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本文承蒙赵锦年研究员和金长乐
高工审阅 、指导 , 特此致谢。
收稿日期:2000-11-17
影响板栗产量原因剖析及对策
郎学军 陈龙飞
(浙江省建德市林业局 311600)
夏志卿
(大同镇林业站)
汤木林
(新安江镇林业站)
毛秋贵
(檀村镇林业站)
陈庆刚
(航头镇林业站)
吴成根
(下涯镇林业站)
翁永清
(邓家乡林业站)
摘要 建德市现有板栗林 3 893
hm2 ,年产栗 1 200 t ,均产仅 3 075
kg/hm 2。多年调查研究表明 , 严重
的病虫危害 ,粗放 、不科学的经营管
理和不适的立地条件是造成长期低
产徘徊的主要原因 ,须经综合治理 ,
才能实现稳产高产。
关键词 板栗 低产原因 主要对
策
建德市地处浙西山区。境内多
丘陵 、江河 ,气温湿润温和 ,土壤肥
沃 ,适宜板栗生长 。近 10 年来 , 随
着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板栗生产
发展很快。面积由原来的 1 333
hm2 ,迅速扩展到 3 893 hm2 ,形式也
由零星分散 、小片栽种到连山连坳 ,
几百亩连片 ,总面积列全省第 4 位。
平均年产 1 200 t ,每公顷仅 3 075
kg 。面积大 ,产量低 ,严重制约了农
村经济的发展。为此 ,笔者通过多
年的调查研究 ,剖析了原因并提出
了对策。
1 低产原因剖析
1.1 病虫为害严重是低产的主要
原因
1997年全市栗林受桃蛀螟严重
为害 ,损失栗实达 18%;同年石屏乡
寺坑头村 8.4 hm 2 栗林因炭疽病为
害 ,栗实受害率 40%,严重影响当年
产量;1998 年檀村镇檀村村 3.0
hm2 板栗试验林 ,普遍受皮疣枝枯
病侵害 ,造成严重的落花落果 ,嫩枝
枯萎 ,几近绝产 , 且影响翌年发枝。
因受病虫害危害 ,全市板栗年产量
损失估计达 300 t以上 ,约占总产量
的 25%。调查表明 ,建德市主要板
栗病虫害有 17种 ,严重者为:
1.1.1 桃蛀螟(Dichocrocis punc-
ti feralisGuen):幼虫蛀食栗果 ,一般
1年 4代 ,第 1 、2年主要危害桃 、李
果实 ,7月下旬开始第 2代成虫转移
到板栗上产卵 ,散产于栗苞针刺间 ,
8月上中旬为产卵蛀果盛期 ,直至栗
果收后。一条幼虫可危害栗实 2 ~ 5
个 ,严重影响收成。最高为害率达
72%,由于世代重叠和为害隐蔽 ,防
治效果不佳 ,为板栗第一大害虫。
1.1.2 栗皮夜蛾(Characama ruf i-
cirra Hampson):1年 3代 ,幼虫蛀果
危害 。5月上旬成虫在前 1 年落地
栗苞刺束间羽化 ,产卵于当年栗苞
刺束间。6月上旬为孵化盛期 ,为害
早期栗蒲 ,一般为害率 2%~ 5%,若
与桃蛀螟混合危害 , 则后果更为严
重。
1.1.3 剪枝栎实象(Cy llorhynchi-
tes ursulus Roelofs):1年 1 代 ,分布
较广 ,境内各栗种均受其害 ,而板栗
尤甚 。成虫啃咬嫩果 、嫩枝 ,造成幼
苞大量落地 ,嫩枝被咬后气温升高
即凋萎 、枯黄或创口溃疡感染 。招
致其他病虫侵害。危害轻的减产
5%~ 10%,重的达 20%。
1.1.4 栗绛蚧(Kermococcus nawae
Wuwana):1年发生 1代 ,以雌虫在
栗枝干上越冬 ,翌年 4 月中旬介壳
开始膨大 ,老熟时硬固。雌虫产卵
于介壳内 ,若虫 5 月孵化 , 爬出介
壳 ,固着在栗枝杆上吸汁危害。建
德栗林普遍受害 , 局部基地受害率
可达 100%,其中少数栗枝因此虫寄
生而枯。寿昌镇里诸村 1994 年该
虫大发生 ,产量减少19 000 kg ,减产
达 40%以上 。
