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银耳不同一分离菌丝择优交合育种试验



全 文 :银耳不同一分离菌丝择优交合育种试验
张汉文
(福建省古田县兴达银耳研究所 352200)
  长期以来 , 我国银耳制种分离方法上 , 强调
“专一性” 。 也就是:银耳菌丝和羽毛状耳友菌丝
(又称香灰菌丝)的专一性。分离时 , 必须在同一
耳木或同一袋木屑培养基上 , 分别获得银耳纯菌丝
(包括酵母状分生孢子)和耳友菌丝进行合交 , 而
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耳木或不同木屑培养基获
得的两种菌丝 , 不能随意交合 , 否则就有失败的可
能 , 因此这种 “专一性” 的分离制种方法 , 形成了
传统 ,
福建省古田县自 70年代后期 , 试验成功袋料栽
培银耳新技术后, 20 年来发展迅速 , 全县每年栽培
量近亿袋 , 成为当地农民 “播金种银” 脱贫致富奔
小康的主要项目。随着生产发展 , 银耳菌种年供求
量达 300万瓶 , 数量很大。因此不断深入探索高产
优质的银耳菌种分离选育新路径 , 已成为菌种研究
与生产单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从事银耳菌种制
作 15年 , 一直按照 “专一性” 原理进行分离制种。
但从 1993 年春以来 , 连续进行多次试验表明:不同
一袋料所分离的材料 , 可以择优交合, 育成母种 ,
用于栽培。并以此法操作延用至今 , 效果很好。现
将 1997 年 5 月所作的试验情况 , 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标本袋:从古田县大桥镇银场村
菇农银耳栽培房中 , 选取牡丹花形子实体 , 生长期
30d (天)的栽培袋 , 其菌株为 7 号;就在这同一
时间又从古田县凤埔乡西溪村选取菊花形子实体 ,
生长期 25d的栽培袋 , 其菌株为 5号。上述两种菌
袋标本 , 作为不同栽培地 , 不同菌株 , 不同木屑培
养基的分离材料 , 以下简称 A , B 组 , 对照组以 A
组菌袋标本 , 采取专一性分离材料。
收稿日期 1998-08-22
1.2 培养基配方  A , B 两组及对照组均采用
PDA母种培养基。 配方:马铃薯 (去皮)200g ,
琼脂 18~ 20g , 葡萄糖 20g , 硫酸镁 2g , 麦皮 10g ,
银耳适生木屑 10g , 清水1 000m L。原种与栽培种培
养基配方:银耳适生木屑 76%, 麦麸 20%, 蔗糖
2%, 石膏粉 1.5%, 硫酸镁 0.5%, 含水量 60%。
栽培袋培养基配方:棉籽壳 78%, 麦麸 20%, 石
膏粉 1.5%, 硫酸镁 0.5%, 含水量 60%, 生产工
艺流程按常规。
1.3 试验方法
1.3.1 取材:将 A , B 两组栽培袋 , 在无菌条件
下 , 同时割掉子实体 , 各取出基内分离材料 2cm3。
1.3.2 分离:从 A , B 两组分离材料中 , 直接勾
取耳友菌丝接入 PDA 培养基上;再将分离材料置
于玻璃干燥器内 , 通过 10d 逼干处理 , 分离两组银
耳菌丝 , 又称纯白菌丝。 然后置于 23 ~ 25℃的恒
温箱中培养 10d。
1.3.3 交合:将 A, B组分离培育后的银耳菌丝和耳
友菌丝接入木屑培养基的瓶内进行相互之间交叉合
交 , 置于同上环境条件下培养 20d。同时将 A 组专一
性分离得到的两种菌丝同时交合培养 , 进行对照。
1.3.4 扩接:将合交的木屑母种按制种程序 , 扩
接成原种培育 15d , 再扩接栽培种培育 8d。
1.3.5 栽培:按常规袋栽方法 , 用 A , B 两组合
交培育的栽培种和按传统专一性分离培育的栽培
种 , 各接种栽培 20袋 , 在 23 ~ 25℃的环境下培育
40d 进行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菌情况 不同栽培地 , 不同菌株;不同木
屑培养基所分离得到的银耳菌丝与耳友菌丝 , 通过
培养后进行择优调换错开交合 , 并同专一性分离培
养的进行对照 (见表 1 , 2)。
  Abstract The paper first reports that under microscope observation , the density of the cell in the meat of
Ganoderma lacidum sprinkled by magnetized water is 33.3 per cent thicker than that of the CK , and that the
number o f the thin w all cell is 33.3 per cent g reater than thin w all cell in the test g roup , and that the number of
the thin w all cell is 33.3 per cent g reater than the thick w all cell in the CK.And there are more mitochondria and
concentrated gly cogen granule particulate of the cell in the pipe of Ganoderma lacidum sprinkled by magnetized
w ater.The structure size of spore in test g roup is as big as in the CK.The paper expounds the relation between cell
utrastructure and biomagnetic effects.
