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Nutrient and water cycling in red soils with different planting system and their management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物质循环与调控



全 文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物质循环与调控*
何园球* *  吴大付  李成亮  王兴祥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 210008)
摘要  利用长期定位资料研究了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下水分、养分循环和平衡以及能量流动特点 .研
究表明, 红壤地区 3~ 6 月降雨量占全年的 60% , 导致季节性干旱经常发生, 水土流失严重; 红壤旱地 N、
P、K配比不合理,肥料施用量大, 化肥投入过多,不同种植方式间存在差异, 使投产比降低. 优化的种植方
式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率, 减缓了干旱发生频率和干旱程度; 提高了养分再循环率,使 N、P、K 的
配比较为合理. 合理开发利用红壤的措施之一,是建立种养结合的复合农业生态模式,并采用节水灌溉、增
加覆盖、农林间套作,提高有机肥比重、进行平衡和合理施肥;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调整投能结构, 减少外
部输入能, 完善种养协调机制和食物链多级利用技术.
关键词  红壤旱地  不同种植方式  物质循环  调控技术
文章编号  1001- 9332( 2004) 09- 1547- 05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Nutrient and water cycling in red soils with diff erent planting system and their management.HE Yuanqiu, WU
Dafu, L I Cheng liang , WANG Xingxiang ( I 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 Nanj ing
210008, China) . Chin . J . A pp l. Ecol . , 2004, 15( 9) : 1547~ 1551.
Based on the data of long term located experimen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char acteristics of nutr ient and water cy
cling and balance and of energ y flow in upland red soils w ith different planting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in
red soil ar eas, the rainfall from March to June accounted for 60% of the whole year, w hich induced fr equent sea
sonal drought and severe water and soil loss. The application of N, P and K on upland red so il was overabundant
and unbalanced, w hich induced a reduced rat io of input and output. Optimized planting mode could increase the
water and ligh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decr ease the frequency and degree of occurred drought, and increase t he nu
trient recycling rate. The main measur es for rat ionally developing and utilizing red soil should be establishing
compound agroecosystem model of planting and feeding, saving irrig ation water, increasing mulch, covercultivat
ing crops and forests, incr easing the propo rtion of or ganic fert ilizer, r ealizing rational and balanced fertilization,
further optimizing planting structure, regulat ing energ y input structure, and adopting multileveltechnologies of
food chain utilization.
Key words  Upland red soil, Planting system, Material cycling, Regulation technology.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 KZCX2413和 ISSASIP0201) .
* * 通讯联系人.
2003- 01- 06收稿, 2004- 03- 25接受.
1  引   言
红壤丘陵岗地是我国南方红壤区主要地貌景观
之一.该区气候温暖,雨量丰沛,生物物质循环活跃,
土壤和生物类型多样, 具有高额的生物产量潜力和
良好的投资效益,是我国南方农业综合开发与经果
发展的重要基地. 然而, 长期以来的不合理利用, 使
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季节性干旱等环境资源退
化过程日趋严重.因此,研究该区农业种植系统布局
及其发展战略, 探索系统中水分、养分循环与能量流
动等动态过程及其障碍因子, 提出相应的调控措施,
对充分发挥资源潜力, 促进红壤丘岗区大农业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研究地点设在中国科学院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 28!15∀
30# N, 116!55∀30# E) 内, 年降雨量 1 785 mm, 年均温 178
∃ , %10 ∃ 积温 5 528 ∃ ,无霜期 262 d;土壤为第四纪红粘
土发育的红壤, 地形为岗地,丘顶为稀疏马尾松和草坡,中部
为果树、旱作和荒坡,下部种植水稻.
