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楸树与滇楸组培快繁技术



全 文 :书第 44卷 第 11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44 No.11
2016年 11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Nov. 2016
1)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101)、中央财政林业科技
推广项目([2015]HBTK15)、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201510504030)。
第一作者简介:张烨然,女,1991 年 8 月生,华中农业大学园艺
林学学院,硕士研究生。E-mail:1285348715@ qq.com。
通信作者:杜克兵,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副教授。E-
mail:kebingdu@ mail.hzau.edu.cn。
收稿日期:2016年 6月 26日。
责任编辑:任 俐。
楸树与滇楸组培快繁技术1)
张烨然 彭言劼 马勤 杜克兵 李振芳 陈慧玲
(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摘 要 以楸树(QS2)和滇楸(DQ72)的优良单株为试材,开展组织培养研究,以期建立两者高效的组培快繁
技术体系,为楸树和滇楸的种苗生产提供参考。结果显示:0.1%氯化汞处理 6.5 min 适合 QS2 和 DQ72 的茎段消
毒。接种 20 d后,QS2的褐化率和污染率分别为 16.67%和 19.79%,DQ72分别为 18.75%和 21.88%。DKW(Driver
and Kuniyuki Walnut)培养基适合作为 QS2 和 DQ72 的基本培养基。QS2 和 DQ72 适宜的初代培养基均为 DKW+
0.8%琼脂+1 g·L-1活性炭+2.5%蔗糖+1.0 mg·L-1 6-BA+0.1 mg·L-1 IBA,接种 30 d 时的腋芽萌发率分别为
84.38%和 87.50%。QS2和 DQ72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 DKW+0.6%琼脂+2.5%蔗糖+3.0 mg·L-16-BA+0.2 mg·L-1
IBA,接种 35 d 时的增殖系数分别达到 6.88 和 6.63,且增殖幼苗生长健壮。QS2 和 DQ72 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
DKW+0.8%琼脂+2.5%蔗糖+0.2 mg·L-1NAA+0.1 mg·L-1IBA,在该培养基上接种 30 d时,QS2和 DQ72的生根率
均达到 100%,QS2的根系数量和根系平均长度分别达到 12.1条和 5.3 cm,DQ72 分别达到 18.5 条和 3.2 cm。QS2
和 DQ72的组培苗移栽 60 d后的成活率分别为 92.3%和 96.6%。
关键词 楸树;滇楸;组织培养
分类号 S722.3+7;Q943.1
Rapid Propagation System of Catalpa bungei and C. fargesii Bur. f. duclouxii / /Zhang Yeran,Peng Yanjie,Ma
Qing,Du Kebing(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 430070,P. R. China);Li Zhenfang,Chen Huiling(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2016,44(11) :5-9,51.
To promoting seedling production,we selected superior individuals of C. bungei (QS2)and C. fargesii Bur. f. du-
clouxii (DQ72)to establish its effective rapid propagation system. Proper sterilization method of stem segments was treated
by 0.1% HgCl2 for 6.5 min. 16.67% and 19.79% of browning rate,as well as 18.75% and 21.88% of contamination rate
were observed in QS2 and DQ72 after inoculated for 20 d,respectively. DKW (Driver and Kuniyuki Walnut)basic medi-
um was suitable for tissue culture of QS2 and DQ72. The optimum initial culture medium was DKW+0.8% agar+1 g·L-1
activated carbon+2.5% sucrose+1.0 mg·L-1 6-BA+0.1 mg·L-1 IBA indicated by 84.38% and 87.50% of germination
rate of axillary buds,respectively,in QS2 and DQ72 after growing for 30 d. The best medium for cluster buds induction
was DKW+0.6% agar+2.5% sucrose+6-BA 3.0 mg·L-1+0.2 mg·L-1IBA. QS2 and DQ72 proliferated strong shoots and
displayed multiplication factor of 6.88 and 6.63 after 35-day growth,respectively. The best rooting medium was DKW+0.8%
agar+2.5% sucrose+0.2 mg·L-1NAA+0.1 mg·L-1IBA with 100% of rooting rate in both of QS2 and DQ72 after growing
for 30 d. In the medium,QS2 displayed root number of 12.1 and root length of 5.3 cm in average. While,in DQ72 these
were 18.5 and 3.2 cm,respectively. The survival rate of QS2 and DQ72 were 92.3% and 96.6%,respectively,after trans-
planted for 60 d.
