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麻黄与老鹳草配伍前后有效成分提出率



全 文 :[收稿日期] 20111130(002)
[第一作者] 薛强强,硕士研究生,从事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及新药开发,Tel:0351-4690143
[通讯作者] * 杨官娥,教授,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研究,Tel:
0351-4690143,E-mail:yangguane@ hotmail. com
麻黄与老鹳草配伍前后有效成分提出率
薛强强,许宁宁,张守元,杨官娥 *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太原 030001)
[摘要] 目的:考察麻黄与老鹳草配伍前后主要活性成分盐酸麻黄碱和没食子酸提出率的变化,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增
效作用机制。方法:以盐酸麻黄碱和没食子酸为指标,HPLC 测定含量,采用正交试验法优选配伍前后提取工艺。结果:麻黄
配伍后盐酸麻黄碱的提出率分别为 5. 136,5. 485 mg·g - 1,老鹳草配伍前后没食子酸的提出率分别为 1. 352,1. 564 mg·g - 1。结
论:麻黄和老鹳草配伍前后盐酸麻黄碱、没食子酸提出率均增加,为两药配伍使用增效作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 麻黄;老鹳草;正交试验;盐酸麻黄碱;没食子酸
[中图分类号] R283.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903(2012)08-0050-05
Extract Rate of Active Ingredient before and after Compatibility of
Ephedrae sinica and Erodium stephanianum
XUE Qiang-qiang,XU Ning-ning,ZHANG Shou-yuan,YANG Guan-e*
(College of Pharmacy,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Taiyuan 03000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hange of extract rate of main active ingredient before and after
compatibility of Ephedrae sinica and Erodium stephanianum, such as ephedrina hydrochloridum and galic acid,
and explore synergistic effect mechanism when compatibility of this two medicines. Method:Taking the contents of
ephedrina hydrochloridum and galic acid as indexes,before and after compatibility,optimum extraction technology
was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test and HPLC was adopted to determine the content of each index components.
Result:Before and after compatibility,Extract rates of ephedrina hydrochloridum from E. sinica were 5. 136,
5. 485 mg· g - 1,extract rates of galic acid from E. stephanianum were 1. 352,1. 564 mg· g - 1 . Conclusion:
After compatibility of E. sinica and E. Stephanianum,extract rate of ephedrina hydrochloridum and galic acid
increased respectively. It provided basis for synergistic effect when two medicines were companied with each other.
[Key words] Ephedrae sinica;Erodium stephanianum; orthogonal test; ephedrina hydrochloridum;
galic acid
麻鹳颗粒处方来源于山西省中医院多年临床验
方,由麻黄、老鹳草等 5 味中药组成,具有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解毒止痛的功效,用于风湿痹
痛、关节疼痛、跌扑损伤、筋骨酸痛、疮疡肿毒等风湿
性疾病。方中麻黄以盐酸麻黄碱为主要有效成分,
常用作治疗风湿病的辅助药[1],老鹳草以没食子酸
为主要有效成分,具有镇痛活性,用于风湿病辅助治
疗[2-4]。本文采用正交实验法,以麻黄、老鹳草 2 味
