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外来入侵性杂草——胜红蓟



全 文 :外来入侵性杂草 ———胜红蓟
郝建华1, 2 , 强 胜1
(1.南京农业大学杂草研究室 ,江苏南京 210095;2.常熟理工学院生物系 ,江苏常熟 215500)
  摘要:胜红蓟属于菊科藿香蓟属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 , 入侵农田后造成农作物减产 ,属于区
域性恶性杂草。胜红蓟也是一种具有强烈化感作用的植物 , 可对生态 、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是一种有毒生
物污染物。本文对胜红蓟的生物学特征及分布 、异株克生作用 、主要危害 、防除措施及利用价值等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胜红蓟;恶性杂草;化感作用;危害
  中图分类号:S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 -935X(2005)04 -0054 - 05
(上接第 53页 )
3 小结
3月下旬茎叶处理防治加拿大一枝黄花幼苗 ,
草甘膦 、飞达红 、正达这三种灭生性除草剂都有较好
防效 ,药后 25 d平均死亡率可达 91. 3%。
10%草甘膦 AS建议使用浓度为 50倍液 、
88. 8%飞达红 SP为 400倍液 、41%正达WP为 150
倍液 。
飞达红速效性表现最好 ,市售商品又为单独小
包装的可溶性粉剂 ,具有使用方便的特点。
  胜红蓟 (Agera tum conyzoides L. )又称藿香蓟 、蓝
翠球等 ,为菊科藿香蓟植物 。它能散发一种类似于
雄山羊的特殊气味 ,澳大利亚人称其为 “山羊草 ”
(goa tw eed, B illy goat w eed)。胜红蓟起源于南美 ,
通过人工引种传入我国 ,发生量大 ,危害重 ,属于区
域性恶性杂草[ 1] 。它在耕地上大量滋生蔓延 ,影响
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造成减产 。胜红蓟是一种能产
生和释放多种化感物质的杂草 ,具有异株克生作用 。
由于其生态适应性广 ,常在入侵地形成单优或共优
群落[ 2] ,抑制本土植物和其他植物的生长 ,也是一
种有毒生物污染物 ,对生态 、环境和人体健康带来危
害 。本文就胜红蓟的生物学特性 、危害和防除等作
一介绍 。
1 生物学特征及分布
1. 1 形态特征
胜红蓟系一年生草本植物 (图 1)。茎直立 ,有
分枝 ,稍有香味。全株被粗毛 ,株高 30 ~ 60 cm ,节
间有气生根。单叶对生或顶端互生 , 卵形或菱状
收稿日期:2005 - 11 - 18
作者简介:郝建华 ,女 ,副教授 ,在读博士生 ,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外
来杂草的生殖生物学。通讯作者:强 胜 , Tel:(025)84395117;
E -m ail:w rl@ n jau. edu. cn。
卵形 ,具纤细长柄 ,长 4 ~ 13 cm ,宽 2 ~ 6 cm ,顶端
钝 ,基部圆钝 ,少数心形 ,叶缘有钝齿 ,两面被稀柔
毛 ,具三出脉。头状花序小 ,直径约 0. 6 cm ,有多数
小花 ,常在茎顶再排成紧密的伞房状。总苞钟状 ,总
苞片 2 ~ 3层 ,几等长 ,长圆形 ,锐尖 ,背部被疏柔毛 ,
并有缘毛 。花全部管状 ,花冠蓝紫色或白色 ,顶端 5
齿裂 。花药基部钝 ,顶端有附属体 。花柱分枝细长 ,
顶端钝。瘦果稍呈楔形 ,黑色 ,具 5纵棱 ,顶端具 5
枚膜片状冠毛 ,上部渐狭成芒状。花期 6 ~ 10月 ,果
实成熟期为 8 ~ 11月 [ 3] 。幼苗子叶 2片 ,椭圆形 。 1
~ 2片真叶卵圆形 ,腹面被白色小柔毛 。下胚轴长
约 5mm。
1. 2 繁殖方式
胜红蓟以种子或扦插繁殖。试验发现 ,将胜红
蓟的草质和半木质茎不同切段 ,扦插在 3种不同的
—54— 杂草科学 2005年第 4期
基质(Plan tagro, Plantagro+verm iculite, Plantag ro +