Keywords Catalpa bungei;C. fargesii Bur. f. duclouxii;Tissue culture
楸树(Catalpa bungei C. A. Mey.)和滇楸(Catal-
pa fargesii Bur. f. duclouxii (Dode)Gilmour)均为紫
葳科(Bignonicaceae)梓树属(Catalpa)楸树组的高
大落叶乔木,是我国的珍贵优质用材和园林观赏树
种,被誉为“木王”。其木材质地坚韧致密,不易虫
蛀,耐磨、耐腐、隔潮,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工艺
等行业[1-4]。楸树和滇楸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河流
域和长江流域,以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湖北等省
为多,已有 2600 多年的栽培历史,具有很大的生产
潜力[3-5]。
楸树和滇楸由于自花不孕等原因,结实量极少,
种子发芽率低,且扦插生根困难[6]。目前,生产上
多采用嫁接方法生产种苗,梓树(C. ovata G. Don)
为其常用砧木[7]。采用芽接方法嫁接虽然成活率
有所提高,但生产成本亦大幅增加,而且受季节限
制,严重阻碍了大规模繁殖。同时,嫁接苗在生产中
还易出现参差不齐、“小脚”、早衰等现象,影响苗木
的快速生长[8]。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进行苗木快
速繁殖,不仅大幅提高繁殖系数,而且成本低,不受
季节环境的限制[9-10]。目前,关于楸树的组培快繁
研究已有少量报道[3-4,11-19],滇楸则很少[15],两者的
技术体系仍不完善。已报道的楸树、滇楸的增殖系
数在接种 30~40 d 时多为 2~5[13-19],还有待进一步
提高。本研究选取楸树和滇楸的优良单株为试材,
开展组培快繁研究,以期建立两者较高效的离体快
繁技术体系,为组培苗的生产应用提供参考。
DOI:10.13759/j.cnki.dlxb.2016.11.025
1 材料与方法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与园林研究所保存
的楸树优良单株 2#(简称 QS2)和滇楸优良单株 72#
(简称 DQ72)。其中,QS2 来自河南洛阳;DQ72 来
自贵州贵阳。
外植体消毒与基本培养基筛选:7—9 月份,于
晴天采集 QS2 和 DQ72 的幼嫩带芽茎段带回实验
室。先用稀洗衣粉液浸泡 1 ~ 2 min,自来水冲洗 2
h;然后用 400 mg·L-1青霉素+200 mg·L-1链霉素
液浸泡 15 min,100 mg·L-1PVP 浸泡 5 min,用蒸馏
水清洗 30 s。随后转入超净工作台,用 70%酒精消
毒 30 s,无菌水冲洗 2次,30 s·次-1;再用 0.1%氯化
汞消毒(设置 5.0、6.5、8.0 min 3 个水平),无菌水冲
洗 4次,30 s·次-1,最后切成长 1 ~ 2 cm 的带芽茎
段,接种到 MS基本培养基中[11-12]。接种 20 d 后统
计外植体的污染率(污染率 =(污染外植体数 /接种
外植体数)×100%)与褐化率(褐化率 =(褐化外植
体数 /接种外植体数)×100%),以确定适宜的外植
体消毒时间。
随后,筛选 QS2 和 DQ72 初代培养适宜的基本
培养基,设置 MS、DKW、N6 共 3 个水平(不添加任
何激素)。3种培养基中均添加 0.8%琼脂+2.5%蔗
糖+1 g·L-1活性炭,调节 pH值 6.0。接种 30 d后统
计腋芽萌发率(萌发率 =(腋芽萌发外植体数 /接种
外植体数)×100%)。由于楸树、滇楸常腋芽轮生,
只要有一个腋芽萌发,该外植体即记为腋芽萌发外
植体(下同)。
培养条件:所有培养基均于 121 ℃,1. 1 kg·
cm-2灭菌 20 min。接种时,每个处理 4 次重复,每次
重复 3~4瓶,每瓶接种 2 个外植体。所有材料均置
于(25±2)℃的组培室内培养,随机排列,光照 1 500~
2 000 lx,光照时间为 16 h·d-1(下同)。
初代培养:以 QS2 和 DQ72 的幼嫩带芽茎段为
试材,经外植体消毒(氯化汞消毒 6.5 min)后接种于
初代培养基中。以 DKW 为基本培养基,添加 0.8%
琼脂+1 g·L-1活性炭+2.5%蔗糖;激素种类设置 6-
BA(1. 0、2. 0 mg·L-1)、NAA(0、0. 05、0. 10 mg·
L-1)、IBA(0、0.1、0.2 mg·L-1)3 个水平,共 8 种培
养基(IC1~ IC8),分别为 1.0 mg·L-16-BA+0.05 mg·
L-1NAA(IC1)、2.0 mg·L-16-BA+0.05 mg·L-1NAA
(IC2)、1.0 mg·L-16-BA+0.1 mg·L-1NAA(IC3)、2.0
mg·L-16-BA+0.1 mg·L-1NAA(IC4)、1.0 mg·L-1
6-BA+0.1 mg·L-1IBA(IC5)、2.0 mg·L-16-BA+0.1
