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宁南山区旱作农田薯豆复合种植用养稳产栽培技术研究



全 文 :宁南山区旱作农田薯豆复合种植
用养稳产栽培技术研究
赵国杰 , 刘东海
(宁夏西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西吉 756200)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092 (200)03-0178-03
1 用养稳产栽培技术的产生
宁夏南部山区 (以上简称宁南山区)包括固原
地区的西吉 、海源 、 固原 、彭阳 、 隆德 、泾源及银
南地区的盐池 、 同心等 8 个县 , 总土地面积
30445.3 km2 , 占宁夏全区土地面积的 58.8%, 人
均土地 1.4 hm2 , 土层深厚 , 肥力适当 , 土壤有机
质含量在 1%~ 2%, 年平均降水量 380 mm 左右 ,
且主要集中在 7 、 8 、 9 三个月 , 占全年降水的
65%, 年干燥度 1.5 ~ 1.7 , 年均温 5.6 ~ 7.8 ℃,
无霜期107 ~ 125 d。
该区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是 “旱” 与 “薄” ,
旱灾发生频率高达 64%, 用地与养地的互相矛盾 ,
造成土壤贫瘠。旱灾使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 , 土
壤培肥不当 , 重用轻养 , 造成农作物不能持续稳产
和增产。因此 , 实现粮食稳产保收是该区农业生产
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 , 笔者从现有的主栽作物的
种植结构和种植技术入手 , 通过合理搭配 , 科学种
 本文是 UNDP-CPR/91/ 114项目的部分内容
 收稿日期:1999-12-15
植 , 使之趋利避害 , 扬长避短 , 实现用地与养地相
结合 , 达到了稳产增产的目的 。自 1989 年开始 ,
以西吉县旱作农田生态条件 、生产状况为依据进行
实地调查和分析研究 , 在大量试验示范基础上 , 总
结制定出旱作农田用养稳产栽培技术 , 即采用养田
作物豆类 (豌豆或蚕虫)与高产稳产作物马铃薯按
例建立复合群体的科学种植法及配套技术 。它能充
分利用其生长过程中的空间差 、 时间差 , 提高土地
光 、热 、水 、气 、 肥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率 、 营养
差 , 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限度的产出的一种精耕
细作 、 集约经营的耕作技术 。
2 用养稳产栽培的技术基础
2.1 理论依据
马铃薯豆类复合种植的理论依据是植物群落组
成理论 , 植物群落具有空间上的成层性和时间上的
演替性两大特点 , 这些特点是植物在自然界长期选
择的结果 , 这种群落体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 而薯
豆复合群体则是人们干预的产物 , 在薯豆复合群体
中 , 存在着水分 、 养分的竞争与互补及时间上的竞
促块茎膨大 。秋薯要充分利用生育后期的有效光
温 , 不可过早收获 , 遇轻霜茎叶稍有冻害 , 不必即
行抢收 。回温后 , 在 4 ℃以上块茎仍可继续膨大 ,
待霜冻死苗后 4 d收获为好 , 但也要防止低温冻伤
薯块 , 特别是作留种用薯更应注意 。
6 秋繁种春播 , 种性退化减轻 , 节本高产
我们在研究秋播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的同时 ,
还进行了春播马铃薯不同种源的对比试验。试验表
明 , 高山秋繁种春播的单产与从东北当年调入种相
当 , 产量之间差异不显著 , 比本地春繁种再春播的
增产58.95%~ 112.06%, 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这说明高山秋繁种保持了良种种性 , 具有明显的产
量优势 。为普及马铃薯良种 , 可采取从北方调入少
量原种 , 在高山春播种植收获后进行秋繁留种 , 是
一条就近解决种源 , 减轻种性退化 , 扩大马铃薯生
产 , 提高良种覆盖率 , 节省农本 , 增加农民收入的
有效措施。
·178· 中国马铃薯 , 第 14卷 , 第 3期 , 2000
争与互补 , 人为地利用栽培技术进行竞争上的协调
和统一 , 才能发挥薯豆复合种植的生产优势 。
2.2 增产因素分析
2.2.1 充分利用生产季节 , 提高了光热资源的利
用率
