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对宽叶雀稗的影响



全 文 :收稿日期:2014 - 08 - 25 修回日期:2014 - 10 - 09
作者简介:李式镜(1970 -),男,福建省寿宁县人,工程师,从事营林与森林资源管理工作。
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对宽叶雀稗的影响
李 式 镜
(福建省寿宁县林业局 福建 寿宁 355500)
摘 要 本文对宽叶雀稗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的生长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
坡向因素对宽叶雀稗叶长、叶宽、盖度和鲜草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A1B2C2 组合(即穴播、水平梯面、半阳坡)
对宽叶雀稗的生长最为有利,其盖度为 90. 2%(比平均值 58. 1%多 30. 1 个百分点)、鲜草重达 8. 61 t /hm2(比
平均值 5. 22t /hm2大 64. 9%)。宽叶雀稗不宜采用撒播草籽繁殖,其盖度和鲜草重均极低。
关键词 宽叶雀稗;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鲜草重
[中图分类号]S543 + . 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 - 2651(2014)04 - 0023 - 04
Impact on the Paspalum wettsteinii by Different Breeding Methods,
Types of Surface & Slope Directions
Li Shijing
(Forestry Bureau of Shouning County,Fujian 355500,China)
Abstract It was conducted the study on the different breeding methods,types of surface,and growth relationships a-
mong the slope directions of the Paspalum wettsteini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t breeding methods,types of
surface and slope directions factors have the different degrees of impact on the leaf length,leaf width,coverage and
weight of grass of Paspalum wettsteinii. Of which,A1B2C2 portfolio (i. e. dibbling,horizontal tread,half sunny slope)
is most favorable for the Paspalum wettsteinii growth,with the coverage of 90. 2% (30. 1%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58. 1%),and the fresh grass weighed 8. 61t /hm2(64. 9%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of 5. 22 t /hm2).
Broadcasting sowing method is not suitable for the breeding of Paspalum wettsteinii due to the extreme low coverage and
fresh grass weight.
Key words Paspalum wettsteinii;breeding method;type of surface;slope direction;fresh grass weight
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 Hack)属禾本科
(Gramineae)黍亚科(Panicoideae)黍族(Trib. Panice-
ae)雀稗亚族(Subtrib. Paspalinae)雀稗属(Paspal-
um),半匍匐热带型多年生禾草,为优质牧草,其根系
发达,具有优良的固土保水能力[1 ~ 3]。原产南美巴
西、巴拉圭、阿根廷北部等亚热带多雨地区。宽叶雀
稗由澳大利亚选育成,现在新西兰、澳大利亚、巴西等
国均大面积推广应用。我国是 1974 年从澳大利亚引
进,现已作为一个当家品种在草地改良中推广应用。
宽叶雀稗性喜在高温多雨的气候和土壤肥沃排
水良好的地方生长,在干旱贫瘠的红、黄壤坡地亦能
生长。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均有引种栽培。宽叶雀
稗作为优质牧草和水保植物,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2012 年寿宁县被列入福建省 22 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II类重点治理县后,寿宁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水土保