mg·L-1IBA(IC6)、1.0 mg·L-16-BA+0.2 mg·L-1
IBA(IC7)、2. 0 mg· L-1 6 - BA + 0. 2 mg· L-1 IBA
(IC8)。接种 30 d 后统计腋芽萌发率,以筛选两种
试材适宜的初代培养基。
增殖培养:以 QS2 和 DQ72 初代培养中萌发的
腋芽为试材,芽高 1~2 cm 时接种于增殖培养基中。
以 DKW为基本培养基,添加 0.6%琼脂+2.5%蔗糖;
激素种类设置 6-BA(0、1.0、2.0、3.0 mg·L-1)、IBA
(0、0.2、0.3、0.4、0.5 mg·L-1)2 个水平,共 13 种培
养基(PC1~ PC13),分别为 1.0 mg·L-1 6-BA+0.2
mg·L-1IBA(PC1)、1.0 mg·L-16-BA+0.3 mg·L-1
IBA(PC2)、1. 0 mg· L-1 6 - BA + 0. 4 mg· L-1 IBA
(PC3)、1.0 mg·L-16-BA+0.5 mg·L-1 IBA(PC4)、
2.0 mg·L-16-BA+0.2 mg·L-1 IBA(PC5)、2.0 mg·
L-16-BA+0.3 mg·L-1 IBA(PC6)、2.0 mg·L-16-BA+
0.4 mg·L-1IBA(PC7)、2.0 mg·L-16-BA+0.5 mg·
L-1IBA(PC8)、3.0 mg·L-1 6-BA+0.2 mg·L-1 IBA
(PC9)、3.0 mg·L-16-BA+0.3 mg·L-1 IBA(PC10)、
3.0 mg·L-16-BA+0.4 mg·L-1 IBA(PC11)、3.0 mg·
L-16-BA+0.5 mg·L-1IBA(PC12)、不添加 6-BA 和
IBA(PC13)。接种 35 d 后统计增殖系数,以筛选
两种试材适宜的增殖培养基。增殖系数 =接种 35
d时的有效芽数 /接种芽总数,高于 1 cm 的芽记为
有效芽。
生根培养与移栽:取 QS2和 DQ72 高于 2 cm 的
试管苗为试材,接种于生根培养基中。以 DKW 为
基本培养基,添加 0.8%琼脂+2.5%蔗糖;激素种类
设置 NAA(0、0.1、0.2、0.3 mg·L-1)、IBA(0、0.1、0.2、
0.3 mg·L-1)2个水平,共 6种培养基(RC1~RC6),
分别为 0.1 mg·L-1NAA+0.1 mg·L-1 IBA(RC1)、
0.1 mg·L-1NAA+0.2 mg·L-1 IBA(RC2)、0.1 mg·
L-1NAA+0.3 mg·L-1 IBA(RC3)、0.2 mg·L-1NAA+
0.1 mg·L-1 IBA(RC4)、0.3 mg·L-1NAA+0.1 mg·
L-1IBA(RC5)、不添加 NAA和 IBA(RC6)。接种 30
d后统计生根率、根系数量和根长,以筛选两种试材
适宜的生根培养基。生根率 =(生根苗数 /接种苗
数)×100%。
以 QS2和 DQ72高 3~4 cm的生根苗为试材,打
开瓶盖适应 7 d后进行移栽。用自来水洗净根部培
养基,然后移栽于装有营养土(清浦区绿土地基质
肥厂,中国)的塑料盆中(60 mm×85 mm×75 mm),覆
盖透明塑料杯保湿。15 d 后移除塑料杯,任其自然
生长,60 d后统计移栽成活率(成活率=(成活苗数 /
移栽苗数)×100%)。
数据分析:表中的数据均为平均值±标准误(n=
4)。方差分析(ANOVA)、多重比较(Duncan)采用
SAS8.1统计软件分析。百分数经过反正弦转换后
6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4卷
再用于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外植体消毒与基本培养基筛选
消毒时间对 QS2和 DQ72茎段的褐化率和污染
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表 1)。相同消毒时间,QS2
与 DQ72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中,
接种后 3 d 就有污染现象出现,18 d 时污染与褐化
现象基本稳定。综合 QS2 和 DQ72 两者的数据,茎
段消毒 5 min 时的平均褐化率和污染率分别为
13.03%和 48.44%;消毒 6.5 min时分别为 17.71%和
20.84%;消毒 8 min时分别为 38.54%和 17.19%。因
此,0.1%氯化汞处理 6.5 min比较适合 QS2 和 DQ72
的茎段消毒。
表 1 QS2和 DQ72茎段消毒试验结果
0.1%氯化汞
消毒时间 /min
QS2
褐化率 /% 污染率 /%
DQ72
褐化率 /% 污染率 /%
5.0 (9.38±3.13)b (45.83±6.59)a (16.67±5.89)b (51.04±7.86)a
6.5 (16.67±2.95)b (19.79±5.98)b (18.75±3.61)b (21.88±3.13)b
8.0 (39.58±8.07)a (15.63±5.98)b (37.50±5.10)a (18.75±3.61)b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
