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梁山慈竹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及抑菌活性评价



全 文 :梁山慈竹挥发油成分的 GC /MS
分析及抑菌活性评价①
①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 2012BAD23B0302)
② 联系人 ,姚曦 ,电话 ( 010) 84789819; E-mail: yaoxi@ icb r. ac. cn
作者简介:姚曦 ( 1981— ) ,男 ,北京市人 ,助理研究员 ,博士生 ,主要从事植物化学、食品分析工作。
收稿日期: 2013-03-20;接受日期: 2013-03-28
姚 曦② 岳永德 汤 锋
(国际竹藤中心 北京市朝阳区望京阜通东大街 8号  100102)
摘 要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 ,从梁山慈竹竹秆及竹叶中提取挥发油 ,通过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对梁
山慈竹竹秆及竹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 ,采用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挥发油中各组分的相对质量分数 ,利用
抑菌圈法分别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番茄青枯菌、大肠杆菌进行抑菌性研究。 结果显示 ,从竹
秆和竹叶水蒸气蒸馏所得挥发油中分别检测出 40种和 76种化合物 ,其中竹秆中主要成分为 14-甲基十五
烷酸甲酯 ( 20. 83% ) , 8, 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 ( 20. 23% ) ,棕榈酸 ( 15. 27% ) ,亚麻酸甲酯 ( 12. 07% ) ,棕榈酸
乙酯 ( 4. 87% ) ,叶绿醇 ( 3. 78% ) ;竹叶中主要成分为: 2-乙基呋喃 ( ( 4. 51% )、 ( E) -2-己烯醛 ( 5. 73% )、植酮
( 4. 29% )、棕榈酸乙酯 ( 11. 5% )、叶绿醇 ( 4. 81% )。其中竹秆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着很强的抑制能力 ,
竹叶精油对水稻白叶枯菌抑制能力明显。
关键词 梁山慈竹 ;挥发油 ;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 ;抑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 O657. 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138( 2013) 05-2344-07
1 引言
植物挥发性组分作为一种主要植物化学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类植物中。已有研究发现 ,植物挥发
油由于其特殊的化学组成 ,在很多研究中表现出了很好的生物活性 ,一些植物挥发油具有抗氧化、
抗菌、杀虫等活性 [1, 2 ] ,成为新的特效低毒天然香料、抗氧化剂、防腐杀菌剂的重要来源。竹子是禾本
科竹亚科多年生常绿植物 ,有着复杂的次生代谢。近年来 ,本课题组针对竹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
了相关研究 [3— 5 ] ,并取得一定进展。
竹叶挥发油的成分组成复杂 ,不同的提取方法获得的挥发性成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6 ]。研究表
明 [7 ] ,提取方法的不同 ,竹叶挥发性成分在种类、个数及相对含量方面差异很大 ,采用水蒸气蒸馏萃
取技术能够获得较为完整的挥发油组分信息。本研究通过水蒸气蒸馏法 ,以蒸气的状态释出慈竹杆
与慈竹叶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组分的种类及含量 ,同时
评价两种精油的细菌抑制活性 ,为慈竹代谢产物分析提供基础数据 ,并为竹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
