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绿色饲用植物——细绿萍在黄土高原引种栽培



全 文 :绿色饲用植物——细绿萍
在黄土高原引种栽培
李峻成 1 ,高崇岳1 ,王凌云 1 ,姬永莲 2 ,赵明轩 2 ,孟宪政2
( 1.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 ,甘肃 兰州 730020; 2.甘肃省外援奶类项目办公室 , 甘肃 兰州 730030)
摘要:原产于美国的细绿萍 70年代在西方国家广泛应用 ,中国科学院引进我国后 ,经过多年
的驯化已经适宜我国北方地区养殖 ,作为优质的家畜饲料引进陇东黄土高原栽培、推广 ,具有
产量高、宜推广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的特点。
关键词:细绿萍 ;引种 ;栽培 ;黄土高原
中图分类号: S5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0629( 2001) 04-0033-03

 陇东黄土高原旱作农区非放牧家畜由于
人畜矛盾加剧及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的限
制 ,青绿饲料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灌溉农区
可以通过种植块茎类经济作物补充 ) ,在很大
程度上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畜产品成本的
降低。为开发饲料新资源 ,在甘肃省扶贫办的
支持下 ,申请了《优质饲料细绿萍引种栽培试
验推广》项目 ,通过多年来的引种驯化在陇东
黄土高原推广应用获得成功。
浮生植物细绿萍原产地美国 , 70年代智
利、巴西、日本、德国等开始引进并作为家畜
的优质饲料大力推广 ,中国科学院 80年代由
西德引进 ,在大连、青岛等地养殖成功 ,适宜
于北方地区栽培。
细绿萍属蕨类植物满江红科 [1 ] ( Azol la
fi liculoidea ) ,是红萍的一种。 浮生于热带及
亚热带淡水中 ,是高等植物中的低级植物 ,可
以同时进行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尤以无性
繁殖为主 ,具有低等植物生长速度快的特点
(低等植物的生长速度是高等植物的几倍到
几十倍 ) ,自身具有从空气中固氮的能力 (叶
间有特殊的共生腔 ,里面有共生的固氮蓝藻 ,
将空气中的游离氮固定下来 ,供萍体自身需
要 ,增加氮素积累 ) ,这些性状符合现代化农
业的发展特征。 1992年以来多次从大连、营
口引种试验证实其在陇东黄土高原具有很强
的适应能力和推广价值。
1 引种区自然条件
引种试验在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庆阳
黄土高原试验站进行 ,位于北纬 35°38′,东经
107°50′,海拔 1 239 m ,年平均气温 8. 3℃ ,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 449 h,太阳能总辐射量
为 531. 72~ 548. 93 M J /cm2 ,≥ 10℃的年积
温为 2 783. 6℃ ,日照百分率 55% ,无霜期为
160~ 170 d,年平均降水量为 519. 6 mm。
2 引种与栽培
细绿萍种萍从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德胜
乡、营口市西安农场引进 ,分别用玻璃瓶、塑
料罐带水运输。途中少量换水 ,到达目的地后
分别养殖于玻璃温室、实验室、室外的水池
( 0. 15 m× 0. 6 m× 0. 4 m)中培养观察 ,池内
在放萍前 3 d按 0. 5 kg /m2量施放农家基
肥 ,灌水以平衡水温。放萍后叶面用 1 500倍
18卷  4期
Vol. 18, No. 4
草 业 科 学
PRA TACUL TU RAL SCIENCE
   33
8 /2001
收稿日期: 1999-12-07基金项目:甘肃省扶贫办资助项目 [甘牧 ( 97) 09 ]作者简介:李峻成 ( 1962-) ,男 ,甘肃省民勤县人 ,大专 ,畜牧师。
氧化乐果灭蚜 ,观察根系发育、萍体颜色变
化、生长势、生长速度、温度及光照变化的影
响。
3 结果与分析
3. 1 生长发育特性
3. 1. 1 形态特征: 细绿萍属淡水生漂浮植
物。叶无柄 ,互生 ,覆瓦状排列 ,叶微小如鳞
片 ,呈梨形、卵形、或斜方形 ,圆头或截头 ,长
约 1 mm ,每叶有上下两裂片 ,上裂片漂浮于
水面 ,绿色肉质 ,在水面行光合作用 ,上面有
乳头状突起 ,下面有空腔 (蓝藻共生腔 ) ,下裂
片沉浸水中 ,孢子果成对生于分枝基部的沉
水裂片上 (有性繁殖 ) ,真根呈丝线状须根 ,沿
茎分布蔟生 ,根状茎横走 ,羽状分枝。
3. 1. 2 生长规律:细绿萍的生长在满足水肥
的条件下完全取决于温度 ,在保持 10~ 35℃
恒温温度范围 ,可以长期连续生长。在自然条
件下 , 4月下旬 (日平均气温 17. 80℃ ,日平
均高温 24. 6℃ ,日平均低温 11. 01℃ , 1996
年 )置于室外养殖观察 (夜间不保温组 ) ,萍体
保持绿色 , 1周内叶下有新根生成 , 20 d内萍
叶无生长量 , 40 d有 70%的种萍失去活性 ,
叶色由绿趋暗淡至土灰 ,最后失去生活能力
而死亡 , 30%的种萍耐过低温 ,基部叶片边缘
呈红色 ,中部青绿色 ,生长点叶片绿色 ,平均
日增长 0. 03 cm。 5月下旬 (日均温 19. 6℃ ,
日均低温 11. 6℃ ,日均高温 27. 7℃ , 1996
年 )至 6月中旬进入生长旺期 ,日均生长量为
0. 33 cm。 10月上旬 (日均温度 13. 0℃ ,高温
平均 17. 4℃ ,低温平均 8. 0℃ , 1996年 )日
均生长量 0. 28 cm。
3. 1. 3 产量:细绿萍的叶茎绝对延长生长量
不及禾草 ,但通过断枝管理 ,相对生长速度很
快 ,成几何倍数增长。 分别于 1997年 9月、
