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驳骨丹的生药学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09-07-11; 修订日期:2009-05-23
基金项目:广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导师课题 , (No.Y2007090)
作者简介:陈 青(1961-),女(汉族),福建樟浦人 ,现任广西中医学院实
验师 ,主要从事形态学实验技术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蔡 毅(1962-), 男(汉族),广西南宁人 , 现任广西中医
学院教授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生药学研究工作.
驳骨丹的生药学研究
陈 青 , 苏 玲 , 朱 华 , 朱意麟 , 蔡 毅*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 为驳骨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驳骨丹的原植物形态 、性状 、显微结构 、理化性质。结
果 驳骨丹显微的结构特点有:根次生构造不明显 ,皮层有气室;茎表皮细胞处晶细胞常见 , 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可见皮
孔。叶主脉维管束呈浅槽型 , 上表皮外被角质层 ,气孔 、腺鳞常见 , 上 、下表皮均含有长圆形或棒状钟乳体的晶细胞;粉末
可见腺鳞 、钟乳体 、石细胞 、纤维束 、螺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 、厚壁细胞等。薄层色谱中可见 6个斑点 ,紫外灯下除 1个
斑点是黄色荧光外 , 其他均为鲜红色荧光。驳骨丹共检测出 37个色谱峰 , 初步鉴定了其中的 26个化合物 , 鉴定率为
70.27%。在已鉴定出的驳骨丹挥发油成分各组分中 , 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植物醇(含 39.70%)、植物酮(含
4.75%)、1-辛烯 -3-醇(含 2.84%)、广藿香醇(含 2.74%)等。结论 以上研究对驳骨丹有生药学意义。
关键词:驳骨丹; 生药学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4-0896-02
  驳骨丹 , 又称裹篱樵 、接骨草 、小驳骨(《南宁市药物志》)、驳
骨消 、小接骨(《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等 , 为爵床科驳骨草属植物
驳骨丹 GendarussavulgarisNees的全草 ,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 、广
东 、海南等省。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苗如竹节 , 出广西…… ”。
该药具有祛风湿 , 散淤血 , 续筋骨的作用 , 主治风湿痹痛 、月经不
调 、产后腹痛 、跌打肿痛 、骨折 [ 1] 。民间常取鲜品捣烂 ,或用酒调
后热敷患处。现代研究表明 , 其叶含 β -谷甾醇(β -sitosterol),
根含生物碱爵床脂素(justicin)和挥发油 [ 1] , 目前只有临床应
用 [ 2] 、栽培 [ 3, 4]和成分 [ 5]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驳骨丹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前景 ,但有关质量标准研究
的内容相对简单 , 科学性不强。为此 , 我们拟进行生药学鉴别方
面的研究 , 为驳骨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材 驳骨丹 , 采自广西中医学院药用植物园 ,经广西中医
