤日服遂愈 ,盖得此意也。”
从上述可以看出 , 牡荆根自古就为治疗此类疾病良药 , 故
应之可收佳效。又由于其性温 , 故对肾虚髓亏型和阳虚寒凝型
疗效较佳 , 对瘀血阻滞型疗效稍差 , 而布洛芬对比型却有一定
疗效。从中医学角度看 ,布洛芬应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由此 ,又
可以看出中医应用辩证分型治疗此病确有相当的科学性。
(王锡权 编辑)
胃充气造影对非典型溃疡病穿孔的诊
断价值
浙江省温岭市第三人民医院外科 (温岭 317523)
王世夫 阮圣辉 罗 斌
溃疡穿孔病人应力争日期诊断及时治疗 , 延误诊断不但病
人术后康复困难 ,垂者可危及病人生命。但部分病人穿孔前无
溃疡闰史 , 又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及有意义的气腹征 , 早期诊
断较为困难 ,目前尚无可靠的诊断手段。1985年 1月以来 ,我院
收治溃疡病穿孔病人 103例 , 其中 34例术前不能作出明确诊
断 , 28 例经采用胃充气造影术后 , 得到及时诊断 , 无误诊及漏
诊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男性 25例 ,女性 3例 ,年龄 22岁~ 70 岁, 平均
46.3岁。有溃疡病史 13例 ,穿孔前有上腹部疼痛者 7例 , 1例有
柏油样黑便史。穿孔距就诊时间最短 30分钟 ,最长 11小时 ,平
均 4.8小时。腹腔穿刺无液体 10例 , 18例有少许黄色混浊的液
体。全部病例经腹透或腹部平片检查无游离气体。
1.2 造影方法 对为溃疡病穿孔的病人 , 先经腹透或腹
部平片检查证实无游离气体 , 插入胃管 , 病人取仰卧位并略向
左侧倾斜 , 以利胃窦部率气 , 缓慢向胃腔内注入家气 300ml/
500ml , 约 5分钟后嘱病人取坐位或立位 , 间隔 10 分钟腹透 1
次 , 获得气腹者为阳性 , 连续 3次得气腹者为阴性 , 可排除穿
孔。对上腹部有手术史者 ,在 3次阴性后应加摄侧卧位水平片 ,
可以提高阳性率。
2 结 果
28例中一次获得气腹征 26例 , 两次获得气腹征 1 例 , 1 例
因胆道手术后 3年的病人 , 在 3次腹透阴性以后 , 加右侧卧位
水平摄片而获得气腹征。28例全部经手术证实为溃疡病穿孔 ,
其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 21 例 , 胃窦部溃疡穿孔 7例 , 。穿
孔直径最小 1mm,最大 10mm ,平均 4mm。全组病人除轻微上腹
部饱胀外无其它不良反应, 无并发症发生。造影阴性者常在充
气 100ml~ 200ml后出现气 ,而造影阳性者则无引现象。
3 讨 论
溃疡病穿孔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病。Mckay1982年报告溃疡
病穿孔病人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 20/10 万~ 30/10万。因各种
因素约 30%~ 40%的病人往往缺乏诊断意义的气腹征 ,给早期
诊断带来困难 ,易与其它急腹症混淆 ,造成误诊 ,或延误手术时
机。过去曾有用内窥镜、水溶剂或钡剂 X线等检查 ,但确诊率不
高。胃充气造影是一种较理想的诊断方法。
胃充气造影能使不典型溃疡病穿孔病人及时得到确诊 , 后
明显缩短留院观察时间 , 为手术赢行时间有利于术后早期恢
复。Maull等 1984年报告胃充气造影术 9例 ,与同期末做造影的
7 例病人进行比较 ,结果从就诊至手术的时间 ,分别为 5.5小时
及 27小时 ,有显著差异。本组 28例中 , 27例病人在入院后 1 小
时内作出诊断 , 1例 3年前行胆道手术后病人 , 3次腹透阴性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