学依据。
2 实验部分
2. 1 材料与仪器
梁山慈竹 (D. farinosus) ,采自四川宜宾长宁县世纪竹种园。自然阴干后劈成小段 (竹叶直接阴
干 ) ,于 60℃烘干至恒重后粉碎 ,取过 60目筛的竹粉于干燥器内备用。
无水乙醚、正己烷、无水硫酸钠均为分析纯试剂 ,北京化工试剂有限公司。
Ag lient 6890N /5973i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仪 (美国 Agilent公司 ) ; M P3002电子天平 (上海恒平
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 ;挥发油提取器 (北京玻璃仪器厂 ) ; DZTW型电子调温电热套 (北京永光明医
疗仪器厂 )。
2. 2 实验方法
2. 2. 1 精油的提取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2005年版 )中的标准方法进行提取。
称取一定量处理好的不同材料 ,放入 1L的圆底烧瓶中 ,加入 10倍体积蒸馏水 ,微沸提取 6h ,
结束蒸馏。收集正己烷层 ,过无水 Na2 SO4干燥 ,精油样品收集于棕色样品瓶中 ,待测。
2. 2. 2 气相色谱 -质谱条件 ( GC /M S)
色谱条件: 色谱柱 DB-5 ( 30m× 0. 25mm, 0. 25μm); 程序升温: 40℃ ,保持 1min,然后以
5℃ /min,升至 100℃ ,保持 5min,再以 5℃ /min,升至 210℃ ,保持 10min;载气为高纯 He;载气 ( He)
流速 1mL· min- 1 ;进样口温度 250℃ ;进样量 1μL;溶剂延迟 4min。无分流进样。质谱条件: EI源电
子能量 70eV;离子源温度: 230℃ ;传输线温度 280℃ ;四级杆温度 150℃ ;质量扫描范围: 40— 800u。
2. 2. 3 精油抑菌实验
2. 2. 3. 1 培养基的制备
称取蛋白胨 10g、牛肉膏 3g、氯化钠 5g、琼脂 15g,加入 1000mL蒸馏水中 ,加热待琼脂融化后 ,
趁热用纱布过滤 ,定容至 1000mL。用 5%的氢氧化钠溶液调整 pH值至 7. 0,然后分装于 2500mL
三角瓶中 ,用封口膜封口。 于 121℃下湿热灭菌 30min,冷却后放入 4℃冰箱中保存备用。
2. 2. 3. 2 抑菌圈的测定
采用抑菌圈法进行评价。
制直径 8mm的圆滤纸片若干 ,干热灭菌后放入竹秆 /竹叶精油中浸泡 2h。 用无菌枪头吸取适
宜浓度的菌悬液 0. 1mL于已倒好的 NA培养基平板上 ,用涂布器涂布均匀 ,用无菌镊子取已浸泡
精油的滤纸片贴在固体平板上 ,每皿贴 3片 ,同时另取无菌滤纸作对照。 每组处理设 3个重复。 处
理完成后 ,将培养平板置于 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24h后 ,用抗生素效价测定仪测出抑菌圈直径。
以抑菌圈平均直径作为衡量竹材提取物抑菌活性指标。
3 结果与讨论
3. 1 竹秆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竹杆精油经气相色谱 -质谱 ( GC-M S)联用技术分离分析的总离子流图见图 1。从慈竹杆挥发油
中初步鉴定出 40个化合物 ,占色谱总流出物相对含量的 92. 77% 。
由表 1可看出 ,慈竹竹秆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为脂、酸、醇、醛、酮、酚、呋喃以及烯烃等类物质。
在鉴定出的竹秆挥发性成分中 ,脂肪酸类化合物所占比重最高 ,共计 19种 ,占全部挥发性成分的
69. 33% ;酸类 1种占 15. 27% ,醇类 4种占 4. 16% ,醛类 6种占 1. 88% ,酮类 6种占 1. 3% ,酚类 2
种占 0. 93% ,呋喃和烯类各 1种 ,分别占 0. 16%和 0. 14%。 其中质量数较高的成分有 14-甲基十
五 烷酸甲酯 ( 20. 83% ) , 8, 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 ( 20. 23% ) ,棕榈酸 ( 15. 27% ) ,亚麻酸甲酯
( 12. 07% ) ,棕榈酸乙酯 ( 4. 87% ) ,叶绿醇 ( 3. 78% )等 ,它们占到了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总量的
77. 05% 。
2345第 5期 姚 曦等:梁山慈竹挥发油成分的 GC /MS分析及抑菌活性评价
