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米椒施N、P、K效应分析



全 文 : 2010 年 第 2 期 耕作与栽培 · 43 ·
 
小米椒施 N 、P 、K 效应分析
冯明学1 , 田正林2 , 张万磊1 , 刘 华1
(1.湖北省郧县农业技术中心 , 湖北 郧县 442500;2.湖北省郧县城关农技服务中心)
摘 要:通过 3414 试验 , 探讨了郧县小米椒氮磷钾施肥效
应 ,指出最优化配方为 10 m2 施用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镁
0.88、0.875、0.375 kg , 其生长态势 、经济性状的表现 、产量水
平的表现均为突出。
关键词:郧县;小米椒;施肥
为探讨不同 N 、P 、K 、肥配比对辣椒生产影响与效应 , 提
高辣椒单产水平 ,通过试验探索适宜郧县辣椒生产水平的配
肥比 ,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郧县城关镇大堰堰河村六组王盛章责任地 , 水田 , 海拨
255 m , 土壤母质为泥质岩黄棕壤性土 , 当地称黄土田 , 土壤
测试值为:碱解氮 65 ,有效磷 14.2 , 速效钾 144 , 试验地前茬
水稻 ,土壤肥力中等以上 , 排灌方便。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 ,小米椒(云南引进), 试验肥料为枝江牌尿素
46%,洋丰牌过磷酸钙 12%, 红牛牌硫酸钾镁含钾 40%。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 3414 平衡施肥试验设计(见表 1),以 N 、P 、K 、
3个因素 , 4 个水平 , 14 个处理 , 随机区组排列 , 3 次重复 , 每
个处理为 10 m2(6.6m×1.5 m), 每个处理 1畦 ,畦宽 100cm ,
沟宽 50 cm。从畦中间开沟 , 将化肥集中施于沟中 , 然后合
沟 ,在两边开沟移栽 , 深沟浅栽。每畦栽双行 , 小行距(畦内)
50cm , 大行距100 cm(沟道)即工作道。株距50cm ,每窝栽双
株 ,即栽植 3 556 株/ 667 m2 , 每个处理 52 株 , 耕地整地前施
“地虫虎”防地下害虫。 2 犁 2 耙。磷 、钾肥 , 70%氮肥作基
肥 , 30%氮肥作追肥。
1.4 试验经过
大棚育苗 , 3 月 16 日播种 ,移栽定植 5 月 12 日。苗龄 44
d , 叶龄 6 叶 1 心 , 苗高 12.5 cm , 叶色浓绿。 追肥分 2 次 , 在
30%追肥中 , 10%作为提苗肥 , 于 5 月 28 日兑水浇施 , 另
20%作座果肥 ,于 7 月 20 日兑水浇施。移栽前化学除草一
次 ,以后人工除草 2 次。进入七月份后交叉防治蚜虫 、蝽象 、
棉蛉虫 、烟青虫 、病毒病 、疫病等。其他及管理均一致。进入
中后期即 8 月 20 日观察(即采摘第二茬后),植株叶片有脱
肥现象(因其生育期长 , 植株高大繁茂 , 产出多 , 消耗养分也
多的双重作用下), 随及后每采摘一次 , 所有处理均喷施一次
0.2%磷酸二氢钾+尿素 0.25 kg 兑水 75 kg/ 667 m2 根外追
收稿日期:2010-04-10
第一作者:冯明学(1951-),男 , 农艺师 , 长期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
工作。
肥。始花期 7 月 20 日 ,始果期 7 月 25 日 ,始采期 8 月 5 日 ,
先后采摘十茬 , 11月 10 日结束。
表 1 小米椒 3414 施肥设计
处理
序号
代  码
X1 X2 X 3
施用量(kg/ 10m2)
尿素 过磷酸钙 硫酸钾镁
1 0 0 0 0 0 0
2 0 2 2 0 0.875 0.375
3 1 2 2 0.293 0.875 0.375
4 2 0 2 0.587 0 0.375
5 2 1 2 0.587 0.437 0.375
6 2 2 2 0.587 0.875 0.375
7 2 3 2 0.587 1.312 0.375
8 2 2 0 0.587 0.875 0
9 2 2 1 0.587 0.875 0.1875
10 2 2 3 0.587 0.875 0.5625
11 3 2 2 0.880 0.875 0.375
12 1 1 2 0.293 0.437 0.375
13 1 2 1 0.293 0.875 0.1875
14 2 1 1 0.587 0.437 0.1875
2 结果与分析
2.1 经济性状
从表 2、3 中可以看出 , 小区产量 、角果总数 、平均角果单
重 、百果重 、平均每窝产量(双侏)的各个指标 ,处理 11 、10 、7 、
9、6 、5 、8 都表现较好 , 田间长势 、长相 、叶色都好。而以空白
处理 1 植株最矮 , 展开度小 , 分枝也少 , 单果匀重 , 也为最轻 、
最低 ,各个指标比较也最差。 2 、3 、12 、13 处理居中。
表 2 各处理农艺性状与结果量
处理
序号
株高
(cm)
展开度
(cm)
分枝数
(大分枝)
(个)
小区结果
总个数
(个)
平均单株
结果数
(个)
平均单
果匀重
(g)
1 85 49 7 14627 281.3 0.571
2 110 66 7 16886 324.7 0.633
3 133 71 9 19695 378.8 0.691
4 135 74 11 18582 357.3 0.762
5 131 75 11 19898 382.6 0.831
6 135 73 12 19870 382.1 0.912
7 136 75 12 19465 374.3 0.934
8 135 74 12 19920 383.1 0.862
9 134 76 12 20288 390.1 0.896
10 137 76 12 19786 380.5 0.957
11 136 76 12 20855 401.1 0.984
12 130 70 10 21656 416.5 0.646
13 131 71 10 20114 386.8 0.694