QS2和 DQ72 的茎段消毒后(0.1%氯化汞 6.5
min)接种于 MS、DKW、N6三种基本培养基中(不添
加任何激素)。30 d 后,QS2 的腋芽萌发率分别为
32.29%、48.96%和 52.08%;DQ72 的腋芽萌发率分
别为 34.38%、56.25%和 53.13%。两种试材中,MS
的腋芽萌发率均最低,DKW 与 N6 差异不显著。但
从萌发幼芽的生长状态而言,DKW上的幼芽生长健
壮、均一,叶片绿色;N6 上的幼芽相对弱小,且不均
一,部分叶片黄绿,且玻璃化幼芽比例相对较高。因
此,综合认为,DKW 更适合作为 QS2 和 DQ72 的基
本培养基。
2.2 初代培养
接种后 5~6 d腋芽开始萌发,粗壮外植体更容
易发芽。萌发 10 ~ 15 d 后,腋芽生长加快。8 种初
代培养基中,IC5 的腋芽萌发率最高,QS2 和 DQ72
分别达到 84.38%和 87.50%,显著高于其余 6 种培
养基(表 2),两种试材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因此,认为 QS2和 DQ72的适宜初代培养基为 DKW+
0.8%琼脂+1.0 g·L-1活性炭+2.5%蔗糖+1.0 mg·
L-16-BA+0.1 mg·L-1IBA,萌发的幼芽生长健壮(图
1)。此外,腋芽萌发率显示,添加生长素 NAA(0.05、
0.10 mg·L-1)时,QS2 和 DQ72 的腋芽萌发率平均
值分别为 44.27%和 46.88%,接近甚至略低于 DKW
基本培养基的腋芽萌发率(分别为 48. 96% 和
56.25%);添加 IBA(0.1、0.2 mg·L-1)时的平均值分
别为 64.06%和 71.09%,高于 DKW基本培养基的腋
芽萌发率。因此,认为 6-BA+NAA并不能促进 QS2
和 DQ72的腋芽萌发,而 6-BA+IBA 则具有促进两
者腋芽萌发的作用。
表 2 QS2与 DQ72初代培养的腋芽萌发率
培养基
编号
激素质量浓度 /mg·L-1
6-BA NAA IBA
腋芽萌发率 /%
QS2 DQ72
IC1 1.0 0.05 0 (48.96±9.38)bc (53.13±7.86)bc
IC2 2.0 0.05 0 (43.75±6.25)bc (40.63±9.38)c
IC3 1.0 0.10 0 (45.83±9.77)bc (50.00±8.84)bc
IC4 2.0 0.10 0 (38.54±9.38)c (43.75±10.83)c
IC5 1.0 0 0.1 (84.38±3.13)a (87.50±5.10)a
IC6 2.0 0 0.1 (56.25±8.07)bc (65.63±10.67)bc
IC7 1.0 0 0.2 (68.75±10.83)ab (75.00±5.10)ab
IC8 2.0 0 0.2 (46.88±10.67)bc (56.25±8.07)bc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
图 1 QS2与 DQ72的组培快繁
2.3 增殖培养
不添加激素的对照(PC13)增殖现象不明显,
QS2和 DQ72的增殖系数分别为 1.00和 1.50。激素
(6-BA、IBA)显著提高了两种试材的增殖系数(表
3)。继代培养 35 d 时,QS2 和 DQ72 均以培养基
PC9的增殖系数为最高,分别达到 6.88 和 6.63,且
增殖幼苗生长健壮(图 1)。QS2 与 DQ72 对不同培
养基的反应略有不同,但整体差异不显著(p >
7第 11期 张烨然,等:楸树与滇楸组培快繁技术
0.05)。因此,认为 DKW+0.6%琼脂+2.5%蔗糖+3.0
mg·L-16-BA+0.2 mg·L-1 IBA 可使 QS2 和 DQ72
芽苗生长健壮,较大幅度提高了楸树和滇楸的增殖
效率。
表 3 QS2与 DQ72增殖培养的增殖系数
培养基
编号
激素质量浓度 /mg·L-1
6-BA IBA
增殖系数
QS2 DQ72
PC1 1.0 0.2 (4.75±0.32)bc (4.63±0.43)bc
PC2 1.0 0.3 (3.63±0.52)cd (2.50±0.54)de
PC3 1.0 0.4 (4.13±0.31)bc (3.13±0.47)cde
PC4 1.0 0.5 (4.63±0.24)bc (2.88±0.31)cde
PC5 2.0 0.2 (2.83±0.24)d (4.29±0.83)bc
PC6 2.0 0.3 (4.83±0.12)b (4.50±0.41)bc
PC7 2.0 0.4 (4.50±0.46)bc (2.83±0.42)cde
PC8 2.0 0.5 (4.63±0.31)bc (3.00±0.20)cde
PC9 3.0 0.2 (6.88±0.43)a (6.63±0.63)a
PC10 3.0 0.3 (2.96±0.21)d (5.25±0.66)ab
PC11 3.0 0.4 (4.88±0.66)b (4.00±0.65)bcd
PC12 3.0 0.5 (5.00±0.35)b (5.13±0.83)ab
