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甲鱼池放养绿萍合理产量的探讨



全 文 :甲鱼池放养绿萍合理产量的探讨
王保辛 (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江苏扬州 225007)
摘要 甲鱼池放养绿萍是净化水质的有效措施 ,收获的绿萍可作为草鱼饵料 ,是一种高效益的生态模式。研究了绿萍放养基数与日产
量的关系及绿萍密度对水温的影响 ,探讨了绿萍的合理产量。
关键词 甲鱼生态养殖;绿萍;放养基数;合理产量
中图分类号 S96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5)11-2084-01
  甲鱼池放养绿萍 ,不仅能够吸收水中大量的有机质 ,起
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而且生产出的绿萍是草鱼 、鲫鱼等的良
好饵料。绿萍分布在水面 ,对池水温度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在夏季高温时 ,具有很好的遮阴效果 ,但在春夏之交和秋季 ,则
会影响光照 ,使水温偏低。因此 ,在争取绿萍高产时应尽量减
少其负面影响。为此 ,笔者研究了绿萍放养方式与日产量的关
系及绿萍密度对水温的影响 ,并探讨了绿萍的合理产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江苏省扬州市裕农特种养殖实验场进
行。供试甲鱼池 6个 ,每池面积 65m2 ,水深 1 m ,甲鱼饲养密
度为 1.5只/m2 ,绿萍是能自然越冬的本地品种 。
1.2 方法
1.2.1 极限产量的测定。分别于 2002年 5、6、7月在 6个甲
鱼池绿萍到达极限状态后 ,各捞取 1/2池面的绿萍 ,沥净水
后称重;数日后 ,当再次到达极限状态后 ,1、4号池延迟 2 d ,
2 、5号池延迟 4d ,3、6号池延迟 6 d ,各捞取 1/2池面绿萍 ,沥
净水后称重 。
1.2.2 日均产量的测定。分别于 2002年 5、6、7月各测 1次
放养基数(放养基数以覆盖率表示 ,并设极限状态覆盖率为
1)为 0.2的日平均产量。测定方法:在该池达到极限状态后
立即测产 ,并确定所经历的晴天数 ,两重复取均值。试验期
间每天清晨进行模拟极限状态的估产。
由于种种原因 ,所经历的晴天数不易精确认定 ,于是在
7 、8、9月各做 1次修正试验 ,即各池在同期放养不同基数的
绿萍 ,选择经历 4个晴天到达极限状态作为验证数据。
1.2.3 密度对水温的影响。2002年 5~ 9月 ,在测绿萍日均
产量时 ,逐日进行水温测量 ,并以不放养绿萍池为对照。
1.2.4 合理产量的确定。2003年 5 ~ 9月 ,按照设定的放养
基数和捞取间隔 ,按期捞取绿萍 ,沥净水后称重 ,累计产量 ,
两重复取均值。
2 结果与分析
2.1 极限产量 绿萍覆盖满池面 ,几乎不透空 ,部分绿萍长
出长须根 ,叶色变淡 、变黄 ,总体生长极其缓慢 ,称为极限状
态 ,此时的单位面积生物量称为极限产量。表 1是 5、6、7月
所测极限产量的相关数据。
  表 1显示:在不同月份 ,绿萍的极限产量是很接近的 ,约
为 0.73kg/m2;在到达极限状态后 ,绿萍生长缓慢 , 4 d之内产
量略有增加 , 6 d 之后有所下降。所以绿萍不宜拖到极
作者简介 王保辛(1947-),男 ,江苏江都人 ,助理研究员,从事甲鱼生
态养殖和蚯蚓规模化养殖研究。
收稿日期 2005-09-14
限状态之后收获。
2.2 放养基数与日产量的关系 放养基数为 0.2的绿萍产
量形成见表 2 ,逐日估产得到的绿萍生长曲线见图 1。
  表1 极限产量的相关测定结果 kg/池
月份 极限状态 延迟 2d 延迟 4d 延迟6 d
5 47.35 48.0 49.5 47.5
6 47.60 48.1 49.5 47.8
7 47.50 47.9 49.3 47.5
 注:极限产量为 6池均值 ,其他产量是经可比性变换后的 2池均值。
图 1 放养基数为 0.2的绿萍生长曲线
  表2 放养基数为 0.2的绿萍产量形成
月份 极限产量
kg/池
所历天数
d
增重
kg/池
日均产量
kg/池
