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3
张存厚 刘果厚 3 3
(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 ,呼和浩特 010019)
【摘要】 对地处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地带的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科的组成特征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
分析 ,并与内蒙古植物区系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种类相对丰富 ,共有种子植物
1191 种 ,隶属于 402 属 84 科.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多样 ,而且以温带成分为主 ,在诸多温带成分中北温带分
布型的种数占有较高的百分比 ,菊科和禾本科在本区系中所占的比例最大 ,该区系植物属种趋向于分布大
科的特点 ,这反映出浑善达克沙地植物的分布与本地区的气候带相适应 ,地带性植被具有温带草原与荒漠
的特征 ;该区种子植物的优势科也分属于各类成分 ,具有集中分布于大科的特点 ,大部分为世界广布成分 ;
植物区系成分起源古老 ,区系地理成分复杂且具有过渡性 ;同时该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脆弱性.
关键词 种子植物 区系地理成分 分布型 浑善达克沙地 内蒙古
文章编号 1001 - 9332 (2005) 04 - 0610 - 05 中图分类号 Q948. 5 文献标识码 A
Spermatophyte flora in Hunshandake sand. ZHAN G Cunhou ,L IU Guohou ( College of Ecology and Envi ron2
ment , Inner Mongolia A gricultural U niversity , Huhhot 010019 , China) . 2Chin. J . A ppl . Ecol . ,2005 ,16 (4) :
610~614.
This paper studied the spermatophyte flora in the Hunshandake sand of central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e2animal
husbandry ecotone ,and compared it with the flora in whole Inner Mongoli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1191 species of spermatophyte in the sand ,belonging to 402 genera and 84 families. The geographic element of
the flora was of multiplicity ,and predominant with temperate floristic element ,among which ,North Temperate
distribution elements had a higher percentage ,and Compositae and Gramineae had the greatest proportion. The
temperate floristic element had a trend of laying in big families ,indicating that the plant distribution of Hunshan2
dake sand had adapted to the climate of this area. The dominant families of the spermatophyte belonged to differ2
ent elements ,but most of them were the worldwide element . The original of the element was very ancient ,and
the geographic element was complex and transitive. In addition ,the plant flora was significantly vulnerable.
Key words Spermatophyte , Floristic element , Areal2type , Hunshandake sand , Inner Mongolia.
3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资助项目 ( KSCX1208) .3 3 通讯联系人.
2004 - 01 - 12 收稿 ,2004 - 07 - 02 接受.
1 引 言
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 ,长期
以来由于气候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使得该地区
的草地退化沙化加剧 ,导致其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
沙尘暴频繁 ,严重影响了京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
生态安全以及当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 植物区系研究是沙地植被恢复的基础 ,是植物资
源保护的前提 ,要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一系列问题 ,对
本区植物区系进行系统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由
于沙地演化历史的复杂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决
定其植物区系种类相互交叉、渗透 ,形成了特殊的环
境类型 ,因此 ,进行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对于探
索本地区植物的演化历史 ,揭示本区生物多样性的
区域特征 ,以及进一步研究亚洲大陆植物区系和植
物地理具有重要意义[1~7 ,15 ] . 以前 ,有关锡林郭勒
盟草原区的研究有过不少论述[18 ,19 ,22 ,29 ] ,但主要集
中于草地改良和沙地治理 ,对锡林郭勒盟植物资源
的调查也仅限于专项性的[11 ,13 ] ,而将浑善达克沙地
作为一个研究区域来进行植物区系的研究 ,到目前
为止 ,未见有过比较详尽的报道.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概况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 41°56′~44°24′N , 112°22′~117°57′
E之间 ,锡林郭勒高原中部的农牧交错带 ,东起大兴安岭南
段西麓达里诺尔 ,向西一直延伸到集二铁路沿线. 东西延伸
约 450 km ,南北宽 50~300 km. 自然区属温带半干旱区 ,总
面积 711 ×106 hm2 .