PC13 0 0 (1.00±0.00)e (1.50±0.20)e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
2.4 生根培养
QS2和 DQ72在不添加激素的对照(RC6)上生
根现象不明显,且根系生长较差,接种 30 d 时,生根
率分别为 0 和 25.0%(表 4)。激素(NAA、IBA)对
QS2和 DQ72 的生根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两者均以
培养基 RC4的生根效果最好,显著优于其他培养基
(表 4)。接种培养 5 ~ 6 d 即开始生根,30 d 时两者
的生根率均达到 100%,且根系生长良好(图 1)。在
RC4培养基中,QS2 每棵植株的生根数量和根长分
别为 12.1 条和 5.3 cm,DQ72 分别为 18.5 条和 3.2
cm。QS2与 DQ72 对不同培养基的反应有所不同,
两者的生根率和根系数量差异显著(p<0.05),根长
差异不显著(p>0.05),DQ72 的生根效果和质量优
于 QS2。综合认为,DKW+0.8%琼脂+2.5%蔗糖+
0.2 mg· L-1 NAA + 0. 1 mg· L-1 IBA 适宜 QS2 与
DQ72的生根培养。QS2 和 DQ72 的组培苗移栽 60
d后的成活率分别为 92.3%和 96.6%,且苗木生长良
好(图 1)。
表 4 QS2与 DQ72生根培养试验结果
培养基
编号
激素质量浓度 /mg·L-1
NAA IBA
生根率 /%
QS2 DQ72
生根数 /条
QS2 DQ72
根长 / cm
QS2 DQ72
RC1 0.1 0.1 (40.6±6.0)c (62.5±16.1)bc (1.8±0.8)c (5.0±0.4)cd (1.3±0.5)c (1.9±0.2)cd
RC2 0.1 0.2 (68.8±10.8)bc (87.5±8.8)ab (6.9±0.8)b (8.9±1.1)bc (3.4±0.5)b (3.1±0.5)ab
RC3 0.1 0.3 (75.0±14.4)b (90.6±6.0)ab (8.4±2.8)ab (10.9±2.3)b (4.4±0.7)ab (4.1±0.5)a
RC4 0.2 0.1 (100.0±0)a (100.0±0)a (12.1±0.6)a (18.5±2.3)a (5.3±0.2)a (3.2±0.3)ab
RC5 0.3 0.1 (50.0±10.2)c (75.0±17.7)ab (2.5±0.4)c (7.0±0.8)bc (1.6±0.3)c (1.4±0.2)d
RC6 0 0 0d (25.0±7.2)c 0c (1.1±0.5)d 0d (2.6±0.4)bc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标准误;同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
3 结论与讨论
茎段是植物组培快繁最常用的外植体之一,其
消毒方法是组培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费鹏飞
等[11]以楸树茎段为材料,发现采用 1.25 g·L-1多菌
灵浸泡 30 min+酒精棉球擦拭外植体+(400 mg·L-1
青霉素+200 mg·L-1链霉素)浸泡 20 min+0.1%氯
化汞 8 min灭菌效果较好,接种 14 d 时污染率和褐
化率分别为 35.0%和 5.0%。本试验以此为参考,认
为采用 0.1%氯化汞消毒 6.5 min的效果最好。接种
18 d 时污染与褐化现象基本稳定;20 d 时,QS2 与
DQ72的污染率、褐化率的平均值分别为 20.84%和
17.71%。0.1%氯化汞消毒 5 min 时,污染率大幅提
高,而消毒 8 min时,褐化率较高。
不同的基本培养基营养成分有所不同,培养的
效果亦不同。目前,楸树组植物中常用的基本培养
基包括 l /2MS[12-13]、DKW[14-15]、WPM[20]、MS[3,21-22]
和 N6[16,23-24]。本试验比较了 QS2 与 DQ72 在 MS、
DKW和 N6三种基本培养基中的差异,发现 MS 的
腋芽萌发率相对较低,DKW 与 N6 均较高,两者差
异不显著。但 DKW比 N6上的幼芽生长更健壮、均
一,玻璃化幼芽比例相对较低。因此,认为 DKW 更
适合作为 QS2和 DQ72的基本培养基。该结果与杨
燕[16]、王改萍等[23]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他们
比较了 MS、1 /2MS、B5、N6和WPM五种基本培养基
对豫楸 1号和圆基长果楸腋芽萌发的影响,发现 N6
的腋芽萌发率最高,为最佳基本培养基。
目前,楸树初代培养的基本培养基多采用 N6、
MS和 l /2MS等,激素多采用 6-BA、NAA和 IBA等。
杨燕[16]报道在 N6+1.0 mg·L-16-BA+0.01 mg·L-1
NAA上,楸树茎段的芽诱导率达 80%。王改萍
等[23]认为 N6+1.5 mg·L-16-BA+0.01 mg·L-1NAA
