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牡荆根的鉴别



全 文 :能是由于: ( 1)附子中乌头碱在煎煮过程中乌头碱中
的乙酰基、苯甲酰基被水解成为乌头原碱 ,毒性大为
降低 ; ( 2)甘草中甘草次酸能与附子中的生物碱形成
复盐 ,在体内逐渐分解而起作用 ,降低其毒性。而附
子与干姜配伍时 ,乌头碱含量增高 ,可能是由于: ( 1)
干姜中所含高分子化合物起到增溶作用 ,增加了乌
头碱的溶出 ; ( 2)干姜中所含高分子化合物形成胶体
溶液 ,保护了乌头碱在煎煮过程中水解减少所致。
4 产生新的化合物〔 4〕
汤剂在群药合煎时 ,某些溶出成分能相互作用 ,
产生新的化合物。如麻黄汤中的麻黄碱能与桂皮醛、
氰基苯甲醛等醛类成分作用生成新的化合物 ,现已
分离出单体 ,且具有各原成分类似的药理作用。
在汤剂煎煮过程中 ,某些成分还能发生水解转
化。如生脉散群药合煎液中 ,原来是微量成分的人参
皂甙 Rg3、 Rh 1、 Rh 2的含量明显增加 ,转化为主要成分 ,
其量分别高出单味人参煎剂含量的 54. 83% ,
52. 40% , 113. 64%。 尽管合煎液中人参总皂甙含量
低于分煎液 ,但前者的药理和疗效高于后者。
基于以上原因 ,笔者认为 ,对于汤剂的剂型改
革 ,必须坚持中医药理论特色 ,加强对复方群药合煎
液与方药单煎合并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煎煮过程中
化学成分的变化动态研究 ,汤液最终所含物的研究 ,
微量元素含量和存在状态的研究。 力求使药物剂型
符合三效 (高效、速效、长效 ) ,三小 (剂量小、毒性小、
副作用小 ) ,五方便 (服用方便、携带方便、生产方便、
运输方便、贮存方便 )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原思通 . 中药复方汤剂分煎、合煎对溶出效果的影响〔 J〕 .中国医
药信息杂志 , 1999, 6( 7): 29.
〔2〕袁久荣 . 四物汤的实验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9, 16 ( 3):
153.
〔3〕刘培勋 . 中药汤剂制备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J〕 .中国药房 , 2000,
11( 2): 95.
〔 4〕范碧亭等 .中药药剂学〔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
147.
牡 荆 根 的 鉴 别
高 磊 (福建千方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福州 350001)
摘要: 本文对牡荆根的来源、原植物、性状、鉴别做了研究 ,其方法简便、可靠、易于掌握 ,在实践中可行。
关键词: 牡荆根 ;原植物 ;性状 ;鉴别
中图分类号: R282. 5; R282. 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4) 02-0082-02
  牡荆根来源为马鞭草科植物牡荆 Vitex
negundo L. V ar. cannabifolia ( Sieb. et Zucc. )
Hand. Mazz的干燥根。为我省民间常用的中草药 ,使
用历史悠久 ,始见《别录》 ,其后的《本草纲目》及现代
《福建药物志》等均有收载。本品具有去风利湿作用 ,
用于感冒头痛、关节炎、风湿病等。 现将其主要鉴别
特征分述如下。
1 性状及鉴别
1. 1 性状 本实验所使用的植物及药材 ,经省药品
检验所鉴定无误。本品为不规则块片 ,大小不等。表
面土黄色至黄棕色 ,有的有茎的残基。 切面皮部薄 ,
棕黄色 ;木部黄棕色 ,可见数个同心环纹 ,中心色较
深 ,质硬。无臭 ,味淡。
1. 2 鉴别
作者简介:高磊 ,女 ( 1956— )。 职称:中药师。
联系电话: 0591— 7829844(办 )
图 1 牡荆根横切面详图 ( 30× )
  1.木栓层  2. 皮层  3. 纤维素  4.韧皮部  5.韧皮射线
  6.形成层  7. 木射线  8. 导管
·82·
海峡药学  2004年 第 16卷 第 2期
图 2 牡荆根粉末图 ( 100× )
   1. 木栓层  2. 导管  3. 射线细胞  4.纤维
1. 2. 1 本品横切面显微特征:木栓细胞至 2~ 5列 ,
细胞类方形、黄棕色。 皮层细胞多至 10列 ,类长圆
形。韧皮部分布较多纤维束群。射线弯曲。形成层明
显成环。木质部占大部分 ,射线 2~ 3列细胞 ,导管放
射状排列 ,导管旁为木纤维 ,中心部分为纤维束 ;年
轮明显。
本品粉末棕黄色。 纤维成束或散在 ,直径 8~
15μm,壁较薄 ,略成弯曲 ,木化 ;孔纹导管直径 50~
110μm;切向纵断面射线宽 1~ 3列细胞木射线径向
纵断面多见 ,细胞呈长方形 ,长 30~ 60μm,直径 15~
25μm;木栓细胞黄棕色 ,横断面观略成长方形 ,表面
观类多角形 ,直径 30~ 50μm,长约 60μm。
1. 2. 2 取本品粉未 2g ,加乙醇 20mL,回流 1h,滤
过 ,滤液供如下试验: A. 取滤液 2mL,加 1%三氯化
铁乙醇液 2~ 3滴 ,溶液显暗紫色。 B. 取滤液 2mL,
加入等体积 3%碳酸钠溶液 ,置水浴上沸 3~ 5min、
放冷、加入重氮化试剂 2~ 3滴、显红紫色。
目前牡荆根的混淆品主要来自其同属植物黄荆
Vit tx negundo L.的根。其植物茎叶密生灰白色绒
毛。掌状复叶 2叶片椭圆形 ,中间小叶片最大 ,通常
全缘或每边有少数锯齿。 极易与牡荆区别。
2 讨论
牡荆植物在我省广为分布 ,其根部大、易于采
集 ,且在临床上使用效果良好 ,此药值得有关医药人
员重视 ,当然在采集天然野生药材同时 ,应注意加以
保护 ,并研究如何将野生变为家种 ,以保护药源不至
于因开发此药而灭绝。
参考文献
〔 1〕江苏新医学院编 . 中药大辞典〔M〕,上册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 1977, 1132.
〔2〕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主编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三册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0, 595.
· 实验研究·
红霉素高产菌株 F 2 -4的选育及摇瓶发酵工艺的优化
刘 峰 ,周文娟 ,陈国荣 (福建师范大学生物工程学院 福州 350007 )
摘要:  通过筛选丙酸钠及红霉素抗性变株的方法 ,获得了一株红霉素高产菌株 F2-4,其发酵水平较出发菌株提高了 15. 2%。 通过对发酵培养
基的正交试验及单因素试验使得 F2-4菌株的发酵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 红霉素 ;高产变株 ;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 R978. 1+ 5; R696.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4) 02-0083-05
Screening and Culturing of Erythromycin Productive Strain F 2-4 and
Technical Optimum
LIU Feng ,Zhou Wen-juan ,Chen Guo -rong ( Bioengineering College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7;China )
作者简介:刘峰 ,男 , 1964年出生 ,硕士 ,高级工程师 ,执业药师。
长期从事微生物生化、抗生素药物的研究工作。
联系电话: 0591— 3474456
·83·
Strai 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 l 16 No. 2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