图 1 慈竹杆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总离子流图
表 1 慈竹杆主要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的 GC /MS分析结果
编号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分子量 保留时间
( min)
相对含量
(% )
1 正己醛 C6H12O 100. 16 2. 95 0. 43
2 糠醛 C5H4O2 96. 09 3. 39 0. 27
3 ( E) -2-己烯醛 C6H10O 98. 15 3. 68 0. 11
4 苯甲醛 C7H6O 106. 12 5. 78 0. 12
5 2-正戊基呋喃 C9H14O 138. 21 6. 36 0. 16
6 苯乙醛 C8H8O 120. 15 7. 73 0. 85
7 壬醛 C9H18O 142. 24 9. 31 0. 10
8 2, 6-二甲基环己醇 C8H16O 128. 16 9. 50 0. 10
9 2-甲氧基 -4-乙烯基苯酚 C9 H10O2 150. 18 14. 93 0. 55
10 大马士酮 C13H18O 190. 28 16. 71 0. 14
11 香叶基丙酮 C13H22O 194. 32 18. 44 0. 11
12 β-紫罗兰酮 C13H20O 192. 30 19. 24 0. 39
13 4-[2, 2, 6-三甲基 -7-氧杂二环 [4. 1. 0 ]庚 -1-基 ]-3-丁烯 -2-酮 C13H20O2 208. 31 19. 31 0. 15
14 2, 6-二叔丁基对甲基苯酚 C15H24O 220. 35 19. 80 0. 38
15 月桂酸甲酯 C13H26O2 214. 34 20. 30 0. 34
16 月桂酸乙酯 C14H28O2 228. 36 21. 96 0. 07
17 长叶烯 C15H24 204. 5 23. 64 0. 14
18 红没药醇 C15H26O 222. 37 24. 08 0. 11
19 十四酸甲酯 C15H30O2 242. 40 24. 90 0. 55
20 ( E) -9-十二碳烯酸甲酯 * * 26. 44 0. 30
21 正十五烷酸甲酯 C16H32O2 256. 42 27. 03 0. 91
22 植酮 C18H36O 268. 48 27. 37 0. 25
23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C16H22O4 278. 34 27. 73 0. 46
24 水杨酸苄酯 C14H12O3 228. 25 28. 00 0. 14
25 十五酸乙酯 C17H34O2 270. 45 28. 43 0. 25
26 7-十六碳烯酸甲酯 C17H32O2 268. 44 28. 57 0. 64
27 法尼基丙酮 C18H30O 262. 43 28. 76 0. 26
28 14-甲基十五烷酸甲酯 C17H34O2 270. 45 29. 09 20. 83
29 9-十七醇 C17H36O 256. 47 29. 18 0. 17
30 异丁基 -邻苯二甲酸酯 C16H22O4 278. 34 29. 62 0. 66
31 棕榈酸 C16H32O2 256. 42 30. 14 15. 27
32 棕榈酸乙酯 C18H36O2 284. 48 30. 40 4. 87
33 8, 11-十八碳二烯酸甲酯 C19H34O2 294. 5 32. 27 20. 23
34 亚麻酸甲酯 C19H32O2 292. 46 32. 37 12. 07
35 油酸甲酯 C19H36O 296. 49 32. 48 0. 72
36 叶绿醇 C20H40O 296. 54 32. 56 3. 78
37 硬脂酸甲酯 C19H38O2 298. 5 32. 88 1. 46
38 亚油酸乙酯 C20H36O2 308. 50 33. 46 2. 87
39 亚麻酸乙酯 C20H34O2 306. 48 33. 57 1. 47
40 抗坏血酸二棕榈酸酯 C38H68O8 652. 94 36. 35 0. 29
2346 光谱实验室 第 30卷
图 2 慈竹叶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总离子流图
3. 2 慈竹竹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慈竹叶精油经气相色谱 -质谱 ( GC-M S)联用技术分离分析的总离子流图见图 2。从慈竹叶挥发
