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猪苓栽培技术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全 文 :猪苓栽培技术现状与产业发展对策
王丽娥 1 李利军 2 马 齐 1 殷书学 3
(1陕西省科学院酶工程研究所,西安710600;2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3陕西省留坝县真菌研究所)
关键词 猪苓 栽培方法 发展对策
文章编号 1000-8357(2008)04-0004-02
猪苓为多孔菌科真菌,干燥的菌核是常用的中药材。主要
分布在山西、陕西、云南和东北的长白山区[1]。化学成分主要有
麦角甾醇、α-羟基-24碳酸、生物素、蛋白质、糖类等。具有利尿
渗湿之功效,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等症[2],其中
猪苓多糖,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对慢性肝炎、肿瘤病有一定疗
效。进入21世纪,抗癌药走俏及以猪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开发,
市场需求急剧增长。由于野生资源日益枯竭,急需发展人工栽
培技术。据报道,家栽与野生猪苓的化学成分无明显差异[3]。
1 形态特征
猪苓的生长发育需经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和子实体四
个阶段。菌核生于地下,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为(2.5~4)cm×
(3~10)cm,表面灰黑色,凹凸不平,有皱纹或瘤状突起,干燥
后坚而不实,断面呈白色或淡褐色,半木质化、质轻、略带弹
性。子实体由菌核内生出,俗称猪苓花,有短的主柄,呈树枝状
分叉,上生10~100个扁圆形的肉质菌盖,总直径可达20cm[4]。
菌盖直径 1~4cm,中央呈脐状,幼嫩时可食,干后硬而脆。担
子短棒状,顶生4个孢子。孢子椭圆形,壁光滑,成熟时从菌盖
下面的孔中弹出。
2 生长习性
猪苓菌核的生长靠蜜环菌提供营养,猪苓与蜜环菌属于
较特殊的真菌间共生关系[5],猪苓—蜜环菌—阔叶树三者共同
组成生物界的食物链。猪苓属好气性真菌,喜阴凉湿润、疏松
透气、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微酸性山地黑沙壤土或沙质黄
棕壤土,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 30%~50%,空气相对湿度 65%
~85%,菌核在地温8~9℃开始生长,15~22℃生长最适,超过
28℃生长受抑制[6]。
3 栽培现状
人工栽培技术关键在于正确模拟猪苓的生态环境,掌握
猪苓和蜜环菌的关系,人为创造良好的营养、温湿光气条件,
协调“段木-蜜环菌-猪苓”之间的共生关系。20世纪 70年代
以来,科研人员和药农的不断探索,在树根上采用菌核伴蜜环
菌的活树根栽法,在灌木、阔叶林间采用坑培法进行人工半野生
栽培获得成功,成为目前产区的主栽法,单产达15~30kg/m2。随
着猪苓研究技术的发展,采用孢子和菌核组织分离制纯菌种
进行有性繁殖栽培试验也获得成功,但尚未大面积推广。现将
人工栽培猪苓的方法和技术关键归纳如下:
3.1菌枝菌材培养
3.1.1培养菌枝 选直径 1~2cm的阔叶树枝,斜砍成 8cm
长[7]。挖30cm深,60cm见方的坑,先在坑底平铺约2cm厚树
叶,然后一根靠一根摆一层树枝,切口对齐,在切口和树枝层
上撒一薄层蜜环菌种,再覆沙土约 2cm厚,接着摆第二层树
枝,同法培养4~5层,最后在顶上覆土约8cm厚,加盖一层树
叶。一般40d左右菌枝可培养好。
3.1.2菌材培养 选直径5~10cm的阔叶树干,锯成30~50cm
长段木,每隔 2~3cm砍一个深达木质部的鱼鳞口,每段木砍
3~4排。挖坑深60cm,大小以每坑放能100~200根段木为宜。
坑底铺一层树叶,平摆段木一层,在棒两头和棒间摆 4~5根
菌枝,用土填好空隙,再摆一层段木,共摆放 4~5层,顶上覆
土约10cm,再盖一层树叶。一般3个月左右可长好菌丝。
3.2栽培场与栽植期 人工栽培选地,要从地形、地势、植被
和土壤等诸多方面考虑。秦巴山区海拔800m以上的次生阔
叶林、杂灌林、混交林、杂木树桩及杜仲林地均可用来栽培,选
坡度 20~50°的向阳山地、林下,选土壤含水量在 40%左右,微
酸性,腐殖质土层厚达15cm以上的场所栽培为好。
猪苓一般在封冻前的 9-12月,或翌年初春解冻后的 3-
