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冻绿—中国绿——中国古代染料植物研究之二



全 文 :一 冻 绿一中 国 绿
一一中国古代染料植物研究之二
赵 丰
(浙江丝绸工 学院丝绸史研究室
冻绿原是一种 色名 , 被国际上称为中国绿 , 亦作为该染针植物鼠李的别称 。 本文首
先从冻绿类染杆植物的命名方法 出发 , 分析 了中国绿分布的文化 圈 : 然后 简述 了冻绿染
色的起源和沿用 、 冻绿植物的栽培和经济效益 ; 最后介绍 了冻绿的染色方法 。
自然界的植物虽然大多含有绿色素 , 但由于它在高温染液中往往被破坏而 呈 黄 色 , 因
此 ,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 古代染绿多用蓝和黄两种色素复染 , 而可以单独用于染绿的染料
植物并不丰富 。 中国古代染绿的主要方法是利用蓝 、 黄两个色谱中的染料植物复染 , 如蓝有
寥蓝 、 槐蓝 、 落蓝 、 马蓝等 , 大多制靛而用 ; 黄则桅子 、 黄护 、 黄粟 、 槐花 、 地 黄 、 郁 金
等 , 直接取色即可 。 《物理小识》 、 《天工开物》 及 《多能鄙事 》 等古代科技名 著 均 如 是
说 。 但是 , 在另一方面 ,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也找到了一些可以单独染绿的染
料植物 , 其中有草草 ( A r ht r a x o n h i sP i d u s ) , 又名菜 、 莫 , 在汉代以前用于染绿 ; 鸭肠
草 ( C o m m e l i m a c o m m u n i s ) ; 寥蓝 ( P o l y g o n u m t i n e t o r i u m ) , 多用揉染之法染绿 ;
而最著名的是被称为 “ 中国绿 ” 的冻绿 。
冻绿学名鼠李 ( R h a m n u s u it l s ) , 在植物分类中属鼠李科鼠李属 。 鼠李属植物在 我
国生长的共有五十七种加十四变种 ,其名称有时也不易分清 , 如长叶冻绿 ( R . cr e n at a ) 又
名长叶绿柴 、 小叶鼠李 ( R . p a r v i f o l i a ) 又名琉璃枝或大绿 、 圆叶鼠李 ( R . g l o b o s a )
又名冻绿或山绿柴 。 它们之中大多均含有绿色色素 , 这类色素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 被
称作 “ 中国绿 ” ( C ih n es e g er e n ) , ①为中国科技史增添了重要内容 。 本文主要想从冻 绿
的应用历史 、 区域及冻绿的栽培和染色方法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
一 、 从名称看冻绿的应用范围
鼠李属植物种类多 , 分布广 , 各地人民会从各个角度去称呼它们 , 从而得出各种不同的
名称 。但是 , 所有的名称都会有一定根据 。我们收集并整理了一些古文献上有关冻绿的别名的
记载 以及民间流传的一些对冻绿植物的称呼 , ②发现其命名的根据主要有下列几种 :
1
. 以 叶似李而名
冻绿是灌木 , 为何称李 , 据 《本草图经》 云 : “ 鼠 李 , 枝 叶 如 李 ; ” 《 本 草衍 义》
① C o l o r I n d e x , Z n d e d i t i o n