持工作,全县上下掀起治理水土流失的热潮,因此开
·32·
第 26 卷第 4 期 亚热带水土保持 Vol. 26 №4
2014 年 12 月 Subtropic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c. 2014
始引种宽叶雀稗治理水土流失,但如何提高治理成效
尚缺乏栽培经验,需开展相关试验研究[3 ~ 4],其目的
是提高宽叶雀稗的产草量,提高保持水土能力并取得
一些经济效益,因此需要对宽叶雀稗与繁殖方法、地
表类型、坡向的产草量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宽叶雀
稗与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的效应进行分析对比,
确定其较合适的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旨在为栽
培宽叶雀稗提供参考依据。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寿宁县清源乡综合开发试验场,其地
理坐标为东经 119°2554″、北纬 27°2403″。海拔高度
为 900 ~ 1 000m;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
温 13. 8℃,年平均降水 2 100mm,无霜期 231d,平均
相对湿度为 82%。土壤类型为黄壤,土层深厚,坡度
15 ~ 25°,立地条件良好,原生植被为杂草、蕨类、小杂
竹、五节芒等。
2 试验方法
影响宽叶雀稗生长的因素很多,不同繁殖方法、
地表类型、坡向对宽叶雀稗产草量的影响较大,本试
验将这 3 个因素作为研究的重要因素。选择立地条
件相同的地段,按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置繁殖方法、
地表类型、坡向等 3 个因素,每个因素分设 3 个不同
水平进行试验[5 - 6]。
繁殖方法(A):A1 穴播(穴深 3 ~ 5cm、株行距
50cm ×50cm、每穴 10 粒种子、种子拌有机肥播种并
盖上薄土);A2 撒播(直接按 15kg /hm
2 的草籽量进行
撒播、未覆盖泥土);A3 移植(苗高大于 10cm、株行距
50cm ×50cm、穴深 10cm以上)。
地表类型(B):B1 梯壁(茶园梯壁);B2 水平梯面
(初植茶叶园面);B3 山坡(劈除杂草的坡面)。
坡向(C):C1 阳坡(南坡)、C2 半阳坡(东、西
坡)、C3 阴坡(北坡)。
本试验共设置面积为 10m × 10m 或 100m2 的标
准地 27 个。2013 年 4 月中旬用种子和移植进行繁殖
试验,秋季停止生长前调查宽叶雀稗的叶子长宽度和
盖度(调查方法是在样地中按品字型选择有代表性的
5 个点,每个点面积 1m × 1m ),收割 27 个标准地内
的鲜草并称重。
3 结果与分析
将调查得到的宽叶雀稗的叶子长宽度和盖度、鲜
草重进行统计(下同)(详见表 1、2)。27 个标准地宽
叶雀稗的叶长 11. 44 ~ 26. 55cm、叶宽 0. 51 ~ 2. 32cm、
盖度 3. 2% ~90. 2%、鲜重 0. 17 ~ 8. 61t /hm2。
表 1 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宽叶雀稗生长情况表
因 素
叶长(cm) 叶宽(cm) 盖度(%) 鲜草重(t /hm2)
C1 C2 C3 C1 C2 C3 C1 C2 C3 C1 C2 C3
A1
B1 17. 85 20. 51 21. 34 1. 32 1. 62 1. 78 68. 8 78. 8 73. 4 6. 90 7. 63 7. 77
B2 19. 60 26. 55 26. 14 1. 86 2. 32 2. 23 70. 2 90. 2 84. 2 7. 34 8. 61 8. 46
B3 19. 02 23. 18 22. 35 1. 54 2. 01 2. 07 69. 8 88. 6 84 7. 12 7. 98 7. 84
A2
B1 11. 44 14. 03 13. 24 0. 51 0. 67 0. 62 2. 6 14. 6 15. 6 0. 17 0. 41 0. 68
B2 13. 83 16. 49 16. 67 0. 89 1. 36 1. 10 3. 4 30. 4 32. 4 0. 24 1. 67 1. 71
B3 12. 40 15. 33 15. 17 0. 71 0. 98 0. 78 3. 2 26. 2 31. 8 0. 22 0. 93 1. 45
A3
B1 16. 85 20. 02 20. 45 1. 23 1. 45 1. 65 68. 2 79. 2 72. 8 6. 24 6. 92 6. 95
B2 19. 21 24. 86 25. 28 1. 78 2. 22 2. 12 68. 8 89. 6 83. 2 6. 48 7. 91 8. 02
B3 18. 93 24. 11 22. 64 1. 71 2. 01 1. 93 66. 4 90. 2 81. 4 6. 40 7. 72 7. 21
表 2 各因素对宽叶雀稗叶长、叶宽、盖度和鲜重的影响
因 素
叶长(cm) 叶宽(cm) 盖度(%) 鲜草重(t /hm2)
1 2 3 1 2 3 1 2 3 11 2 3
繁殖(A) 21. 84Aa
14. 29
Bb
21. 37
Aa
1. 86
Aa
0. 85
