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西域青荚叶实生苗驯化的初步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4-12-20
基金项目: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04B014K)。
作者简介:汪建云(1962-),男 ,生物高级讲师 ,教育硕士 ,保
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专业特长:植物资源
及植物分类研究。
西域青荚叶实生苗驯化的初步研究
汪建云 ,孔治有 ,覃 鹏
(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保山 678000)
摘 要 通过对西域青荚叶实生苗驯化方面的实验,得出其驯化成活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与原生环境相似
的适当的光照(弱、中光)、湿度(高 、中湿度)、土壤肥力(高、中肥力)有助于驯化成活。
关键词 西域青荚叶;实生苗;驯化
The Preliminary Study on Tree Seedling Domesticating in
Himalayan Helwingia
Wang Jianyun ,Kong Zhiyou ,Qin Peng
(Baoshan Teacher s College ,Baoshan 678000 ,China)
Abstract By experiments of tree seedling domestication aspects of Helwingia himalaica , this article has educed this
species surviving of domestication that is a result of combined actions of a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simi-
lar and proper conditions with primary environment—low or middle illumination and high or middle humidity and
high or middle soil fertility—are environment factors of which conduce to surviving of domestication.
Key words Himalaya Helaingia;Tree seedling;Domesticating
  西域青荚叶(Helwingia himalaicaHook.f.et Thoms.
ex Clarke)属山茱萸科 ,该植物株形优美 ,特别是花果着
生在叶的中脉上 ,位置奇特 ,果熟时鲜红色 ,具较高的
观赏价值[ 1] 。同时其叶 、果等可入药[2] ,因而该物种是
一种观赏和药用兼用的 、亟待开发的种质资源。目前 ,
人们对它的价值虽有一定认识 ,但物种收集有一定困
难 ,该方面的驯化研究现未见报道。因此 ,通过收集相
关资料 ,进行原生环境调查 ,结合该物种的生物学特
性 ,提出相似生境条件下实生苗驯化(以下简称驯化)
能成活的假设 ,然后通过实验验证 ,提出一系列适用于
该物种驯化的可行条件 ,可以为进一步引种驯化提供
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为开发和经济利用提供前期准
备。
根据驯化理论[ 3 ,4]和该物种喜阴蔽 ,耐湿润的特
性 ,通过控制驯化生境中的湿度 、光照 、土壤肥力 ,当驯
化成活后 ,通过对成活率、新枝高度 、叶量 、生活力变化
等的统计分析[5] ,可以得出结论。
1 生物学特性
实验种经标本采集鉴定为西域青荚叶[ 6] ,其植株
根系发达 ,地上部分高1 ~ 3m ,幼枝黄褐色或稍带紫色 ,
叶厚纸质 ,多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形 ,先端尾状渐尖 ,
基部阔楔形 ,边缘具腺状细锯齿 ,侧脉5 ~ 9对。花期4
~ 5月 ,雄花绿色带紫 ,常 10多枚组成密伞花序;雌花1
~ 4枚。果期7~ l0月 ,果近球形 ,长6~ 12mm ,直径6 ~
9mm ,1~ 3枚生于叶面中脉上。种子 1~ 4枚。该种分
布于我国的湖南 ,湖北 、四川 、云南 、贵州 、西藏南部以
及尼泊尔 、锡金 、不丹 、印度北部 、缅甸北部和越南北
部 ,生于海拔 1 700 ~ 3 000 m的山地湿性 、半湿性阔叶
林中或次生竹林中阴湿处 ,属于亚热带林下稀见的一
种常绿 、半常绿灌木。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来源
—59—
第24卷第 4期
2005年 8月              中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Chinese Wild Plant Resources           Vol.24 No.4Aug.2005
西域青荚叶 ,生于高黎贡山2 300 m左右中亚热带
湿性常绿阔叶林中。
2.2 方法步骤
2.2.1实验处理 设定两种湿度(中湿 、高湿);3种光照
(弱光 、中光、强光);3种土壤(高肥 、中肥 、低肥);共15
种组合 ,每种组合5个重复。
2.2.2实生苗采集和实验前处理 选择阴天和该物种
生长季节(春季—初夏)进行实生苗采集 ,采集时尽量
不伤根系 ,采后修剪 ,除去2/3左右枝叶 ,并做根部保湿
措施;及时种植。
2.2.3实验地及驯化期处理 实验地划区分块 ,每个组
合60 cm×60 cm定量浇水控制土壤湿度;遮蔽法控制
光照 ,经照度计连续6 d定时测定结果:弱光平均值为3
156.667 lx ,占强光的3%;中光平均值为23 363.33 lx ,占
强光的 23.03%;强光平均值为102333.3 lx;土壤混合法
控制土壤肥力 ,考虑病虫害和驯化苗成活矿质需要 ,采