2 2 试验设计
在岗地顶部设立 4 hm2 的综合集水区, 区内设立稀疏马
尾松、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及自然荒坡 4 个面积为 0 4 hm2
的小集水区; 腰部设立 2 个 200 m2 的的果树集水区(柰李+
花生、柑桔+ 花生)、2 个 100 m2 的作物和 1 个 100 m2 的对
照集水区(花生+ 油菜、花生+ 休闲、自然植被) . 农田设立 2
个 0 1 hm2 的集水区, 种植水稻; 水库养鱼. 同时, 在岗地下
部建立养猪场, 组成复合农业生态系统,并以养猪为动力, 形
成了多级食物链.
2 3 研究方法
在上述集水区内, 布置水分、养分、温度和生物量的有关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4 年 9 月  第 15 卷  第 9 期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Sep. 2004, 15( 9)&1547~ 1551
长期实验, 在大量动态定位资料的基础上, 探讨红壤种植系
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并提出相关的调控措施.
3  结果与分析
31  红壤种植系统水分循环及障碍
311水分循环特点  46 年的统计结果表明, 该区
年均降雨量为 1 7603 mm,最大为 2 5483 mm, 最
小为 1 0407 mm,极差为 1 5076 mm,变异系数为
0193~ 6月为雨季, 占年降雨量的 5896% , 且变
异系数小.气温、日照和蒸发量基本同步,以 5~ 7月
最高, 分别占全年总量的 397、434和 386% , 与
降雨量相比,出现明显的滞后效应(图 1) .这说明红
壤区域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具有春夏涝、伏秋旱,
干旱与洪涝频繁发生的特点[ 11] .
图 1  江西省余江县气候月变化
Fig. 1 Month w eather changes in Yujiang county of J iangx i Province.
1)降水 Rainfall; 2)蒸发 Evaporat ion; 3)日照 Sunlight.
  由图 2可以看出, 地表径流以 4~ 7 月最大, 占
全年的 80% ~ 83%,泥砂主要集中在 5~ 7月, 约占
全年的 80% ,土壤渗漏水以 3~ 6月最大,占全年的
68% ~ 76%.土壤水动态与降雨动态基本吻合,旱季
水分上移,雨季相反;不同植被以自然荒地吸力值变
化最大,林地居中,农果地变化最小.
水分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特点见表 1,其中降雨
量100%, 林冠 2% ~ 4%; 枯叶 1% ~ 3% , 蒸发量
60% ~ 70%;径流量 344% ~ 443% [ 5] .
  综上所述,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水分循环的
主要特点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涝渍害和伏秋旱经
常发生;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板结和养分贫瘠;
土壤持水量高,但表层有效水含量低[ 13] .
图 2  红壤种植系统水分动态
Fig. 2 Moisture dynamic of plant system in red soil region.
1)降雨量 Rainfall; 2)径流量 Runoff ; 3)渗漏水 S eepage; 4) 土壤水 Soil
w ater.
表 1  红壤水分循环特征
Table 1 Characteristies of red soil water cycling
土壤深度
Soil depth
( cm)
土壤渗漏水率
S oil seepage rate
( % )
渗漏速率
Seepage rate
( mm∋h- 1)
土壤吸收率
Soil absorpt ion
( kg∋m- 3)
0 315~ 605 32~ 273 18~ 35
20 176~ 343 30~ 205 6~ 11
35 86~ 184 12~ 113 4~ 6
60 31~ 67 - -
312 水分平衡特点  根据 10年的定位资料, 计算
了不同利用方式下红壤的水分收支状况. 研究表明,
优化的种植方式比原有种植方式节省水分,主要是
减少了蒸发量和地表径流(表 2) ,从而提高了水分
利用率; 优化种植方式基本上能适应作物需水和天
然降水这种供需不平衡的水分特征, 在一定程度上
减少了干旱发生的频率; 优化种植方式能充分利用
深层土壤水分和分层利用土壤水分, 延缓了干旱时
期,减少了干旱程度,达到持续稳产的目的[ 2, 6] .
32  红壤种植系统养分循环及障碍分析
321 养分循环特点  红壤不同利用模式养分循环
主要包括养分收入、支出和再循环等基本途径[ 3, 7] ,
主要参数如表 3.