ve rm iculite+soil)上均能够生根 ,草质茎比半木质茎
更容易生根 [ 4] 。
1. 3 分布范围
原产南美洲中部 ,常见于西非各地 ,分布于亚洲
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 [ 5] 。在我国广泛分布于长江
以南地区 ,特别是广东 、广西 、福建 、香港 、云南及海
南岛等地生长最多。常发生于农田 、路旁 、荒地等 ,
在低山 、丘陵及平原普遍生长。喜较湿润 、温暖及阳
光充足的环境 ,遇酷暑生长会受到抑制。对土壤要
求不严 ,适应性强 。目前在我国 ,胜红蓟主要发生于
西南以及华南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是这些地区的
重要杂草 ,在部分旱作地 、桑田及橡胶幼木林造成较
严重的危害 ,对秋熟旱作物亦有较大的影响 [ 2] 。胜
红蓟的生态竞争能力强 ,是常成为优势种群的重要
原因之一。
因其有观赏价值 ,目前已作为花卉植物逐渐向
北引种和蔓延。现浙江和江苏均有胜红蓟的分布 。
南京中山陵风景区的苗圃内有小片分布。它们均是
被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的 ,这是特别令人担忧的 ,这预
示胜红蓟可能会入侵整个长江流域 ,甚至更往北方 。
2 主要危害
胜红蓟分枝能力强 ,容易生根成活 ,化感作用强
烈 ,经常在热带和亚热带农业生态系统中变成优势
种群 ,入侵农田 ,造成减产 。
2. 1 对小麦田的危害
在胜红蓟滋生过的麦田 ,小麦胚根和胚芽鞘的
长度 、幼苗的干重显著下降 ,甚至发生过胜红蓟田块
的土壤提取物对小麦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表明其土
壤中存在着水溶性植物毒素。研究发现 ,胜红蓟的
残留叶及其提取物和改良土 (混合有残留叶和其提
取物的土壤 )对小麦的生长均表现出抑制效应 。经
分析 ,胜红蓟分泌的植物毒素是酚醛类物质 。表明
胜红蓟对小麦的毒害主要是通过残留叶分泌的酚醛
类物质进入土壤后造成的 ,该物质是其化感作用的
可能来源 [ 6] 。用 32 P和 65 Zn在小麦 3个品种上所做
的放射性标记表明 ,胜红蓟的提取物阻止小麦对两
种营养的吸收 ,且其抑制作用随茎和叶提取物浓度
的提高而增强。胜红蓟体内存在的酚醛类物质和其
他次生代谢产物是阻碍小麦的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
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原因[ 7] 。
2. 2 对水稻田的危害
用胜红蓟的水溶性提取物(1 ∶4, W /V)喷洒旱
稻的两个品种 Lach it和 Fapo riahu后 ,植株高度 、叶
的数量 、叶面积 、分蘖数 、根的干重等显著降低或减
少 ,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改变 , N、P、K含
量降低 ,开花期延迟 。此杂草提取物还使花序数量 、
每花序的总子粒数 、千粒重和产量减少[ 8] 。放射性
标记的试验结果也证明 ,胜红蓟的提取物能抑制水
稻种子萌发 、幼苗生长和对营养的吸收 [ 9] 。
2. 3 对其他作物的危害
胜红蓟在豌豆 (P isum sativum )、鹰嘴豆 (C icer
arietinum , Phaseolusmungo)、油菜 (B rassica campes-
tris)和莴苣(Lactuca sa tiva)田中也表现出与小麦田
类似的危害作用[ 10] 。胜红蓟叶的沥出物对豌豆种
子的萌发和幼苗的生长也有抑制作用 [ 11] 。
3 防除
3. 1 化学防除
可用选择性广的除草剂进行防除。如广西草坪
中的胜红蓟等杂草用 31. 7%绿海灵 3 750m l /hm 2 ,
加水 675 kg /hm2 均匀喷施 ,持效期可达 2 ~ 3个
月[ 12] 。另外 ,金都尔对花生田的胜红蓟防效显著 ,
持效期较长[ 13] 。乙羧氟草醚施后 7 d和 15 d ,对花
生田胜红蓟的防效可达 97%以上 [ 14] 。 Ogunyem i等
