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书第 41 卷 第 8 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41 No. 8
2013 年 8 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Aug. 2013
1)科技部“973”计划前期项目(2010CB134512) ;海南大学植物
学国家重点学科(071001)。
第一作者简介:龙成,男,1986 年 5 月生,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
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 ,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杨小波,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
点实验室(海南大学) ,教授。E-mail:yangxb62@ yahoo. com. cn。
收稿日期:2012 年 10 月 20 日。
责任编辑:潘 华。
海南大风子种群不同径级的稀疏规律1)
龙 成 周 威 杨小波 龙文兴 李东海 卜广发
(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大学) ,海口,570228)
摘 要 为了掌握海南大风子种群的变化规律,特别是不同径级的稀疏规律,开展了该种群不同径级生物量
与密度的关系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还是灌木林,不同径级的海南大风子种群在密度随着
胸径增大而减小的过程中,都表现出共同的特征,在胸径≤6. 0 cm 内密度下降迅速,而生物量在此范围内递增较
为平缓;当胸径>6. 0 cm,不同径级的密度变化趋于平缓,而生物量则急剧上升,此递增趋势在胸径>10. 5 cm 时趋
于平缓。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灌木林两个不同的植物群落中,其种群稀疏规律及作用因子略有区别,热带常绿
季雨矮林的稀疏指数为-0. 707,灌木林的稀疏指数为-0. 378。说明在种群内部稀疏过程中,虽然自疏作用仍然存
在,但他疏作用在种群密度调节过程中却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在灌木林中,他疏作用更为强烈。
关键词 海南大风子;径级;稀疏规律;植物种群;铜鼓岭
分类号 S754. 1
Thinning Law of Different Diameter Classes of Hydnocarpus hainanensis Population /Long Cheng,Zhou Wei,Yang
Xiaobo,Long Wenxing,Li Donghai,Bu Guangfa(Key Laboratory of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of Tropical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Hainan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Haikou 570228,P. R. China)/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3,41(8). -86 ~ 90
The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the biomass and density of diameter classes to know the changing
law of Hydnocarpus hainanensis population and the thinning of different diameters. The thinning of H. hainanensis popula-
tion in different diameter classes has common characteristics in tropical evergreen monsoon elfin forest and shrub forest.
The density at HDB≤6. 0 cm declines fast,but the biomass increases gently in this range. However,the density of differ-
ent diameter classes is stable at HDB>6. 0 cm,but the biomass increases fast and the increasing trend slowed up at HDB>
10. 5 cm. There is a small distinction of the population thinning and its effect factors in two different communities of tropi-