由表 3可以看出, 进入系统的养分有降雨、施肥
和秸杆或枝叶还田等途径, 以施肥和秸杆还田为主;
表 2  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的水平衡
Table 2 Water balance of different plant systems in upland of red soil( 1991~ 2000) ( t∋hm- 2)
作物系统
Plant systems
收 入 Input
降 雨
Rainfall
截留水
Intercepted
w ater
小计
T otal
开 支Output
蒸发量
Evaporat ion
地表径流
Runof f
土层渗漏
Leakage
小计
Total
平衡
Balance
混交林(优化) M ixed forest ( opt imize) 16957 16957 8630 4719 4534 18746 - 1789
针叶林(原有方式) Coniferous forest ( original) 17438 17438 11463 6843 2376 20682 - 3244
自然荒坡(林地对照) CK of w oodland 17863 17863 13397 8272 2236 23905 - 6042
柑桔+ 花生绿肥(优化)Orange+ peanutgreen manure(opt imize) 17654 1438 19092 9710 4395 6536 20641 - 1549
荒地(旱地对照) CK of upland 17863 892 18755 13397 5512 5218 24127 - 5372
稻稻肥(水田优化) Paddypaddygreen manure( paddy optimize) 17863 935 18798 10718 3900 5310 19928 - 1130
稻稻闲(水田对照) Paddypaddydisuse ( paddy CK) 17863 935 18798 11611 4218 4968 20797 - 1999
154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卷
表 3  不同种植方式的主要养分收支情况
Table 3 Main nutrients status of different plant systems( 1991~ 2000) ( kg∋hm- 2)
作物系统
Plant systems
收入( NPK) Input
降雨
Rain
施肥
Fertili
zation
其它
Other
ways
支出( NPK) Output
径流
Runoff
渗漏
Leakage
收获物
Harvest
养分再循环 Nutrients recycling
N P K NPK
混交林(优化)M ix ed fo rest ( optimize) 54 7 39 4 242 43 47 41 96 - 462 431 376 452
针叶林(原有方式) Coniferous forest ( or ig inal) 34 0 19 9 110 63 16 21 87 - 245 275 37 187
柑桔+ 花生绿肥(优化) Orange+ peanutg reen manure( optimize) 47 6 4187 1458 70 12 19 01 3029 545 940 375 577
玉米荞麦大麦(优化)Maizebuckwheatbarly ( optimize) 45 3 4098 2622 95 81 95 31 1778 636 1253 910 753
花生绿肥(原有方式) Peanutgreen manure ( o riginal) 43 9 3213 1257 14839 1602 1890 172 620 322 295
稻稻肥(水田优化) Paddypaddygreen manure ( poday optimize) 45 8 4300 2327 75 38 1793 1395 318 465 1084 615
稻稻闲(原有方式) Paddypaddydisuse( or ig inal) 45 8 4000 1913 69 25 1597 1395 131 225 745 318
表 4  不同种植方式的养分平衡
Table 4 Nutrients balance of different plant systems( kg∋hm- 2)
作物系统
Plant systems
平衡1)
Balan ce( % )
N P K
收入/支出
Input / output
N P K
养分循环速率2)
Speed of nutrients cycling
N P K
混交林(优化) M ixed forest ( opt imize) 211 556 655 121 156 166 725 734 1033
针叶林(原有方式) Coniferous forest ( original) - 30 353 - 39 097 135 096 408 460 753
自然荒坡(林地对照) CK of woodland - 700 - 571 - 592 030 043 041 465 60 106
柑桔+ 花生绿肥(优化)Orange+ peanutgreen manure(opt imize) 8 501 152 101 322 122 288 402 382
玉米荞麦大麦(优化) Maizebuckwheatbarly( opt imize) 13 103 152 102 312 135 292 355 502
自然荒地(旱地对照) CK of upland 52 09 21 063 080 086 16 27 400
稻稻肥(水田优化) Paddypaddygreen manure ( paddy optimize) 1114 780 544 120 200 116 3424 2292 5938
稻稻闲(原有方式) Paddypaddydisuse( original) 1064 497 424 133 231 076 2720 2835 5537
1) (收入- 支出) /支出 ( 100% ( InputOutput) / Input ( 100%; 2)养分收入+ 养分支出.除表 3以外,还有其它一些途径,如固 N、挥发等 Nutrient
input+ Nut rient output . Except for table 3, th ere are other methods, such as N f ixat ion, N volat il ization and so on.