进行了大豆田胜红蓟化学防除的田间和室内试验 ,
结果表明 , 在苗前施用甲草胺 (a lach lo r)2. 5 kg /
hm
2 、甲草胺 2. 0 kg /hm2和豆科威 (chloramben)2. 0
kg /hm
2 ,苗后施用苯达松 (bentazonea t)2. 5 ~ 3. 0
kg /hm
2后 ,胜红蓟竞争不过大豆 ,未引起作物明显
减产 。但胜红蓟对所有除草剂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
耐性 ,特别是对甲草胺的耐性较强 [ 15] 。解剖学的研
究表明 ,胜红蓟叶近轴面的气孔密度较低 ,阻碍了对
除草剂的吸收 [ 16] 。
3. 2 生物防除
Saunde rs等研究发现 ,胜红蓟黄脉病毒 (age ra-
tum ye llow ve in virus, AYVV)引起胜红蓟呈现黄色
叶脉病变 ,此病毒属于双生病毒科 ,菜豆金色花叶病
毒属 ,伴随着卫星分子 (DNAβ ) ,该分子是症状相
关因子 ,但其复制 、包装 、移动和传播等依赖辅助病
毒的 DNA - A[ 17] 。粉虱传播双生病毒 (m alvastrum
ye llow ve in virus)可感染胜红蓟 ,它作为双生病毒的
中间寄主 。感染后的症状表现为黄脉 、叶背部叶脉
突起等[ 18] 。在印度发现胜红蓟能被黄色花叶病毒
—55—郝建华等:外来入侵性杂草———胜红蓟
感染[ 19] 。捷克的研究人员发现胜红蓟可作为番茄
曲叶病毒 Tanzania ( tomato yellow leaf curl Tanzan ia
virus)的寄主 [ 20] 。因此 ,可考虑将这些病毒提取物
作为胜红蓟生物防除的手段之一。
4 异株克生作用
一些外来杂草一旦侵入某种生境 ,会很快形成
单优势群落 ,这是因为它们具有异株克生作用特性 ,
从而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 2] 。胜红蓟是一种
具有较为强烈的异株克生作用特性的植物 。研究表
明 ,胜红蓟体内含有单萜和倍半萜烯 、色烯 、色酮 、香
豆酮 、香豆素 、类黄酮 、三萜烯和甾酮 、生物碱和其他
混杂物等化学成分 [ 4] 。其根茎叶中均含有五倍子
酸 、苹果酸和原儿茶酸等三种酚醛类物质 ,茎中还检
测到了儿茶酚 ,茎和叶中均检测到了对羟基苯甲酸 ,
这些被称为化感物质的成分可能是其异株克生的主
要原因 ,香豆酸 、芥子酸和苯甲酸可能是胜红蓟叶中
的另外三个化感物质 。由于叶中的化感物质含量
高 ,因此其叶的异株克生作用高于茎和根 [ 21] 。胜红
蓟的化感机理是能显著降低受体植物的叶绿素含量
或叶绿素合成的酶系统 ,并且在化感物质之间存在
显著的协同作用 。
孔垂华等用胜红蓟水溶物和挥发物分别作用于
黄瓜(Cucum is sativus)、玉米 (Zea mays)、黑麦草 (
Lolium multiforum )、萝卜 (Raphanus sativus)、绿豆
(Phaseolus aureus)、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和大蒜
(Allium sa tivum),发现不论是挥发物还是水溶物对
所试作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
用 ,挥发物的抑制作用尤为显著。他们用波谱和柱
层析的方法对胜红蓟水溶物和挥发物的化感物质进
行分离鉴定 ,确证了 5个化感物质:早熟素 Ⅰ (pre-
coceneⅠ )、早熟素Ⅱ (pre - coceneⅡ )、5, 2 -二烯
- 3β -豆甾醇(stigm ast- 5, 2 - di - ene - 3β - 01)、
子丁香烯化合物 (caryophy llene ox ide)和 3 , 3 -二甲
基 -5 -特丁基茚酮 - 1(3 , 3 - d imethy1 - 5te rt - bu-
ty l- inden - one - 1)。其中早熟素Ⅰ和早熟素 Ⅱ同
时存在于水溶物和挥发物中 ,早熟素 Ⅱ在 5个化合
物中活性最强 ,在 25 μg /g低浓度时仍能抑制萝卜
幼苗生长 ,而 5, 2 -二烯 - 3β -豆甾醇则需达到 500