适合豫楸 1号和圆基长果楸的腋芽萌发,萌发率达
到 80%,接种后 2 d即启动。周蓉等[24]发现楸树茎
段在 N6+2.0 mg·L-16-BA+0.005 mg·L-1NAA 上
腋芽萌发率达到 87.0%。已报道的楸树初代培养基
还包括 MS+0.8 mg·L-16-BA+0.1 mg·L-1 IBA[3]、
8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4卷
l /2MS+1.0 mg·L-16-BA+0.2 mg·L-1ZT+0.2 mg·
L-1IBA[12-13]和 MS+0.8 mg·L-16-BA+0.1 mg·L-1
IBA+30 mg·L-1青霉素+20 mg·L-1链霉素+3 g·
L-1活性炭+100 mg·L-1PVP[17]等。本试验以 DKW
为基本培养基,认为 DKW+1.0 mg·L-1 6-BA+0.1
mg·L-1IBA适宜 QS2与 DQ72的初代培养,接种 5~
6 d后腋芽开始萌发,30 d后腋芽萌发率均达到 84%
以上。同时,还发现 6-BA+NAA组合并不能有效促
进 QS2与 DQ72腋芽的萌发,与部分研究结果并不
一致[16,23-24],这可能与取样时间、试验材料的不同
有关。刘小云[17]认为 3—4月份为圆基长果楸茎段
取材的最佳时期,优于 6 月下旬。本试验取样时间
为 7—9月份。此外,还发现楸树和滇楸均对肌醇较
为敏感,初代培养基中添加 0.2%肌醇,即会导致茎
段基部膨大,影响腋芽萌发(数据未显示)。
增殖培养是组织培养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种
苗快繁的效率。影响楸树芽苗增殖的主要因素有基
本培养基(DKW、MS、N6)、6-BA、IBA、抗氧化剂种
类和琼脂用量等[13]。食糖、葡萄糖和蔗糖对丛生芽
增殖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异[18]。王军辉等[14]报道在
DKW+2.0 mg·L-16-BA+0.1 mg·L-1NAA+2.6 ~3.0
g·L-1植物凝胶上培养 25 d 后,楸树的增殖系数达
到 3.23。于永明等[15]将滇楸和楸树在 DKW+1.0 mg·
L-16-BA+0.1 mg·L-1IBA+5.0 g·L-1琼脂上培养 35
d,增殖芽数分别为 4.35 和 3.40。他还将 5 个楸树
无性系在 DKW+1.0 mg·L-16-BA+0.2 mg·L-1 IBA+
4.5 g·L-1琼脂上培养,40 d 增殖芽数达到 2.52 ~
5.15[19]。费鹏飞[13]、傅玉兰等[18]发现楸树在 MS+
4.0 mg·L-1 6-BA+0.5 mg·L-1 IBA+100 mg·L-1
PVP+0 g·L-1琼脂上培养 35 d 后,增殖系数 4.8,认
为不添加琼脂的液体培养基可以显著促进丛生芽增
殖。刘小云[17]采用 MS+0.8 mg·L-16-BA+0.1 mg·
L-1IBA+25 mg·L-1青霉素+30 mg·L-1链霉素+0.5
g·L-1活性炭+100 mg·L-1PVP+8 g·L-1琼脂培养
楸树,35 d时的增殖系数达到 4.3。杨燕[16]采用 N6+
2.0 mg·L-16-BA+0.1 mg·L-1NAA+100 mg·L-1Vc+
2 mg·L-1稀土+7 g·L-1琼脂培养灰楸和圆基长果
楸,30 d时增殖系数达到 4.82。可见,已报道的楸
树、滇楸的增殖系数在接种 30 ~ 40 d 时为 2 ~
5[13-19]。本试验在 DKW+0.6%琼脂+2.5%蔗糖+3.0
mg·L-16-BA+0.2 mg·L-1 IBA上培养 35 d 时,QS2
和 DQ72的增殖系数分别达到 6.88 和 6.63,且芽苗
生长健壮,较大幅度提高了楸树与滇楸的增殖效率。
已有研究表明,影响楸树生根的主要因素有基
本培养基(1 /2DKW、1 /2MS、N6 等)和 NAA、IBA、
IAA等生长素,添加琼脂与否对生根没有显著影
响[13]。已有报道的楸树生根率为 80% ~ 100%,生
根数量介于 2.3~22.5条,根长介于 4~12.5 cm,包括
1 /2DKW+1.0 mg·L-1 IAA[14]、1 /2MS+0.5 mg·L-1
NAA[21]、1 /2MS+0.5 mg·L-1IBA[3,22]、1 /2MS+0.200~
0.344 mg·L-1 IBA+0.023 ~ 0.073 mg·L-1 NAA[25]、
1 /2MS+0.1 mg·L-1IBA+0.01 mg·L-1NAA+80 mg·
L-1稀土化合物 LaCl3
[4]、1 /2MS+0.5 mg·L-1 IBA+
0.1 mg·L-1多效唑+0.5 mg·L-1 ABT 生根粉[17]和
N6+1.0 mg·L-1NAA[16]等。目前,涉及滇楸的报道
相对较少。于永明等[15]以 1 /2MS + 0. 01 mg·L-1
NAA+0.2 mg·L-1IBA培养滇楸,30 d后生根率仅为
25%。本试验以 DKW+0.2 mg·L-1NAA+0.1 mg·
L-1IBA培养 QS2和 DQ72,接种 5~6 d即开始生根,