②根据 《 中国植物志 》 、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 《 中国经济执物志 》 及杭州市桩物园资源馆标木主公讲魂等整理而来 n
一 7 7 一
云 : “ 鼠李 , 叶如李 , ” 《救荒本草》 云 : “ 叶似郁李子叶而长大稍尖 , 叶色光华 , ” 这大
概就是古人把冻绿归入李类的原因 。 至于为何称为 鼠李则未有确释 , 或从刺李转音 。 以这种
方法命名的名称有 : 鼠李 ( 《神农本草经 》 ) 、 山鼠李 ( 浙江 ) 、 褚李 ( 《钧氏本草》 ) 、
朱李 ( 《广志》 ) 、 牛李 ( 《吴 氏本草》 ) 、 狗李 ( 浙江 ) 等 。
2
。 以子 黑色而名
《本草图经》 云 : 鼠李 “ 子实若五味子 , 色翁黑 , 其汁紫色 ; ” 《本草衍义》 云 : “ 子
于条上四边生 , 熟则紫黑色 , 生则青 , ” 《救荒本草》 云 : “ 结子如豌豆大 , 生则青 , 熟则
黑茶褐色 , ” 《盛京通志》 云 : “ 子赤黑 , 如鸦眼 ” 。 这一记载非常如实 , 因此冻绿又被称
作 : 乌巢子 ( 《本草图经 》 ) 、 乌搓子和牛皂子 ( 《本草纲 目》 ) 、 乌是子 ( 《医林 纂要 ) 、
老乌眼 、 老鹤眼 ( 辽宁 ) 、 山黑子 ( 湖班 ) 、 黑旦子 ( 安徽 ) 、 黑狗丹 ( 浙江 ) 、 黑 格 铃
( 内蒙古 、 河北 ) 等 。 又因其子不象真正的李子可食 , 因此它又叫无实李 ( 《 尔推 》 郭 璞
注 ) 。 若将以叶似李和以子色黑两种方法结合 , 则有皂李 、 赵李 ( 《新修本草》 ) 、 郊李子
( 浙江 ) 、 叫李子 、 叫驴子等 。
3
. 以 皮有色而 名
冻绿枝皮似桃树 , 有横向纹理 , 呈银灰色 , 有时亦带红色 , 故亦有以皮色命 名 之 白 色
木 、 白赤木 ( 河南 ) 及红皮绿树等名 。
4
. 以端有利而名
冻绿枝端一般都有硬刺 , 极有特征 , 故有地青针 ( 浙江 ) 、 驴子刺 ( 北京 ) 、 绿皮刺等
名 。
5
. 以其染色性能而 名
这是冻绿最重要而且最有特色的命名方法 。 《光绪永嘉县志》载 : 温州冻绿布因 “ 天寒时染
则鲜翠 ,故名冻绿 ” 因此 ,各地又将能染冻绿的鼠李属植物称为冻绿 ; 黄世本《蚕桑简明辑说》
中亦说 : “ 绿柴之用 , 所以染绿色也 , ” 因此 , 冻绿又称绿紫 。 类似于此的有冻绿 ( 浙江 、
福建 、 四川 ) 、 水冻绿 ( 江 苏 ) 、 冻绿树 、 冻木树 ( 浙江 ) 、 染布叶 ( 浙江 ) 、 琉璃枝 ( 山
东 、 河南 ) 、 大绿等 。 又因染色之后的枝条仍可作柴 , 故又称绿柴 、 冻绿柴 、 山绿柴 、 绿果
柴 ( 浙江 、 江 苏 ) 等 。
综合起来 , 冻绿类植物以其染色性能和其它表现特征或特殊用途可组合成这 样 儿 类 名
称 :
染 色性能一一 、 冻绿 、 琉璃枝 、 染布叶等 ;
+ 其叶似李 , 绿李 、 绿篱 、 六厘等 ;
其枝作朵、 绿朵 、 山绿柴等 ,
其皮有色、 红皮绿树等 ,
其端 生利 , 绿皮刺等 ,
其身入药 , 药绿柴等。
冻绿的分布范围极广 。 《名医别录》 云 : “ 生 田 野 , 采 无时 ; ” 《本草图经》 又云 :
“ 蜀川多有之 , ” 《本草衍义》 却载 : “ 今关陕及湖南 、 江南北甚多 。 ” 由此可见 , 冻绿在
古代中国分布极广 , 采取也非常方便 , 从今天冻绿的分布范围也可看出这一点。 但是 , 在古
代使用冻绿染绿的区域究竟有多大呢 ?
