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李树叶部病害及防治
李 瑛 郑文超
(哈尔滨动物园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论述了李树叶部几种常见病害 ,如李树红点病[ Polystigma rubrum (Pers.)DC.] 、穿孔病[ Xanthomonas
pruni (Smith)Donson] 、[ 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 、[ 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Lev.)Aderh] 、李树斑点病[ Alternar-
ia sp.]及李树灰斑病[ Phyllosticta sp.] , 并对其防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李树;叶部病害;防治
分类号 S763.7
Leaf Disease of Plum and Control Strategy/Li Ying , Zheng Wenchao(Harbin Zoo , Harbin 150040 , P.R.China)//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02 , 30(6).-102~ 104
The authors describe several leaf diseases of plum and control strategy.The diseases include plum leaf red spot , plum leaf
shot hole , plum leaf blotch and plum leaf gray spot.
Key words Plum;Leaf diseases;Control
李树是我国栽培历史悠久的古老果树之一。在
我国分布广泛 ,李树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 ,抗寒 、耐
高温 、抗旱 、耐湿 ,所以栽培较普遍。李树由于其树
势优美 ,春时繁花似锦 ,夏时硕果累累 ,也是净化空
气和美化环境的良好树种 。
李树果实可食用或酿酒 ,核仁含油率达 45%,
可入药 ,具活血 、祛痰 、润肠及利尿之功效。根 、叶 、
花 、树胶均可入药。但李树结实少 ,易遭病虫害。常
见的病害有李树红点病 、穿孔病 、斑点病等。为了减
轻李树病害造成的损失 ,对其防治进行了研究 。
1 李树红点病
分布:东北 、河北 、河南 、山西 、陕西 、四川 、云南
及贵州等地均有分布 ,以东北分布最广 。
危害:侵染叶片引起落叶 ,侵染果实会严重影响
果实品质 ,危害很重 。
症状:仅危害果实和叶[ 1] 。叶染病后先变为橙
黄色 ,稍隆起 ,边缘有清晰近圆形的斑环 ,以后病斑
逐渐扩大 ,颜色加深 ,病部叶肉也加厚 ,其上产生许
多深红色小粒点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至秋末
病叶转变为黑色 ,正面凹陷 ,背面凸起 ,使叶片卷曲 ,
并出现密布病斑 ,叶色变黄 ,造成早期落叶。
病原及 发病规律:病原 [ Polystigma rubrum
(Pers.)DC.] 属子囊菌亚门 , 无性型属半知菌亚
第 1作者简介:李瑛 , 女, 1964年 1月生 , 哈尔滨动物园 , 副高级
工程师。
收稿日期:2002年 9月 2日。
责任编辑:李金荣。
门[ 1] 。子囊壳在叶片枯死后才完全成熟 ,病菌以子囊
壳在病叶上越冬。翌年李子开花末期 ,子囊破裂 ,散
发出大量的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此病从
展叶期至9月份都能发生 ,尤其在雨季发生严重。
防治:①在李树开花末期及叶芽开放时 ,喷布波
尔多液[ V(硫酸铜:生石灰:水)=V(1:2:200)] ;②5
月下旬至 6 月中旬 ,每隔 10 d 喷 1 次 65%代森锌
100 ~ 500倍液 ,有一定防治效果;③清理果园 ,秋翻
地是最好的防治措施 ,落叶后 ,将落叶和病果扫在一
起 ,深埋或烧掉。
2 穿孔病
穿孔病分布范围较广 ,如不及时防治 ,常造成大
量落叶 、落果 ,削弱树势 ,影响产量 ,甚至导致枝梢枯
死 。穿孔病主要有细菌性穿孔病[ Xanthomonas pruni
(Smith)Donson] 、霉斑穿孔病[ 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 、褐 斑穿 孔 病 [ 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
(Lev.)Aderh] 3种 。
2.1 细菌穿孔病[ Xanthomonas pruni (Smith)Donson]
症状:叶片发病初期 ,先产生多角形水渍状斑
点 ,以后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 ,边缘水渍
状 ,后期水渍状边缘消失 ,病斑干枯 、脱落或部分与
病叶相连 ,形成 0.5 ~ 5.0 mm的穿孔 ,病叶极易早期
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该病是黄单胞菌所致 ,病菌在
枝条病组织内越冬 ,翌年春随气温升高 ,潜伏在病组
织内的细菌开始活动 ,当病部表皮破裂后 ,病菌从病
组织中溢出 ,借风雨或昆虫传播 ,经叶片的气孔 、枝