浑善达克沙地在大地构造上为华夏向沉降带上的一个
沉降区 ,大部分为第三纪的湖相粘土、沙质粘土和沙砾质层
所组成的湖相地层 ,少数地区有花岗岩和变质岩出露 ,局部
地区有玄武岩覆盖. 浑善达克沙地海拔在 1 000~1 400 m
之间 ,地势由东南向西北缓缓降低 ,地面起伏不大 ,沙地边缘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05 年 4 月 第 16 卷 第 4 期
CHIN ESE JOURNAL OF APPL IED ECOLO GY ,Apr. 2005 ,16 (4)∶610~614
为剥蚀低山、丘陵 ,境内为沙丘、湖泊、盆地及剥蚀高原交错
分布. 因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土壤形成发育具
有明显的地带分异规律. 沙地北侧有西拉木伦2马日根达拉
大断裂 ,西北为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阿巴嘎旗、锡林浩
特隆起区 ,东为大兴安岭低山丘陵 ,南侧有阴山东西向复杂
构造北缘的大断裂 ,因此沙地本身为一个地堑式凹陷带. 沙
地的主要土壤类型以栗钙土为主 ,其次为棕钙土 [13 ] ;非地带
性土壤主要为风沙土 ,且土壤基质贫瘠. 浑善达克沙地由于
受东南季风的影响 [8 ] ,全年盛行西北风 ,年均风速 4~5 m·
s - 1 ,最大风速常在 24~28 m·s - 1 ,局部瞬时可达 34 m·s - 1 ;
≥8 级的年大风日数为 60~80 d ,冬春季风强而多 ,4~5 月
风速大 ,最高可达 12 级 ,大风日数占全年的 40 %~50 % ,并
且 ,降水与蒸发比例严重失调 ,从西到东的年降水量仅为
100~400 mm ,而年蒸发量竟达 2 000~2 700 mm ;干燥度为
112~210. 根据文献介绍的分类方法[21 ,27 ] ,浑善达克沙地属
于东部蒙古亚地区 ( I. C. 6. (a) ) ,该区植被主要由禾本科针
茅属的针状芒组 (Capillatae) 和羽状芒组 (Barbatae) 的一些种
组成 ,蒿属植物最多 ,均属东西伯利亚至蒙古类型.
21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野外调查和收集资料相结合 ,运用植物区
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 [23~26 ] ,通过统计、排序以及比较分析
等研究方法 ,对浑善达克沙地这一特殊生境的植物区系进行
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和详细论述. 采取的调查方法是 :定
点辐射状普查、线路调查 ,特殊地区重点调查相结合.
3 结果与分析
311 植物区系组成成分统计
31111 植物区系的物种多样性 根据近几年来的实
地采集和有关资料[13 ,16 ,17 ]统计分析得出 :浑善达克
沙地共有种子植物 84 科 ,402 属 ,1191 种 (包括种下
分类单位) ,分别占内蒙古全区种子植物总数的
7118 %、6116 %和 5319 %. 其中裸子植物 3 科 ,6 属 ,
13 种 ;被子植物 81 科 ,396 属 ,1178 种 (表 1) . 浑善
达克沙地总面积 711 ×106 hm2 ,占内蒙古总面积的
612 % ,而植物种数占内蒙古全区的植物种数的
5319 % ,从研究区的面积与物种的比例来看 ,若以内
蒙古全区作为对照 ,浑善达克沙地的植物种还是相
当丰富的.
表 1 植物类群组成
Table 1 Composition of plant group
植物类型
Plants type
浑善达克沙地
Hunshandake sand
科 Families
数量
No.
占全区 %
% in Inner
Mongolia
属 Genera
数量
No.
占全区 %
% in Inner
Mongolia
种 Species
数量
No.
占全区 %
% in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全区
Inner Mongolia
科 数
Families
No.
属 数
Genera
No.
种 数
Species
No.
种子植物
Seed plants 84 7118 402 6116 1191 5319 117 653 2208
裸子植物
Gymnospermeae 3 100 6 8517 13 5615 3 7 23
被子植物
Angiospermeae 81 7111 396 6113 1178 5319 114 646 2185
注 :部分数据来源于《内蒙古植物志》(第 2 版)第 1 卷 From Flora Inner Mongolia (2 edition) ,Vol. 1.
如表 2 所示 ,在 84 科植物中 ,含 100 种以上的
科有 2 科 ,分别是菊科 (49 :178)和禾本科 (47 :144) .