豆类单作 , 不能充分利用 7 月份后的光热资
源 , 马铃薯单作又不能合理利用 7月份以前的光热
资源 。薯豆复合种植后 , 实现了作物种植制度上的
一熟变二熟 , 使 4月份以后的光热资源都能得到充
分利用 , 试验研究表明 , 豌豆 、马铃薯复合种植比
单种豌豆生育期延长 62 d , ≥10 ℃积温 、 日照时
数和降水消耗量分别增加 1043 ℃、 400 h和 188.8
mm , 利用率依次提高 33.5 、 15.92 和 39.5 个百分
点。马铃薯 、蚕豆复合种植 , 在薯带 30 cm 处 , 透
光率 10 时为 25.7%、 16 时为 20.8%, 比单作低
2.6%和 1.6%。豆带 50 cm 处透光率 10 时为
17.4%、 16时为 15.7%, 比单作低 2.1%和 4%,
马铃薯 、 豆类复合种植后单位面积上物种增多 , 密
度增加 , 露光减少 , 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
2.2.2 改善了作物田间结构 , 发挥了边行优势的
增产效应
薯豆复合种植后 , 在田间 , 整个生育期全形成
高矮不同的带状结构。与单一作物的平面结构相
比 , 使通风 、受光得到了改善 , 前期豆类群体内温
湿度高低适宜 , 通风透光条件优越 , CO2供给水平
较高 , 有利于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效果 。据测
定 , 马铃薯 、豌豆复合种植 , 豌豆边行与单作内行
相比 , 距地面 30 cm处 , 温度提高 1.4 ℃, 湿度降
低1.4%, 风速加大 0.13 m/ s , CO2 浓度提高 55.7
mg/kg , 植株分枝增多0.3个 , 单株结荚数增多 3.2
个 , 单荚粒数增多 1.9粒 , 百粒重提高 4.5 g , 单
株籽粒产量提高 2.2 g , 豆类收获后 , 田间又变成
宽窄行种植的马铃薯 , 田间物候综合状况的改善 ,
加之豆茬的 “边际映射效应” 在马铃薯生产中后期
也能较充分地发挥边际效应的增产作用 , 一般单株
结薯数比单作多 0.36个 , 大 、 中薯数量比率提高
5.7%, 单株鲜薯生产能力提高 28.7 g 。
2.2.3 提高了能量转化率
薯豆复合种植显著提高了能量的转化率 。豌
豆 、马铃薯复合系统内光能利用率达 0.51%, 比
单种豌豆提高了 51.5%, 马铃薯 、 蚕豆复合种植 ,
光能利用率达到 0.96%, 比单作马铃薯 、 蚕豆分
别提高 6.61%和 92.1%, 人工辅助能投产比 , 马
铃薯 、 豌豆复合种植为 1∶1.98 , 马铃薯 、 蚕豆复
合种植为 1∶4.48 , 平均比单种马铃薯高 2.2%, 比
单种蚕豆高 57.1%, 比单种豌豆高 79.31%。
2.2.4 充分利用土壤 , 提高土地利用率
豆类与马铃薯具有不同的根系特点 , 豆类根系
深 , 马铃薯则较浅 , 分布的范围大小也不同。因
此 , 二者吸收土壤水分 、 养分的部位 、 时间 、 数
量 、养分种类也不尽一致 , 将它们二者复合种植 ,
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 提高土地利用
率 。经试验 , 豌豆 、马铃薯复合种植土地当量值为
1.13 , 马铃薯 、 蚕豆复合种植土地当量值为 1.32 ,
土地利用率分别提高 13%和 32%。
2.2.5 发挥豆茬优势 , 实现土地的用养结合
用地是目的 , 养地是手段 , 寓养于用 。用地与
养地结合是本耕作制体系的突出特点 。豌豆 、 蚕豆
类具有固氮性 , 加这凋落的叶 、 残茬等生物量的农
田归还 , 因此茬口肥力水平高 , 而马铃薯生产潜力
大 , 水肥要求高 , 是一种耗地作物 , 二者合理套
种 , 就能发挥豆茬的肥田效应 , 能够有效地实现土
地的用养结合和农田的短期就地带状轮作 , 减少病
虫害的发生 , 提高农田的持续产出效益 。经测定 ,
薯豆套种茬 , 下年作物播种前耕层土壤速效氮较马
铃薯单作茬提高 48.4%, 下年作物单产较单作提
高 36.5%。
2.3 适宜区域
薯豆复合种植适宜在黄土丘陵区以及半
干旱和阴湿易旱的雨养农业区推广种植。气候因子
指标为:年平均温度 5 ℃, ≥10 ℃的有效积温
1900 ℃,年日照时数 2300 h以上 , 海拔 2000 m 以
下 , 无霜期115 d左右 , 年降雨量在 400 mm 以上的
地区。     
3 用养稳产栽培技术规程
3.1 选地
选择比较平坦 、保水 、 保肥 、保土的田块 , 以
小麦 、莜麦 、 胡麻 、糜谷茬为好 , 其轮作方式为:
豆薯复合种植田※小麦※胡麻 、 糜谷※薯豆复合种
植田。
3.2 整地
前作收获后 , 尽早深翻灭茬 , 耕深 20 cm 以
上 , 白露前后浅耕收墒 , 冬春打碾保墒提墒。