移出系统的养分有径流、渗漏和收获物等途径,不同
种植方式间存在较大差异. 养分再循环率通常以有
机肥形态返回的养分量占养分总消耗量的百分数表
示.结果表明,优化种植方式有机肥施入较多, 养分
再循环率高,原有种植方式则相反;不同种植方式以
柑桔+ 花生绿肥、玉米荞麦大麦和稻稻肥较高,
其它则低; 不同养分元素再循环率以优化种植方式
中的 P 和 K较高, 原有种植方式的较低.
综上所述, 原有种植方式养分循环特点是养分
损失大,主要是 N 挥发, P 被土壤固定, K 因径流和
渗漏损失;肥料施用量较大,不同肥料配比不合理,
不同种植方式间存在差异;秸杆还田率较高, 其它有
机肥源有待进一步利用.
322养分平衡特点  根据养分循环途径、参数[ 8, 9]
和平衡特点汇合成表 4.由此可见,同一地点优化种
植方式比原有种植方式更利于 N、P、K 积累, 使土
壤肥力不断提高,上部荒坡 N、P、K 出现负值, 使土
壤肥力下降;不同种植方式养分盈余量以果树> 水
田> 旱地> 林草,不同元素在果园和旱地以 P、K 盈
余最多,在水田以 N盈余最多.
优化种植方式养分收入和支出的比值以 P 最
大, N 和 K 有一定的积累, 原有种植方式除稻田以
外比值均较小. 这意味着要优化种植方式, 同时, 调
整 P 肥施用制度, 使养分收支能调整到一个合理的
水平.
养分循环速率均以农田> 果作> 林草亚系统;
优化种植方式各元素养分循环速率以 N 最大, N、
P、K的平均比值约为 3&2&2 原有种植方式养分循
环速率较低, 不同种植方式以农田最快, N、P、K 的
平均比值为 1&1&2.
上述情况说明, 原有种植方式养分循环和平衡
存在以下障碍: 1)养分再循环速率较低,应充分挖掘
和使用有机肥; 2) N、P、K 配比不合理, P 投入较多;
3)各亚系统间养分平衡差异较大.
33  红壤种植系统能量流动及障碍分析
331 种植亚系统的投能结构  由表 5可以看出,
不同种植方式均以无机能投入为主, 占总投入能的
60%~ 88% .无机能投入中,以化肥为主, 占无机能
投入的 78%~ 98% .有机能投入中,以劳力、种子和
畜力能投入为主, 有机肥和无机动力(包括农业机
械、柴油、电力)的投入极少. 能量投入最多的为水
田,其次为果作,而林草最少.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
能的产投比与无机能投入呈正相关, 说明适当投入
无机能,有利于提高林作产量,但无机能中化肥投入
过多,而除草剂、电力等比例过低,又使投产比降低.