5 46 7 37.0 5.25
6 47 5 37.5 7.50
7 48 4 38.5 8.60
  7、8、9月修正试验中 ,经过 4d到达极限状态的对应放养
基数分别为 0.15、0.23、0.35。用此数据对图 1曲线作了修
正 ,修正后的曲线更加贴近实际生长情况。3条曲线有 2个
共同点 。一是同一时段内 ,日产量随放养基数的增加而增
加。二是在接近极限状态的后半时间内 ,曲线斜率明显加
大 ,出现了快速生长期 。
2.3 绿萍密度对池水温度的影响 表 3显示:绿萍覆盖率
愈大 ,降温效果愈明显。覆盖率低于 0.3时 ,水温与不放养
绿萍的对照池接近。
2.4 合理产量 放养绿萍是使甲鱼更好地生长 ,因此必须
保证夏季有降温作用 ,春夏与秋季不影响水温升高 ,同时也
具有吸污的作用 。根据 2003年的试验结果 ,确定 5、9月绿萍
覆盖率范围为 0.3 ~ 0.6;6、8月为 0.4~ 0.7;7月为 0.7~ 1.0 。
根据生长曲线 ,理论产量应为 1150kg/池 ,但由于阴雨天生长
缓慢 ,实际产量是 989kg/池 ,为理论产量的 86%。
(下转第 2086页)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5 , 33(11):2084, 2086                  责任编辑 金琼琼 责任校对 金琼琼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5.11.053
性鱼类的重要内容。
2 结果
2.1 鱼产量 11月上旬天气转冷 ,水温降低 ,鱼类的摄食量
及生长速度开始减慢 ,在此之后就可考虑捕获成鱼了。其
中 ,细鳞斜颌鲴的上网率高 ,用拉网 、小刺网或围网都容易捕
捞。因此 ,捕捞时无需另外增加特殊的捕捞工具。捕捞结
果:2003年 ,细鳞斜颌鲴的产量为 11.16 t ,黄 、白鲢的产量为
193.75 t ,草鱼 、鲤鱼产量分别为 46.25、31.05 t ,鲫鱼 、鳊鱼等
其他鱼类产量为 8.23 t ,总产量为 290.44 t;2004年 ,细鳞斜颌
鲴的产量为 25.06 t ,黄 、白鲢的产量为 212.06 t ,草鱼 、鲤鱼产
量分别为 46.17、32.24 t ,鲫鱼 、鳊鱼等其他鱼类产量为 8.42 t ,
总产量为 323.95 t(表 2)。据该渔场往年产量统计 ,最高的是
2001年 ,黄 、白鲢的产量约为 190 t ,草鱼 、鲤鱼 、鲫鱼 、鳊鱼等
其他鱼类产量约为 85 t ,总产量约为 275 t 。2003和 2004年两
年内 ,在基本保持该湖泊往年的鱼产量的情况下 ,该湖泊中
的细鳞斜颌鲴累计产量为 36.22 t ,与鲤鱼 、鲫鱼 、鳊鱼等鱼类
品种产量相比较 ,表现出细鳞斜颌鲴独特的自然养殖优势 ,
群体生产力较高。
  表 2 细鳞斜颌鲴鱼种及其他鱼种养成收获情况
2003年
尾数∥尾 鱼体总重∥t 平均规格∥g 占总重量∥%
2004年
尾数∥尾 鱼体总重∥t 平均规格∥g 占总重量∥%
细鳞斜颌鲴   36000   11.16 310 3.84   81884   25.06 306 7.74黄、白鲢 174550 193.75 1110 66.71 175550 212.06 1208 65.46
草鱼 27142 46.25 1704 15.93 27000 46.17 1710 14.25
鲤鱼 51750 31.05 600 10.69 51747 32.24 623 9.95
其他鱼类 32274 8.23 255 2.83 32387 8.42 260 2.60
合计 321716 290.44 - 100 368568 323.95 - 100
2.2 经济效益 由于细鳞斜颌鲴肉质细嫩 ,营养丰富 ,被人
们列为优质鱼类品种 ,市场紧俏 ,售价较高 ,当时市场售价约
为 12~ 14元/kg。养殖中 ,除了鱼种这一项成本外 ,其他成本
增加很少。并且细鳞斜颌鲴的投放也没有影响水体中其他
鱼类的产量 ,甚至更有利于其他鱼类的生长。因此在保持了
往年主养鱼的产值外 ,还增加了细鳞斜颌鲴产出收益 。以细
鳞斜颌鲴平均 13元/kg计算 ,单此一项 2年的总收入就增加
了 47.086万元 ,除去 2年的鱼种总成本 3.9万元和部分人员