油中初步鉴定出 76个化合物 ,占色谱总流出物相对含量的 70. 81%。
由表 2可看出 ,慈竹竹叶挥发性化学成分主要为脂、酮、醛、醇、烷烃、呋喃以及萘类等。 鉴定出
的竹叶主要挥发性成分依次为:脂类化合物 13种 ,占全部挥发性成分的 18. 63% ;酮类 15种 ,占
16. 65% ;醛类 14种 ,占 9. 69% ;醇类 11种 ,占 8. 92% ;烷烃类 3种 ,占 6. 14% ;呋喃类 2种 ,占
4. 94% 。其中质量数较高 (大于 3% )的成分有: 2-乙基呋喃 ( ( 4. 51% )、 ( E) -2-己烯醛 ( 5. 73% )、植酮
( 4. 29% )、棕榈酸乙酯 ( 11. 5% )、叶绿醇 ( 4. 81% )。
表 2 慈竹竹叶主要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的 GC/MS分析结果
编号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分子量 保留时间
( min)
相对含量
(% )
1 1-戊烯 -3-酮 C5H8O 84. 13 2. 02 0. 12
2 2-乙基呋喃 C6H8O 96. 14 2. 10 4. 51
3 反式 -2-戊烯醛 C5H8O 84. 13 2. 52 0. 08
4 正己醛 C6H12O 100. 16 2. 95 1. 05
5 对甲基苄醇 C8H10O 122. 17 3. 54 0. 31
6 ( E) -2-己烯醛 C6H10O 98. 15 3. 67 5. 73
7 1-己醇 C6H14O 102. 18 3. 89 0. 97
8 2-庚酮 C7H14O 114. 19 4. 24 0. 15
9 庚醛 C7H14O 114. 19 4. 47 0. 22
10 对乙基苯酚 C8H10O 122. 16 4. 78 0. 06
11 T-蒎烯 C10H16 136. 23 5. 14 0. 06
12 苯甲醛 C7H6O 106. 12 5. 78 0. 38
13 3-乙基 -4-甲基 -2-戊烯 C8H16 112. 21 5. 87 0. 17
14 1-辛烯 -3-酮 C8H14O 126. 2 6. 05 0. 11
15 1-辛烯 -3-醇 C8H16O 128. 2 6. 12 0. 11
16 2-甲基 -1-庚烯 -6-酮 C8H14O 126. 2 6. 22 0. 49
17 2-正戊基呋喃 C9H14O 138. 21 6. 36 0. 43
18 己酸乙酯 C8 H16O2 144. 21 6. 54 0. 44
19 庚二烯醛 C7H10O 110. 15 6. 97 0. 12
20 桉叶油醇 C10H18O 154. 25 7. 44 0. 08
21 2, 2, 6-三甲基环己酮 C9H16O 140. 22 7. 50 0. 10
2347第 5期 姚 曦等:梁山慈竹挥发油成分的 GC /MS分析及抑菌活性评价
续表 2
编号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分子量 保留时间
( min)
相对含量
(% )
22 苯乙醛 C8H8O 120. 15 7. 74 0. 71
23 间甲基苯甲醛 C8H8O 120. 15 8. 42 0. 47
24 ( S) -氧化芳樟醇 C10H18O2 170. 11 8. 86 0. 11
25 芳樟醇 C10H18O 154. 25 9. 18 1. 08
26 2, 6-二甲基环己醇 C8H16O 128. 21 9. 50 0. 37
27 2, 6, 6-三甲基 -2-环己烯 -1-甲醛 C10H16O 152. 24 9. 71 0. 04
28 间苯二甲醛 C8H6O2 134. 13 10. 94 0. 27
29 2, 4-二甲基苯甲醛 C9H10O 134. 18 11. 28 0. 10
30 萘 C10H8 128. 17 11. 54 0. 41
31 T-松油醇 C10H18O 154. 25 11. 81 0. 49
32 藏红花醛 C10H14O 150. 22 11. 92 0. 39
33 癸醛 C10H20O 156. 26 12. 08 0. 13
34 U-环柠檬醛 C10H16O 152. 23 12. 46 0. 41
35 3, 7-二甲基 -2, 6-辛二烯 -1-醇 C10H18O 154. 24 13. 32 0. 14
36 2, 6, 6-三甲基 -1-环己烯基乙醛 C11H18O 166. 23 13. 45 0. 18