1.1.5 天牛类等蛀干害虫:主要是
云 斑 天 牛 ( Batocera
horsf ieldiHope)、栗透翅蛾(Aegeria
molybdoceps Hampson)和栎干木蠹
蛾(Zeuzera leuconotum Butler)。成
虫蛀食新枝 、嫩皮 ,致使枝条枯死或
溃疡感病。幼虫钻入木质部蛀食 ,
造成树势衰弱 , 栗食干瘪 , 品质下
降 ,严重时树干蛀空 ,风折或全部枯
死 ,随着大面积纯林基地的建成而
日趋严重 ,局部基地株害率已高达
30%。新安江镇新蓬村有一块面积
0.533 hm2 5 年生栗园 ,株害率达
80%。
1.1.6 板栗皮疣枝枯病(Coryneum
castaneicola):以 2 ~ 6 年生嫁接栗
树为主。3月底 4 月上旬嫩枝干上
赘生出许多疣状突起 ,黄褐色。分
杈处多为密集 ,致叶芽凋萎 、枯死 ,
严重影响当年产量和来年发枝。发
Brief Report 科技简报
26
林业科技通讯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1
DOI :10.13456/j.cnki.lykt.2001.01.008
生普遍 ,株害率高达 55%。
1.1.7 种实霉烂病:这是造成栗实
后期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早熟品
种易感病 ,果实内外常可见到绿色 、
黑色 、白色等霉变物 ,种仁腐烂或僵
化 ,散发出酒酸味或苦味 ,严重损害
果实品质和利用价值 。成熟前阴湿
多雨或前期干旱后期连续雨水 ,可
促发该病害加重。2000 年 10 月寿
昌镇设 12块板栗标准地调查显示 ,
种实霉烂病率平均为 12.5%,最高
达 20.1%。
1.2 粗放 、不科学的经营管理造成
树势衰弱 ,品质低劣 ,产量低下
传统的栽培经营习惯严重阻碍
良种壮苗和先进技术的推广 。1990
~ 1995年期间营造的板栗基地 ,由
于苗木比较紧张 ,栗农为贪多求快
“见苗就购” 、“见穗就采” ,造成品种
混杂 ,迟熟早熟不一。在同一基地
中既有魁栗 、油栗 ,也有毛栗甚至锥
栗;既有嫁接苗也有实生苗 ,甚至病
苗虫苗。这样不仅造成了不同品种
间的相互制约管理困难;也给寄主
范围较宽的病虫害创造了有利的生
存环境 ,给杂食性害虫提供了丰富
的食料 ,相对加重了病虫的危害和
扩散 、蔓延 。杂苗劣苗建园 ,造成良
种化程度低 ,是目前许多基地低产
劣质的内在原因。近 10 年新建的
栗园栗树处于速生阶段 ,需要较多
合理 、有效的养份 ,因缺乏良好的管
理 ,或处于荒芜 、半荒芜状态 , 长势
衰弱;或是盲目偏重于施用氮肥 ,造
成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失调 ,树枝徒
长 ,结果少 ,使栗园投产迟 、效益差 、
产量低 。人畜危害和不合理的修
剪 ,造成了多种伤口 ,为病虫害的发
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龄栗园管理
更是粗放 ,大都还处于野生状态 ,只
收不管 ,甚至掠夺性采果 ,严重损伤
了树体。这个时期栗树要保持树体
的生长 ,又要结实 ,需要养份更为突
出。老龄栗树本身生长势弱 , 是多
种病虫的滋生和庇护场所 ,加之林
内的荒芜和周边的杂草 、杂灌都有
利于病虫害繁衍生息 ,从而加重了
危害的程度。
有的发生了病虫害也不加防
治 ,任其发生发展 ,结果蔓延成灾 ,
有的防治方法不当 ,不是对症下药 ,
而是一见病虫就用农药或滥用农
药。特别是长期使用大量高效高毒
有机磷农药 ,想毕其功于一役 ,彻底
消灭 ,结果是杀伤了天敌 ,增强了病
虫的抗药性 ,造成了病虫害的再猖
獗。
1.3 不适的立地条件必将导致常
年低产徘徊 ,甚至建园失败