药材配伍前后盐酸麻黄碱和没食子酸含量为指标,
研究麻黄与老鹳草配伍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盐酸麻黄
碱和没食子酸提出率,探讨两药配伍使用的增效作
用机制。
1 材料
LC-10ATvp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 ,
RPL-C2000 型恒温柱箱(大连日普利科技仪器有限
公司) ,TU-1901 型双光束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北京普析) ,DZF-6021 型真空干燥箱(上海一恒科
技有限公司)。
·05·
第 18 卷第 8 期
2012 年 4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8,No. 8
Apr.,2012
DOI:10.13422/j.cnki.syfjx.2012.08.013
盐酸麻黄碱(批号 71241-200506)、没食子酸
(批号 110831-200803)对照品均购于中国药品生物
制品检定所,甲醇、乙腈、三乙胺为色谱纯,其余试剂
为分析纯。
麻黄、老鹳草药材均购自山西华阳药业公司,由
山西医科大学药学院白云娥教授分别鉴定为草麻黄
Ephedra sinica Stapf 和 牦 牛 儿 苗 Erodium
stephanianum Willd,符合 2010 年版《中国药典》有关
规定。
2 方法与结果
2. 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 1. 1 麻黄单独提取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麻
黄药材 25 g,按表 1 安排回流提取,合并滤液,减压
浓缩至相对密度 1. 30 ~ 1. 35 (50 ℃)的稠膏,真空
(50 ℃,- 0. 08 MPa)干燥,研磨粉碎,得麻黄提取
物。取 0. 15 g 提取物,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
精密加入 0. 1%盐酸-甲醇溶液 25 mL,称定质量,超
声处理 20 min,放冷,用 0. 1%盐酸-甲醇溶液补足减
失的质量,摇匀,微孔滤膜滤过,得麻黄单独提取供
试品溶液。其中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
及提取次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 4 因素 3 水平
作 L9(3)
4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因素水平见
表 1。
表 1 麻黄提取工艺因素水平
水平
A 乙醇体积
分数 /%
B 溶剂量
/倍
C 提取时间
/ h
D 提取数
/次
1 20 6 1 1
2 40 8 1. 5 2
3 60 10 2 3
2. 1. 2 老鹳草单独提取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称取
老鹳草药材 25 g,按表 2 安排回流提取,同 2. 1. 1 项
下方法制成提取物。取 0. 1 g 上述提取物,精密称
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 50% 甲醇溶液 50
mL,称定质量,超声处理 20 min,放冷,50% 甲醇溶
液补足减失的质量,摇匀,微孔滤膜滤过,得老鹳草
单独提取供试品溶液。其中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
量、提取时间及提取次数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 4
因素 3 水平作 L9(3)
4 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
因素水平见表 2。
2. 1. 3 麻黄、老鹳草混合提取供试品溶液的制
备 分别称取麻黄和老鹳草各 25 g,按优选的工艺
回流提取,同 2. 1. 1 项下方法制成提取物。取
0. 25 g混合提取物,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
密加入 0. 1%盐酸-甲醇溶液 25 mL,称定质量,超声
处理 20 min,放冷,用 0. 1%盐酸-甲醇溶液补足减失
的质量,摇匀,微孔滤膜滤过,得测定盐酸麻黄碱的
混合提取供试品溶液。取 0. 25 g 混合提取物,精密
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 50%甲醇 50 mL,
称定质量,超声处理 20 min,放冷,50%甲醇补足减
失的质量,摇匀,微孔滤膜滤过,得测定没食子酸的
混合提取供试品溶液。
表 2 老鹳草提取工艺因素水平
水平
A 乙醇体积
分数 /%
B 溶剂量
/倍
C 提取时间
/ h
D 提取数
/次
1 0 8 1 1
2 20 10 1. 5 2
3 40 12 2 3
2. 1. 4 阴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麻黄单
独提取物 0. 15 g,按 2. 1. 1 项下方法制得测定没食
子酸的阴性对照液;精密称取老鹳草单独提取物
0. 1 g,按 2. 1. 2 项下方法制得测定盐酸麻黄碱阴性