37 2-苯基巴豆醛 C10H10O 144. 19 13. 80 0. 28
38 U-甲基萘 C11H10 142. 2 14. 53 0. 23
39 1, 2, 3, 4-四氢 -1, 1, 6-三甲基萘 C13H18 174. 28 14. 74 0. 10
40 4-乙烯基 -2-甲氧基苯酚 C9 H10O2 150. 14 14. 92 1. 04
41 1, 2, 3, 4-四氢 -1, 5, 7-三甲基萘 C13H18 174. 28 15. 89 0. 14
42 大马士酮 C13H18O 190. 28 16. 71 2. 03
43 1, 2-二氢 -1, 5, 8-三甲基萘 C13H16 172. 27 17. 11 0. 43
44 六氢假紫罗酮 C13H26O 198. 35 17. 30 0. 22
45 T-紫罗兰酮 C13H20O 193. 32 17. 81 2. 11
46 反式 -6, 10-二甲基 -5, 9-十一碳二烯 -2-酮 C13H20O 194. 32 18. 44 1. 64
47 U-紫罗兰酮 C13H20O 194. 32 19. 22 1. 78
48 4-[2, 2, 6-三甲基 -7-氧杂二环 [4. 1. 0 ]庚 -1-基 ]-3-丁烯 -2-酮 C13H20O2 208. 23 19. 31 1. 20
49 1-金刚烷甲酮 C12H18O 178. 27 19. 57 0. 30
50 二氢猕猴桃内酯 C11H16O2 180. 24 20. 47 0. 50
51 4, 7, 9-巨豆三烯 -3-酮 C13H18O 190. 22 1. 60 0. 57
52 月桂酸乙酯 C14H28O2 228. 36 21. 96 0. 71
53 2-异 -丙基苯甲醛 C10H12O 148. 21 23. 83 0. 09
54 2-戊基癸酮 C15H30O 226. 4 24. 32 0. 09
55 1, 13-十四烷二烯 C14H26 194. 36 24. 70 0. 08
56 菲 C14H10 178. 23 26. 12 0. 40
57 十四酸乙酯 C16H32O2 256. 42 26. 38 0. 39
58 植酮 C18H36O 268. 48 27. 37 4. 29
59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 C16H22O4 278. 34 27. 73 0. 28
60 十五酸乙酯 C17H34O2 270. 45 28. 43 0. 43
61 法尼基丙酮 C18H30O 262. 43 28. 76 2. 02
62 棕榈酸甲酯 C17H34O2 270. 45 29. 06 0. 46
63 异植醇 C20H40O 296. 53 29. 47 0. 28
64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C16H22O4 278. 34 29. 62 0. 21
65 9-十六碳烯酸乙酯 C18H34O 282. 46 29. 96 0. 08
66 棕榈酸乙酯 C18H36O2 284. 48 30. 40 11. 50
67 法呢醇 C15H26O 222. 37 30. 95 0. 31
68 十七烷酸乙酯 C19H38O2 298. 51 32. 27 0. 55
69 叶绿醇 C20H40O 296. 53 32. 55 4. 81
70 十八烯酸乙酯 C20H38O2 310. 51 33. 57 2. 91
71 硬脂酸乙酯 C20H40O2 312. 53 39. 06 0. 80
72 正二十烷 C20H42 282. 55 37. 55 0. 27
73 正二十五烷 C25H52 352. 68 39. 14 2. 82
74 1-二十六烯 C26H52 364. 69 40. 59 0. 18
75 正二十七烷 C27H56 380. 73 42. 14 2. 95
76 硬脂烷醛 C18H36O 268. 48 44. 08 0. 34
2348 光谱实验室 第 30卷
3. 3 慈竹秆挥发油与慈竹叶挥发油共有成分分析
由上述 HD-GC /M S分析结果可知 ,慈竹杆和慈竹叶共同检出的化合物有 10种 ,分别为:正己
醛 , ( E) -2-己烯醛、苯甲醛、苯乙醛、大马士酮、β-紫罗兰酮、月桂酸乙酯、法尼基丙酮、棕榈酸乙酯、
叶绿醇 (表 3)。上述 10种成分占慈竹竹秆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 11. 02% ,占慈竹竹叶挥发油的 30.