因此, 这种投能结构反映了红壤地区重视沟谷农业
15499 期              何园球等: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物质循环与调控           
表 5  种植亚系统人工辅助能投能结构
Table 5 Input structure of aritifical auxil iary energy in the plant sub system ( ( 106 J∋hm- 2)
作物系统
Plant
system
无机能 Inorganic energ y
肥料
折能
Ferti
lizer
农药
折能
Pesti
cides
农具能
Machi
nery
小计
Tot al
有机能 Organic energy
猪粪能
Farm
yard
manure
劳力能
Human
work
种子能
Seeds
畜力能
Animal
work
小计
T otal
输入总能
To tal
energy
input
有机能/
无机能
Inorganic
energy/
organic
energy
针叶林 Conif erous forest 1067 26 4 10934 109 35 - 1440 12374 013
混交林 Mixed forest 1067 26 4 10932 218 120 - 338 14314 031
柑桔+ 花生绿肥 Orange+ peanutgreen manure 4094 180 742 5016 398 872 991 1295 3556 8572 071
玉米荞麦大麦 M aizebuckwheatbarly 3916 71 1037 5024 - 897 1125 1295 3317 8341 066
花 生 Peanut 3884 87 857 4828 - 436 623 656 1715 6543 036
稻稻肥 Paddypaddyg reen manure 7271 389 1168 8778 - 872 1278 2187 4387 13165 049
稻稻闲 Paddypaddydisuse 6679 360 1036 8075 - 784 1111 1531 3426 11501 042
表 6  种植亚系统能量输出和能量效率分析
Table 6 Analysis on energy output and energy use efficiency in the plant subsystem
作物系统
Plant system
产出折能 Total energy( ( 106 J∋hm- 2)
经济能
Econom ic
energy
非经济能
Noneco
nom ic en ergy
产出总能
T otal
energy in put
经济能/非经济能
Economic
energy/ non
economic energy
总产出能/总投能
Output/ input
of total
energy
光能利用率
Ef ficiency
of solar
energy
( % )
针叶林 Coniferous forest 5840 5824 11664 100 943 043
混交林 Mixed forest 8943 9767 18710 092 1307 078
柑桔+ 花生绿肥 Orange+ peanutgreen manure 32610 26964 59574 121 695 126
玉米荞麦大麦Maizebuckwh eatbarly 31440 23379 54719 134 656 013
花 生 Peanut 15905 12272 28177 130 431 052
稻稻肥 Paddypaddygreen manure 32737 23372 56109 140 426 139
稻稻闲 Paddypaddydisuse 29378 14222 43600 206 379 197
* 光能利用率= (净初级生产量 ( 热值) /太阳能总辐射量 Luminous energy utilizat ion ef ficiency= elementary net biomass( colorific value/ total ra
diat ion energy.
而忽视农业全面发展的传统观念,也是该区农业低
产、低收不能持续和快速发展的原因所在[ 1, 12] .
332能量输出和能效率分析  合理的投能结构有
利于提高系统的能效率, 过多的有机能会使不同利
用模式的物质循环难以扩大, 能效率难以提高;过多
的无机能投入必然会减少生物能的反馈,地力下降,
能效率降低.一般来说, 在总投入能一定的情况下,
有机能与无机能之比越大,能效率越高,但与植被类
型密切相关.
不同种植方式产出能以及经济能和非经济能的
比值均以农田> 果作> 林草; 产投比以林草> 果作
> 稻田.这说明稻田的生产力水平较高,增产所需投
资较大,林草生产水平较低,增产所需投资较小, 果
作则介于二者之间(表 6) . 这反映出红壤丘岗地区
农业优先发展的主体种植方式和发展方向.
红壤旱地不同利用方式光能利用率均不高, 有
较大的增产潜力.其中农田应以发展冬作为主,果作
可通过改变品种结构、合理施肥和适时灌溉, 林草应
尽量减少纯林面积, 以大幅度地提高光能利用率.
34  红壤种植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障碍调控
341结构调控  丘岗中上部土壤薄、旱、瘦, 应以
林为主,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水保林; 丘岗中下部
土壤为过渡段, 应发展高效且能吸收深土层水肥的
经果经作;坡麓土层厚、肥、润,宜种水肥条件要求较
高的粮食、蔬菜和饲料. 同时,应进行地块立体农业
布局,如农林混作、果农间作、不同作物间套作等耕
作方式,使高矮、生育期、营养需求不同的植物形成
适生互补的共生群落, 增加生物产量和生态、经济效
益[ 4, 12] .