5月进行人工半野生栽培。
3.3选猪苓种 用菌核作种栽培猪苓称为无性繁殖,选灰褐
色,压有弹性,重 150g以下,表面凹凸不平瘤状物多,断面菌
丝色白、嫩的鲜苓作种苓。猪苓有性繁殖,采用以孢子分离,或
用菌核组织分离得到猪苓纯菌种。
3.4栽培方法
3.4.1菌材伴栽法 依高山阳、低山阴选址,高寒浅坑,深
15~20cm,低山深坑,深 30cm,宽 50~60cm,长依地形而定。
在林间须根处栽培,可开挖长沟栽培[8],坑底挖松整平并撒入
防治白蚁粉,填腐殖质土 3~5cm,菌材和段木以 4~5cm间距
平行摆放,将苓种的小头朝上排放在菌材的菌索上和两端的
断面附近,填细土并压实,1根菌材放 4~5块苓种为宜。2根
菌材两边约放入350~500g猪苓种,新段木处不放种苓。棒的
空隙处覆细土填满压实,然后放入1~1.5kg树枝,树枝必须单
个平放,不能重叠,最后覆土 10~15cm,盖成龟背形。也可呈
“井”字形栽培两层。
3.4.2活树根栽法 选直径较粗根部土层深厚的适生树种,
在距树干 30 cm外挖,露出侧根后沿根生长方向挖深 20~
30 cm、宽 50cm、长约 1m的种植坑,将侧根皮环剥 3~5cm,
使其停止向主干输送养分,侧根直径 5cm以上的砍一排鱼鳞
口,坑底刨平后铺约 10cm湿枝叶层,上面再铺一层树枝,中
间夹放蜜环菌种或菌枝,用土填实空隙,使其与树根下面相
接。将猪苓种沿树根两侧下部紧靠摆放,摆完用土填满空隙。
收稿日期:2008-01-09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学院项目,编号2006K-12
4- -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8(4)
——————————————————————————————————————————
欢迎邮购灵芝和蘑菇两种新书
(一)《中华仙草·灵芝》,是一本谈古论今的灵芝专著,
由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30余万字,分中国的灵
芝文化、灵芝分类与资源、灵芝形态结构、灵芝生理特性、灵
芝有效成分、灵芝药理作用、灵芝临床应用、灵芝精华孢子
粉、灵芝子实体培育、灵芝深层培养、灵芝有效成分提取及
产品加工、灵芝药膳和民间验方、灵芝盆景造型工艺等十三
章,正文前有16版彩页,彩照90余幅。内容极其丰富,取材
新颖,是药用真菌研究者、学者、生产者和灵芝经营者的一
本实用工具书,也是保健求知者不可多得的一本科普读物。
定价48元,另加挂号邮资6元,共54元。
(二)《新编蘑菇高效栽培指南》,由北京科普出版社出
版,全书27万余字,分概述、生物学知识、制种技术、高效栽培
技术 (是本书的重点,有室内和户外的多种蘑菇高效栽培实
例)、病虫害防治、保鲜加工与烹饪等六章,附录七则,正文前
有四版32幅彩照和近百幅插图,是一本培训教学和指导菇农
从事蘑菇栽培的工具书,也可供有关院校师生阅读和广大家
庭主妇烹饪参考。定价28元,另加挂号邮资6元,共34元。
以上两种书,各购 5册以上按定价8.5折优惠,并免收
邮资。汇款:上海市长宁区中山西路800弄57号紫虹大厦
12楼C座,张甫安收,邮编200051,电话021-6274056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将2根菌材紧靠树根两侧,压在猪苓种上,再将2根段木摆在
菌材外侧,间距 4~5cm,菌材两边放入猪苓种,填土至与棒面
平,再加放一层树枝,树枝之间夹放蜜环菌种或菌枝,盖约10cm
厚的枯枝落叶,最后覆土 10cm,整平后略高于地面,上盖一
层较厚树叶保温保湿。让其自然生长2~3年后采收。
3.4.3蜜环菌种栽培法 此栽培方法与菌材伴栽法基本相
同,每窝用段木 5根,树枝 2 kg,蜜环菌种 1瓶,苓种 350~
500g。先在坑中按间距4~5cm放5根段木,棒间空隙处回填
半沟砂土,在段木两边均匀放入猪苓种,将1瓶蜜环菌种放入
猪苓种两边,然后在每个棒沟空隙处放 5~6节树枝,用沙土
盖严段木,再放一层 1~1.5kg湿树枝,树枝不重叠;最后覆土
10~15cm,整成龟背形,上覆枯枝落叶保温保墒。
3.4.4固定菌床栽培法 挖开已培养好蜜环菌的菌床顶土,
取出上层5根菌材,摆入就近已挖好的栽培坑内供做活动菌
材使用,下层5根菌材不动作固定菌床。将掰开的小块猪苓种
贴放在菌材的鱼鳞口上和菌材的两端,或菌索密集处,使种苓
断面与蜜环菌紧密结合,放好后用腐殖土填满菌材间空隙,然
后盖细土10~15cm,坑顶盖枯枝落叶,呈龟背形,以利排水。
3.4.5树棒打孔点苓种栽培法 每坑需直径 5~10 cm段木
30 kg左右,树枝 2 kg,树叶 2 kg,猪苓菌种 1瓶,蜜环菌