cal evergreen monsoon elfin forest or shrub forest. It is -0. 707 of thinning index in tropical evergreen monsoon elfin forest,
and -0. 378 in shrub forest. Therefore,the alien-thinn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opulation density regulation and
is stronger in shrub forest than that in tropical evergreen monsoon elfin forest.
Keywords Hydnocarpus hainanensis;Diameter classes;Thinning law;Population of plant;Tongguling Mountain
植物种群密度变化的调控规律是植物生态学和
群落生态学领域研究热点之一。关于森林种群密度
变化与稀疏规律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的相关报
道。自 1933 年,Reineke[1]提出林分密度竞争效应
后,林分密度研究进入了数量化研究阶段,逐渐舍去
了凭经验和目测的研究方法。1953 年,以日本生态
学家吉良龙夫为首的研究小组对植物种群生态学中
一些核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且发现了一些重要的
生物学法则[2]。1963 年,Yoda 提出的-3 /2 自疏法
则,被称为森林生态学重要的中心法则[3]。此后,
关于林分密度的研究得到了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
林分密度反映了林木对空间的利用程度,在森林生
态系统发挥其功能作用中起着主导作用[4]。近些
年来,林学家们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吴
冬秀等以实际实验证明了该法则的普遍适用性[5]。
有些学者并不认同稀疏线的斜率正好是 - 3 /2,
Westoby和 Harper认为稀疏线的斜率并不总是-3 /
2,而研究者们关于实际稀疏线与极限线会合或背离
也各执一词[6]。韩文轩与方精云的研究结果表明,
Yoda的-3 /2 自疏法则和基于 WBE 模型的-4 /3 自
疏规律可能分别适合于不同的森林群落[7]。曾德
慧[4]等认为尽管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斜率-3 /2 存在
的精确性,但它可以作为一个理想的常数,并且考虑
到各种现实性,也允许实际的斜率与之存在差异。
还有一些学者,在研究林分密度时,提出了一些新的
理论模型。江希钿[8]、吴承祯[9-10]等在研究森林自
疏过程中密度变化规律的时候,都提出了新的森
林自疏密度变化的模型。其中吴承祯还建立了稀
疏种群与环境因子的新型模型。何建源[11]等利用
种群密度效应模型对南方铁杉密度变化过程进行
拟合。结果表明,该种群密度调节机制不仅受到
自疏作用的影响,同样也受其伴生树种他疏作用
影响。张池[12]、段仁燕,王孝安[13]、刘彤[14]等人
的研究结果则表明生长在不同地区林分,内部种
内竞争引发的自疏作用与种间竞争引发的他疏作
用强弱不同。
DOI:10.13759/j.cnki.dlxb.2013.08.034
海南岛铜鼓岭自然保护区内的热带常绿季雨矮
林和灌木林是由地理条件长期孕育的特有的热带森
林类型。群落外貌、组成、结构及区系成分特性都与
海南岛其他热带森林有所不同。目前的研究仅限于
保护区内的植被与植被资源的调查[15-16]、热带常绿
季雨矮林的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17]、保护区内植物
多样性的研究[18]、以及评价铜鼓岭野生园林植物
资源及应用[19]等内容。而对于该保护区内灌木
林群落的研究更是几乎没有。为了了解该保护
区的植物种群特征,尤其是该地区的优势植物种
群海南大风子密度变化以及稀疏规律,有必要采
用大样地技术对保护区内海南大风子种群的相
关规律进行科学研究。
海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为大风子
科(Flacourtiaceae)大风子属(Hydnocarpus Gaertn)植
物[20]。海南大风子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以及广
西部分地区,具有祛风燥湿、攻毒杀虫之功效,临床
多用于麻风、疹癣、杨梅疮等症[21]。
本文以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
灌木林内的海南大风子种群为研究对象,在固定大
样地调查的基础之上,采用不同径级生物量及其密
度的关系对该种群不同径级的稀疏规律进行研究,
为区内的海南大风子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必要的人工
调节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海南省文昌市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海
南省东北部沿海,19°38″ ~ 19°44″N、110°58″ ~ 111°