诚然 , 我们可以直接由史料中查阅得知一些使用冻绿染绿的地区 。 木文的第二部分所举
一 7 8 一
的材料将会直接提到今浙江 、 江苏 、 山东 、 河北 、 辽宁 、 吉林等地用冻绿染色的实例 , 但这
远远小 于 当 时 的实际情况 。 因此 , 我们考虑可以从冻绿的名称出发来推测这一 区域 的范
围 。 我们前面所举材料大多来自民间调查之手 , 可以反映当地人民习惯上对冻绿类植物的理
解 , 其中大部分是本地的土名 。 所以 , 凡使用了与染绿有关系的冻绿类植物名称的地区均可
看作至迟在清末到民初期间基本上已经用冻绿进行染绿或起码是懂得这一知识的地区 , 这样
的地区大约有 : 浙江 、 江苏 、 湖南 、 湖北 、 河北 、 河南 、 山东 、 山西 、 江西 、 福建 、 广东 、
广西 、 四川 、 吉林 、 辽宁 、 内蒙古 、 新疆等十多个省和 自治 区 , 它们所占的地域相当大 , 由
此可以看出 : 所谓的冻绿确实有着极广的普遍性 , 它被称之为 “ 中国绿 ” 是当之无愧的 。
二 、 冻绿染色的起源和沿用
冻绿 自何时开始用于染色 , 至今尚无定论 。 西德的吉 · 扎恩曾在 《染色史》 的中国部分
写道 : “ 古代 , 非常有名的物质之一是绿色染料 , 中国话称之为 `绿果 , ( L a o k 。 ) , 这类染
料是由各种鼠李属的灌木制成的 。 这种树木 的木材 、 多汁的果子 , 都被色素染成 浓 重 的 黄
色 。 如果把他们的浓缩液和明矾 、 碳酸钾并用 , 即成绿色的植物染料 。 蚕丝直接吸收 , 染成
蓝绿色 , 在弱碱性染浴中可直接染植物纤维 。 ” 据他认为 , 大概在公元前二千年可能 已经出
现冻绿染色的技术 。 ①
我们查到关于冻绿染色的最早记载是在郭义恭的 《广志》 中 。 《太平御览》 引 《广志》
云 : “ 鼠李 , 朱李 , 可 以染 ; ” “ 车下李 , 车上李 , ( 原注 : ` 亦春 熟可 染也 , ) 。 ” ②鼠李
与朱李是同一种植物 , 车上李和车下李尚不明确 , 由此文来看 , 晋时鼠李属植物 已被用于染
色是没有问题的 , 值得研究的是染得 的色泽 。
《齐民要术》 记载了一种作杭子法 , 杭子就是咸鸭蛋 , 制作的过程是 : “ 取杭木皮 , 净
洗细茎 , 判 , 煮取汁 。 率二斗 , 及热 , 下盐一升和之 。汁极冷 , 内瓮中浸鸭子 ,一月任 食。 ” ⑧
杭木不明 , 但根据郭璞的注可知杭的特征是 “大木 , 子似粟 , 生南方 , 皮厚汁赤 , 中藏卵 、
果 l’ , 贾思抓除杭木外还列举了两种可以代替的材料 , 即虎杖根和牛李根 , 虎杖古名藻 ,郭璞注
《尔雅》 云 : “ 似红草 , 粗大 , 有细节 , 可以染赤 , ” 虎杖还被用于饮料和食物染色 , 今属
寥科 , 学名 P ol y g o u m er y n o u ir a 。 牛李根虽然没被贾思舰和郭璞描述 , 但从抚木和虎杖的
J晴况来推测 , 当时主要也是看中其染色效果 , 因古代人们并不知道植物的成份 , 要知其功效
相仿 , 主要就靠辩色辩味 , 只有牛李根和 虎杖根及杭木气味颜色相近 、 性亦相仿 , 才能判断