学院中药鉴定教研室蔡毅教授鉴定其为爵床科植物驳骨丹 Gen-
darussavulgarisNees的全草。
1.2 仪器 切片机 , MICROM公司(型号:HM355S);显微镜 , O-
LYMPUS公司 (型号:CX31RBSF);摊片烤片机 ,湖北阳光医疗器
械有限责任公司(型号:YG-280KX);气相质谱联用仪 , 美国安
捷伦公司(型号:6890N-5973N);挥发油提取器;超声仪 , 必能
信超声(上海)有限公司(型号:SB3200)。
1.3 试剂 TO型生物制片透明剂 、二甲苯 、无水乙醇 、冰醋酸 、番
红 、亮绿 、石油醚 、甲醇 、苯 、氯仿 、乙醚 、无水硫酸钠 、正丁醇 、醋酸
乙酯 、蒸馏水 ,均为分析纯。
2 方法
2.1 显微切片及粉末制法 撕取表面细胞制片 、石蜡切片 、粉末
过 60目筛 ,制片。
2.2 薄层鉴别 称取驳骨丹的粗粉 2 g, 加甲醇 30 ml超声提取
30 min, 过滤 , 滤液用石油醚萃取 3次 , 石油醚液合并 , 浓缩至
1ml,待用。吸取石油醚液 1 μl, 点于硅胶薄层板上 , 以苯 -氯仿
-甲醇(65∶35∶5)为展开剂 , 展开 , 取出 , 晾干 , 置紫外灯(356
nm)下检视。
2.3 挥发油成分气 -质联用分析
2.3.1 气相色谱 -质谱分析条件 色谱柱为 HP-5弹性石英毛
细管柱 (0.25 mm×30m, 0.25 μm);色谱柱程序升温条件:初始
温度 80℃, 保持 3 min, 以 5℃/min升至 120℃, 保持 8 min, 再以
5℃/min升至 200℃,保持 8min, 再以 5℃/min升至 270℃,保持 8
min;分流比 10∶1;气化室及检测器温度均为 280℃。载气为氦
气(1.0 ml/min)。 EI离子源;电子能量 70eV;接口温度 250℃;离
子源温度 230℃;扫描质量范围 50 ~ 550 amu。
2.3.2 方法 分别称取 190 g小驳骨全草粗粉(40目), 加水
1 600 ml浸泡过夜 ,按照《中国药典》 2005年版Ⅰ部附录挥发油测
定法项下甲法操作提取挥发油 ,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得挥发油。
挥发油得率为 0.08%。
3 结果
3.1 原植物形态 常绿小灌木 , 高 1 ~ 2 m。茎直立;圆柱形 , 青
褐色或紫绿色;节膨大呈膝状 , 枝条对生 , 无毛。单叶对生 , 具短
柄;披针形 ,长 4 ~ 11 cm,宽 1 ~ 2.5 cm;先端渐尖 , 基部楔形 , 全
缘;上面青绿色 , 下面灰绿色 , 光亮 。春夏开花 ,穗状花序顶生或
生于上部叶腋内;苞片对生 , 长约 2 mm。花萼五裂 , 裂片条状披
针形 , 与苞片同生有黏毛。花冠二唇形 , 上唇 2微裂 , 下唇 3浅
裂 , 白色或粉红色 , 下唇带紫色斑点;雄蕊 2, 药室 2。夏季结果 ,
蒴果棒状 ,无毛 , 长约 12 mm。
3.2 性状 茎圆形 , 节稍膨大 ,表面灰褐色 ,嫩枝绿色 ,老枝可见
皮孔;横切面白色 , 中间见圆形髓部 , 微凹 , 质硬;叶常卷曲皱缩 ,
展平后呈披针形 ,长 3 ~ 9 cm,宽 0.8 ~ 2.5 cm, 纸质 , 先端渐尖 ,
基部楔形 ,全缘 , 边缘不平整;叶上表面绿色 , 下表面灰绿色 , 叶
柄长 1.2 ~ 2.5 cm。气微香。
3.3 显微结构
3.3.1 根横切面 类圆形。次生构造不明显。表皮为 1列薄壁
细胞 , 排列紧密 , 外侧较厚 , 略有栓化。皮层宽广 , 外皮层排列较
紧密 、整齐;中皮层占大部分 , 细胞类圆形 , 壁薄 , 排列疏松 , 有气
室 , 间有厚壁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 1列 , 细胞较小 ,稍微扁平 , 连
续成环。外韧型维管束排列成环;韧皮部狭窄 , 木质部占大部分 ,
呈多角形;导管多单个 , 放射状排列。髓部可见(见图 1)。
1.表皮 2.皮层 3.气室  4.厚壁细胞
5.内皮层 6.韧皮部  7.木质部   
图 1 驳骨丹根横切面(10×40)
·896·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4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4