在岗地的下部建立畜(禽)场,以畜 (禽)为种养
循环的纽带,以作物秸杆、牧草和配合饲料饲养猪、
牛、鸭、鹅等,其粪尿制沼气, 部分粪尿和沼渣 (液)
入塘养鱼、育珍珠, 塘泥还田种饲料, 形成草 (饲)
畜 (禽)沼鱼 (珠)果 (粮)食物链循环. 实验表明,
1 000头牲猪粪尿可供应 53 hm2 林草、33 hm2 果
作、2 hm2 农田、3 hm2 牧草和 33 hm2 水面的肥料
需求;牧草可满足 1 000头猪配合饲料和 33 hm2
水面鱼的饲料需求;塘泥又可满足 136 hm2林果作
的底肥需求. 同时,沼肥保存了相当于猪尿中 35%
的有机碳, 91%的 N 和 38%的P, K则增加了46%,
利用了有机物中的能量, 还降低了秸杆的 C/ N, 促
进养分无机化,加速了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再循环利
用[ 10] .
342 功能调控  水田应采用间歇灌溉. 旱地如玉
米、旱稻之类,应尽量早播, 并用早熟品种,力争 7月
上旬成熟;花生之类,在其生长后期受干旱的威胁较
1550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5卷
大,应采用移动式喷灌措施,不定期灌水 1~ 2次; 果
树、茶叶之类,每年夏秋季节都要遇到干旱, 应采用
固定式滴灌.这样,总体可节水 50%, 并提高果作产
量和品质.在轻、中度侵蚀地周边种植草带, 严重侵
蚀地封山育林, 可使径流量减少 53% ,泥砂冲刷量
减少 19 倍; 在雨养条件下, 覆盖比对照增产玉米
16% ~ 20% , 大豆 293% , 花生 382% , 柑桔增产
60~ 145 kg/株,不同覆盖物以死物覆盖保墒效果
最佳,每年可节水 6 000 t∋hm- 2实验表明,林中间
套花生,比纯林、纯花生增加田间持水量 48~ 59 g∋
kg
- 1
,增加有效水 11~ 15 g∋kg- 1, 并缓冲地面水热
状况,分层利用土壤不同时空水分.
增加有机肥的比重, 主要是扩大有机肥源:如增
加秸秆还田,合理使用厩肥和人粪尿,充分利用草木
灰等. 参考养分允许平衡盈亏率和实验结果, 调整
N、P、K 的比例为 5&1&3左右, 实现有机、无机肥配
合和 N、P、K合理配比的施肥制度. 同时, 应顾及各
种植方式间的肥力需求差异, 协调施肥,维持整个系
统的持续发展.
对某一元素过剩或施用过量的区域,可适量少
施或暂时不施; 对损失严重的元素如 N,应深施和多
次施肥,水田采用分子膜防止 N 挥发;对植物必需
而又缺少的元素,如新垦地的 P, 应及时适量补充.
进一步优化种植和投能结构, 减少外部输入能,
建造沼气池,发展食用菌, 改进饲养技术, 促进鱼塘
立体养殖, 完善种养协调机制和食物链多级利用技
术,以提高生物能的循环利用和转化.
4  结   论
41  红壤旱地不同利用方式水循环和平衡特点主
要是降雨时空分布不均, 涝渍害和伏秋干旱经常发
生;水土流失严重, 造成土壤板结和养分贫瘠; 土壤
持水量高,但表层有效水含量却低.调控措施主要有
节水灌溉、增加覆盖和农林间套作等.
42  红壤旱地不同利用方式养分循环和平衡特点
主要是养分损失大; 肥料施用量较大, 配比不合理,
不同种植方式间存在差异;秸杆还田率较高, 其它有
机肥源有待进一步利用. 调控措施主要是提高养分
再循环率,进行平衡和合理施肥.
43  红壤旱地不同利用方式是以有机能为主有一
定封闭性的内循环系统. 光能利用率很低,投能结构
不合理,系统缺少能源多层利用的食物链,因而能量
利用率低.调控的主要措施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
调整投能结构, 减少外部输入能,完善种养协调机制
和食物链多级利用技术, 以提高生物能的循环转化
和再生.