2瓶[10,11]。坑深20cm,每根棒上用直径12~16mm电钻打孔3~
4行,孔深 3 cm,孔间距 10 cm,点入猪苓菌种,菌种要塞满
孔,点种后覆盖发菌 20~30d后再下地栽培。坑底挖松整平,
填放湿树叶 0.5 kg,把点好种的棒 3~4根放入坑内,棒间距
5 cm,棒与棒之间填湿树叶,并在树叶上撒少许掰成 0.5~
1.0 cm大小的猪苓菌种,再放入1kg树枝。然后在棒两头、两
侧及树叶、树枝中间播1瓶蜜环菌种,用土将棒盖平。同法再
栽第2层,最后盖一层树叶,覆土10~15cm。活树根下也可栽
培,如能与猪苓菌核混栽则无空窝、效果好、产量高。
3.4.6菌材接苓种栽培法 在选好的场地上先将土壤翻耕耙
平,挖长、宽各60cm,深30~40cm的坑。坑底铺一层树叶,放
入 3根培养好的菌材,间距 4~5cm,将制备好的猪苓菌种接
种在菌材间菌索密集处,并用树叶填充间隙,覆土约 10cm。
也可将培育好的菌床挖开,取出上层菌棒,将猪苓菌种直接铺
于最下一层菌棒上,再用树叶填充空隙,最后覆腐殖土。
3.5田间管理与采挖 猪苓菌核生命力很强,不需要特殊管
理。猪苓呈扇形向地上生长,栽培后的第2年在栽培穴的顶部
加覆一层土,以保证猪苓有足够的生长空间。每年春季在栽培
穴顶加盖一层树叶,可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平地、缓坡地栽培,
坑深易积水,雨后要及时查看,对易被山洪灌入的水口,要尽
早挖排水沟,确保苓场安全。
猪苓是多年生菌类,栽培后三四年生长旺盛,产量较高,
应在栽后第3年或第4年秋季采挖,挖出栽培穴中全部菌材
和菌核,色黑质硬的老菌核,除去泥沙,晒干供入药,灰褐色、
核体松软的菌核留作种苓。
4 猪苓产业发展对策
猪苓栽培产业的发展,不仅解决了人们用药和市场的需
求,而且给贫困山区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广
阔。为解决药源严重不足、供不应求的局面,除注意保护现有
资源,大力开展资源普查工作,有计划地扩大采挖面积外,加
大科研开发力度,研究其适宜的生态环境、孢子繁殖法、猪苓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菌丝发酵培养工艺,是保护野生种源和持
续利用的重要手段。要按照科学种植、规范管理、稳定质量的
要求,建立猪苓 GAP标准生产基地和信息服务体系,并通过
GAP认证,拿到市场通行证,拓宽国内外市场,为相关制药企
业提供质量稳定的生产原料,为猪苓种植户拓开销路,激发起
人们学习技术、扩大投资种植猪苓的积极性,促使猪苓产业向
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广波,傅伟杰,李如亮,等.长白山区猪苓半人工栽培技术体
系的研究[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2004,26(4):241-24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00年版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
社,2000,259.
[3]陈文强,邓百万.秦巴山区野生与栽培猪苓菌核主要成分的测
定[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3,22(6):96-98.
[4]王贺祥.食用菌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170-172.
[5]郭顺星,徐锦堂.猪苓菌核的营养来源及其与蜜环菌的关系[J].
植物学报,1992,34(8):576-580.
[6]李庆典.药用真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94-102.
[7]吴连举.无公害天麻标准化生产[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78-90.
[8]张世荣.秦岭高海拔地区猪苓人工栽培技术 [J].食用菌,2003
(3):33.
[9]关良洲.猪苓栽培新技术[J].食用菌,2004(1):42.
[10]张立臣,张国荣.猪苓菌种的栽培方法[J].人参研究,2006(3):40.
[11]雷兆德.猪苓栽培技术[J].食用菌,2004(2):38.
[12]曹德宾.猪苓栽培中易发生的技术问题[N].农村大众,2006-8-7.
5- -
食用菌 EDIBLE FUNGI 20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