30 d时两者的生根率均达到 100%,生根数量 12.1 ~
18.5条,根长 3.2~5.3 cm,利于组培苗的移栽。QS2
和 DQ72组培苗移栽 60 d后的成活率分别为 92.3%
和 96.6%,且移栽方法简单易操作。已有文献中,楸
树的移栽成活率为 70% ~ 95%[3,13],滇楸的移栽成
活率为 43%左右[15]。
7—9月份采集 QS2 和 DQ72 的幼嫩带芽茎段,
以 0.1%氯化汞消毒 6.5 min 后,接种于初代培养基
DKW+0.8%琼脂+1.0 g·L-1活性炭+2.5%蔗糖+1.0
mg·L-16-BA+0.1 mg·L-1IBA中,30 d 后腋芽萌发
率可分别达到 83.75%和 89.38%。取 1 ~ 2 cm 高的
腋芽,接种于增殖培养基 DKW+0.6%琼脂+2.5%蔗
糖+3.0 mg·L-16-BA+0.2 mg·L-1IBA中,35 d后增
殖系数可分别达到 6.88 和 6.63。取苗高 2 cm 以上
的试管苗接种于生根培养基 DKW + 0. 8%琼脂 +
2.5%蔗糖+0.2 mg·L-1NAA+0.1 mg·L-1 IBA中,30
d 后生根率均可达到 100%。生根苗高 3~4 cm时进
行移栽,60 d后成活率可分别达到 92.3%和 96.6%。
参 考 文 献
[1] COOK R T A,HENRICOT B,HENRICI A,et al. Morphological
and phylogenetic comparisons amongst powdery mildews on Catal-
pa in the UK[J]. Mycological Research,2006,110:672-685.
[2] OLSEN R T,KIRKBRIDE J H. Manchurian Catalpa Catalpa bungei
[J]. Arnoldia,2010,68(2):75-76.
[3] 韩创举,杨培华,樊军锋,等.楸树组培技术研究[J].西北林学
院学报,2006,21(1):80-81.
[4] 于永明,王军辉,马建伟,等.LaCl3 对楸树无性系试管苗生长
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1):31-33.
[5] 石欣,李亚,杨如同,等.中国楸树(Catalpa bungei C. A. Mey)种
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 ISSR 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
(3):634-639.
[6] 梁有旺,杜旭华,王顺财,等.楸树嫩枝扦插生根的主要影响因
子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8,17(4):46-50.
[7] 赵秋玲,张宋智,王军辉,等.梓树苗木地下和地上竞争的效应
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4):802-806.
[8] 王廷敞,冷国友.良种楸树自根苗是楸树发展的方向[J].安徽
林业科技,2009,135(1):12-13.(下转 51页)
9第 11期 张烨然,等:楸树与滇楸组培快繁技术
参 考 文 献
[1] 于洪贤,宋俊霖,马成学,等.小鹤立河水库及上游河流水域春
季浮游植物特征[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9):98 -
102.
[2] 于洪贤,张力文,马成学,等.小兴凯湖 5 月份浮游植物群落及
其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4,42
(11):95-97.
[3] 崔安琪,翟昊,于洪贤.宁夏沙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5,43(9):121-124.
[4] 厉威池,马成学,郭志伟,等.虎林市月牙湖微囊藻水华爆发时
及其后期的藻类丰度和毒素含量[J].水产学杂志,2014,27
(3):12-17.
[5] YU H X,WU J H,MA C X,et al. Seasonal dynamics of phyto-
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viron-
ment in river:a case study in northeast China[J]. 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2012,27(3) :429-441.
[6] REYNOLDS C S,HUSZAR V,KRUK C,et al. Towards a func-
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the freshwater phytoplankton[J]. Journal of
Plankton Research,2002,24(5) :417-428.