共含 96 属、322 种 ,分别占浑善达克沙地总属数的
2319 % ,总种数的 2710 % ;含 51~100 种的科有 4
科 ,即豆科 (17 : 87) 、毛茛科 ( 16 : 69) 、蔷薇科 ( 18 :
67) 、莎草科 (6 :51) . 共含 57 属 ,274 种 ,占浑善达克
沙地总属数的 1412 % ,总种数的 2310 %. 这说明属
种主要集中分布于大科的特点[1 ] . 含 31~50 种的科
有 6 科 ,分别为藜科 (14 :46) 、百合科 (13 :39) 、石竹
科 (10 :38) 、十字花科 (21 :38) 、伞形科 (20 :31) 、玄参
科 ( 11 : 31) ,共含 89 属 , 223 种 ,分别占总属数的
2211 % ,总种数的 1817 %. 以上 12 个大科 ,占总科
数的 1413 % ,却包含 242 属 ,819 种 ,分别占总数属
的 6012 %、种数的 6818 %. 显然 ,它们是当地自然条
件下的适应类群 ,在本区系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也说明属种主要集中分布于大科的特点[30 ] ,反映出
本地区地带性植被具有温带草原与荒漠的特征. 藜
科是荒漠草原中十分重要的一科[14 ] ,本科中有许多
植物种是典型的荒漠植物 ,有些还是荒漠建群种. 通
过以上统计可以说明荒漠成分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
区系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其次 ,含 5 种以下的科有
52 科 ,虽占总科数的 6019 % ,而属数、种数却只有
70 属、124 种 , 仅占总属数的 1714 %、总种数的
1014 %.
31112 植物区系的优势科 优势科 (Dominant fami2
lies)的数量及种类对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 植物区系的优势科是指种类众多 ,并且
是在植被或植物群落中起建群作用的科. 因此 ,确定
一个区系的优势科必须满足一个恰当的数量指
标[16 ,17 ] . 根据各科所含种数的多少及其所占的比
例 ,可以把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 84 科分成 5 个等
级进行分析[10 ,16 ,17 ] .
1164 期 张存厚等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表 2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科的大小排序(共计 84 科)
Table 2 Arrangement of seed plants families in sequence from big to
small in Hunshandake sand
类别
Grade
科名
Families
> 100 species(2 families) 菊科 Compositae(49 :178) 3 禾本科 Gramineae(47 :144)
51~100 species(4 families) 豆科 Leguminosae(17 :87) 毛茛科 Ranunculaceae(16 :69)
蔷薇科 Rosaceae(18 :67) 莎草科 Cyperaceae(6 :51)
31~50 species(6 families) 藜科 Chenopodiaceae(14 :46) 百合科 Liliaceae(13 :39)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10 :38) 十字花科 Cruciferae(21 :38)
伞形科 Umbelliferae(20 :31) 玄参科 Serophulariaceae(11 :31)
11~30 species(9 families) 蓼科 Polygonaceae(5 :30) 唇形科 Labiatae(16 :27)
桔梗科 Campanulaceae(3 :19) 紫草科Boraginaceae(10 :18)
龙胆科 Gentianaceae(7 :16)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5 :13)
杨柳科 Salicaceae(1 :13) 兰科 Orchidaceae(11 :12)
茜草科 Rubiaceae(2 :11)
6~10 species(11 families) 鸢尾科 Iridaceae(1 :10) 堇菜科 Violaceae(1 :10)
景天科 Crassulaceae(4 :9)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4 :9)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4 :9) 灯心草科 Juncaceae(2 :8)
列当科 Orobanchaceae(3 :7) 儿苗科 Geraniaceae(2 :7)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4 :6) 松科 Pinaceae(3 :6)
柳叶菜科 Onagraceae(2 :6)
4~5 species(13 families) 罂粟科 Papaveraceae(4 :5) 蒺藜科 Zygophyllceae(4 :5)
茄科 Solanaceae(4 :5) 檀香科 Santalaceae(2 :5)
大戟科 Euphorbiaceae(2 :5) 败酱科 Valerianaceae(2 :5)
鼠李科 Rhamnaceae(1 :5)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1 :5)
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1 :5) 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2 :4)
夹竹桃科 Apocynaceae(2 :4) 杜鹃花科 Rhododendraceae(1 :4)
麻黄科 Ephedraceae(1 :4)
2~3 species(20 families) 柏科 Cupressaceae(2 :3) 榆科 Ulmaceae(1 :3)
小檗科Berberidaceae(1 :3) 香蒲科 Typhaceae (1 :3)