对照液。
2. 2 麻黄碱的含量测定
2. 2. 1 色谱条件 Dikma Diamonsil C18 色谱柱
(4. 6 mm × 250 mm,5 μm) ,流动相 1%磷酸溶液(含
0. 4%三乙胺)-乙腈(91∶ 9) ,流速 1. 0 mL·min - 1,检
测波长 212 nm,柱温 35 ℃。阴性样品对盐酸麻黄
碱测定无干扰,见图 1。
2. 2.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盐酸麻黄碱对
照品 25 mg,置 50 mL 量瓶中,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
度,摇匀,即得(含盐酸麻黄碱 500 mg·L - 1)。
2. 2. 3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1,2,3,4,5 mL,加 0. 1% 盐酸-甲醇溶液定容至
10 mL,得系列质量浓度的对照品溶液,依次吸取
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依法测定,得回归方程 Y =
30 144. 8X + 4 508 182. 6(r = 0. 999 8) ,即盐酸麻黄
碱在 1 ~ 5 μg 线性关系良好。
2. 2. 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 150 mg·L - 1的盐酸
麻黄碱对照品溶液 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连续进
样 5 次,RSD 1. 42%,表明分析方法精密度良好。
2. 2. 5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 0,
2,4,6,12,24 h 进样 20 μL,测定盐酸麻黄碱的峰
面积,结果 RSD 1. 69%,表明供试品溶液在 24 h 内
稳定。
2. 2. 6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次样品 5 份,
按照 2. 1. 1 项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 2. 2. 1 色谱
条件测定盐酸麻黄碱的含量,结果 RSD 1. 19%,表
·15·
薛强强,等:麻黄与老鹳草配伍前后有效成分提出率
A. 对照品;B. 麻黄单独提取供试品;C. 混合提取供试品;
D. 缺麻黄阴性样品;1. 盐酸麻黄碱
图 1 麻黄 HPLC
明重复性良好。
2. 2. 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 6 份已知含量
的麻黄药材 25 g,分别按 2. 1. 1 项下最优条件制备
麻黄单独提取物,精密称取麻黄单独提取物 0. 15 g,
精密加入一定量的盐酸麻黄碱对照品,按照 2. 1. 1
项下方法处理样品并测定盐酸麻黄碱含量,结果见
表 3。
表 3 盐酸麻黄碱加样回收率试验
样品中含量
/mg
加入量
/mg
测得量
/mg
加样回
收率 /%
平均加样
回收率 /%
RSD
/%
4. 234 2. 4 6. 532 98. 45
4. 316 2. 4 6. 824 101. 61
4. 406 2. 4 6. 901 101. 40
100. 08 1. 44
4. 653 2. 4 6. 973 98. 87
4. 698 2. 4 7. 030 99. 04
4. 759 2. 4 7. 240 101. 13
2. 3 没食子酸的含量测定
2. 3. 1 色谱条件 Dikma Diamonsil C18色谱柱(4. 6
mm × 250 mm,5 μm) ,流动相乙腈(A)-0. 1% 磷酸
溶液(B)梯度洗脱[9],洗脱程序 0 ~ 15 min 2% A,
15 ~ 25 min 10% A,25 ~ 35 min 15% A,35 ~ 45 min
30% A,45 min 50% A;流速 1. 0 mL·min - 1,检测波
长 274 nm,柱温 30 ℃,阴性对照无干扰。见图 2。
2. 3. 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没食子酸对
A. 对照品;B. 老鹳草单独提取供试品;
C. 混合提取供试品;D. 缺老鹳草阴性样品;1. 没食子酸
图 2 老鹳草 HPLC
照品 10. 5 mg,置 100 mL 量瓶中,甲醇溶解并稀释
至刻度,摇匀,然后取上述溶液 25 mL,甲醇定容至
50 mL,摇匀,即得(含没食子酸 52. 5 mg·L - 1)。
2. 3. 3 线性关系考察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
0. 5,1,2,4,8 mL,加甲醇定容至 10 mL,得系列质量浓
度的对照品溶液,依次吸取 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
依法测定,得回归方程 Y = 55 364X + 7 005. 9(r =
0. 999 9) ,即没食子酸进样量在 0. 052 5 ~ 0. 840 0
μg 线性关系良好。
2. 3. 4 精密度试验 精密吸取 10. 5 mg·L - 1没食
子酸对照品溶液 2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连续进样
5 次,结果 RSD 1. 64%,表明分析方法精密度良好。