其功用相似。 由此推测 , 牛李根当时用于染红 。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 , 虎杖根和 鼠李根均含
有丰富的大黄素 、 大黄酚等 , 能染得红色 , ④鼠李根和枝干的内部也呈红棕色 , ⑤而绿 色 色
素存在于树皮之中 , 故染绿用皮 , 而染红多用根或枝千 。
约在唐宋之际 , 鼠李大概开始用于染绿 。 郑樵 《通志》 曰 : “ 鼠李 , 可以染绿 , ” 正说
明了这一点 。 降至元代 , 蒙古族统治者对于服饰花色有着强烈的嗜好 , 广泛征用民间工匠进
①〔 德 〕 J 、 蔡安 : “ 染色历史 ” 《 科学史译丛 》 , 1 982 年 4期
②引自贾思瓣原着 , 缪启愉校释 : 《 齐民要术校释 》 “ 种李第三十五” , 农业出版社 1 9 8 2年 19 7页 7
③贾思却原著 , 缪启校愉 : 《 齐民要术校释 》 “ 养鸭 、 鹅第六十” , 农业出版社 1 9 8 2年 338 页
④ 《 化学大辞典 》 东京 共立出版株式会社 1% l〕年
⑥江苏新医学院 : 《 巾药大辞典 》 上海科技出版社
一 7 9 一
行纺织印染生产 , 鼠李染绿技术可能就是在此时由民间传入宫廷 , 由东方传向西方。 《大元
毡厨工物记》 记载了当时宫廷织染生产机构中征用植物染料的情况 , 其中就有牛李之名 , 大
德二年 ( 1 2 98 ) 征用牛李 1 69 斤 , 泰定元年 ( 1 3 2 4 ) 征用牛李 l , 0 56 斤 , 泰定三年分别四次征
收 , 共计 1 , 0 30 斤 , 泰定五年二次征用 , 共计 3 9 斤 , 天历二年 ( 1 3 29 ) 又征 18 2斤 , 主 要 用
于羊毛染色 。 ①与各种染料相比 , 牛李在数量上仅次于靛蓝染料 , 可知其用途之广。
明清两代是中国绿广泛应用的时代 , 南北各地几乎都已用其染绿 。 《盛京 通 志》 载 :
“ 老鹤眼 , 一名鼠李 , 子赤黑如鸦眼 , 皮可染色 ; ” 《吉林通志》 载 : “ 鼠李木 , … …其皮
可染绿色 , ” 以上是东北地区的记载 。 《乾隆历城县志》 载 : “ 琉璃枝染绿所 需 , 南 山 多
产 , 四方取资 , ” 说明黄河 中下游也用冻绿染绿 。 应用最盛的地区还是江浙一带 , 清代浙江
有 “ 温红处绿 ” 的说法 , 说温州善用红花染红 , 处州 (今浙江 丽水 )则以冻绿染绿著名 , 但其
实温州 、 台州均用冻绿染绿 , 而且温州亦将冻绿布视作自己的特产 , 《光绪永嘉县志》 载 ,
冻绿布为贩地名产 。 江苏常州南门外丫义浦甚至成为当时冻绿秧苗的集贸中心 , ②可见中国
绿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普遍应用。
三 、 冻绿的栽培方法及生产效益
冻绿很早就已开始栽培 。 传 《西京杂记》 载 : 汉代上林苑栽有朱李即鼠李 。 但此后数千
年间未见详细记载 , 笔者所见 , 亦惟黄世本 《蚕桑简明辑说》 所附 “ 种绿柴法 ” 。 黄世本为
浙江中部推行致富政策而辑成此书 , 正如他自己在书中所说 : “ 吾邑素未讲究致多遗利 , 予
特穷耳目口舌之力 , 到处网罗 , 采而辑之 , 以为先导 。 ” 在黄世本的心目中 , 种栽绿柴 , 利