用山红土和山基土 ,高肥为 3份山基土:1份山红土;中
肥为 1份山基土:1份山红土;低肥为 1份山基土:3份
山红土;定时记录空气和土壤的温度 、湿度和驯化过程
中实生苗变化。成活率采用定时分株综合判断记录;
新枝高度采用定时分株测量记录;对叶量采用定时定
点分株计数记录;生活力采用定时分株综合判断分级
(优 、良 、中 、差)记录。
3 实验结果分析
从2004年 4月 16日获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至
2004年 6月14日止 ,实验共计60 d。
3.1 条件控制结果分析
图1 土壤与空气温度关系图
图 2 土壤与空气湿度关系图
  驯化期间条件控制基本达到了实验设计的要求
(图1 、图 2)。
3.2 成活率变化分析
表1 统计描述
个体数 极差 最小 最大 总和 平均 标准误 标准差
高肥 9 1.00 0.00 1.00 6.00 0.6 667 0.1 382 0.41 473
中肥 9 1.00 0.00 1.00 5.36 0.5 956 0.1 351 0.40 519
低肥 9 1.00 0.00 1.00 5.28 0.5 867 0.1 261 0.37 842
中湿 9 1.00 0.00 1.00 5.33 0.5 927 0.1 353 0.40 579
高湿 9 1.00 0.00 1.00 5.87 0.6 519 0.1 314 0.39 409
弱光 9 1.00 0.00 1.00 6.33 0.7 037 0.1 359 0.40 782
中光 9 1.00 0.00 1.00 5.20 0.5 779 0.1 252 0.37 568
强光 9 1.00 0.00 1.00 4.67 0.5 186 0.1 643 0.49 300
  基本数据统计(表 1)显示 ,高肥高于中肥和低肥;
高湿高于中湿;弱光高于中光和强光。这是在中前期
前者成活率均较高的缘故。
图3 不同条件下成活率示意图
  不同条件下成活率变化图(图 3)显示 ,在中前期 ,
成活率高肥大于中肥和低肥 ,高湿大于中湿 ,弱光大于
中光和强光。
—60—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第 24 卷
表 2 差异性检验
N Nean Rank Chi-Square df Z Asymp.Sig
高肥 9 15.67
中肥 9 13.39 0.620   2 0.733
低肥 9 12.94
中湿 9 13.50
高湿 9 5.50 -3.492 0.000
弱光 9 13.00
中光 9 18.44 4.9595   2 0.082
强光 9 10.56
  差异性检验(表 2)显示 ,湿度对成活率变化有极显
著影响 ,其差异十分显著;不同肥力下和不同光照下差
异不显著。
表3 因子分析结果
球度检验
旋转后因子荷载表
Componenet
1 2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0.529
Bartlett s Test of Sphericity 254.244
df 28
Sig. 0.000
高肥 0.0840 0.539
中肥 0.737 0.674
低肥 0.754 0.651
中湿 0.714 0.699
高湿 0.870 0.491
弱光 0.896 0.440
中光 0.806 0.584
强光 0.444 0.895
  因子分析结果(表 3)显示成活率变化中 ,弱光 、高
湿、高肥 、中光为第一因子最有影响力的成分 ,强光为
第二因子最有影响力的成分。方差分析显示第一因子
占总方差的 96.112%,第二因子占总方差的 3.485%,二
者总计占 99.597%,能较全面反映所有信息。
可靠性分析显示Alpha 为0.992 4(标准 alpha 为
0.994),说明数据有很高的可靠性。
3.3 新枝高度分析
  从新枝高度与成活时间相对应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表4)可以看出 ,两者具极显著的相关性 ,因而新枝高
度分析能反映驯化中的各种因子。
差异性检验显示 ,不同肥力下 ,新枝高度有显著差
异(显著度为0.042);不同湿度下和不同光照下 ,新枝高
度无显著差异(显著度分别为0.091、0.264)。
表4 相关性分析
N Pearson Correlation Sig.(2-taile)
高肥 25 0.914 0.000
中肥 25 0.936 0.000
低肥 25 0.946 0.000
中湿 45 0.961 0.000
高湿 30 0.952 0.000
弱光 30 0.946 0.000
中光 30 0.966 0.000
强光 15 0.783 0.0001
  因子分析(球度检验显著度为0.000)显示 ,新枝高
度主要受3个主要因子控制 ,占总方差的99.333%;弱
光 、高湿 、低肥为第一因子最有影响力的成分(旋转后
因子荷载表(下简称因子表)中分别为 0.760、0.720、
0.703),中肥力为第二因子最有影响力的成分(因子表
中为0.736),强光为第三因子最有影响力的成分(因子
表中为0.707)。
3.4 叶量分析
从叶量与成活时间相对应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得到
叶量与成活时间相关系数均大于 0.859 ,两者具极显著
的相关性 ,因而叶量的分析能反映驯化中的各种因子。
差异性检验显示 ,不同肥力下 ,叶量无显著差异
(显著度为 0.562);不同湿度下 ,叶量无显著差异(显著
度为0.101);不同光照下 ,叶量有显著差异(显著度为
0.023);
因子分析(球度检验显著度为 0.000)显示 ,叶量主
要受2个主要因子控制 ,占总方差的97.835 ,弱光 、中肥
为第一因子最有影响力的成分(因子表中均为 0.868)。
高肥 、高湿为第二因子最有影响力的成分(因子表中分
别为0.868、0.820)。
3.5 生活力变化分析
从生活力变化与成活率变化的相关分析得到生活
力变化与成活率变化相关系数均大于 0.735 ,两者具显
著的相关性 ,因而生活力变化的分析能反映驯化中的
各种因子。
差异性检验显示 ,不同肥力下 ,生活力变化无显著