14 135 73 11 18088 347.8 0.841
 ·44 · 耕作与栽培 2010年 第 2期
表 3 抽样考种(10 月 30 日采摘)比较
处理
序号
小区产量
(kg)
角果总数
(个)
平均角果
单重(g)
百果重
(g)
平均每窝
产量(双株)(g)
1 1.7 1504 1.13 105 65.4
2 2.64 2164 1.22 118 101.5
3 3.28 2624 1.25 124 126.2
4 3.39 2712 1.25 120 130.4
5 3.33 2413 1.38 129 128.1
6 4.10 2715 1.51 147 157.7
7 4.01 2638 1.52 146 154.2
8 3.64 2348 1.55 149 140.0
9 4.14 2555 1.62 150 159.2
10 4.20 2608 1.61 152 161.5
11 4.60 2690 1.71 169 176.9
12 3.52 2861 1.23 122 135.4
13 3.29 2674 1.23 123 126.5
14 3.50 2692 1.30 131 134.6
2.2 产 量
表 4 产量结果
处理
序号
小区产量(kg)
Ⅰ Ⅱ Ⅲ 合计 平均
单产
(kg/ 667m2)排位
1 7.99 8.22 8.07 24.28 8.09 539.6 14
2 10.44 10.26 9.99 30.69 10.23 682.3 13
3 13.60 13.36 13.01 39.97 13.32 888.4 12
4 14.00 14.22 14.91 43.13 14.37 958.5 9
5 16.16 16.75 16.05 48.96 16.32 1088.5 7
6 17.58 17.96 18.00 53.54 17.85 1190.6 5
7 17.88 18.02 18.11 54.01 18.00 1200.6 3
8 16.90 17.20 17.02 51.12 17.04 1136.6 6
9 18.00 17.96 17.62 53.58 17.86 1191.3 4
10 18.42 18.06 18.23 54.71 18.23 1215.9 2
11 20.17 19.96 20.00 60.13 20.04 1336.7 1
12 13.73 13.87 14.00 41.60 13.87 925.1 11
13 13.86 14.02 14.14 42.02 14.00 933.8 10
14 15.15 15.72 15.96 46.83 15.61 1041.2 8
  表 5表明以处理11单产 1336.7kg/ 667m2 居首位 , 其单
产和增产幅度顺序依次为 11>10>7>9>6>8>5>14 >
4>13>2>3>2>1。初步分析 , 种植小米椒最优化配方为
11 处理 ,其生长态势 、经济性状的表现 、产量水平的表现均为
突出。
试验结果经 F 值测定 , 处理间差异显著 ,而重复间差异
不显著。处理 11 与其他处理在 0.01 水平上有极显著差异 ,
说明该试验的 11 处理即 N 、P、K 配比可获得最大值的产量
水平为最佳配方 、处理 7 、9 、6 之间差异不显著 , 处理 4、12 、13
之间差异不显著(见表 5 、表 6)。
表 5 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 F F 0.05 F0.01
处理间 13 425.2 32.71 93.45 2.15 2.96
重复间 2 0.11 0.055 0.157
误差 26 9.14 0.35
总变异 41
表 6 差异显著性
处理序号 代码 小区平均产量 显著水平
0.05% 0.01%
11 322 20.04 a A
10 223 18.23 b B
7 232 18.00 b B
9 221 17.86 b B
6 222 17.85 bd BD
8 220 17.04 c C
5 212 16.32 d C
14 211 15.61 e D
4 202 14.37 f E
13 121 14.00 f E
12 112 13.87 f FE
3 122 13.32 g F
2 022 10.23 h G
1 000 8.09 i H
表 7 施 N 、P、K肥各变量比较
处理序号 各变量 小区产量(kg)
依次增减
± ±%
N 变量
2 022 10.23
3 122 13.32 +3.09 +30.21
6 222 17.85 +4.53 +34.01
11 322 20.04 +2.19 +12.27
P变量
4 202 14.37
5 212 16.32 +1.95 +13.57
6 222 17.85 +1.53 +9.38
7 232 18.00 +0.15 +0.08
K 变量
8 220 17.04
9 221 17.86 +0.82 +0.05
6 222 17.85 -0.01 -0.0006
10 223 18.23 +0.38 +0.21
N 、P 、K各变量
12 112 13.87
13 121 14.00 +0.13 +0.009
14 211 15.61 +1.61 +0.12
  从表 7 可看出 , N 、P变量的变化大 , 产量也变化大 ,直观
表明植株吸收氮磷肥多的产量高(K 的变化小 , 可能是土壤
中钾含量丰富而予以掩盖的缘故), 抽样考查也予以佐证。
在 11 月 12日一场小雪后 , 田间观查表现好的 11、10 、7 、9 、6 、
8、5 处理 , 相应受冻直观表现比其它略为轻些(植株下部尚有
部分青叶片), 受冻害最重的为 1 处理 , 叶片全部象开水烫了
一样 ,有部分叶片已脱落 , 即饥饿法则 ,其他处理居中 。
3 讨 论
3.1 试验表明出植株在施入 N 、P、K肥不同在变量后 ,其生
长长势与产出有显著的不同 ,即每一种作物对于三要素肥都
有特定的吸收范围和吸收量 ,当三要素供给量不适宜作物要
求时即限制了其产出水平。
3.2 试验是全部用化肥 , 在大田生产上要增施农家肥 ,降低
化肥用量 ,降低投资 , 提高农产品品质。
3.3 试验是在泥质岩土壤作的 , 今后有待在石灰岩土壤上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