3.3.2 茎横切面 类圆形。表皮细胞 1列 , 排列紧密;晶细胞常
见 , 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可见皮孔。皮层细胞类圆形 ,为数列薄
壁细胞 , 偶见石细胞散在;内皮层细胞 1列 , 细胞较小 ,稍微扁平 ,
连续成环。外韧型维管束成环;韧皮部狭窄 , 由多角形韧皮薄壁
细胞组成;木质部较宽 , 导管多单个 , 呈放射状排列。髓部宽广 ,
由大型多角形的薄壁细胞组成(见图 2)。
1.表皮 2.皮孔  3.皮层 4.石细胞
5.内皮层 6.韧皮部  7.木质部 8.髓部
图 2 驳骨丹切莫横切面(10×40)
3.3.3 叶横切面 上 、下表皮细胞各 1列 , 排列紧密。上表皮外
被角质层 , 细胞类方形或长方形;下表皮细胞较小 ,类方形;气孔 、
腺鳞常见;上 、下表皮均含有长圆形或棒状钟乳体的晶细胞。栅
栏组织为 1 ~ 2列长圆形细胞 ,贯穿于主脉上方;海绵组织为 5 ~
6列薄壁细胞 , 排列疏松。外韧型主脉维管束呈浅槽型 ,韧皮部
外侧可见 1 ~ 2列纤维;其上下表皮细胞内侧可见数列厚角组织
(见图 3)。
1.上表皮 2.厚角组织 3.角质层  4.栅栏组织 5.海绵组织
6.木质部 7.韧皮部 8.腺鳞  9.钟乳体 10.下表皮   
图 3 驳骨丹叶横切面(10×40)
3.3.4 叶表面 上 、下表皮细胞为多边形 , 垂周壁略有弯曲;可见
气孔 、腺鳞及大型含晶细胞 , 内含长圆形或棒状钟乳体。下表皮
气孔较多 , 为直轴式(见图 4)。
A-上表面 B-下表面
1.表皮细胞 2.腺鳞  3.气孔 4.钟乳体
图 4 驳骨丹叶表面片(10×40)
3.3.5 粉末 黄绿色。腺鳞常见 , 圆形或卵圆形 , 头部由 4个分
泌细胞排列成辐射状 ,直径 25.8 ~ 38.9 μm。钟乳体众多 , 长圆
形或棒状 , 一头稍尖 , 表面有疣状突起 ,长 100.6 ~ 161.3 μm。石
细胞单个或多个 , 卵圆形 、长圆形或类方形 ,三面厚 , 孔沟明显 ,宽
14.3 ~ 38.8μm。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 , 长梭形或长条形 ,宽 4.6
~ 19.4 μm。气孔直轴式 , 长 19.2 ~ 41.7 μm。螺纹导管和具缘
纹孔导管易见 ,宽 10.5 ~ 39.0 μm。厚壁细胞单个散在 , 长圆形
或卵圆形 ,宽 20.8 ~ 37.1μm(见图 5)。
1.纤维束 2.钟乳体 3.气孔  4.腺鳞
5.石细胞 6.导管  7.厚壁细胞   
图 5 驳骨丹全草粉末图(10×40)
3.4 理化性质
3.4.1 薄层鉴别 在紫外线(365nm)下观察 ,薄层板上有 6个斑
点 , 除 E斑点为黄色荧光外 , 其他均为鲜红色荧光斑点(见图 6)。
图 6 驳骨丹薄层色谱图
3.4.2 挥发油成分气 -质联用分析 对总离子流图中的各峰经
质谱扫描后得质谱图 , 经过质谱数据系统检索(NIST02标准图
库;WILE275标准图库), 人工谱图解析 , 并查对有关资料 [ 6] , 按
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从而确定出驳骨丹
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结果见表 1。
表 1 驳骨丹挥发油成分分析结果
序号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相对含量 分子式 分子量
1 苯甲醛 Benzaldehyde 0.20 C7H6O 106
2 1-辛烯-3-醇 1-Octen-3-ol 2.84 C8H16O 128
3 苯甲醇 BenzylAlcohol 0.14 C7H8O 108
4 芳樟醇 Linalool 0.31 C10H18O 154
5 苯乙醇 PhenylethylAlcohol 0.11 C8H10O 122
6 3-羟基苯乙酮 1-(3-hydroxyphenyl)Ethanone 2.18 C8H8O2 136