Bb
1. 79
Aa
78. 67
Aa
17. 80
Bb
77. 76
Aa
7. 74
Aa
0. 83
Bb
7. 09
Ba
地表(B) 17. 30Aa
20. 96
Aa
19. 24
Aa
1. 21
Cc
1. 76
Aa
1. 53
Bb
52. 67
Ab
61. 38
Aa
60. 18
Aa
4. 85
Aa
5. 60
Aa
5. 21
Aa
坡向(C) 16. 57Aa
20. 57
Aa
20. 36
Aa
1. 28
Bb
1. 63
Aa
1. 59
Aa
46. 83
Bb
65. 31
Aa
62. 00
Aa
4. 57
Ab
5. 53
Aa
5. 56
Aa
注: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代表 1%和 5%的显著水平
·42·
亚热带水土保持 第 26 卷
3. 1 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对宽叶雀稗叶
长、宽度的影响
从表 2 可以看出,宽叶雀稗的叶长、宽度在繁殖
方法(A)因素中,A1 > A3 > A2,说明以 A1(即穴播)为
最佳;在地表类型(B)因素中,B2 > B3 > B1,说明以 B2
(即水平梯面)为最佳;在坡向(C)因素中,C2 > C3 >
C1,说明以 C2(即半阳坡)为最佳。因此可以认为 A1
B2 C2 组合(即穴播、水平梯面、半阳坡)较有利于宽叶
雀稗叶长、宽度的生长。从数据的变动情况看,繁殖
方法的试验结果有很大变化,说明对试验结果有极重
要影响,是主要因子;地表类型和坡向的试验结果也
有较大变化,说明对试验结果有较大影响,是次要因
子。
表 3 的叶长方差分析表明,宽叶雀稗叶长中繁殖
方法在 F0. 01的检验水平上均为差异极显著,坡向在
F0. 05的检验水平上差异显著,地表类型在 F0. 05的检验
水平上差异不显著;宽叶雀稗叶宽中繁殖方法、地表
类型、坡向在 F0. 01的检验水平上均为差异极显著。
表 3 方差分析
Su df
叶长(cm) 叶宽(cm)
SS Ms F SS Ms F
繁殖方法(A) 2 322. 13 161. 06 17. 90** 5. 77 2. 88 279. 91**
地表类型(B) 2 60. 20 30. 10 3. 34 1. 42 0. 71 68. 74**
坡向(C) 2 91. 19 45. 59 5. 07* 0. 63 0. 31 29. 89**
剩余 20 17. 99 9. 00 0. 21 0. 01
总和 28 491. 51 8. 02
注:F0. 05 = 3. 49,F0. 01 = 5. 85
续表 3 方差分析
Su df
盖度(%) 鲜草重(t /hm2)
SS Ms F SS Ms F
繁殖方法(A) 2 21 900. 75 10 950. 37 577. 25** 262. 08 131. 04 639. 22**
地表类型(B) 2 401. 22 1 001. 50 52. 79** 2. 54 1. 27 6. 20**
坡向(C) 2 1 755. 88 877. 74 46. 27** 5. 78 2. 89 14. 10**
剩余 20 379. 36 18. 97 4. 10 0. 21
总和 28 24 437. 21 274. 50
3. 2 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对宽叶雀稗盖度
的影响
从表 2 可以看出,宽叶雀稗的盖度在繁殖方法因
素中,A1(78. 67%)> A3(77. 76%)> A2(17. 80%),
说明以 A1(即穴播)为最大;在地表类型因素中,B2
(61. 38%)> B3(60. 18%)> B1(52. 67%),说明以 B2
(即水平梯面)为最大;在坡向因素中,C2 (65. 31%)
> C3(62. 00%)> C1(46. 83%),说明以 C2(即半阳
坡)为最大。因此可以认为 A1 B2 C2 组合(即穴播、水
平梯面、半阳坡)对提高宽叶雀稗盖度最为有利。从
数据的变动情况看,穴播的试验结果发生很大变化,
说明对试验结果有极重要影响,是主要因子;地表类
型、坡向试验结果也有较大变化,说明对试验结果有
影响,是次要因子。
从表 3 的盖度方差分析表明,宽叶雀稗盖度中繁
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因素在 F0. 01的检验水平上均
为极显差异著。
3. 3 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对宽叶雀稗鲜草
重的影响
从表 2 可以看出,宽叶雀稗的鲜草重在繁殖方法
因素中,A1 (7. 74t /hm
2)> A3 (7. 09t /hm
2)> A2
(0. 83t /hm2),说明在繁殖方法中的鲜草以 A1(穴播)
为最重。这是因为撒播的草籽虽然也能与穴播的草
籽一样生根发芽,但一方面根扎得比较浅,一旦表土
缺水就会抑制多数小苗生长,使其处于停止或半停止
生长状态,只有少数能够成草,显著影响鲜草重量;另
一方面撒播的小苗由于没有基肥而影响个体生长,所
以撒播的效果不佳,其叶短、窄,盖度低,鲜草重量低。
宽叶雀稗移植的生境条件和生长状况与穴播的相似,
所以鲜草重量也相似。在地表类型因素中,B2
·52·
第 4 期 李式镜: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对宽叶雀稗的影响
(5. 60t /hm2 > B3 (5. 21t /hm
2)> B1(4. 85t /hm
2),说