μg /g才能对萝卜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 [ 22] 。
胜红蓟的化感作用与生境条件有关 ,在干旱 、贫
瘠和裸露等逆境条件下能使胜红蓟主要化感物质早
熟素Ⅱ的含量大幅度提高 ,从而增强其化感作用 。
研究还发现 ,除去挥发物的胜红蓟水溶物 ,其化感作
用消失 ,而挥发物的饱和水溶液使黄瓜 、小麦 、萝卜 、
莴苣 、番茄 、大豆 、玉米 、花生和黑麦草等受试作物的
生长受到明显抑制 ,说明挥发物是胜红蓟地上部化
感作用的主要途径 [ 23] 。
从胜红蓟水溶物中分离和鉴定出来的化感物质
早熟素Ⅰ和早熟素 Ⅱ也是昆虫抗保幼激素物质 ,用
于防御昆虫的侵袭 。胜红蓟具有的这种既能防御昆
虫侵袭又能对周围植物进行抑制作用的一物多用的
生态功能 ,有力地增强了其生态竞争能力 ,这也是胜
红蓟广泛分布并成为优势种群的重要原因之一 [ 24] 。
胜红蓟的化感抑制效应与植株的处理方式和时
间显著相关 ,采用胜红蓟植株覆盖对作物的化感抑
制效应不明显 ,而翻埋处理在 10 d左右就能表达化
感抑制效应 , 这正是作物种子萌发的最关键时期 ,
因而使用胜红蓟作为绿肥时不宜采用翻埋的处理
方式 [ 24] 。
5 利用价值
胜红蓟目前主要用作花卉观赏植物 。鱼农将其
作为鱼苗的饲料 ,因此它又被称作养鱼花。它也被
作为绿肥 ,工业上作为提取芳香油的原料。我国民
间把胜红蓟用作草药来治疗感冒 、发热 、湿疹 、外伤
出血 、烧烫伤等疾病 。印度等地用它作为促进伤口
愈合的材料 ,并利用其驱虫和杀菌等特性来防治害
虫。此外 ,它还有抑制柑桔园和田间杂草等作用 。
5. 1 抑制柑桔园杂草和控制柑桔园病害
虽然胜红蓟具有化感作用 ,在耕作地会危害农
作物 ,但在多年生的柑桔园中 ,胜红蓟对桔树的化感
抑制及竞争作用并不明显 。相反 ,在柑桔园中引种
胜红蓟 ,可以迅速排除其他杂草而成为统治种 ,但对
柑桔树并不产生明显的竞争作用 ,而且覆盖或翻埋
胜红蓟植株 ,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 ,改善柑桔树的生
长条件。同时 ,胜红蓟中的一些萜烯类成分如 β -
法呢烯 、α-红没药烯和 β -石竹烯等是纽氏钝绥螨
(Amblyseius newsam i)的引诱剂 ,这种捕食螨又是柑
桔害虫红蜘蛛的天敌。因此 ,在柑桔园中引种胜红
蓟已在中国南方柑桔园中普遍实践 ,仅广东 、广西和
江西三省区 ,面积已达 135 000 hm2。
柑桔园引种胜红蓟还能有效地控制主要病害。
研究发现 ,胜红蓟产生并释放到土壤中的黄酮类物
质对疮痂病菌 、炭疽病菌 、白粉病菌和烟煤病菌等柑
桔园主要病原真菌具有抑制活性 。胜红蓟植株产生
—56— 杂草科学 2005年第 4期
的大部分黄酮物质在土壤中会逐渐降解 ,只有 3种
黄酮分子能在柑桔园的土壤中累积并存在较长时
间 ,而这 3种黄酮物质对柑桔园主要病原真菌具有
显著的抑制活性 ,其活性不仅超过胜红蓟释放的其
他化感物质 ,而且强于商业杀菌剂多菌灵 ,表明胜红
蓟产生和释放的黄酮物质在柑桔园病害控制中起着
重要作用[ 25] 。
5. 2 抑制田间杂草
胜红蓟可作为稻田控制杂草的天然除草剂 ,以
减少对人工除草剂的依赖。有试验表明 ,在稻田移
栽后两天施用胜红蓟叶 2 t /hm2 ,与施用除草剂相
比 ,稻田杂草减少了 75%,产量增加了 14%。在石
灰性土壤中 ,施用胜红蓟叶 2 t /hm 2 ,使稗 (Echinoch-
loa crusga lli va r. formosensis Ohw .i )的生长减少了
70%, 完全抑制了鸭舌草 [ Monochoria vaginalis
(Burm. .f ) Presil ex Kunth]和田皂角 (Aeschynom ene
indica L. )的出现 [ 21] 。
田间条件下 , 覆盖和翻埋胜红蓟植株都能减少
许多杂草的萌发 ,但对不同种属杂草萌发的抑制作
用有差异。对鬼针草 (B idens bipinnata L. )、反枝苋
(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刺苋(Amaranthus spino-
sus L. )、绿苋(Amaranthus tricolor L. )、尾穗苋(Am-