·179·宁南山区旱作农田薯豆复合种植用养稳产栽培技术研究———赵国杰 , 刘东海
3.3 秋施肥
结合最后一次秋耕收墒 , 每公顷施优质农家肥
45 ~ 60 t , 施含纯氮 69 ~ 103.5 kg 的尿素或碳铵 ,
含五氧化二磷 72 ~ 90 kg 的过磷酸钙 。
3.4 品种选择
马铃薯选用中晚熟品种宁薯 4号 、 青薯 168 、
大白花等 。豌豆选用早熟矮秆的北京 5号 , 蚕豆选
用抗旱 、 早熟丰产的青蚕 3号 、 农 17号 、 临夏大
蚕等品种 , 选择的品种要求净 、 纯 、 饱 、 无病虫
害。
3.5 种植规格
豌豆 、马铃薯的带间比为 50∶50 cm , 豌豆 、 马
铃薯各种两行 , 即种两行 (犁)豌豆 、 种两行
(犁)马铃薯 , 豌豆播量 150 ~ 180 kg/hm2 , 保苗 78
万~ 90万株/hm2 , 马铃薯株距 35 cm , 保苗6.15万
株/hm2 。马铃薯 、蚕豆复合种植带比 60∶20 cm , 即
马铃薯种两行 (犁), 蚕豆种 1行 (犁), 蚕豆株距
8 ~ 10 cm , 保苗12万~ 15万株/hm2 。
3.6 适期播种
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和用工 , 减少对豆苗的损
坏 , 生产上将豆类和马铃薯在适宜的播期内适当推
迟豆类播期和提前马铃薯播期 , 一般于 3月 25 日
至4月 5日播种较为适宜。
3.7 带好种肥
豆类 、马铃薯复合种植 , 种肥以氮磷配合 , 豆
带播种时顺梨沟施普磷 195 kg/hm2 或三料磷肥 60
kg/hm2 , 薯带于播种时顺犁沟施碳铵195 kg/hm2 或
尿素 75 kg/hm2 。
3.8 田间管理
豆类:苗期除草松土一次 , 豌豆 7月上旬成熟
后及时收获 , 拉运上场。
马铃薯:豌豆收获后及时进行中耕培土 , 结合
中耕培土 , 追施尿素 75 ~ 150 kg/hm2 。
4 试验示范结果分析
4.1 增产效果及效益
豌豆 、马铃薯是西吉县的两大优势作物 , 产量
稳 , 品质优 , 价格高 。1990 ~ 1992年薯豆套种示范
田 , 豌豆单产达 1086 ~ 1500 kg/hm2 , 马铃薯产鲜
薯 15000 kg/hm2 以上 , 合计单产 4050 ~ 4500 kg/
hm2 , 产值可达 3900 ~ 4500元/hm2 , 比单作马铃薯
每公顷增加产值 1500元以上 , 比单作豌豆增加产
值 1650 元以上 , 较大田主栽作物小麦增产粮
食 2550 ~ 3000 kg/hm2 , 增产值 1950 ~ 2400 元/
hm2 。   
1993年全县雨水合节 , 分布在不同类型区的
40个农业科技示范点 , 示范种植马铃豌豆套种 249
hm2 , 平均单产达 5407.5 kg/hm2 , 分别比单作豌豆
和单作马铃薯增产 19.56%和 27%。1992年西吉县
遇到罕见的旱灾 , 年降雨量较常年少 60 mm , 在夏
粮几乎绝收的情况下 , 三合乡示范种植的 73 hm2
薯豆套种田 , 平均单产为 5256 kg/hm2 , 分别比单
作豌豆和单作马铃薯增产 68.6%和 37.2%。
4.2 推广现状
由于旱作农田薯豆复合种植用养稳产栽培技术
是一项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 旱涝保收的 “双保险”
栽培技术 , 所以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和各级农业部
门的高度重视。西吉县从 1993年开始大面积进行
推广。自1993年至1998年 , 西吉县面向全县 26个
乡镇累计推广面积达1.48万hm2 , 随着西吉县支柱
产业淀粉业的兴起 , 预计今后推广面积将会逐年扩
大 。
5 结论与讨论
a.本项研究根据旱作农田的生态条件和生产
现状建立的用地与养地相结合 , 夏秋作物相配合的
抗旱稳产增产的栽培技术 , 为旱作农业区农田用养
相协调和大面积增产粮食 , 创出了新路。
b.该项目适宜广大的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
c.该项目技术的关键是适时播种 , 确定合理
的带比 , 确保适宜的密度。
d.本项技术在不同地区应用时 , 应考虑当地
的生态条件 、生产条件和种植习惯 , 对作物类型 、
品种等因地制宜加以调整 , 对其配套技术不断地研
究 、改进和完善 , 以使该项技术在旱作农田上发挥
更大的肥田增产作用。
更正:本利 2000年 2期 125页第 37行还原糖含量为 0.11%, 特此更正。
·180· 中国马铃薯 , 第 14卷 , 第 3期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