同种桑 , 因此又特在书后附上种绿柴法 。 根据这一记载 , 我们可以了解栽培绿柴的生 产过
程 。 冬 令 收 子 , 连 肉晒干 。 次年正月或二月里下种 , 对于绿柴的用土要求是高燥之地 , 种
时将土锄松 , 将草除尽 。 先用柴灰和土拌匀 , 作沦开沟 , 然后撒子沦上 , 用耙轻抓 , 既不能
使种子露在面上 , 亦不宜深入土中。 再盖一层薄薄的柴灰 , 以防鸟雀 。 若遇久晴 , 还需用粪
渗水浇之 , 这是播种阶段 。 经一月有余 , 种子发芽破土而出 , 此时若遇土燥就要浇 , 保证一
定的湿度 。 约到黄霉时候 , 即可分种栽植 , 栽时亦要锄尽草根 , 然后起沦 , 沦洞约七尺 , 两
边开沟 , 以备浅水 , 栽在沦背 , 栽植密度约是谷株相距二尺许 , 每亩约可栽 1 1 0 0一 12 0 0株 ,
此后的工作就较为简单了 , 只要天燥则浇 , 有草便削就是 。 此时 , 因树间距阔而树尚小 , 隙地
颇多 , 亦可种植一些其它作物 , 除黄豆 、 莽菜等夺肥太凶之物 , 余皆可种 , 但 不可 近 秧 遮
露 , 妨碍生长 。 到第二年正月 , 离地剪留二寸 , 这是为了绿柴的养成形式 , 多产树皮 , 中间
剪去 , 便生旁枝 , 随浇厚粪 , 不能当头 。 第三年正月继续剪 , 使旁枝更盛 , 管理 则 需 除 草
净 , 奎粪多 , 加足肥料促使生长 。 到第四年正月已满三年 , 可以樵割出售了。 以 后 年 复 一
年 , 年盛一年 , 樵割之后随用厚粪从旁浇足 , 再加肥土 , 敲碎奎根的 , 勿压枝干 , 尤易畅茂 。
纵观整个栽植绿柴的过程 , 在不少方面均是参照栽桑而来。 如在撒子播种上 , 种桑时间
亦在春二月前后 , 种时 “ 择地翻犁 , 使土匀细 , 地面起沦 ,将子匀开 , 排 长种之 , ” ③ 种毕
“ 上覆灰一薄层 。 如天晴 , 隔二 日 , 用人粪以水分三分配入 , 均匀浇灌 , 渐即出秧 矣。 ” ①
再如间作 , 桑园亦盛间作之制 , 所种多为矮秆作物 , 而且桑园中亦忌豆和芥间作 , 因为 “ 惟
① 《 大元帆局工物记 》 王 国维辑木 ②黄世木 《 蚕桑言和卿形弧》 1朋 2年
⑧俞墉式 认桑述要” 18 73年
一 8 0 一
黄豆 、 葬菜最能夺肥 , 苏人谚云 : 种豆种莽 , 三年必败 。 二物尤能损桑 , 故以为戒 , 询之浙
人 , 亦莫不云然 。 ” ②再如树型养成 , 绿柴亦是效仿地桑 , 地桑约 “ 自根上留身六 、 七寸 ,
其余截去 。 ” ⑧绿柴与桑相通的原因是 , 桑要多产叶 , 必须多长新枝 , 而绿柴欲多产枝皮 ,
亦须多长新枝 , 这样使得它们在养成形式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 。
黄世本还反复提及绿柴与桑的经济效益问题 , “ 绿柴之用 , 所 以染绿色也 , 销路甚广 ,
其利不下栽桑 , ” 绿柴 “ 利等栽桑 , 无虫侵蚀 , 尤为省易 , 要之 ( 知 ) 地不 爱 宝 , 有 种必
收 , 独栽绿栽桑 , 其利更大而且久 , 救贫在此 , 致富亦在此 。 ” 我们试 比较一下当时栽桑与
栽绿的经济收入 。 先看栽桑之利 , 栽桑最直接和单纯的收入效益是将桑叶卖掉 , 明清江浙极