aran thus caudatus L. )及马唐 (D igitaria sanguina lis)
等作用较强 , 对香附子 (Cyperus rotundus L. )、异穗
苔草(Carex heterostachya Bunge)、云南莎草 (Cyperus
duclouxii)、白绒蓼 (Polygonun iapa th ifolium var. sa l-
icifolium S ib th. )、丛枝蓼 (P. caespitosum L. )、欧洲
菟丝子 (Cuscuta austra lis)、中国菟丝子 (C. ch inen-
sis)等的作用较弱。一般说来 ,胜红蓟覆盖和翻埋处
理对以种子萌发的杂草来说 , 抑制作用比较强烈 ,
对于以块茎等营养体萌发的杂草的抑制作用相对较
弱 , 甚至没有抑制作用 [ 24] 。
除此之外 ,胜红蓟植株的不同处理对不同种属
杂草的影响也有差异 。翻埋处理对反枝苋的抑制作
用显著强于覆盖处理 ,而对香附子的抑制作用翻埋
处理却弱于覆盖处理 [ 24] 。
5. 3 杀虫和杀菌
1976年 ,从胜红蓟中分离和鉴定出早熟素 Ⅰ和
早熟素 Ⅱ ,表明其对咽侧体(合成保幼激素的腺体 )
具有细胞学毒素作用 [ 4] 。
研究表明 ,利用胜红蓟叶的氯仿抽提物 ,稀释至
10倍 ,可杀死根结线虫 2龄幼虫 ,且毒杀活性较强 。
胜红蓟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田间种群具有明显的控制
作用 ,主要作用途径是忌避小菜蛾成虫的产卵及降
低其生殖能力 。田间小区试验采用 781 mg /kg浓度
防治棉蚜 , 3 d防效达 66. 99%以上 , 7 d防效达
80. 77%以上。对扁豆蚜的田间防效与棉蚜基本相
同[ 26] 。胜红蓟提取物还可杀死小稻蝗 (Oxya hy-
la),或使其寿命缩短 ,蜕皮受到抑制 [ 27] 。用胜红蓟
叶的提取物喷洒枯叶蛾科丫毛虫属Metanastria la tti-
pennis的幼虫 ,几天后绝大多数幼虫死亡 ,幸存的幼
虫也在化蛹后死亡 ,长到成虫阶段的昆虫的腿变成
畸形 ,或者其翅 、触角 、腹部或毛状结构畸形;处理过
的幼虫容易被拟寄生物感染 ,化蛹过程也受到影响 ,
虫茧不完整 ,其中的蛹死亡 [ 28] 。胜红蓟的正己烷和
乙醇提取物具有杀灭鳞翅目螟蛾科昆虫 D iaphan ia
hyalinata的生物活性 [ 29] 。胜红蓟的强烈杀虫作用 ,
提示着其对人体和生物的毒害作用 ,应当引起警惕。
已有报道显示 ,胜红蓟体内含有氢氰酸和香豆素 ,它
们对兔子有毒害作用[ 4] ,也可使耕牛中毒 [ 30] 。
另外 ,新近的研究表明 ,胜红蓟中的苯并吡喃具
有杀真菌活性 [ 31] 。
6 小结
在我国胜红蓟目前主要发生于西南以及华南的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发生分布和危害范围相当广泛 ,
尤其是对秋熟旱作物有较大的影响。它能以单优或
共优的形式构成群落 ,对环境和本土生物多样性有
严重的影响 ,是一种作物田的有毒生物污染物。由
于其对生态 、环境 、农业以及牲畜和人类的健康有毒
害作用 ,需通过物理学 、生物学和化学手段进行综合
防治 ,以控制或消除其危害。应避免盲目将其作为
观赏花卉或药用植物引种和栽培 ,加强对其进行综
合利用的研究和实践。对胜红蓟的综合利用可重点
考虑下面几点:一是直接用作除草剂或者作为新型
除草剂合成的模板;二是利用其杀虫等特性来防治
田间和粮仓害虫;三是深入研究其药用有效成分及
作用机理 ,为将其开发为新药 、成药等奠定基础 ,如
将其开发为杀真菌药物等;四是挖掘其工业等其他
用途 ,如用作化工原料等。除了政府需采取控制措
施 、投入经费 、设立项目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外 ,加强
公众对其危害性的了解和认识也是十分必要的。公
众的参与和自觉行动将会对防除这种杂草产生积极
的影响。
参考文献:
[ 1]强 胜 ,曹学章. 中国异域杂草的考察与分析 [ J] .植物资源与
—57—郝建华等:外来入侵性杂草———胜红蓟
环境学报 , 2000, 9(4):34~ 38.