芸香科 Rutaceae(2 :2) 芸香科 Malvaceae(2 :2)
泽泻科 Alismataceae(2 :2) 桦木科Betulaceae(1 :2)
壳斗科 Fagaceae(1 :2) 荨麻科 Urticaceae(1 :2)
远志科 Polygalaceae(1 :2) 卫矛科 Celastraceae(1 :2)
槭树科 Aceraceae(1 :2) 椴树科 Tiliaceae(1 :2)
金丝桃科 Hypericaceae(1 :2) 鹿蹄草科 Pyrolaceae(1 :2)
川续断科 Dipsacaceae(1 :2) 黑三棱科 Sparganiaceae(1 :2)
水麦冬科 Juncaginaceae(1 :2) 小二仙草科 Haloragaceae(1 :2)
1 species(19 families) 桑科 Moraceae(1 :1) 马齿苋科 Portulacaceae(1 :1)
亚麻科 Linaceae(1 :1) 水马齿科 Callitrichaceae(1 :1)
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1 :1) 葡萄科 Vitaceae(1 :1)
柽柳科 Tamaricaceae (1 :1) 瑞香科 Thymelaeaceae(1 :1)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1 :1) 千屈菜科 Lythraceae(1 :1)
杉叶藻科 Hippuridaceae(1 :1) 五加科 Araliaceae(1 :1)
山茱萸科 Cornaceae(1 :1) 花忍科 Polepiadaceae(1 :1)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1 :1) 葫芦科 Cucurbitaceae(1 :1)
天南星科 Araceae(1 :1) 花蔺科Butomaceae(1 :1)
薯蓣科 Dioscoreaceae(1 :1)3 属数 :种数 Genera :Species.
由表 3 可知 ,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中 ,单种
科和小科占有相当大比例 ,二者共占本植物区系总
科数的 6119 % ,但它们却只占总属数的 1714 % ,总
种数的 1014 % ;而 51 种以上的大科虽然仅有 6 科 ,
仅占总科数的 711 % ,但其却占总属数的 3811 % ,种
数所占比例高达 5010 % ;大科和较大科占总科数的
1412 % ,种数却占到研究区系中总种数的 6817 % ,
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的种类趋向于集中分布
于少数大科和较大科当中 ,同样证明了表 2 分析的
结果 ,说明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的优势现象十分
显著. 显然 ,以上提到的 12 个大科和较大科就是浑
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的优势科.
表 3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科的分组
Table 3 Division of seed plants families in Hunshandake sand
级别
Grade
单种科
(1 种)
Monotypic
families
(1 species )
小 科
(2~5 种)
Oligotypic
families
(2~5 species)
中等科
(6~30 种)
Middle
families
(6~30
species)
较大科
(31~50 种)
Larger
families
(31~50
species)
大 科
(51 种以上)
The largest
families
(over 51
species)
科 数
No. of families 19 33 20 6 6
占总科数的 %
% in total families 2216 3913 2318 711 711
属 数
No. of genera 19 51 90 89 153
占总属数的 %
% in total genera 417 1217 2214 2211 3811
种 数
No. of species 19 105 248 223 596
占总种数的 %
% in total species 116 818 2019 1817 5010
312 区系成分分析
31211 世界分布型 世界分布型的科是世界各大陆
广泛分布的科 ,它不仅包括全球普遍分布的科 ,而且
包括相对比较集中 ,并主要分布于热带或温带的科 ,
共计 46 科 ,占 5418 %. 根据吴征镒[28 ]的分类系统 ,
将浑善达克沙地世界分布型的各科分为 3 个类型 ,
温带热带广布的科 20 个 ,温带分布为主的科 17 个 ,
热带分布为主的科 9 个 ,它们分别占总科数 (相对于
84 科的种子植物而言) 的 2318 %、2012 %、1017 %.
由此可知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中 ,世界分布型的
科占有绝对的优势 ,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是
泛北极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 (表 4) .
31212 热带分布型 热带分布型的科 ,可分为泛热
带分布和旧大陆热带分布的科. 通过这些科可以反
映出劳亚古陆在大陆漂移的分离过程中植物区系的
演变.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的热带分布科 11 个 ,
占总科数的 1311 % ,说明该植物区系的演化与热带
有亲缘联系.
31213 温带分布型 温带分布型的科包括 :北温带分
布、北温带2南温带间断分布和旧大陆温带分布 3 种类
型 ,这些科是温带分布型的主体 ,包含 27 科 ,占总科数
的 3211 % ,北温带2南温带间断分布的科主要以北温带
为主.温带分布的科和世界分布型各科中温带成分类
群 ,在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中占主导地位. 因此 ,浑
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属于温带性质.