多桑市或称叶市 , 但桑叶价格不稳 , ” 叶价随时高下 , 倏忽数悬绝 , 谚云 : 仙人难料叶价 , ”
④较难估计收入 , 据 《汾院琐志》 载 : “ 四月中旬 , 青叶盛开 , 自晓至辰 , 放叶接叶 , 踵接
肯摩 , 叶价贵贼 , 判于俄顷 , 有早间百斤千文 , 逾时不值百钱者 。 ” ⑤若按最高价计 算 , 则
为 一斤十文 。 清代江浙的桑叶 亩产在 1 , 0 .0 一 2 , 0 0 斤上下 , 在桐乡乌 青 , 大 约 良地一亩 ,
可得叶千三 、 四百斤 , ” ⑥最高记录是 《沈氏农书》 , “株株茂盛 , 叶必满百 , ” 百指百 个
桑叶 , 每亩百个亦即每亩2 , 0 0斤 , 我们若 以每亩 l , 5 0 斤的平均单产计 , 则 一 斤 十 文可值
15 , 0 0文 , 这大约可作为当时栽桑收入的中偏高者。 而看绿柴的情况 : 栽后第四年正月 “ 樵
割出售 , 其价每斤贵则十五 、 六文 , 至贼亦值六 、 七文 。 以后年盛一年 , 隔一年樵一次 , 每
株少则十余斤 , 多至二十余斤 , 大约每亩可得一万数千斤 , ” ⑦若以每亩 1 5 , 0() o斤 , 每斤 10
文计 , 则收入可达 1 50 , 0 0文 , 其利为栽桑之十倍义再若计隔年一收 , 则利为 5倍 , 即使扣除
各种误差 ( 年代 、 地区等 ) , 我们相信 “ 其利不下栽桑 ” 还是有根据的 。 由此 可知 , 中国绿
的普遍应用是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的 。
四 、 中国绿的染色方法
冻绿的嫩实 、 叶子 、 枝皮等均含有极丰富的绿色色素 , 其主要色素在 《染料索引》 中被
编为天然绿一号 ( N a t u r a l G r e e n l ) ,分子式为 C ` : H : 。 O : : , 同时还含有天然绿二号 ( N -
a ut r al G r e e n 亚 ) , 分子式为 C ; S H ; : O 。 。 ⑧它们既可以直接上染于天然纤维 , 亦可通过金
属离子媒染而上染 。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 , 创造了各种染色方法 。
最 简单的是直接刷染法 。 李时珍 《本草纲 目》 载 : 鼠李 “ 其实附枝如穗 , 人采其嫩者 ,
取汁刷染绿色 。 ” 冻绿嫩实呈绿色 , 故冻绿亦名绿子 , 正可取汁刷染 。 但在用刷染法时一要
注意时间季节 , 不能误了期 , 否则 , 实黑如老鸦眼矣 ; 二要注意取汁水温不能过高 , 并要通
过多次刷染得到较深的色泽 , 否则与黄色相近 。
①高士杰 : 《 桑谱 》 引自汪 日祯 : 《 湖蚕述 》 , 招 72 年
②吴恒 《 蚕桑捷效书 》 宝文堂版
③元司农司 : 《 农桑辑要 》 引 《 土农必用 》 1 2 73年
④ 《 乌青文献 》 “农桑 ”
⑤ 《 楼院琐志 》 卷六 “岁时 ”
⑥ 《 民国乌青镇杂 》 卷七 “农桑 ”
⑦黄世本 《 简期蚕桑辑说 》 1 8 82 年
⑧ C o l o r I n d e x , Z n d 、 e d i t io n , a n d 3 r d e d i t i o n .