03″E[15-19]。该保护区保护对象为热带常绿雨矮林
生态系统及其野生保护动物、地貌景观(即海蚀地
貌)、珊瑚礁及其底栖生物,保护区总面积 44 km2,
海域面积 30. 67 km2,陆域面积 13. 33 km2,陆域主要
包括了整个铜鼓岭丘陵区域。研究区气候上主要属
热带海洋岛屿季风气候区,全年无霜,年平均气温
23. 8 ℃,年均降水量 1 721. 6 mm,植被四季常青。
多云雾,风速大,云雾天气约占总观察天数的 50%,
月平均风速大多在 9 m /s。铜鼓岭大部分区域坡度
陡,保护区内有 18 座小山峰,主峰海拔 338. 12 m,是
海南岛东北部的最高峰。铜鼓岭大部分地区出露的
岩石主要为海西—印支期花岗岩,岩石裸露率约为
40% ~60%,土壤以砖红壤为主,土层浅薄、土壤发
育程度低。随着地形的差异,土壤分为砖红壤、滨海
沙土、滨海盐渍沼泽土[15,17-19]。铜鼓岭地带性顶极
植被为热带常绿季雨矮林,森林群落相当的茂密。
其中的优势物种有:黄椿木姜(Litsea variabilis)、海
南大风子(Hydnocarpus hainanensis)、滨木患(Arytera
littoralis)、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禾串树
(Bridelia balansae)等[17-19]。
2 研究方法
2. 1 野外调查
在铜鼓岭保护区内建立两个 160 m×160 m 固
定样地,总面积为 5. 12 hm2。分别位于主峰东南
迎海方向的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主峰西南方向约
2 km远的小山峰的背海灌木林。为了方便说明,
把热带常绿季雨矮林样地记做 1 号样地;灌木林
样地记做 2 号样地。对胸径≥1. 5 cm 的海南大风
子个体进行每木调查,测定并记录每株的胸径、株
高、冠幅、活立木枝下高、以及在样方内的坐标等
因子。
2. 2 内业数据处理
乔木种群个体年龄难以精确的确定,在分析中
采用径级代替龄级的方法[22]。对径级的划分需要
根据具体的研究而定,目前有的研究对径级的划分
采用每 5 cm 为一个径级[23],但由于调查区内的群
落类型是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和灌木林,植被胸径与
高度都相对较小,所以我们在具体研究中,采用每
1. 5 cm为一个径级区间。
现今,生物量的计算国内外有很多方法。对于
热带森林来说建立单种回归模型较为复杂,外国一
些学者采用混合种的资料来建立回归模型,由于所
考虑的树种多,而且样本数量大,使得种间差异相互
抵销,提高了模型的精度[24]。李意德[24]等在对海
南黎母山和尖峰岭的热带山地雨林区进行生物量的
回归模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中海拔热带
山地雨林的生物量混种回归方程;而 Brown[25]则针
对全球划分的不同干湿气候区,提出了适用于不同
气候区的生物量混种回归模型。由于本研究在铜鼓
岭自然保护区内进行,在本着不破坏森林植被的原
则下,采用前人已拟合的回归模型来估测生物量。
本文采用杨小波[26]等研究海南岛无翼坡垒(Hope-
aexalata Lin Yanget Hsue)种群调节规律时应用的董
汉飞[27]提出的经验公式:B=0. 000 036H2DBH对生物
量进行计算,式中 B=个体的生物量;HDB =胸径;H=
树木的高度。
3 结果与分析
3. 1 径级划分
径级划分的结果是:径级越小,容纳的个体数越
多。容纳个体数最多的是径级 1,分别为 1 号样地
332 株;2 号样地 2 558 株。以后个体数随着径级的
增大依次递减。个体总数分别为 1 号样地 806 株;2
78第 8 期 龙 成等:海南大风子种群不同径级的稀疏规律
号样地 4 006 株(表 1)。由表 1 可以看出,对于两个
样地海南大风子种群个体总数而言,2 号样地比 1
号样地要多得多;在径级 3(胸径≤6. 0 cm)之前,个
体数随径级增大而减少的变化较为剧烈,但在径级
3 以后这种变化趋于平缓。而表 2 数据告诉我们,2
号样地海南大风子种群个体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比
例较 1 号样地大。
表 1 海南大风子种群径级划分与径级内个体数
径级等级
径级范围(l)/
cm
1 号样地个体数 /
个
2 号样地个体数 /
个
1 1. 5<l≤3. 0 332 2 558
2 3. 0<l≤4. 5 288 1 133
3 4. 5<l≤6. 0 116 255
4 6. 0<l≤7. 5 38 49
5 7. 5<l≤9. 0 16 14
6 9. 0<l≤10. 5 7 1
7 10. 5<l≤12. 0 6 0
8 12. 0<l≤13. 5 3 1
9 13. 5<l≤15. 0 0 3
总数 806 4 006
表 2 海南大风子种群个体数所占比例
样地 海南大风子个体数 /个 个体总数 /个 所占百分比 /%
1 号 806 19 385 4. 16
2 号 4 006 27 136 14. 76
3. 2 生物量的计算
应用经验公式分别计算 1 号样地和 2 号样地的
生物量(表 3)。
表 3 海南大风子种群不同径级的生物量
径级等级 径级范围(l)/ cm B1 B2
1 1. 5<l≤3. 0 0. 000 705 818 0. 000 494 005