板栗虽然适应性较强 ,较能抗
旱 、耐涝 ,栽培管理也较容易 , 但优
越的立地条件不仅使栗树幼苗期生
长迅速 ,尽早出现群体效能 ,抗御病
虫害和自然灾害能力增强 ,而且日
照 、海拔 、土壤 、地下水等各种自然
因子与栗林在统一生态环境协调下
相互制约 ,共同促进 ,有利于产量和
品质的提高。调查发现 ,在造林中
有的为单纯追求规模 ,把贫瘠的山
岗石砾地也连成片 。结果不是幼苗
死亡就是 5年幼树也长不到 1 m ,或
只开花不结果 , 或果而不实 。有的
在常年难见阳光的深山岙 、阴坡连
片种栗 ,结果徒长不实 ,有的经高成
本在石灰岩上挖洞栽栗 ,结果对深
根性板栗不仅根系无法伸展而且碱
性偏高无法生长。
2 主要对策
2.1 病虫害的防治刻不容缓 ,主要
抓好下列几点:
2.1.1 选择抗病虫的品种 选育
对病虫及自然灾害的抗逆性强且丰
产的品种 , 在栗林保护方面的作用
应予足够的重视。只要是优良品
种 ,在立地条件适应 , 配置合理 ,经
营措施得当 ,栗树就能健康生长 ,病
虫害少或无病虫害 ,是防治病虫害
最经济 、最根本的措施。本地毛板
红 、油栗等就表现了这一特点 ,应予
推广。如对栗实象发生严重的地
区 ,则宜选栽栗苞大 ,苞刺密而长 ,
苞壳厚的品种 。
2.1.2 加强检疫 严格检疫是控
制危害性病虫害传入和扩散蔓延的
重要措施 。板栗疫病已在我市周边
县(市)区发生多年 ,形势不容乐观。
因此 ,种子 、苗木 、接穗的采运 ,一定
要经当地的森检部门检疫 。同时要
了解其品种的抗逆性 。严禁未经检
疫(包括产地检疫)和到病虫严重发
生区调运苗木和接穗。
2.1.3 预测预报 任何一种森林
病虫害发生发展都有由点到面 ,由
轻到重的过程。通过预先病虫的调
查 ,就能掌握防治的主动权 。从而
做到早发现灾情 ,及时开展防治 ,减
少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2.1.4 综合防治 要从生态学观
点出发 ,对栗园进行全方位调查 ,包
括病虫动态 ,天敌因子及栗园生长
等生物和非生物因子 。充分利用主
要生态和生物控制因子把病虫种群
控制在经济允许阈值以下。
在使用化学农药时 ,应在认真
搞好病虫情调查的基础上 , 做到适
时 、适药 、适量 、适位的生态选择 ,尽
可能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
相结合。做到一药多用 ,交替使用 ,
减少用药效数 ,以免产生抗性 ,杀伤
天敌 。要克服盲目用药 ,见病虫就
治的错误做法 。
2.2 强化第一线林技员的培训 、更
新 ,提高他们的科技知识观念
利用多种途径加强对林农科技知
识的教育 ,更新观念 ,提高农民在板
栗生产中用良种 、良(下转第 36页)
Brief Report 科技简报
27
林业科技通讯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1
在生长前期(4 ~ 6月份)结合病虫害
防治叶喷 0.3%的尿素 ,后期喷 1%
的磷酸二氢钾或 2%叶果宝 。
4 整形修剪
石榴具有芽的早熟性 , 1 a 多次
生长 ,为减少营养消耗 ,保持树体的
通风透光 ,促进壮枝形成和花芽分
化 ,在枝梢速长期应适时疏除过密
枝 、细弱枝 ,保留 1次枝 ,适当选留 2
次枝 ,严格控制 3 、4 次枝。空梢的
措施除人工疏除外 , 还可在生长季
节喷施 0.3%~ 0.5%的多效唑。冬
剪时要疏除过密的下垂枝 、病虫枝
及枯死枝 ,对有发展空间的徒长枝
和发育枝可适当短截以培养结果枝
组。
5 花果管理
石榴花期较长 ,自 5 月上旬开
花后 ,每抽 1次枝开 1次花 ,故花期
可分头花 、二花和三花 。一般头花
开始分化早营养充足 ,易成花并形
成大果 ,但由于石留的自花结实率