72%。
表 3 两种精油共有成分分析
编号 化合物名称 分子式 相对含量 (% )慈竹杆 慈竹叶
1 正己醛 C6H12O 0. 43 1. 05
2 ( E)-2-己烯醛 C6H10O 0. 11 5. 73
3 苯甲醛 C7H6O 0. 12 0. 38
4 苯乙醛 C8H8O 0. 85 0. 71
5 大马士酮 C13H18O 0. 14 2. 03
6 U-紫罗兰酮 C13H20O 0. 39 1. 78
7 月桂酸乙酯 C14H28O2 0. 07 0. 71
8 法尼基丙酮 C18H30O 0. 26 2. 02
9 棕榈酸乙酯 C18H36O2 4. 87 11. 50
10 叶绿醇 C20H40O 3. 78 4. 81
3. 4 精油抑菌实验结果
竹秆、竹叶精油对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测定结果见表 4。
表 4 精油对供试菌种的抑菌实验
供试样品 抑菌圈直径 ( mm)水稻白叶枯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番茄青枯菌 大肠杆菌
慈竹竹秆精油 9. 30 16. 50 9. 70 10. 40
慈竹竹叶精油 15. 25 14. 80 11. 25 12. 30
  抗菌素抑菌圈实验结果的判定标准是: 抑菌圈直径> 15mm为最敏感 ,抑菌圈直径在 10—
15mm为中度敏感 ,抑菌圈直径在 10mm以下时为低度敏感 ,无抑菌者为不敏感 [8 ]。 参照以上的标
准 ,由表 4的结果可见 ,竹秆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直径为 16. 5mm,属于最敏感 ;对大肠杆
菌的抑菌圈直径为 10. 4mm,属于中度敏感 ;对番茄青枯菌和水稻白叶枯菌的抑菌圈直径均小于
10mm ,属于低度敏感。竹叶精油对水稻白叶枯菌的抑菌圈直径为 15. 26mm,属于最敏感 ;对金黄色
葡萄球菌、番茄青枯菌以及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在 11. 25— 14. 78mm,均属于中度敏感。
4 结论
基于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的慈竹竹秆挥发性次生代谢产物分析结果表明:竹秆挥发油组分
主要为脂类物质 ,这与课题组之前研究报道 [ 3— 5]的竹叶挥发油主成分为醇、醛、酮类物质有着明显
的差别。慈竹竹叶精油主要香气成分和已报道的竹叶挥发油主要组分吻合。 上述两种精油共有成
分在日化、食品香精领域有着广泛的用途 ,其中 2-己烯醛为所有已报道的竹叶挥发油中均含有的
且含量较高的香味基础物质 ;U-紫罗兰酮具有紫罗兰香气 ,是合成维生素 E和维生素 A的重要中
间体 ,也广泛应用在日化香精和烟用香精行业中 ;苯乙醛是一种香料 ,具有洋水仙的幽雅香气 ,在香
料、化妆品工业中有重要用途 ,同时也是合成药物、食品添加剂和农业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的重要
原料 ;法尼基丙酮是一种重要医药中间体。 其中值得关注的是 ,同时存在于慈竹杆与慈竹叶精油中
的棕榈酸乙酯 ,且均为 2种挥发油体系中含量较高物质 ,在之前关于竹类挥发性成分研究中未见报
道 ,该物质多应用于有机合成和香精香料中 ,通常在桂花、艾蒿等植物精油中含量较高。
2349第 5期 姚 曦等:梁山慈竹挥发油成分的 GC /MS分析及抑菌活性评价
通过一系列的抑菌试验的鉴定 ,竹秆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着很强的抑制能力 ,竹叶精油对
水稻白叶枯菌抑制能力明显。
参考文献
[1 ] Hammer K A, Carson C F, Riley T V. Anti fungal Act ivi ty of th e Componen ts of Melaleuca Alterni folia( Tea Tree) Oi l [ J] . J. Appl
Microbiol , 2003, 95( 4): 853— 860.