2 3. 0<l≤4. 5 0. 002 029 626 0. 001 375 470
3 4. 5<l≤6. 0 0. 004 545 124 0. 003 034 397
4 6. 0<l≤7. 5 0. 008 342 226 0. 005 600 178
5 7. 5<l≤9. 0 0. 012 894 356 0. 007 903 771
6 9. 0<l≤10. 5 0. 021 125 982 0. 011 328 297
7 10. 5<l≤12. 0 0. 027 046 268 0
8 12. 0<l≤13. 5 0. 029 832 909 0
注:B1 =1 号样地的生物量;B2 =2 号样地的生物量。
3. 3 种群不同径级的稀疏规律
3. 3. 1 建立回归方程与回归分析
计算出相应的 lnB 和 lnD 的值(表 4) ,应用统
计软件 SPSS对 1 号样地和 2 号样地胸径 1. 5 cm以
上各径级 lnB 与 lnD 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
明:1 号样地与 2 号样地的 lnB、lnD 都在 0. 01 水平
上显著相关(表5)。1号样地线性回归方程:lnB =
-3. 108-0 . 707 lnD;2号样地线性回归方程:lnB =
-4 . 409 - 0 . 378 lnD。再转化为非线性方程,1
号样地:B = 0 . 044 690 247D -0 . 707;2 号样地:B =
0 . 012 167 34D -0 . 378。
表 4 不同径级的 lnB与 lnD值
径级
等级
1 号样地
lnB lnD
2 号样地
lnB lnD
1 -7. 256 152 734 4. 865 127 710 -7. 612 965 739 6. 906 973 724
2 -6. 199 903 584 4. 722 953 222 -6. 588 959 463 6. 092 617 003
3 -5. 393 700 192 3. 813 582 933 -5. 797 742 637 4. 569 381 078
4 -4. 786 425 151 2. 697 578 901 -5. 184 956 895 2. 951 813 040
5 -4. 350 965 602 1. 832 581 464 -4. 840 415 265 1. 699 050 071
6 -3. 857 251 636 1. 005 902 891 -4. 480 451 555 -0. 940 007 258
7 -3. 610 206 245 0. 851 752 211 — —
8 -3. 512 143 162 0. 158 605 030 — —
表 5 1 号样地与 2 号样地回归分析相关数据
样地 b0 b1 R R2 标准化 R2 t 非标准化标准化
1 号 -3. 108 -0. 707 -0. 964 0. 929 -8. 871 -12. 915 0 0
2 号 -4. 409 -0. 378 -0. 939 0. 881 -5. 448 -14. 310 0 0. 006
注:b0 =回归系数;b1 =非标准化回归系数;R =相关系数;R2 =判
定系数。
3. 3. 2 种群不同径级密度与其生物量关系
分别计算出各径级的密度和其生物量。不同径
级的生物量随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在径级 3 之内变
化幅度较小,但在径级 3 以后(胸径>6. 0 cm)增大
幅度逐渐加大,直至径级 6 以后(胸径>10. 5 cm)生
物量递增幅度才减弱。
表 6 不同径级密度与其生物量
径级等级 B1 D1 B2 D2
1 0. 000 705 818 129. 687 500 0. 000 494 005 999. 218 750 00
2 0. 002 029 626 112. 500 000 0. 001 375 470 442. 578 125 00
3 0. 004 545 124 45. 312 500 0. 003 034 397 96. 484 375 00
4 0. 008 342 226 14. 843 750 0. 005 600 178 19. 140 625 00
5 0. 012 894 356 6. 250 000 0. 007 903 771 5. 468 750 00
6 0. 021 125 982 2. 734 375 0. 011 328 297 0. 390 625 00
7 0. 027 046 268 2. 343 750 0 0
8 0. 029 832 909 1. 171 875 0 0
注:B1 =1 号样地生物量;B2 = 2 号样地生物量;D1 = 1 号样地密
度;D2 =2 号样地密度。
3. 3. 3 显著性分析
应用 SPSS软件对两个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
验(表 6)。
表 7 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
样地 回归平方和 残差平方和 总平方和 F Sig.
1 号 11. 586 0 0. 883 12. 470 78. 689 0
2 号 6. 112 0 0. 824 6. 935 29. 683 0. 006
表 7 中的数据表明,F检验统计量,两个样方模
型分别为 78. 689 和 29. 683,其对应的 P 值(Sig.)