21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
表 4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型( 84 科)
Table 4 Areal2types of seed plant families in Hunshandake sand
分布型
Areal2types 科名Families
世界分布 温带热带广布 薯蓣科Dioscoreaceae 豆科Leguminosae
Cosmopolitan Temperate & tropic 玄参科 Serophulariaceae 唇形科Labiatae
(46科) (20科) 龙胆科 Gentianaceae 檀香科 Santalaceae
鼠李科 Rhamnaceae 车前科 Plantaginaceae
眼子菜科 Potamogetonaceae 白花丹科 Plumbaginaceae
香蒲科 Typhaceae 荨麻科 Urticaceae
椴树科 Tiliaceae 锦葵科 Malvaceae
泽泻科Alismataceae 马齿苋科 Portulacaceae
葡萄科 Vitaceae 瑞香科 Thymelaeaceae
杉叶藻科 Hippuridaceae 小二仙草科 Haloragaceae
温带分布为主 菊科 Compositae 禾本科 Gramineae
Most of temperate 毛茛科 Ranunculaceae 蔷薇科 Rosaceae
(17科) 莎草科 Cyperaceae 藜科 Chenopodiaceae
蓼科 Polygonaceae 十字花科 Cruciferae
伞形科 Umbelliferae 报春花科 Primulaceae
虎耳草科 Saxifragaceae 五加科Araliaceae
柳叶菜科Onagraceae 杜鹃花科 Rhododendraceae
远志科 Polygalaceae 亚麻科Linaceae
水马齿科 Callitrichaceae
热带分布为主 紫草科Boraginaceae 兰科Orchidaceae
Most of tropic 堇菜科 Violaceae 景天科 Crassulaceae
(9科) 旋花科 Convolvulaceae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茄科 Solanaceae 天南星科Araceae
鸢尾科 Iridaceae
热带分布 泛热带分布 茜草科 Rubiaceae 夹竹桃科Apocynaceae
Tropic Pantropic 榆科 Ulmaceae 芸香科 Rutaceae
(11科) (10科) 桑科 Moraceae 卫矛科 Celastraceae
千屈菜科Lythraceae 马鞭草科 Verbenaceae
葫芦科 Cucurbitaceae 牛儿苗科 Geraniaceae
旧大陆热带分布 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
Old world tropics
(1科)
温带分布 北温带分布 石竹科 Caryophyllaceae 百合科Liliaceae
Temperate North temperate 桔梗科 Campanulaceae 忍冬科 Caprifoliaceae
(27 科) (12 科) 罂粟科 Papaveraceae 败酱科 Valerianaceae
小檗科 Berberidaceae 鹿蹄草科 Pyrolaceae
金丝桃科 Hypericaceae 水麦冬科 Juncaginaceae
槭树科 Aceraceae 花忍科 Polepiadaceae
北温带2南温带分布 松科 Pinaceae 蒺藜科 Zygophyllceae
North temperate & 麻黄科 Ephedraceae 柏科 Cupressaceae
temperate disjuncted 桦木科 Betulaceae 壳斗科 Fagaceae
(11 科) 杨柳科 Salicaceae 灯心草科 Juncaceae
黑三棱科 Sparganiaceae 胡颓子科 Elaeagnaceae
山茱萸科 Cornaceae
旧大陆温带分布 柽柳科 Tamaricaceae 列当科 Orobanchaceae
Old world temperate 川续断科 Dipsacaceae 花蔺科 Butomaceae
(4 科)
4 结 语
浑善达克沙地共有种子植物 84 科 , 402 属和
1191种 ,分别占内蒙古全区种子植物的 7118 %、
6116 %和 5319 % ,植物种类相对丰富. 浑善达克沙
地植物区系以温带成分为主 ,共 64 科 ,包括温带热
带广布、温带分布、北温带分布、北温带2南温带间断
分布及旧大陆温带分布 , 占总种子植物科的
7612 % ,反映出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分布与该地
区的气候带相适宜.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区系中
优势科几乎全是世界广布科 ,反映出浑善达克沙地
干旱、少雨的荒漠化草原与草原化荒漠相交错的气
候特征 ,使温带许多成分虽然在本区分布较多但难
以形成优势 ,只有世界广布型的大科和较大科可以
适应其环境而形成优势.