44  红壤是一种严重退化并蕴藏着巨大增产潜力
的土壤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红壤的根本措施之一,是
设计和建立种养结合的复合农业生态模式,以畜禽
为纽带,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间的有机结合,形成较
完善的食物链机制,显示出明显的效益和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  Diest AV. 1994.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nd soil nut rient cycling
w ith emphasis on t ropical soils. Cong Soi l S ci , 5a: 58~ 61
2  He YQ(何园球) ,Huang XQ(黄晓庆) . 1997. Study on w ater cy
cling, balance and managem ent in red soil agroecosystem. S oil s( 土
壤) , 30( 1) : 20~ 24( in Chinese)
3  He YQ(何园球) ,Huang XQ(黄晓庆) . 1998. Study on nut rients
cycling, balance and management in red soil agroecosystem . Ac ta
Pedol S in (土壤学报) , 35( 4) : 502~ 507( in Chinese)
4  H e YQ(何园球) , Wang MZ(王明珠) . 1998. S tudy on plantf os
ter complex ecosystem in red soil hilly areas. Res R ed Soi l Ecosyst
(红壤生态系统研究) , 5: 55~ 58( in Chinese)
5  He YQ(何园球) . 1989. T he dynamic of forest soil w ater and heat
in t ropic and subt ropic of China. Soi ls ( 土壤) , 20( 5) : 48~ 53( in
Chinese)
6  Huang XQ(黄晓庆) ,H e YQ(何园球) . 1995. Study and compar
ison of several cropping pat terns on red soil sloping upland. Res R ed
Soi l Ecosyst (红壤生态系统研究) , 3: 115~ 120( in Chinese)
7  Lu RK(鲁如坤) , Liu HX(刘鸿翔) , Wen DZ(闻大中) , et al .
1996. Study on nut ients cycling and balan ce in agroecosystem of our
count ry typical areas. Chin J S oi l Sci (中国土壤科学) , 27( 5) : 197
~ 199( in Chinese)
8  Lu RK (鲁如坤 ) , S hi TJ ( 史陶钧 ) . 1982. Agrochemist ry Ma
nure. Beijing: Science Press. 34~ 72( in Chinese)
9  Qiang CL(钱承梁) , Lu RK(鲁如坤) . 1994. Nut rients recycling
in plant land ) . Ammonia volat ilization from muck. Soi ls (土壤 ) ,
26( 4) : 57~ 59( in Chinese)
10  Shen SM(沈善敏) , Yin XY(殷秀岩) ,Yu WT(宇万太) , et al .
1998. Geographic diff erent iat ion of yeildincrease eff iciency canued
by recycled nut rients in agroecosystem.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
态学报) , 9( 4) : 379~ 385( in Chinese)
11  Tan QM (谭清美) , Zhang JB(张佳宝) , Wang MZ(王明珠 ) , et
al . 1995. Rainfall distribut ing characterist ics of Yujiang county and
analysis of rice w ater balance in typical year. J Jiangxi Agri c Sci
(江西农业科学) , ( 7) : 32~ 35( in Chinese)
12  Wang MZ(王明珠) ,H e YQ(何园球) , Zhang B(张  斌) . 1995.
Applicat ion and opt imize of exploitat ion fashion about hilly red soil
in J iangx i Province. J Jiangxi A gric Sci (江西农业科学) , ( 7) : 21
~ 27( in Chinese)
13  Yao XL(姚贤良) , Xu XY( 许绣云) , Yu DF (于德芬) . 1993.
The volumetric capacity of red soil an d its ef fect on the drought re
sistance. R es Red Soi l Ecosyst (红壤生态系统研究) , 2: 264~ 268
(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何园球, 男, 1955 年出生, 研究员, 长期从事红壤
农业生态研究, 发表论文 80 多篇. T el: 02586881119; E
mail: yqhe@ issas. ac. cn.
15519 期              何园球等:红壤旱地不同种植方式物质循环与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