分别为 0 和 0. 006 在 0. 05 的显著性下也能拒绝零
假设,即估计回归方程在总体大样方中是显著的。
又根据表 5 的数据,回归方程的截距分别为-3. 108
和-4. 409,它们对应的 t统计量为-12. 915和-14. 31,P
88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
值均为 0,这两个 P 值很小,即使在 0. 01 显著性水
平下,也是显著的。表 5 中与 lnD 对应的非标准化
回归系数分别是-0. 707 和-0. 378,其标准误差为
0. 08 和 0. 069,标准化以后为-0. 964 和-0. 939,分
别对应 t统计量的为-8. 871 和-5. 448,两个 t 统计
量的 P值(Sig.)为 0 和 0. 006,由于两个 P-值很小,
在 0. 05 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显著的。所以拒绝零假
设,说明估计回归方程在总体中是显著的。
综上,可以看出回归方程拟合良好,并在热带常
绿季雨矮林和灌木林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4 结论与讨论
两个样地内胸径≥1. 5 cm 的海南大风子种群
个体数有很大差异,1 号样地为 806 株;2 号样地为
4 006 株。这是由于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群落是保护
区内顶级群落类型,而灌木林群落还在演替更新阶
段,还要经历种内与种间的相关作用,以达到理想的
分布密度,所以个体数目上的差异符合相关生态学
规律。
森林群落中,种群密度随胸径增大而减小为植
物种群动态的基本规律[23,28]。本文对于海南沿海
植被的研究结果是与之相符的。但是不同森林群
落、不同植物种群的密度与胸径变化规律却有一定
的差异。光皮桦(Betula lumlnifera)自疏规律的研究
中,种群密度与胸径变化关系是分段的函数[23],而
位于红花尔基沙地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种群,平均胸径与密度的关系则符合负
幂函数模型[28]。
两个样地内的海南大风子个体数占物种个体总
数的比例也差别很大。1 号样地占 4. 16%,2 号样
地则是 14. 76%。2 号样地具有较大的种群密度,自
疏作用本应该较 1 号样地大,但事实却相反,由于 2
号样地总个体数(27 136 株)远大于 1 号样地的总
个体数(19 385 株) ,所以海南大风子种群受到的他
疏作用比 1 号样地中更强,说明稀疏作用不仅受种
群自身个体数的影响,也受群落内竞争木数目的影
响,这符合刘彤[14]等对天然东北红豆杉(Taxus cus-
pidata)种内和种间竞争规律的研究结果。
从种群密度动态观察,密度基本稳定在胸径 =
6. 0 cm 处,这与其他研究中密度稳定在胸径为 20
cm[14]和 35 cm[13]处显著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植物种
群,它们的种群密度稳定情况有较大的差别。种群
不同径级密度急剧减低是在胸径≤6. 0 cm 的径级
区间内,说明此阶段种群正处于密度调节的高峰期,
整个种群在通过自疏与他疏作用调节自身的密度,
以及与其他种群的种间密度,以达到环境容纳量下
种内种间最优的密度组合。这种趋势在胸径>6. 0
cm的径级内趋于平缓,表明经过一系列的种内种间
竞争以及外界的各种干扰,海南大风子种群密度逐
渐趋于环境承载力下的合理密度。而不同径级的生
物量在胸径≤6. 0 cm时,变化幅度较小,在 6. 0 cm≤
胸径≤10. 5 cm 变化幅度逐渐增大,而胸径>10. 5
cm时递增幅度又逐渐减弱,说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
节,生物量递增趋势逐渐稳定。由于海南大风子种
群稀疏的主要动力为他疏作用,不同径级密度与生
物量的变化又表明胸径≤6. 0 cm 的个体竞争力较
弱,应给予较多的关注。
两个样地回归方程的判定系数 R2 值都较为理
想(0. 929 和 0. 881) ,可以说明即使对于野外的环
境下,方程的拟合也是较为成功的,并且经过了 F
检验和 t检验,相关性显著,具有代表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灌木林内的海南大风子个体数
要比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内多得多,个体数随径级的
增大而减少,这一变化趋势在胸径≤6. 0 cm 内极为
明显,而在胸径>6. 0 cm内则逐渐平缓;生物量随着
不同径级密度的减小而增大,在胸径≤6. 0 cm 内,
这一变化幅度较为平缓,而在胸径>6. 0 cm范围内,
生物量却急剧增大,而在胸径>10. 5 cm以后递增幅
度减弱。而这样类似的种群规律,在迎风与背风面
不同的滨海群落的其他种群中是否也适用,其调节
机制如何,都需要未来的继续探索。
另外,不同径级海南大风子种群密度与生物量
的自然对数值呈显著负相关,且回归方程显著性良
好,具有代表性。热带常绿季雨矮林内的稀疏方程:
B= 0. 044 690 247D-0. 707,灌木林内的稀疏方程:B =
0. 012 167 34D-0. 378。种群稀疏线的斜率分别为-0. 707
和-0. 378。这与 Yoda 提出的在同龄纯林内种群的
稀疏线的斜率等于-3 /2 相差较远,说明在铜鼓岭自
然保护区热带混交林内的海南大风子种群在稀疏过
程中,自疏虽然占有一定比例,但影响种群密度变化
的却是他疏作用,而且灌木林中海南大风子密度受
他疏表现出的影响要比在热带常绿季雨矮林中
强。但是,有关于海南大风子与其它主要伴生种
的相互关系及其成因还尚未知晓,还需要日后更
深入的研究。
致谢:本研究得到实验室研究生杨琦、陶楚、万
春红、冯丹丹,以及韦津滨、叶孙萍、刘子衿等十几位
本科同学的帮助与支持,特在此表示感谢。
参 考 文 献
[1] Reineke L H. Perfecting a stand-density index for even-aged for-
ests[J]. J Agri Res,1933,46:627-638.