[ 2]强 胜 ,曹学章. 外来杂草在我国的危害性及其管理对策 [ J] .
生物多样性, 2001, 9(2):188 ~ 195.
[ 3]李扬汉. 中国杂草志 [ M ]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 237 ~
238.
[ 4]M om en te VG, BezerraAME, Innecco R, et a l. Vegetat ive p ropagation
by cu ttings of Ageratum conyzoid es L. cu ttings in differen t subs trates
[ J] . Revis ta C ien cia Agronom ica, 2003, 33(2):13~ 17.
[ 5] Okunade AL. Agera tum conyzoides L. (A steraceae) [ J] . Fitotera-
pia, 2002, 73:1~ 16.
[ 6] S inghH P, B atish DR, Kaur S, eta l. Phytotoxic interference ofAger-
a tum conyzoides w ith w heat (Tri ticum aestivum)[ J] . Journal ofAg-
ronomy&C rop Science, 2003, 189(5):341~ 346.
[ 7] S axena S, Sharm a K, Su rendra K, et a l. E ffect ofw eed extracts on up-
take of P and Zn in w heat varieties[ J] . A llelopathy Jou rnal, 2003,
11(2):201~ 216.
[ 8] Boby G, Kaushik D , Baruah KK, A llelopath ic ef fects of som e w eeds
on grow th and yield of d irect seeded up land rice (O ryza sativa L. )
[ J] . Ind ian Jou rnal of P lan t Physiology, 2002, 7(2):119~ 125.
[ 9] S axena S, Sharm a K , Su rendra K, et a l. In terference of th ree w eed
extracts on up tak e of nu trien t in three d ifferent varieties of paddy
th rough rad io tracer techn iques[ J] . Journal of Environm en ta lB iolo-
gy, 2004, 25(4):387~ 393.
[ 10] Singh H P, B at ish DR, Kau r S, et a l. A llelopath ic in terference of
Ageratum conyzoid es L. against som e crop p lan ts[ A ] . In:W eed
m anagem ent:b alan cing peop le, planet, p rofit[ C] . Sydney:W eed
Society of New Sou thW ales, 2004. 558~ 561.
[ 11] Dongre PN , Yadav B. Inh ib itory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w eed leaf
leachates on seed germ ination of pea (P isum sativum L. ) [ J] .
C rop Research (H isar), 2005, 9(3):458~ 461.
[ 12]马跃峰 ,杜晓莉 ,覃建林 ,等. 广西草坪杂草的发生危害及药剂
防除[ J] .西南农业学报 , 2002, 15(1):54~ 59.
[ 13]李华英 ,李正扬. 金都尔 96%EC防除花生田杂草田间药效试
验 [ J] . 广西植保 , 2002, 15(1):10~ 11.
[ 14]李华英 ,陈 萍 ,刘暮莲. 10%乙羧氟草醚乳油防除花生田阔
叶杂草的效果及安全性 [ J] .广西农业科学, 2005, 36(1):41 ~
42.