  Key words Log Ganoderma lacidum , Biomagnetic effects , Cell trastructure
12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       Vol.17 , No.6
 表 1 A , B两组两种菌丝在 PDA培养基表现比较
组别 菌丝名称 培养 10d长势 形 态色 泽
A
银耳菌丝
耳友菌丝
接种块吃料定植
气生菌丝雄壮
走势平顺 ,封面率
差 ,占斜面 81%
扭结团胶质状 , 颗
粒饱满 , 后期转为
微黄色
爬壁力弱 , 蔓延色
灰黑
B
银耳菌丝
耳友菌丝
接种块吃料定植
气生菌丝一般
走势平顺 ,封面力
强 ,占斜面 85%
扭结团胶质状 , 颗
粒圆 ,后期转为微
黄色
爬壁力强 , 蔓延舒
展有力 ,色灰黑
  从表 1 可以看出 , A 组银耳菌丝白毛团颗粒饱
满 , 气生菌丝强。 B 组耳友菌丝长势快 , 爬壁力
强 , 表示耳友菌丝活力好。A 组子实体花形佳 , 按
照择优选种条件 , 决定选 A 组银耳菌丝和 B 组耳
友菌丝在木屑培养基瓶内作交合 , 同时从 A 组中
按专一性方法交合培育两种菌丝作为对照组。
从表 2 交合培养情况看 , A , B组交合的母种 ,
耳友菌丝走势比对照组强 , 渗透率快 3%, 银耳菌
丝的扭结团饱满 , 颗粒雄壮 , 气生菌丝好。结耳快
2d , 说明 A , B 组交合的亲和适应。
2.2 出耳情况 择优任意错开交合培育成的栽培
种 , 用于袋栽生产试验比较 , 经 40d 室内 23 ~
25℃培育结果 , 见表 3。
 表 2 A , B两种菌丝在木屑培养基错开交合培育比较
组别 菌丝名称 菌 丝长 势 形 态色 泽
A
B
银耳菌丝
耳友菌丝
萌发早 , 18d
渗透基内深
层 ,占 95%
耳友菌丝平展有力 ,
爬壁力强分泌草绿
色,斑点分布均匀 ,白
毛团颗粒饱满, 气生
菌丝竖起, 吐清红色
水, 18d出现小耳基
A
对照组专
一性交合
银耳菌丝
耳友菌丝
萌发迟 , 18天
渗透料 层 , 占
92%
耳友菌丝平展 , 爬壁
力较弱 , 分泌草绿
色 , 斑点分布均匀。
白毛团颗粒圆 , 气生
菌丝一般 , 吐清红色
水 , 20d出现小耳基
 表 3 择 优交 合的 栽 培种 用于 生产 试 验结 果比 较
项  目 栽培数量(袋)
接种时间
(月 、 日)
出耳
天数
展  片
状  况
单朵 40d
产量 (g)
收成鲜重
(kg)
择优交合种A 、
B组 (非专一性) 20 8.13 14
 牡丹花形 , 片粗 ,
 舒展 , 朵圆 125 10
对照组
A组 (专一性) 20 8.13 16
 牡丹花形 , 片
 薄 , 朵圆 118.7 9.496
  从表 3 可看出 , 不同一择优交合菌种用于栽
培 , 其出耳比对照组快 2d , 展耳相似 , 单朵产量
比对照组增产 6.3g , 收成产量比对照组增加 504g ,
占 5.3%
4 小结与讨论
试验表明 , A 组银耳菌丝与 B 组耳友菌丝通过
选优去劣 , 它们之间进行相互错开交合 , 这种非专
一性的择优交合 , 从母种 、 原种 、 栽培种 , 直至用
于袋栽生产 , 与对照组专一性的相比较 , 从菌丝生
长状况与出耳及品质与产量都比对照组强。说明了
银耳菌种分离材料 , 不一定局限于同一产地 , 同一
耳木或同一袋栽基内获得 , 可以从异地引进野生或
段木的耳友菌丝与木屑袋栽银耳纯菌丝交合。只要
在选取分离材料时 , 注意对母本的择优 , 优中交
合 , 使菌种不断优化 , 这为银耳制种拓宽了新路
径。因此这种非专一性的择优交合 , 培育出的优良
菌种 , 已在我所全面应用 , 效果良好。
非专一性的分离交合 , 为何长期被认为有失败
的可能。分析原因 , 主要是当时研究银耳菌种的部
门和专业人员不多 , 银耳两种菌丝的发现历史也不
长 , 而且银耳纯菌丝亲和能力弱 , 比其他食用菌显
得 “骄气” (适应性不强)。稍有环节疏忽 , 分离则
失败 , 所以这种非专一性的禁区 , 一直没被打破。
随着银耳人工驯化栽培方式的演变 , 由段木※
木屑瓶内开花※木屑瓶外展片※室内袋料栽培※野
外荫棚栽培。由小面积 , 发展到千家万户专业化 、
商品化 、 基地化 , 大规模栽培 , 这种演变过程 , 银
耳菌丝的适应性也随着不断增强 , 对非专一性交
合 , 在生理上发生变化 , 逐步适应 , 这也是生物进
化过程自然规律 , 为不同一择优交合开创了内因。
英国:“智能” 植物
英国科学家正在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具有简单
“智能” 的植物 , 这些植物在紫外线灯的照射下 ,
能通过发出颜色各异的荧光来表达各种不同的 “需
要” 。
利用这种发光的方法 , 让植物自己报告需求 ,
灌溉或施肥将更具针对性。
原载 《信息选编》
13第 17 卷 第 6 期       中国食用菌 EDIBLE FUNGI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