[2] 方精云.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法则[J]. 农村生态环境,1992
98第 8 期 龙 成等:海南大风子种群不同径级的稀疏规律
(2) :7-12.
[3] Yoda,Kaneto Y,Nakatani Y,et al. Self-thinning in overcoweded
pure stands under cultivated and natural conditions[J]. J Biol
Chem,2005,280(1) :107-129.
[4] 曾德慧,姜凤岐,范志平,等.沙地樟子松人工林自然稀疏规律
[J].生态学报,2000,20(3) :235-241.
[5] 吴冬秀,张彤,白永飞,等. -3 /2 方自疏法则的机理与普适性
[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9) :1081-1084.
[6] 鲍里斯·蔡德,陈国勋.自然稀疏和林分密度[J].华东森林经
理,1992(2) :42-45.
[7] 韩文轩,方精云.植物种群的自然稀疏规律—-3 /2 还是-4 /3
[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4) :661-668.
[8] 江希钿,王素萍,杨锦昌.马尾松人工林种群自然稀疏模型的
研究[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1,9(4) :295-300.
[9] 吴承祯,洪伟,闫淑君.同龄纯林自然稀疏过程的经验模型研
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2) :233-237.
[10] 吴承祯,洪伟,姜志林.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分析方
法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1) :6-9.
[11] 何建源,游巍斌,吴焰玉,等. 武夷山区域南方铁杉种群密度
效应模型[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30(1) :24-27.
[12] 张池,黄忠良,李炯,等. 黄果厚壳桂种内与种间竞争的数量
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1) :22-26.
[13] 段仁燕,王孝安.太白红杉种内和种间竞争研究[J]. 植物生
态学报,2005,29(2) :242-250.
[14] 刘彤,李云灵,周志强,等. 天然东北红豆杉(Taxuscuspidata)
种内和种间竞争[J].生态学报,2007,27(3) :924-929.
[15] 钟义,杨小波,符气浩,等.海南岛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与
植物资源[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9(1) :1-10.
[16] 钟义,杨小波,符气浩,等. 海南岛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的植被
与植物资源(续) [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9
(2) :1-7.
[17] 车秀芬,岳平,杨小波,等.铜鼓岭自然保护区热带常绿季雨矮
林的群落结构特征[J].福建林业科技,2007,34(3) :87-91.
[18] 车秀芬,杨小波,岳平,等. 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
样性[J].生物多样性,2006,14(4) :292-299.
[19] 张彩凤,吴庆书,杨小波,等. 铜鼓岭野生园林植物资源及应
用评价[J].福建林业科技,2009,36(2) :167-173.
[20] 陈焕镛.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21] 田代华.实用中药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2] 宋于洋,楚光明,胡晓静.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梭梭种群径级与
龄级关系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1,31(4) :808-814.
[23] 宋丁全,姜志林,郑作孟. 光皮桦种群自疏调节的初步研究
[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23(3) :33-36.
[24] 李意德.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林分生物量估测方法比较分析
[J].生态学报,1993,13(4) :313-320.
[25] Brown S,Andrew J R G,Ariel E L. Biomass estimation methods
for tropical forest with application to forest inventory data[J].
Forest Science,1989,35(4) :881-902.