第 30卷 第 6 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30 No.62002年 11 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Nov.2002
DOI :10.13759/j.cnki.dlxb.2002.06.031
条及果实的皮孔侵入[ 2] 。叶片一般于 5月发病 ,夏
季干旱时 ,病势进展缓慢 ,秋雨季节又发生后期侵
染。
2.2 霉斑穿孔病[ 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
症状:病原菌侵染叶 、枝梢 、花芽和果实 ,叶片上
病斑初为淡黄绿色 ,后变为褐色 ,圆形或不规则形 ,
直径为2 ~ 6 mm ,病斑最后穿孔 ,幼叶被害时大多焦
枯 ,不形成穿孔 。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白色霉状物 。
侵染枝梢时 ,以芽为中心 ,形成长椭圆形病斑 ,边缘
褐紫色 ,并发生裂纹和流胶。
病原及发病规律由真菌引起 ,属半知菌亚门 、丝
孢纲 、丝孢目。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被害枝梢
或芽内越冬 ,第 2年春季病菌借风雨传播 ,先侵染幼
叶 ,产生新的孢子后再侵染梢和果实 ,病菌潜育期因
温度高低而不同[ 3] 。日均温度在 19℃时为 5 d ,日
均温度在 1℃时为 34 d ,温度适宜且多雨的条件适
于此病的发生。
2.3 褐斑穿孔病[ Clasterosporium carpophilum (Lev.)
Aderh]
症状:病原菌侵害新梢 、叶片 、果实。叶片受害
时 ,在叶片两面发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 ,直径 1 ~ 4
mm ,边缘清晰并略带环纹 ,外围有时呈紫色或红褐
色 ,后期在病斑上长出灰褐色霉状物 ,中部干枯脱
落 ,形成穿孔。病斑穿孔边缘整齐 ,穿孔多时 ,引起
落叶 ,新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相似 ,均可生有灰霉
状物 。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目 ,病
原主要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 ,菌丝体也可以在梢
组织内越冬 ,翌年春随气温回升和降雨形成分生孢
子 ,借风雨传播 ,侵染叶片 、新枝和果实 。
穿孔病的防治措施:①发芽前喷4 ~ 5石硫合剂
或1:1:100的波尔多液 ,在5 ~ 6月喷 65%代森锌粉
剂500倍液或喷硫酸锌石灰液[ m(硫酸锌:消石灰:
水)=m(1:4:140)] ,每 10 d喷一次 ,防治效果均较
好[ 4] ;②结合修剪 ,彻底清除枯枝落叶 、落果等 ,集中
烧毁 ,消灭越冬菌源;③注意排水 ,合理修剪 ,使通
风 、透光良好;④增施有机肥 ,避免偏施氮肥 ,使树体
生长健壮 ,提高抗病力。
3 李树斑点病[ Alternaria sp.]
分布:东北 、西北 、河南 、河北等 。
危害:叶片发病时出现灰褐色病斑 ,引起叶枯 ,
严重时常造成大量落叶 、落果 ,削弱树势 。
病症:叶片上的病斑多发生于叶缘 ,叶半圆形 ,
有时病斑也可位于叶片中部 ,圆形或近圆形 ,病斑较
大 ,直径约为 0.5mm左右 ,褐色至深褐色 ,周围有紫
红色晕[ 2] 。病斑逐渐扩大 ,呈红褐色 ,中心有一深色
小点 。老病斑的中心多呈灰褐色或灰白色 ,散生小
黑点(分生孢子器)。有时叶斑融合 ,形成不规则形
大斑 ,有的破裂或穿孔 。7 ~ 8月份高温多雨期 ,病
斑扩展迅速 ,叶片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以及叶缘变褐 、
焦枯 ,病叶大量脱落。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菌属半知菌亚门 ,丝孢纲。
孢梗暗色 ,单枝 ,长短不一(见图 1),分生孢子暗色 ,
有纵横膈膜(见图 2)。病原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落
叶上越冬 ,靠风雨传播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
染和再侵染[ 5 ,6] 。
图 1 Alternaria sp.分生孢子梗(100 倍)
图 2 Alternaria sp.分生孢子(400 倍)
防治方法:药剂以波尔多液为佳 ,50%退菌特可
湿粉 500 ~ 700倍液(再加入 0.03%皮胶以增加粘着
性)效果较好 ,但其残效期仅约 7 ~ 10 d ,因此要适当
缩短喷药的间隔时间;5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 800
103第 6期 李 瑛等:李树叶部病害及防治
~ 1 000倍液 , 65%代森锌可湿粉 500 ~ 800 倍液等
亦有效 ,尤以前者效果较好 ,且对红蜘蛛有一定的抑
制作用 。喷药时间与次数因地区和发病程度而异 。
一般年份全年喷药 2次即可 ,第一次在 5月上旬 ,第
二次在 5 月下旬 ,在雨前进行。两次间隔 20 d 左
右 ,遇多雨年份 , 7 月中下旬需再喷一次 。清理果
园 ,深翻等都可有效地减少侵染源 。
4 李树灰斑病[ Phyllosticta sp.]