7 雪松烯 α-Himachalene 0.52 C15H24 204
8 α-榄香烯 α-Elemene 1.10 C15H24 204
9 α-紫罗兰酮 α-Ionone 0.89 C13H20O 192
10 佛术烯 Eremophilene 0.08 C15H24 204
11
3, 7, 11-
三甲基十二醇
3, 7, 11-Trimethyl-
1-dodecanol 0.18 C15H32O 228
12 广藿香醇 Patchoulialcohol 2.74 C15H26O 222
13
1, 6-二甲基 -
4-异丙基萘
4-Isopropyl-1, 6-
dimethylnaphthalene 0.22 C15H18 198
14 植酮 Hexahydrofarnesylacetone 4.75 C18H36O 268
15 十八烷 Octadecane 0.31 C18H38 254
16 十九烷 Nonadecane 0.29 C19H40268
17 法尼基丙酮 Farnesylacetone 0.57 C18H30O 262
18 异叶绿醇 Isophytol 0.29 C20H40O 296
19 二十烷 Eicosane 0.33 C20H42 282
20 二十一烷 Heneicosane 0.65 C21H44 296
21 植醇 Phytol 39.70 C20H40O 296
22 二十二烷 Docosane 1.03 C22H46 310
23 三十四烷 Triacontane 1.24 C34H70 478
24 二十四烷 Tetracosane 1.28 C24H50 338
25 二十五烷 Pentacosane 1.31 C25H52 352
26 四十四烷 Octacosane 1.09 C44H90 618
·897·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0VOL.21NO.4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4期
4 小结
驳骨丹显微的结构特点有:根次生构造不明显 , 皮层有气室;
茎表皮细胞处晶细胞常见 , 内含大型螺状钟乳体;可见皮孔。叶
主脉维管束呈浅槽型 ,上表皮外被角质层 , 气孔 、腺鳞常见 , 上 、下
表皮均含有长圆形或棒状钟乳体的晶细胞;粉末可见腺鳞 、钟乳
体 、石细胞 、纤维束 、厚壁细胞 、螺纹导管和具缘纹孔导管等。  
 薄层色谱中可见 6个斑点 ,紫外灯(365 nm)下除 1个斑点是黄
色荧光外 , 其他均为鲜红色荧光斑点。
驳骨丹共检测出 37个色谱峰 ,初步鉴定了其中的 26个化合
物 , 鉴定率为 70.27%。在已鉴定出的驳骨丹挥发油成分各组分
中 , 相对含量较高的成分主要有:植物醇(含 39.70%)、植物酮
(含 4.75%)、 1 -辛烯 -3 -醇 (含 2.84%)、广藿香醇(含
2.74%)等。
参考文献: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 ,第 7册 [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459.
[ 2 ]  陈昭勇.接骨草酒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 J] .广东医学 , 1984, 5
(4):28.
[ 3 ]  李永涛 ,郭丽荣 ,张应林 ,等.秋季对小驳骨扦插的初步尝试 [ J].中
学生物学 , 2006, 22(3):37.
[ 4 ]  周传明 ,邓永青 ,熊 英 , 等.小驳骨锈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初报
[ J] .广西植保 , 2002, 15(2):1.
[ 5 ]  刘文粱 ,黄爱东 ,熊 飞.小驳骨丹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 [ J] .广东
微量元素科学 , 2002, 9(8):57.
[ 6 ]  周家驹 ,谢桂荣 ,严新建.中药原植物化学成分手册 [ M] .北京:化
学工业出社 ,化学与应用化学出版中心 , 2004.