从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组成可知 ,它包含有
较多古老的科属和单种、寡种属 ,保存了一定比例的
孑遗植物成分[12 ] ,如麻黄属的植物、蒺藜科的白刺
( N it raria tangutorum ) 和霸王 ( Zygophyll um x an2
thoxylon) 、蓼科的沙拐枣 ( Calligonum mongolicum )
等 ,同时也包含较多的间断分布类型 ,如松科、蒺藜
科、麻黄科、柏科、灯心草科、黑三棱科、胡颓子科和
山茱萸科的一些植物种 ,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该植
物区系的古老性. 同时在该植物区系中 ,含有大量的
起源较早的单种科以及较多的单、少型属 ,如柽柳
科、瑞香科、胡颓子科、千屈菜科、五加科、花蔺科、薯
蓣科等 ,这也说明该植物区系起源的古老性.
根据吴征镒的分类系统 ,在我国 15 个分布区类
型中 ,浑善达克沙地有 8 个类型 ,而且该区与来自蒙
古等相邻地区的植物成分相互渗透[10 ] ,不仅使该区
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变得复杂多样 ,而且具有明显
的过渡性. 它主要包括 :亚洲中部草原成分、亚洲中
部荒漠成分、泛北极成分、世界分布成分、古地中海
成分以及达乌里2古成分等.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虽然也是经过一定历史
时期所形成的植物区系组合 ,植物群落之间具有一
定制约性和相互依赖性关系. 然而 ,由于浑善达克沙
地处于我国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自然条件比较差 ,以
及近代人类活动的频繁 ,使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
了巨大的变化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当地植物区系的
现状和发展 ,同时也影响到植物群落的演替 ,从而使
浑善达克沙地植物区系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
区系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沙地植被一经破坏 ,
在严酷自然环境下常常发生根本性变化 ,很难再次
恢复. 从调查得知 ,在人类活动比较频繁、过度放牧
或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的地带 ,首先发生强烈的风蚀
沙化 ,沙地裸露 ,环境旱化 ,许多中生植物无法生存 ,
继而出现了一些具有荒漠色彩的旱生或强旱生植
物.此种现象在浑善达克沙地表现极为显著. 据调
查 ,20 世纪 70 年代分布区有大面积的天然臭柏
( S abi na v ulgaris) ,如今在有些地方 (如正兰旗) 已
不复存在了. 根据调查采集和相关资料[13 ,16 ,17 ,20 ] ,
可以认为 ,浑善达克沙地没有特有植物.
参考文献
1 Bao Y2T(宝音陶格涛) ,Liu D(刘 丹) . 2002. The characteristics
3164 期 张存厚等 :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of compact floristic elements in Duoluncaimu Mountain Reservation
Area. Acta Sci Nat U niv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
科学版) ,32 (5) :575~579 (in Chinese)
2 Brown J H. 1984.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bundance and distri2
bution of species. A mer Nat ,124 :253~279
3 Dong Q (董 全) . 1999. Ecosystem services : The biological condi2
tions and ecological supports necessar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u2
man societies.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 10 (2) : 233~
240 (in Chinese)
4 Joshua BP ,Matthew DP. 2000. Predicting species diversity in trop2
ical forests. Ecology ,97 (20) :10850~10854
5 He W2M (何维明) ,Dong M (董 鸣) . 2003. Growth and physio2
logical features of S ali x matsudana on the Mu Us Sandland in re2
sponse to shading.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14 (2) :175
~178 (in Chinese)
6 Hu D(胡 聃) . 1997. An indicating framework for ecosystem sus2
tainability.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8 (2) :213~317 (in
Chinese)
7 Li X2W (李锡文) . 1996. Floristic statistics and analyses of seed
plants from China. Acta Bot Y 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18 (4) :
363~384 (in Chinese)
8 Li S(李 森) ,Sun W(孙 武) ,Li X2Z(李孝泽) . 1995. Sedimen2
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of Otindag Sandy
Land in Holocene. J Desert Res (中国沙漠) ,15 (4) :323~331 (in
Chinese)
9 Li X2Z(李孝泽) ,Dong G2R (董光荣) . 1998. Prellminary studies
on formative age and causes of Otindag Sandy Land in China. J
Desert Res (中国沙漠) ,18 (1) :16~21 (in Chinese)