2. 3. 5 稳定性试验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 0,
2,4,6,12,24 h 进样 20 μL,测定没食子酸的峰面
积,结果 RSD 1. 07%,表明供试品溶液在 24 h 内
稳定。
2. 3. 6 重复性试验 精密称取同一批次样品 5 份,
按照 2. 1. 2 项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按 2. 3. 1 色谱
条件测定没食子酸的含量,结果 RSD 1. 2%,表明重
复性良好。
2. 3. 7 加样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 6 份已知含量
的老鹳草药材 25 g,分别按 2. 1. 2 项下最优条件制
备老鹳草单独提取物,精密称取老鹳草单独提取物
0. 1 g,精密加入一定量的没食子酸对照品,按照
2. 1. 2 项下方法处理样品并测定没食子酸含量,结
果见表 4。
·25·
第 18 卷第 8 期
2012 年 4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8,No. 8
Apr.,2012
表 4 没食子酸加样回收率试验
样品中含量
/mg
加入量
/mg
测得量
/mg
加样回
收率 /%
平均加样
回收率 /%
RSD
/%
0. 724 0. 735 1. 440 99. 53
0. 742 0. 735 1. 463 98. 18
0. 744 0. 735 1. 482 100. 49
99. 50 0. 78
0. 754 0. 735 1. 484 99. 27
0. 756 0. 735 1. 487 99. 52
0. 764 0. 735 1. 499 100. 03
2. 4 样品含量测定
2. 4. 1 麻黄 采用 L9(3)
4 正交表安排试验,按
2. 1. 1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测定盐酸麻
黄碱含量,计算提出率,试验结果及分析见表 5,6。
表 5 麻黄单独提取工艺正交试验安排
No. A B C D
盐酸麻黄碱提取率
/mg·g - 1
1 1 1 1 1 2. 794
2 1 2 2 2 4. 181
3 1 3 3 3 4. 991
4 2 1 2 3 5. 002
5 2 2 3 1 3. 566
6 2 3 1 2 4. 908
7 3 1 3 2 3. 402
8 3 2 1 3 4. 493
9 3 3 2 1 3. 444
K1 3. 989 3. 733 4. 065 3. 268
K2 4. 492 4. 080 4. 209 4. 163
K3 3. 780 4. 448 3. 986 4. 828
R 0. 712 0. 715 0. 223 1. 560
表 6 麻黄单独提取工艺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SS f F P
A 0. 805 2 10. 455
B 0. 767 2 9. 961
C(误差) 0. 077 2 1. 000
D 3. 678 2 47. 766 < 0. 05
各因素对盐酸麻黄碱提取量的影响程度为 D >
A > B > C,以极差最小的 C 因素为误差项进行方差
分析,表明 D 因素有显著性差异,故盐酸麻黄碱单
独提取工艺条件的最佳组合为 A2B3C2D3,即 10 倍
量 40%乙醇提取 3 次,每次 1. 5 h。
按照以上正交试验最佳工艺条件进行验证试
验,按 2. 1. 1 项下步骤制备 3 份样品供试品溶液,按
2. 2. 1 项下色谱条件测定盐酸麻黄碱含量,计算提
出率,结果平均提取率 5. 136 mg·g - 1,RSD 0. 97%。
2. 4. 2 老鹳草 采用 L9(3
4)正交表安排试验,按
2. 1. 2 项下方法制备供试品溶液,分别测定没食子
酸含量,结果及分析见表 7,8。
表 7 老鹳草单独提取工艺正交试验安排
No. A B C D
没食子酸提取率
/mg·g - 1
1 1 1 1 1 0. 892
2 1 2 2 2 0. 938
3 1 3 3 3 1. 356
4 2 1 2 3 1. 043
5 2 2 3 1 0. 647
6 2 3 1 2 0. 806
7 3 1 3 2 0. 667
8 3 2 1 3 0. 635
9 3 3 2 1 0. 441
K1 1. 062 0. 867 0. 778 0. 660
K2 0. 832 0. 740 0. 807 0. 804
K3 0. 581 0. 868 0. 890 1. 011
R 0. 481 0. 2 0. 112 0. 351
表 8 老鹳草单独提取工艺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SS f F P
A 0. 347 2 17. 350 > 0. 05
B 0. 033 2 1. 650 > 0. 05
C(误差) 0. 020 2 1. 000
D 0. 187 2 9. 350 > 0. 05
各因素对没食子酸提取量的影响程度为
A > D > B > C,以极差最小的 C 因素为误差项进地
的方差分析(表 6)表明 A,B,D 因素均无显著性差
异,老鹳草中没食子酸单独提取工艺条件的最佳组
合为 A1B3C3D3,即 12 倍量水提取 3 次,每次 2 h。
按照以上正交试验最佳工艺条件进行验证试
验,按 2. 1. 2 项下步骤制备 3 份样品供试品溶液,按