收稿日期:2009-06-23; 修订日期:2009-10-28
基金项目: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No.06SK2005)
作者简介:桂 卉(1967-),女(汉族),湖南衡阳人 ,现任湖南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副教授 ,博士学位 ,主要从事新药研究与开发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蔡光先(1951-), 男(汉族),湖南益阳人 , 现任湖南省中
医药研究院研究员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超微归脾丸对 D-半乳糖衰老
模型小鼠抗衰老作用的研究
桂 卉 ,文雅萍 ,邹 龙 ,刘东文 ,蔡光先*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 研究超微归脾丸的抗衰老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背部皮下注射 D-半乳糖造衰老小鼠模型 , 造模同时连续灌
胃给药 45d后 , 测定肝脏及脑组织的抗氧化指标(MDA, SOD, GSH-Px), 和胸腺 、肝脾的脏器指数 , 并与普通归脾丸进行
比较。结果 超微归脾丸可显著提高衰老模型小鼠的胸腺 、脾 、肝的脏器指数;肝组织中 MDA不同程度下降 , SOD及 GSH
-Px活力不同程度提高 ,与普通归脾丸相比 , 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 P<0.01)。结论 超微归脾丸的抗衰老
作用优于普通归脾丸 , 其机制可能与提高免疫功能 , 清除氧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关键词:超微归脾丸; 抗衰老; 清除氧自由基; 抗脂质过氧化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0)04-0898-02
  衰老是一种自然的生物现象 , 主要表现为生物体全身各组织 、
器官的退行性变化 ,是诸多病理、生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 1] 。随
着中国社会老龄化趋势的增强 ,抗衰老研究已成为热点 , 中医药以
其独特的疗效 , 在抗衰老抗氧化的研究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
归脾丸由黄芪 、当归 、白术、茯苓 、酸枣仁等十多味中药配制而成 ,
具有健脾益气 、补血养心的功效 , 适用于食少体倦 、健忘失眠 、心悸
及各种出血症 , 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表明 ,该药还有一定的抗衰老 、
升白细胞等作用。本研究用皮下注射 D-半乳糖造亚急性衰老小
鼠模型 ,以小鼠的胸腺及肝脾脏器指数 、肝及脑组织的抗氧化指标
(MDA, SOD, GSH-Px)作为观察指标 ,对所制超微归脾丸的抗衰
老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 并与普通归脾丸进行了比较 , 为超微
归脾丸用于临床提供实验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材料
1.1 动物 健康小鼠 60只 , 体质量 18 ~ 20 g,由湖南中医药大学
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合格证号:001978)。
1.2 试剂与仪器 普通归脾丸 、超微归脾丸(实验室自制)。丙
二醛(MDA)测定试剂盒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测试盒 、谷胱甘
肽过氧化物酶(GSH-Px)测试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 ,
100t批号 20090107);无水乙醇(AR级);冰醋酸(长沙安泰精细
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 批号 20031424)。 XHF-D内切式匀浆机
(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UV-可见分光光度计(北
京瑞利分析仪器公司 ,批号 011224);50 μl, 100 μl, 1 000 μl移液
枪(上海安亭微量进样器厂)。
2 方法
2.1 普通归脾丸的制备 称取 10倍处方量各药材饮片 , 加 10倍
量水浸泡 30 min,加热回流煎煮 1.5 h, 离心过滤 ,滤渣加 10倍量
的水加热回流煎煮 1.0 h,离心过滤 , 合并滤液 ,浓缩成浓缩液 , 浓
缩液置蒸发皿中蒸干 ,置真空烘箱内 60℃真空干燥 , 得干浸膏。
干浸膏粉碎成 100目浸膏粉 , 泛制成丸 ,干燥得普通归脾丸。
2.2 超微归脾丸的制备 称取 10倍处方量(除木香 、白术 、茯
苓)各药材超微饮片 ,加 10倍量的水 ,浸泡 30min, 75℃下进行动
态提取 1.5 h,离心过滤 , 滤渣加 8倍量的水 , 再提取 1.0 h,离心
过滤 , 合并滤液 ,浓缩成浓缩液 ,浓缩液置蒸发皿中蒸干 , 置真空
烘箱内 60℃真空干燥 ,得干浸膏;木香 、白术经 CO2超临界流体
萃取得挥发油 , 挥发油用 β -环糊精包合 , 得挥发油 β -环糊精
包合物 ,药渣与处方其它药物合并提取;干浸膏粉碎成 100目浸
膏粉 , 再与茯苓超微粉 、挥发油包合物混匀泛制成丸 ,干燥得超微
归脾丸 。
2.3 动物分组 取小鼠 60只 , 购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
心 , 体重 18 ~ 20 kg, 雌雄各半 ,用随机排列表法分为 6组 ,分别为
空白对照组 , 模型组 , 超微归脾丸低剂量 、中剂量 、高剂量组及普
通归脾丸剂组(中剂量)。除了空白对照组外 , 其余 5组均参照
文献制备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 [ 2] 。
2.4 模型制备 [ 2] 模型组及给药组小鼠每只小鼠皮下注射 300
mg·kg-1· d-1的 3%D-半乳糖生理盐水溶液, 1次 /d,连续 45d。
2.5 给药方法 将普通归脾丸 、超微归脾丸均用蒸馏水溶解 , 配
·898·
时珍国医国药 2010年第 21卷第 4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10VOL.21N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