工资等相关生产费用 2.01万元外 ,净增加 41.176万元 ,净增
值 2058.75元/hm2 ,经济效益显著。
3 小结与讨论
通过 2年的试验研究可看出 ,投放适量的细鳞斜颌鲴鱼
种在不增加投饵量的情况下可明显提高水体中的鱼产量。
表明放养细鳞斜颌鲴鱼后 ,水体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因细
鳞斜颌鲴主要是利用其他鱼类不能或很少能利用的有机腐
屑和附生藻类等物质为饵料 ,它能将本来在水体中影响水质
和溶氧的腐烂的死草 、腐殖质及残饵等有机物转化成有用的
食物 ,变废为宝;而且还能减缓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 ,从而净
化了水质 ,提高了水中的溶氧 ,更有利于其他鱼类的生长;同
时又多增加了细鳞斜颌鲴的收获产量。
大规格的细鳞斜颌鲴鱼种在水体中回避敌害的能力较
强 ,因而成活率较高。在湖泊中套养细鳞斜颌鲴 ,既能有效
地利用水体自然资源 ,又能提高水体鱼产量 ,获得较好的经
济效益。2001年该湖的鱼产量为 275 t。2003年放养了一定
数量的细鳞斜颌鲴鱼种 ,到年终捕获了 11.16 t细鳞斜颌鲴;
并且其他鱼类的总产量也增加了 ,使水体总的鱼产量增加到
290.44 t 。这证明了放养细鳞斜颌鲴不仅能增加水体总体鱼
产量 ,而且更有利于主养鱼的生长。2004年增加细鳞斜颌鲴
的放养量 ,不仅没有出现因放养量增加而出现泛塘等现象 ,
反而使得水体总体鱼产量增加得更多 ,水体总的鱼产量增加
到 323.95 t ,比未投放细鳞斜颌鲴时的年最高产量高出了
48.95 t 。说明在 2003年放养细鳞斜颌鲴鱼种后 ,水体中仍有
一定的潜力 ,但其最大放养量 ,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 ,各种
水体中的有机腐屑及藻类等的含量多少与细鳞斜颌鲴放养
量的关系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上接第 2084页)
  表3 绿萍覆盖率对不同时段水温的影响 ℃
绿萍覆盖率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0(CK)   24   27   33   29    25
0.1 24 27 33 29 25
0.2 24 27 33 29 25
0.3 24 27 33 29 24.5
0.4 23.7 26.5 33 28.5 24
0.5 23.5 26.5 33 28 23.5
0.6 23 26 32.5 28 23
0.7 23 26 32 27.5 22.5
0.8 22 25.5 31 27 22.5
1.0 21 25 30 26 22
3 讨论
甲鱼池放养绿萍 ,是一种利用生物净化水质的方法 ,绿
萍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池水中的大量有机质 ,从而减少
了池中的有机物污染。另外 ,由于绿萍是草鱼等的良好饵
料 ,因此在净化水质的同时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
果采用最大放养基数 ,每日捞取 1 次 ,其理论产量最高可达
305 925kg/hm2 ,考虑到阴雨天生长缓慢 ,按 0.85折计算 ,其
实际产量最高可达 260032.5kg/hm2。但甲鱼池长期处于浓
阴郁蔽之中 ,对甲鱼生长极为不利 ,用取得合理产量的放养
基数与捞取方式 ,在 7月份高温季节 ,使甲鱼池水温处在最
佳温度 30 ℃,而 5 、6 、8、9月份则与不放养绿萍的对照池水
温接近 ,其产量约为 152 227.5 kg/hm2 。虽然仅相当于最高
产量的 58%,但对主产业甲鱼的生长是十分有利的。
由于明确了各个时段的覆盖率范围和每次捞取的定额
产量 ,可在池内用捞网散捞 ,使池面水波荡漾 ,起到了增氧
作用 。在 7月份基本不用换水 ,其他月份与组织化排污相
配合 ,使甲鱼池换水简单易行 。
2086              安徽农业科学                        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