差异(显著度为0.266);不同湿度下 ,生活力变化无显著
差异(显著度为0.157);不同光照下 ,生活力变化有显著
差异(显著度为 0.042)。
—61—
第 4期               汪建云等:西域青荚叶实生苗驯化的初步研究                 
4 结果和讨论
(1)适当条件下 ,西域青荚叶的驯化是完全可行
的 ,本实验成活率变化统计描述和不同条件下成活率
变化图显示成活率均为100%;
(2)成活率变化统计结果和不同条件下成活率变
化图显示 ,在中前期 ,成活率高肥高于中肥和低肥 ,高
湿高于中湿 ,弱光高于中光和强光。
(3)统计分析显示 ,湿度对成活率变化有极显著影
响;弱光 、高湿 、高肥、中光 、强光是成活率变化中最有
影响的因子成分;
(4)统计分析显示 ,新枝高度统计分析能反映驯化
中的各种因子;不同肥力下 ,新枝高度有显著差异;弱
光、高湿 、低肥 、中肥是新枝高度中最有影响的因子成
分;
(5)统计分析显示 ,叶量分析能反映驯化中的各种
因子;不同光照下 ,叶量有显著差异;弱光 、中肥 、高肥、
高湿是叶量中最有影响的因子成分;
(6)统计分析显示 ,生活力变化分析能反映驯化中
的各种因子;不同光照下 ,生活力变化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 ,西域青荚叶的驯化成活是各种环境因
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与原生环境相似的适当的光照
(弱 、中光)、湿度(高 、中湿度)、土壤肥力(高 、中肥力)是
有助于驯化成活的环境因素。
  说明:(1)本实验采用小样本 ,与大样本相比虽还存
在一定误差 ,但已能正确反映驯化过程中的各种环境
因素与驯化成活率之间的关系;(2)本次实验采用统计
分析中的差异性分析 、因子分析 、相关性分析 、可靠性
分析和传统数据比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 ,可为类似实
验统计及分析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1]  陈炳华.观赏实验两相宜-青荚叶.植物杂志[ J] .2002(1):31.
[ 2]  中科院植物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二册)[ 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72.
[ 3]  熊子仙.云南资源植物学[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
[ 4]  周云龙.植物生物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 5]  李春喜.生物统计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 6]  胡文光.中国植物志(第 56)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0.
(上接第48页)
[ 2]  Beckmann S., Geiger H.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s[ J] .Phytochemis-
try ,1968(7):1667-1671.
[ 3]  Gadek PA.,Quinn CJ.Biflavomes of Taxodiaccac[ J] .Biochem Syst Ecol ,
1989,17(5):356-372.
[ 4]  刘维莞 ,杨晓茹,屠治本 ,等.水杉总黄酮抗实验性心肌肥厚及抑制
心室C-Fos蛋白表达的作用[ J] .中草药, 2001 ,32(4):329-332.
[ 5]  程 红,刘维莞,陈 翔.水杉总黄酮抗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 J] .湖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9 ,20(1):28-29.
[ 6]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第二
版)[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3.
[ 7]  [ 美] K.R.马卡姆著.黄酮类化合物结构鉴定技术[M] .北京:科学
出版社 ,1990.22.
[ 8]  王成莲 ,刘 莉.比色法测定抗坏血酸体系产生的定量·OH自由基
[ 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989, 16(6):473-475.
[ 9]  王爱国 ,罗广华.植物的超氧物自由基与羟胺反应的定量关系[ J] .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90,(6):55-57.
[ 10]  [ 英] J.B.哈本.黄酮类化合物[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3.51-
62.
[ 11]  姚新生.天然药物化学(第二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
206-214.
[ 12]  翁德宝 ,汪海峰 ,翁佳颖.普通鸡冠花序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 J] .植物学通报 ,2000,17(6):565-568.
[ 13]  于守洋 ,王雅凌,余永龙.营养科学与保健食品[M] .哈尔滨:黑龙
江人民出版社, 1996.162-167, 184-186.
—62—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第 24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