分布:东北 、西北 、河北等 。
危害:叶片发病时出现红褐色病斑 ,病斑密集后
互相愈合的叶片可出现焦枯现象。严重时常造成大
量落叶 、落果 ,削弱树势。
症状:叶片受侵后 ,形成圆形或近圆形 ,初为褐
色至红褐色 ,后呈铁灰色的小型病斑 ,病斑直径为 3
(2 ~ 6)mm 左右 ,边缘非常清晰 ,呈略微隆起的暗褐
色的界线 ,病斑表面散生数个小黑点 ,即病菌的分生
孢子器 ,病叶一般不会变黄 、脱落 ,但严重被害而病
斑密集后互相愈合的叶片可出现焦枯现象[ 2] 。
病原及发病规律: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 ,分
生孢子器黑色 ,有孔口(见图 3),球形 ,具短喙 ,分生
孢子单胞 ,无色 ,小 ,卵形至长形(见图 4)。病菌以
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叶上或枯枝上越冬 ,翌年
展叶时 ,从分生孢子器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初侵染
和再侵染 ,气温高时易发病 ,植株生长衰弱 ,土壤偏
碱性时易发病[ 3 ,5 ,7~ 9] 。
图 3 Phyllosticta sp.分生孢子器的孔口(100 倍)
防治方法:①药剂以波尔多液为佳 ,50%退菌特
可湿粉 500 ~ 700倍液(再加入 0.03%皮胶以增加粘
着性)效果较好 ,但其残效期仅约 7 ~ 10 d ,因此要适
当缩短喷药的间隔时间;5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
800~ 1 000倍液 , 65%代森锌可湿粉 500 ~ 800倍液
等亦有效 ,尤以前者效果较好 ,且对红蜘蛛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②清扫落叶 ,烧毁或沤肥 ,浅耕翻亦可减
少越冬菌源;③增强树势 ,注意通风透光。
图 4 Phyllosticta sp.分生孢子器(400 倍)
参 考 文 献
1 龙兴桂编.现代中国果树栽培———落叶果树卷.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2000.576~ 577
2 陕西省果树研究所 ,西北农学院合编.果树病虫及其防治.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0.172~ 173
3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主编.
中国果树病虫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60.20~ 21 , 28~ 30
4 万佐玺 ,强胜 ,吴永尧.链格孢菌毒素的分离及活性的测定.北华
大学学报 , 2001 ,2(5):428~ 430
5 邵力平 ,沈瑞祥 ,张素轩 ,等.真菌分类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8.315 ,331
6 吕庆茹 ,蔡纪文 ,魏东瀛.糖槭叶枯病的初步研究.森林病虫通讯 ,
1999(1):28~ 29
7 于莉 ,吕国忠 ,刘伟成 ,等.东北地区茎点霉和叶点霉两属真菌分
类研究.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 1994 , 25(2):153~ 158
8 张志铭 ,王江柱 ,李玉琴.深州蜜桃黑斑病的研究Ⅰ .———发生情
况 、症状和病原鉴定.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 18(4):10
9 吴桂本 ,王英姿 ,王培松 ,等.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分化及生物学
研究.中国果树 , 1999(4):11~ 15
104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