,一 8 1 一
浸染法 :丁分为有媒和无媒两种 。 冻绿媒染使用绿矾作媒染剂 , 可以较快地得到具有一定
鲜艳度的绿色 。 这种方法虽不见记载 , 但从中国古代染色文化体系来看 , 是完全可能的。 无
媒染法是真正的冻绿染色法 , 其染色方法如此 : “ 以绿柴皮煎汁染之 , 乘日未出 , 将布铺地
令平 , 其下一面着地 , 为寒气所通 , 绿色葱蓓 , 背面则黯然无色 。 ” ①这一染色工艺十分奇
特 , 但它的应用面并不窄 , 处州亦有人咏此事 : “ 山城寒近制衣忙 , 白地平铺待早霜 。 一夜
西风吹绿上 , 可知青女姑红妆 。 ” ②诗中的 “ 白地平铺待早霜 ”
布铺地令平 ” 之载相符合 ,
我们曾得到一块四十多年
前的冻绿布 , 以棉为地 ,
正反深浅不一 , 深面绿中
蓝隐 , 浅面则绿已泛白 ,
这肯定为前述染时正反色
泽不一 的现象遗存 。 ③ 但
是这一原理却无人知晓 ,
古人称为 “物理之不可解
者 ” , ④即使在今 天 , 亦
未得到专门的研究。 可知
古代人民要摸索出这一经
验规律来 , 必定要经过长
期而反复的实践 。 当然 ,
在农村中的具体情况是相
当复杂而多变的 , 并非每
时每地都能严格按照这一
可见在清代浙江通用此法以染冻绿 。
一句与前面 “趁日未出 , 将
在作此染色工艺的调查中 ,
图 冻 绿 ( 鼠李 ) (左 : 吴其 i睿《 植物各实阁考 》 ; 右 : 《中国高等位物国鉴》 )
步骤染色 。 据当地人们回忆 , 温州染冻绿有时只是在冬天将冻绿树 “ 齐土砍下 , 取其支 , 放
在釜里煮液 , 染物在冻绿皮液中浸没 , 略绞一下 ( 不滴水就可以 ) , 铺在沙滩或草地上 日晒 ,
否则上浅下深 , 或阳面深反面浅 , 晒干再浸 , 开始是黄色 , 逐渐到黄绿 , 最后成绿 色 。 ” ⑤
为了节省冻绿染料 , 浙江农村中还流行着另一种冻绿染色法 。 其法 “ 用靛蓝打底 , 中间用
槐米黄 , 山上的野生绿柴罩外即可 。 ” ⑥打底法是我国古代节约某种名贵染料的常用之法 , 在
这里 ,先用靛蓝加槐米黄就套染得绿色 , 有了这个底 , 罩外的冻绿只需在色泽上略加调节即可 。
综上所述 , 闻名于世的中国绿一一冻绿早在晋代已被人们发现其染色性能 , 起码在宋代
开始用于染绿 。 由于其色泽的鲜艳 , 特别是在天然纤维上具有优良的耐光 、 耐酸 、 耐碱 牢
固 , ⑦使它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 在国际上亦具有较大影响 。 但有关其染色原理和详细
工艺还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在撰 写过程 中得到浙江丝绸工学院 己故 朱新予教授 , 中国纷织 大学张志伯教授 、 南
京农业 大学章楷先生 、 浙江 农业科学院蒋袱龙研 完员的指导和帮助 , 特致谢意 !
① 《 光绪永熹县志 》 卷六 “风土 ” ② 《 光绪处州府志 》 卷三十 “ 艺文志一 ”
③该标本由中国纺织大学张志伯教授提供 , 来自温州瑞安县 ④ 《 光给永嘉县志 》 卷六 “风土”
⑤摘 自苏州丝绸 工学院林焕文工程师给笔者书信 ⑥吴慎因 ; 染经 , 《 中国纺织科技史资料 》 第十二集 , 1 983 年
① C o l o r I n d e x , Z n d e d i t i o n
一 8 2 一

  鄂ICP备06018747号 Copyright @ 2017
  植物通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23198511@qq.com
回顶部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