1998年 6月测定产量结果如表 1。
3. 1. 4 繁殖特性: 细绿萍主要进行无性繁
殖 ,其延长枝或断枝均能够立即长出新根 ,具
有极强的集生性 ,其生长优势主要在群生时
表现强烈。水深要求 15 cm,酸碱度 pH5. 5~
8. 5,无性繁殖极易成活。
表 1 人工小水面养殖细绿萍产量测定
g /( m2· d) 
测定时间 第 1次测
10 d
第 2次测
20 d
第 3次测
30 d
30 d平均
1998. 6 267 363 393 341
1997. 9 264 387 441 364
3. 2 生态适应性
3. 2. 1 耐低温、不耐高温: 通过越冬和温棚
养殖观察 ,细绿萍对低温有较强的忍耐力 ,
0℃左右能活 15~ 20 d,稳定升温后可以恢
复生长能力。5℃左右可以越冬保种。高温下
死亡很快 , 1988年第 1次引种到庆阳置于温
棚内 ,当温度超过 40℃ 2 h,便完全失去活
性。以后在春繁过程中池面盖膜如遇偶然午
间高温 ,很容易造成大量萍体死亡 ,这种情况
的发生与黄土高原地区湿度小有关 ,容易造
成细胞脱水。
3. 2. 2 细绿萍喜磷肥胜于氮肥:单独施磷肥
较单独施氮肥对细绿萍的增产效果显著 ,试
验结果如表 2。
表 2 氮、磷、钾肥对细绿萍的生长效果
肥料名称 硝酸钾 钼酸铵 过磷酸钙 农家肥
施肥 10 d叶色 红绿 红绿 浅绿色 浓绿色
15 d测定产量 kg 7. 5 5. 0 27. 5 28. 0
注:每处理 ( 1 m2 ) ,喷施肥 50 g /m2,基萍 4 kg /m2,农家肥
0. 5 k g。
  磷肥对细绿萍的固氮能力很重要 ,与固
氮活性有关 [2 ] ,能显著促进增产 ,复合的农家
肥具有氮、磷、钾肥的综合优势。 试验结果与
34                   草 业 科 学                 8 /2001
张增英 ( 1991)在北京调查的结果趋一致 [3 ]。
有资料报道 [4 ] ,细绿萍 N∶ P∶ K比例为 1∶
2∶ 0. 5为宜。
4 结果与分析
4. 1 陇东地区的夏秋季气候有利于细绿萍
的生长 ,据测定鲜萍的粗蛋白质含量为
1. 5% ,干萍体粗蛋白质含量达 25% ,单位面
积的粗蛋白质产量是大豆的 15倍。作为青绿
饲料饲喂畜、禽、鱼具有其它饲料不可比拟的
优点:营养丰富 ,适口性强 ,饲料价值高 ;鲜萍
可以庭院养殖 ,节省土地 ;生长快、产量高。饲
喂奶牛、猪、鸡、鸭、鱼、鹅均可获得良好的经
济效益。
4. 2 细绿萍可以庭院经济形式的人造水面
自然养殖不与农作物争地 ,缓解人畜争地矛
盾 ,优化农户生产系统。有机农业的传统循环
模式是:土地—植物—动物 (鸡粪可以再生利
用 )—土地 ,在此生产系统中加入庭院养殖细
绿萍 ,变传统模式为:土地—植物—动物—植
物 (利用空气中游离态氮 )—动物—土地 ,形
式上增加了系统功能环节 ,提高了系统转化
效率 ,放大了系统功能。
4. 3 细绿萍的适应性强 ,管理的重点是防高
温和氮、磷、钾肥的合理比例 ,技术简单 ,容易
推广。 将细绿萍插入农村种植业和家庭养殖
业的生态结构中 ,对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促进
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庭院人造
小水面养殖细绿萍可以美化环境 ,多层次生
态生产模型可以发挥家庭非正式劳动力的作
用 ,提高生态系统生产力。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 1册 )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83. 284.
[ 2 ] 马伟成 .用好绿萍提高肥效 [ J ].土壤肥料 ,
1983, ( 2): 88.
[ 3] 张增英 .细绿萍生物学特性及在畜牧业中的应
用 [ J].饲料与畜牧 , 1991, ( 1): 11-12.
[ 4 ] 施书莲 .绿萍的增产和改土作用 [ J].土壤学
报 , 1978, ( 1): 54-55.
Cultivation of introduced f orage plant - Azolla f il iculoidea
in Qingyang loess plateau, Gansu, China
LI Jun-cheng1 , Gao Chong-yue1 , WANG Ling-yun1 ,
JI Yong-lian
2
, ZHAO Ming-xuan
2
, M EN G Xian-zheng
2
( 1. Gansu Grassland Eco logical Resea rch Insti tute, Lanzhou 730020, China;
2. Office o f Milk Pro ject Management of G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30, China)
Abstract: Azolla f il iculoidea was originated in U SA and cultiv ated widely in w estern
countries in 1970 s. Af ter being int roduced to China b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i t had
been g rowing in No rthern China. In advantage of i ts high yield and good economic benefit , i t
w as easy ex tension to farmers.
Key words: Azolla f iliculoidea; int roduced; cul tiv ation; Qingyang loess plateau
358 /2001            PRATACULTURAL SCIENCE( Vo l. 18, No.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