10 Guo C2Y (郭传友) ,Liu D2Y (刘登义) , Fang Y2M (方炎明) .
2003. The flora of the seed plants of Qiyun mountainous region in
Anhui Province. Guihaia (广西植物) ,23 (2) : 102~106 (in Chi2
nese)
11 Liu G2H(刘果厚) . 1988. Studies on the flora the ligneous plants in
the Neimenggu. Acta For College Nei menggu (内蒙古林学院学
报) ,20 (3) :97~104 (in Chinese)
12 Liu P(刘 鹏) ,Chen L2R (陈立人) ,Zhang C2D (张纯大) . 1997.
Study on the geographical composition of the flora of forest vegeta2
tion of Wuyi in Zhejiang. B ull Bot Res (植物研究) ,17 (2) :146~
152 (in Chinese)
13 Ma Y2Q (马毓泉) . 1959. A 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general sur2
vey of flora of silingol league of Inner Mongolia region. Acta Sci
Nat U niv Inner Mongolia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
(1) :45~88 (in Chinese)
14 Ma Y2Q (马毓泉) . 1989. Flora Inner Mongolia ( Second edition) .
Huhhot : Inner Mongolia People’s Press. 65~140 (in Chinese)
15 Mittermeier RA ,Mrttermeier CG. 2003. Wilderness and biodiversi2
ty conservation. Ecology ,100 (18) :10309~10313
16 Pan X2L (潘晓玲) ,Dang R2L (党荣理) . 2001. Floristic Geography
and Resources Use in Northwest Arid Desertification Land. Beijing :
Science Press. 28~77 (in Chinese)
17 Pan X2L (潘晓玲) . 1997. Floristic analysis of seed plant families in
Xinjiang. B ull Bot Res (植物研究) ,17 (4) :397~402 (in Chinese)
18 Ren H (任 海) , Wu J2G(邬建国) , Peng S2L (彭少麟) . 2000.
Concept of ecosystem management and its essential elements.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11 (3) :455~458 (in Chinese)
19 Scott J M ,Davis F , et al . 1993. Gap analysis : A geographical ap2
proach to protection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Wildlif e Monogr ,123 :
1~41
20 Shangguan T2L (上官铁梁) . 2001. Studies on flora diversity of the
seed plants in Heng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Acta Bot Boreal2Oc2
cident S in (西北植物学报) ,21 (5) :958~965 (in Chinese)
21 Chinese Natural Geography Committee.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2
ences. 1983. Chinese Natural Geography ( Plant Geography) . Bei2
jing :Science Press. 78~109
22 Verne G. 1994.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ornithophily in the west2
ern North American flora. Proc Natl Acad Sci UBA ,91 :10407~
10411
23 Wang H2S (王荷生) . 1992. Floristic Geography. Beijing : Science
Press. 18~54 (in Chinese)
24 Wang H2S(王荷生) ,Zhang Y2L (张镱锂) , Huang J2S (黄劲松) .
1995. A floristic study on the seed plants in the North China Re2
gion. Acta Bot Y 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 ( supp . Ⅶ) : 32~54
(in Chinese)
25 Wang H2S (王荷生) . 1997. Floristic Geography of North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22~90 (in Chinese)
26 Wang H2S(王荷生) . 1999. The evolution and sources of north Chi2
na flora. Acta Geogr Sin (地理学报) , 54 (3) : 213~223 (in Chi2
nese)
27 Wu Z2Y(吴征镒) . 1979. The regionalization of Chinese Flora. Ac2
ta Bot Y 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1 (1) :1~20 (in Chinese)
28 Wu Z2Y(吴征镒) . 1991. The areal types of China’s genera of seed
plants. Acta Bot Y unnanica (云南植物研究) , ( supp . Ⅳ) :1~139
(in Chinese)
29 Yu G2R(于贵瑞) ,Xie G2D(谢高地) , Yu Z2L (于振良) . 2002. Im2
portant ecological topics on regional scale ecosystem management in
China. Chin J A ppl Ecol (应用生态学报) , 13 (7) : 885~891 (in
Chinese)
30 Zhang Y(张 勇) ,Li P (李 鹏) ,Li C2X(李彩霞) . 2003. Study
of halophytes in Hexi area of Gansu. Acta Bot Boreal2Occident S in
(西北植物学报) ,23 (1) :115~119 (in Chinese)
作者简介 张存厚 ,男 ,1977 年生 ,硕士研究生. 从事沙区植
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 E2mail : zhangcunhou0909 @eyou.
com ,zhangcunhou2004 @163. com
41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6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