2. 3. 1 项下色谱条件测定没食子酸的含量,计算提
出率,结果平均提取率 1. 352 mg·g - 1,RSD 0. 25%,
说明工艺稳定。
2. 4. 3 麻黄与老鹳草配伍 由 2. 4. 1 可知麻黄最
佳提取工艺为 10 倍量 40% 乙醇提取 3 次,每次
1. 5 h,其中提取次数有显著性差异;由 2. 4. 2 可知
老鹳草最佳提取工艺为 12 倍量水提取 3 次,每次
2 h,影响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结合方中 2 味药材
·35·
薛强强,等:麻黄与老鹳草配伍前后有效成分提出率
的配伍关系及实际生产,混合提取最佳工艺为 10 倍
量 40%乙醇提取 3 次,每次 1. 5 h。
按 2. 1. 3 项下方法制备 3 批样品进行验证试
验,分别按 2. 2. 1 和 2. 3. 1 项下色谱条件测定盐酸
麻黄碱及没食子酸含量,计算混合提取物样品中盐
酸麻黄碱、没食子酸平均提出率分别为 5. 484,
1. 564 mg·g - 1,RSD 分别为 0. 69%,0. 89%。
3 讨论
在盐酸麻碱碱含量测定时,由于盐酸麻黄碱碱
性基团极易受 C18柱硅胶键合相表面残留的硅醇基
极性点影响,使 HPLC 峰拖尾,在流动相中加入
0. 4%三乙胺作扫尾剂[5],使峰形尖锐且对称。试
验中分别使用以下流动相:乙腈-0. 1% 磷酸(含
0. 1%三乙胺)水溶液(4 ∶ 96)[6],甲醇-0. 01 mol·
L - 1磷酸二氢钾(20 ∶ 80)[7],1%磷酸溶液(含 0. 4%
三乙胺)-乙腈(体积比 91∶ 9)[5];结果显示第 1 组流
动相分离度不好,第 2 组流动相所得色谱峰分离度
极差,第 3 组流动相所得色谱峰峰形对称,分离度良
好,可使盐酸麻黄碱与其他成分获得基线分离。在
样品提取中,分别使用甲醇-水(1 ∶ 1)溶液[6],0. 1%
盐酸-甲醇溶液,1. 44% 磷酸溶液[8]进行提取,结果
显示,0. 1%盐酸-甲醇溶液提取的样品含量最高,色
谱峰分离度也较好。
没食子酸含量测定时,在流动相选择中分别使
用甲醇-水(0. 025% H3PO4 ∶ 0. 025% KH2PO4)10 ∶
90[10],乙腈-0. 1% 磷酸溶液梯度洗脱[9],结果显示
第 1 组流动相分离度较低,峰形不对称;第 2 组流动
相色谱峰峰形对称,分离度良好,可使盐酸麻黄碱
与其他成分获得基线分离。在样品提取方法的选择
中,分别用 50%甲醇[6]和纯甲醇[10]进行提取,结果
显示 50%的甲醇提取的样品含量最高,色谱峰分离
度也较好。
麻黄配伍前后盐酸麻黄碱的提出率分别为
5. 136,5. 485 mg·g - 1,老鹳草配伍前后没食子酸的
提出率分别为 1. 352,1. 564 mg·g - 1。盐酸麻黄碱和
没食子酸的提出率配伍后均有所增加。可能因为盐
酸麻黄碱为碱性,单独提取呈游离状态[11],老鹳草
中没食子酸为酸性,单独提取为游离状态且易被氧
化[12],两药配伍后没食子酸与游离麻黄碱形成某种
络合物,并起到保护没食子酸的作用,从而使盐酸麻
黄碱与没食子酸的提出率增高。试验结果为探讨麻
黄、老鹳草配伍后的增效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但还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潘国华,孙晓如 . 国外对麻黄及其制剂的安全性评
价[J]. 药物警戒,2007,4(3) :111.
[2] 胡迎庆,刘岱琳,周运筹 . 老鹳草的抗炎镇痛活性
研究[J]. 西北药学杂志,2003,18(3) :113.
[3] 罗宏,尹海波 . 中药老鹳草的研究[J]. 长春中医药
大学学报,2010,26(2) :285.
[4] 金晴昊,崔京浩,郭建鹏 . 老鹳草的研究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9) :840.
[5] 曾宇,曾常青,管淑玉 . RP-HPLC 法测定轻身消胖
丸中盐酸麻黄碱的含量[J]. 广东药学院学报,
2007,23(3) :245,251.
[6] 祝婧,钟凌云,龚千峰,等 . RP-HPLC 法测定麻黄及
其炮制品中盐酸麻黄碱[J]. 中草药,2009,40
(4) :580.
[7] 周日笑,肖晓兰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盐酸麻黄碱
滴鼻液的含量[J]. 今日药学,2009,19(11) :53.
[8] 中国药典 . 一部[S]. 2010:300.
[9] 金欣,王锋,姚岚,等 . HPLC 测定野老鹳草中没食
子酸 和 鞣 花 酸 的 总 量[J]. 中 成 药,2010, 32
(7) :1172.
[10] 柏冬,雷海民 . 基于 CAM 模型老鹳草活性物质制备
工艺研究 I[D]. 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11] 李俐,陈坚 . 麻黄生物碱提取工艺改进[J]. 新疆医
科大学学报,2003,26(6) :539.
[12] 胡文军,张鑫,熊敏娟 . 青果中没食子酸提取工艺
的研究[J]. 广州医高专学报,1999,22(2) :118.
[责任编辑 仝燕]
·45·
第 18 卷第 8 期
2012 年 4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 18,No. 8
Apr.,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