[2 ] Reinhard J, SrinivasanM V, Zh ang S. Scent-triggered Navigation in Honeybees [ J ]. N ature, 2004, 427: 411.
[3 ]何跃君 .竹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2009.
[4 ]崔健 .箬竹属植物黄酮类物质与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 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2010.
[5 ]王进 .竹属竹叶活性组分筛选、检测及挥发性成分研究 [ 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2012.
[6 ]宋国兴 ,余应新 ,王林祥等 .香气分析技术与实例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8, 4.
[7 ]吕兆林 ,李月琪 ,秦娇等 .毛竹叶挥发油的提取方法 [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8, 30( 4): 135— 140.
[8 ]李春美 ,杜靖 ,谢笔钧 .柚皮提取物的抑菌作用 [ J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04, 30( 1): 38— 41.
GC /MS Analysis of Volatile Oil of Culm and Leaves fromD. farinosus
and Evaluation of Its Inhibiting Ability to Bacteria
YAO Xi  YUE Yong-De  TANG Feng
(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Bamboo and Rattan ,No. 8, Futong East st reet ,W ang j ing Area ,Chaoyaog Distr ict ,Bei jing 100102, P. R .China)
Abstract  The constituents of volati le oils ext racted wi th steam distillation f rom culm and leaves
of cizhu w ere analy zed by GC /M S and thei r relativ e concentration w as acquired wi th the methods of
area normalization. The inhibiting ability to bacteria of oils was also studied wi th B. subtilis and E. coli
as the objects by disc diffusion method. The result showed that 40 and 76 compounds w ere identified
respectiv ely f rom the culm and leaves, and the main components f rom the culm were 14-methyl
pentadecanoic acid methyl ester ( 20. 83% ) , 8, 11, 18 carbon olefine acid methyl ester ( 20. 23% ) ,
palmitic acid( 15. 27% ) , methyl linolenate( 12. 07% ) , ethyl palmitate( 4. 87% ) , phytol ( 3. 78% ); the
main components from the leaves w ere 2- ethyl furan ( 4. 51% ) , ( E) -2-hexene aldehyde ( 5. 73% ) ,
Plant ketone ( 4. 29% ) , ethyl palmi tate ( 11. 5% ) , phytol( 4. 81% ). Mo reover, the essential oil f rom
culm showed st rong inhibi ting activi ty against S. arueus, w hile the essential oil f rom leaves show ed
strong inhibiting activity against X .oryzae pv .oryzae.
Key words  D. f arinosus; Essential Oil; GC /M S Analysis; Antibacterial Ability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声明
《光谱实验室》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 ( w w w. cnki. net)及其系列数据库产
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光谱实验室》全文。 该社著作权使用费与《光谱实验室》稿
酬一并支付。 作者向《光谱实验室》提交文章发表的行为即视为同意我社上述声明。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电子杂志社
2012-09-17
2350 光谱实验室 第 3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