[26] 杨小波,林英,王琼梅,等. 海南岛无翼坡垒种群调节研究
[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4(3) :236-240.
[27] 董汉飞,曾水泉.海南岛生态环境质量分析与综合评价[M].
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
[28] 郑元润.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种群优势度增长动态及自疏规
律的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4) :339-344.
(上接 85 页)此外,饲用植物、食用植物、绿化植物、
纤维植物也种类丰富,为 34 ~ 46 种,其他类型资源
植物种很少,均低于 16 种。
3. 6 国家级保护植物
呼兰河口区域内共有国家级保护植物 4 种(表
7)。其中紫椴和野大豆分布相对较广泛,蕴藏量
高,种群数量大,较为常见;莲和浮叶慈菇蕴藏量小,
较为少见。
表 7 呼兰河口地区国家级保护植物
植物名称 科 名 保护等级
紫椴(Tilia amurensis) 椴树科 Ⅱ
野大豆(Glycine soja) 豆 科 Ⅱ
莲(Nelumbo nucifera) 睡莲科 Ⅱ
浮叶慈菇(Sagitans natans) 慈菇科 Ⅱ
4 结论与讨论
根据呼兰河口地区种子植物种的地理成分统计
分析,该区植物以温带性质占绝对优势,尤其中生的
禾本科植物小叶章、湿生的莎草科植物修氏苔草、沼
生的禾本科植物芦苇和莎草科植物毛果苔草、漂筏
苔草等是该区域的优势植物,因而其植物组成具有
明显的松嫩湿地特征。所调查的地区种子植物虽然
仅占黑龙江省的 27. 84%,但在植物区系组成上兼
具复杂性与特殊性,体现出较高的多样性。参考冯
富娟等[16]人关于哈尔滨城市湿地植物资源的研究
结果,呼兰河口地区的植物物种基本包含了哈尔滨
周边的湿地植种类,作为哈尔滨城市周边最大面积
的城市湿地,其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由于距离城市人类生活区较近,且交通便利,呼
兰河口区域内的湿地受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影响巨
大,湿地植被正遭受严重的破坏并被蚕食,城市湿地
保护迫在眉睫。建议当地政府加强湿地保护的执行
力度,同时加强城市湿地重要性的宣传,促使人们树
立环保观念,增强保护意识。另外,建议政府加大城
市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并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
积极、有效、切实的保护好我们的“城市之肾”,使湿
地植物资源得到积极地保护和科学利用,实现可持
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李春艳,赵美鑫,朱宏杰,等.哈尔滨松北城市湿地的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和保护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 :
243-247.
[2] 刘波,佟守正,吕宪国. 东北地区湿地野生种子植物区系[J].
生态学杂志,2012,31(7) :1646-1652.
[3] 倪志英,毛子军.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湿地的植物区系[J].东北
林业大学学报,2002,30(2) :18-20.
[4] 吴庆军,刘彤,周志强. 三江平原种子植物区系[J].东北林业
大学学报,2007,35(8) :78-79,84.
[5] 吴海一,倪红伟,罗春雨.肇东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
属分布区类型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3) :88-
89.
[6] 刘利,韩海荣,张梅.中国鸭绿江口滨海湿地植物区系组成、性
质和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2) :27-29,37.
[7] 王继丰,王建波,王志.逊别拉河流域湿地种子植物组成及区
系地理成分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 :75-76.
[8] 王荷生.植物区系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9]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J]. 云南植物研究,
1991(增刊 IV) :1-139.
[10]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 :245-257.
[11] 李锡文.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统计分析[J]. 云南植物研究,
1996,18(4) :363-384.
[12] 王立凤,曲秀春,于爽,等. 黑龙江省种子植物多样性研究
[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0,41(8) :66-70.
[13] 吴征镒,周浙昆,李德铢,等.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系统[J].云南植物研究,2003,25(3) :243-257.
[14] 傅沛云.中国东北部种子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M].沈阳:东
北大学出版社,2003.
[15] 林秋奇,胡韧,韩博平.流溪河水库水动力学对营养盐和浮游
植物分布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11) :2278-2285.
[16] 冯富娟,穆立蔷,陶雷,等. 哈尔滨城市湿地植物资源的调查
[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38(5) :119-121.
09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