明在地表类型中的鲜草以 B2(水平梯面)为最重。这
是因为不同地表类型所代表的立地条件不同,水肥条
件是水平梯面 >山坡 >梯壁,水肥条件越好越有利于
宽叶雀稗的生长,所以宽叶雀稗的鲜草重也是水平梯
面 >山坡 >梯壁。在坡向因素中,C3(5. 56t /hm
2)>
C2(5. 53t /hm
2)> C1(4. 57t /hm
2),说明不同坡向中的
鲜草量以 C3(阴坡)为最重、C2(半阳坡)也基本接近
C3,这是因为不同坡向所受到的光照不同,光照在一
般情况下是阳坡 >半阳坡 >阴坡,一方面光照是植株
正常生长的前提,另一方面光照过多会引起土壤过量
的水份蒸发,干燥的土壤会抑制或减缓植株生长,因
此是光照适中的坡向植株长得较好,其鲜草重是半阳
坡 >阴坡 >阳坡。
综合考虑标准地的各项试验结果,可以认为 A1
B2 C2 组合(即穴播、水平梯面、半阳坡)对宽叶雀稗的
生长最为有利,其鲜草重最大达到 8. 61 t /hm2、比平
均值 5. 22t /hm2多 64. 9%。
从数据的变动情况看,繁殖方法的试验结果发生
很大变化,说明对试验结果有极重要影响,是主要因
子;地表类型、坡向的试验结果有较大变化,说明对试
验结果有影响,是次要因子。
表 3 的鲜草重方差分析表明,宽叶雀稗的鲜草重
中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因素在 F0. 01的检验水平
上均为极显著差异。
4 结论与讨论
4. 1 不同繁殖方法、地表类型、坡向因素对宽叶雀稗
叶长、叶宽、盖度和鲜草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A1B2C2 组合(即穴播、水平梯面、半阳坡)对宽叶雀稗
的生长最为有利,其盖度 90. 2%(比平均值 58. 1%多
30. 1 个百分点)、鲜草重达 8. 61 t /hm2(比平均值
5. 22t /hm2大 64. 9%)。宽叶雀稗不宜采用撒播草籽
繁殖,其盖度(17. 80%)和鲜草重(0. 83t /hm2)均极
低。
4. 2 由于本试验只有宽叶雀稗 1 个生长季节的相关
数据,所得结论尚需进一步研究论证,另外宽叶雀稗
与本地类似草的比较也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惠琴,谢建华.厦门地区水土保持适宜草种的筛选研究
[J].中国水利,2007(4):37 ~ 38
[2]彭绍云.浅谈南方红壤侵蚀区“复合型”植被的重建[J].
亚热带水土保持,2009,(1) :49 ~ 52,67
[3]程金凤,刘国道,白昌军. 9 种雀稗属牧草品种比较试验
[J]. 热带农业科学,2004(2):9 ~ 12
[4]胡宏友,林 鹏,杨志伟.宽叶雀稗群落生物量和生长规律
的研究[J].安福建农业学报,2002,17(4):226 ~ 230
[5]洪 伟,林思祖.计量林学研究[M]. 成都:电子科技出版
社,1993
[6]洪 伟.林业试验设计技术与方法[M].北京:北京科学技
术出版社,1993:
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
12 ~ 75
(上接第 22 页)
参考文献
[1]吕俊杰,杨 浩.水土流失对水环境影响研究进展[J].土
壤,2003,35(3):198 ~ 203
[2]蔡 明,李怀恩,庄咏涛.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在流域非点源
污染负荷估算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4(7):40 ~ 45
[3]郝芳华,程红光,杨胜天. 非点源污染模型—理论方法与
应用[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43 ~ 60
[4]程红光,郝芳华,等.不同降雨条件下非点源污染氮负荷
入河系数研究[J]. 环境科学学报,2006,26(3):392 ~ 397
[5]李怀恩.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水
资源保护,1996(2):14 ~ 17
[6]Georg Hormann,Andreas Horn,et al. The evaluation of land
- use options in mesoscale catchments:Prospects and limitations
of eco - hydrological models[J]. Ecologicol Modelling,2005
(187) :3 ~ 14
[7]Katrijn M. A. Holvoet,Piet Seuntjens,Peter A. Vanrol-
leghem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pesticide fate in surface waters at
the catchment scale[J]. Ecological Modelling,2007,209(1) :
53 ~ 64
[8]吴群河主编.区域合作与水环境综合整治[M]. 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5:456 ~ 503
[9]李佳红.惠州西湖富营养化及水生态修复研究[M]. 广东
科技出版社,2007:87 ~ 109
·62·
亚热带水土保持 第 2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