低 ,除适当配置授粉树外 ,还应进行
人工授粉 ,在头花开放前 2 ~ 3 d ,采
集授粉树花粉进行人工点播 ,或在
开花时喷 0.2%硼砂 。合理利用二
花 ,选择筒状发育较好的花进行人
工授粉 ,以提高座果率 。对于三花
及退化花应及早摘除 ,减少养份消
耗。石榴的落花落果率较高 , 座果
后一般保留单果 ,少数可留双果 ,及
时摘除病虫果 。
6 病虫害防治
石榴病虫害较少 , 主要有干腐
病 、早期落叶病和食心虫 、石榴茎窗
蛾。防治干腐病可在休眠期涂抹
2%浓度的腐必治 ,防治早期落叶病
可喷施 0.2%浓度的代森锰锌或
0.1%浓度的甲基托布津。用棉球
醮取 50%辛硫磷乳油 0.2%液堵塞
萼筒或套袋防治食心虫 ,防治茎窗
蛾可喷施 0.05%浓度灭扫利或
0.05%~ 0.07%浓度的灭幼脲 3
号。
7 分期采收
石榴成熟期长 , 应根据品种特
性 、果实成熟度及天气状况分期采
收。一般先采头花果 、大果 、裂皮
果 ,留小果幼果继续生长。雨前应
及时采收预订大量裂果 ,雨天禁止
采收以防果内积水引起贮藏期烂
果。采摘时用剪刀剪下 ,忌生拉硬
扯伤枝伤果。
(山东省梁山县林业局 张瑞华
272600) ☆
(上接第 27页)
法的水平。示范林 、样板林不但要种
得好 ,长得好 ,还要品质优 ,产量高 ,
使农民心悦诚服地当作样板来学。
2.3 科学经营
通过科学的适度集约经营 , 创
造有利于栗林生长丰产 ,而不利于
病虫害发生的生态环境 ,提高自控
能力 , 达到优质 、丰产 、控害减灾提
高投入产出比的目的 。
2.3.1 良种是板栗生产的基础 ,要
推广板栗低产园的改接换种的经
验。有计划 、有重点地引导 、实施品
种改良工作 ,这将在板栗生产中起
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2 合理进行树枝修剪和间伐 ,
培育良好的树体骨架 。及时清除枯
枝 、枯梢 、徒长枝 、重叠枝 、细弱枝。
焚烧病虫害严重的枝干和园内的落
叶 、落果 。清除病源和害虫越冬滋
生场所。伐除过密 ,树势衰弱植株 ,
保持园内的一定密度 ,使其光照充
足 ,改善林地的物理状况。保持林
内与林缘的卫生。
对老栗产区还可通过刮树皮 ,
起到老树更新 ,增强对病虫的抗御
能力 。
2.3.3 加强肥水管理。板栗对肥
水反应敏感 ,但切忌过量施用氮肥。
应以有机肥为主 , 氮 、磷 、钾合理配
比能促进健壮生长 , 增强抗逆性。
应重视在花期喷施或展叶前土施硼
肥 ,提高结实率 。通过合理的施肥
和及时的灌溉或保水措施 ,可改变
不良的自然环境 ,达到丰产 、稳产的
目的 。
2.4 选好立地条件。应选择土壤
较厚 ,肥力较好 , pH 值近中性的沙
质壤土 ,以平地 、山岙 ,排水良好 ,阳
光充足低缓山坡为宜 。要避免在风
口 、阴坡 、高山 、粘重土 、钙质土 、盐
碱土上种植。要防止不顾立地条件
的限制而偏面追求集中连片的做
法。有条件的地方还应考虑配套建
设喷灌设施 ,以缓解旱情对栗林造
成的影响。同时有利于施肥 、喷药 ,
实现丰产丰收 。
参考文献
1 高新一.板栗栽培技术.金盾出
版社 , 1992 ,(3).
2 柳鎏等.板栗.科学出版社 ,
1998 ,(11).
3 倪大炜.浙江省板栗主要病虫害
的防治技术.浙江林业科技 ,
1998 ,(12).
4 周云娥.板栗果实病虫害的防治
技术.林业科技通讯 ,1999 ,(4).
5 郎学军等.板栗皮疣枝枯病的初
步研究.江苏林业科技 , 1999 ,
(3).
6 樊纪欣等.郯城老板栗园改造更
新技术及其推广研究.江苏林业
科技 , 1999 ,(12).
☆
Practical Technology 实用技术
36
林业科技通讯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