[ 15] Ogunyem i S, Awodoyin RO, O tu NA. Chem ical con trol of Agera-
tum conyzoid es, Ama ranthus sp inosus and Cyperu s rotundu s in soya-
bean (Glycinem ax(L. )M erri.l ) [ J] . Jou rna l of T rop ical Forest
Resou rces, 2000, 16(1):143~ 151.
[ 16] Ferreira EA , Procop io SO, S i lva EAM , et a l. Leaf anatom ical stud-
ies inw eed sp ecies. II -B id en sp ilosa, Em ilia sonch ifolia, Agera-
tum conyzoid es and Son chu s asper [ J] . Planta Dan inha, 2002, 20:
327~ 335.
[ 17] S aundersK , Bed ford ID, B riddon RW , et a l. A unique virus com-
plex causesAgera tum yellow vein d isease [ J] . P roceed 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 ciences of the Un ited S tates of Am erica,
2000, 97(12):6890~ 6895.
[ 18] Jiang T, ZhouXP. F irst report ofM alva strum yellow vein virus in fec-
ting Agera tum conyzo ides[ J] . Plant Pathology, 2004, 53(6):799.
[ 19] Sharm a OP, Sharm a PN , Rana R. Prevalence and distribu tion ofAg-
eratum yel low m osaic d isease in H im acha l Pradesh[ J] . H im ach al
Jou rnal ofAgricu ltu ralResearch, 2001, 27:(1 /2):46~ 50.
[ 20] Kash ina BD , Mabagala RB, Mpunam iA. A F irst report of Agera-
tum conyzo ides L. andS ida acu ta Bu rm F. as new w eed hosts of to-
mato yellow leaf cu rlTanzan ia viru s [ J] . P lant Protection S cien ce,
2003, 39(1):18 ~ 22.
[ 21] Xuan TD , Sh ink ich i T, H ong NH , et a l. Assessm ent of phy totoxic
act ion ofAgera tum conyzoides L. (bi lly goat w eed) on w eeds[ J] .
C rop Protection, 2004, 23(10):915 ~ 922.
[ 22]孔垂华 ,胡 飞 ,骆世明. 胜红蓟(Agera tum conyzoides L. )对作
物的化感作用 [ J] . 中国农业科学 , 1997, 30(5):95.
[ 23]胡 飞 ,孔垂华.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 Ⅰ .水溶物的化感作用
及其化感物质分离鉴定 [ J] .应用生态学报 , 1997, 8(3):304~
308.
[ 24]陈建军 ,孔垂华 ,胡 飞 , 等.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 Ⅷ . 植株对
花生和相关杂草的田间化感效应 [ J] .生态学报, 2002, 22(8):
1196 ~ 1201.
[ 25]胡 飞 ,孔垂华 ,徐效华 ,等. 胜红蓟黄酮类物质对柑桔园主要
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J] . 应用生态学报, 2002, 13(9):1166 ~
1168.
[ 26]黄寿山 ,潘丽群 ,曾 玲 ,等. 胜红蓟次生物质对小菜蛾田间种
群的控制作用 [ J] .植物保护学报 , 2001, 28(4):357~ 361.
[ 27]M arngar D, Kharbu liB. In secticidal activity ofAgera tum conyzo ides
again st theO xya hyla nym phs[ J] . A llelopathy Journal, 2003, 12:
81 ~ 88.
[ 28]M arngar D , Kharbu li B. E ffect of Agera tum conyzo ides ex tracts on
the larvae ofMetanastria lat tipenn is[ J] . A lle lopathy Jou rnal, 2004,
14(1):71~ 75.
[ 29]M oreiraMD , Pican co MC, B arbosa LCdeA, et a l. Toxicity of leaf
extracts ofAgera tum conyzoides to Lepidop tera pests of horticu ltu ral
crop s[ J] . B iological Ag ricu ltu re& H orticu ltu re, 2004, 22(3):
251 ~ 260.
[ 30]吴德峰 ,方彦凯. 耕牛胜红蓟中毒 [ J] . 中国兽医杂志 , 2002, 38
(9):13~ 14.
[ 31] Iqba l MCM , Jayas inghe ULB, H erath HMTB, et al. Fungis tatic
ch rom ene from Agera tum conyzoid es[ J] . Phy toparasit ica, 2004, 32
(2):119~ 126.
—58— 杂草科学 2005年第 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