[7] PADISAK J,CROSSETTI L O,NASELLI-FLORES L. Use and
misus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classifica-
tion:a critical view with updates[J]. Hydrobiologia,2009,621
(1) :1-19.
[8] 董静,李艳晖,李根保,等.东江水系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动态
特征及影响因子[J].水生生物学报,2013,37(5):836-843.
[9] 黄享辉,胡韧,雷腊梅,等.南亚热带典型中小型水库浮游植物
功能类群季节演替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2):311-
318.
[10] 高国敬,肖丽娟,林秋奇,等.海南省典型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类
群的结构特征与水质评价[J].生态科学,2013,32(2):144-
150.
[11] 黄国佳,李秋华,陈橼,等.贵州高原三板溪水库浮游植物功能
群时空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2):418-428.
[12] 武安泉,郭宁,覃雪波.寒区典型湿地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变
化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15,35(5):
1341-1349.
[13] 黄翔飞,陈伟民,蔡启铭.湖泊生态调查观测与分析[M].北
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9:27-105.
[14] 胡鸿钧,魏印心.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
[15] 齐雨藻,李家英,谢淑琦,等.中国淡水藻志:第 10 卷:硅藻门
羽纹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17] XIAO L J,WANG T,HU R,et al. Succession of phyto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s regulated by monsoonal hydrology in a large
canyon- shaped reservoir in southern China[M]. Water Re-
search,2011,45(16):5009-5019.
[18] 杨文,朱津永,陆开宏,等.淡水浮游植物功能类群分类法的提
出、发展及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2014,25(6):1833-1840.
[19] 于洪贤,王尚,马成学.夏季大兴凯湖(中国一侧)沿岸带浮游
植物群落的动态变化[J].水产学杂志,2014,27(3):1-5.
[20] MA C X,YU H X.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reser-
voirs of different trophic status,Northeast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3,31(3) :1-11.
[21] DENG J M,QIN B Q,PAERL H,et al. Earlie rand warmer
springs increase cyanobacterial (Microcystis spp.)blooms in sub-
tropical Lake Taihu,China[J]. Freshwater Biology,2014,59
(5) :1076-1085.
[22] CHEN Q W,ZHANG C C,RECKNAGEL F,et al. Adaptation
and multiple parameter optimization of the simulation model SAL-
MO as prerequisite for scenario analysis on shallow eutrophic
Lake[J]. Ecological Modelling,2014,273(10) :109-116.
[23] REYNOLDS C S. The ecology of freshwater phytoplankton[M].
Cam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24] LUDWIG J,MIKHAIL V Z,JOHN P,et al. Significant CO2 fix-
ation by small prymnesiophytes in the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northeast Atlantic Ocean[J]. The ISME Jouranl,2010,4:1180-
1192.
[25] 杨威.水中无机碳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D].天津:南
开大学,2007.
[26] GRANELI E,CARLSSON P,LEGRAND C. The role of C,N
and P in dissolved and particulate matter as a nutritional source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including toxic species[J]. Aquatic E-
cology,1999,33:17-27.

(上接 9页)
[9] BISWAS K K,MOHRI T,KOGAWARA S,et al. An improved
system for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stem explants of lombardy poplar
(Populus nigra L. var. italica Koehne)[J].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2012,3:1181-1186.
[10] MAHESHWARI P,KOVALCHUK I. Efficient shoot regeneration
from internodal explants of Populus angustifolia,Populus balsam-
ifera and Populus deltoides[J]. New Biotechnology,2011,28
(6) :778-787.
[11] 费鹏飞,傅玉兰.楸树组培中材料灭菌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
报,2007,13(8):57-58.
[12] 傅玉兰,费鹏飞,刘小云.楸树组培初代培养技术[J].林业科
技开发,2009,23(4):88-91.
[13] 费鹏飞.楸树组织培养体系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
2007.
[14] 王军辉,吴丽华,林娟.生长素对楸树不定芽的诱导和增殖培
养影响的研究[J].林业科技,2011,36(1):1-4.
[15] 于永明,王军辉,麻文俊,等.同一离体培养下梓树属不同种的
反应差异[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3,41(12):17-20.
[16] 杨燕.楸树组织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7] 刘小云.楸树优良类型:圆基长果楸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
[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18] 傅玉兰,费鹏飞,刘小云.楸树试管丛生芽继代增殖影响因素
的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9,23(1):95-98.
[19] 于永明,王军辉,马建伟,等.楸树无性系离体培养特性差异研
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2,32(1):199-204.
[20] 范国强,翟晓巧,毕会涛,等.金丝楸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
[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2,38(4):359.
[21] 聂琳.楸树体外植株再生及其同源四倍体诱导的研究[D].郑
州:河南农业大学,2011.
[22] 孟永红,李燕玲,杜克久.楸树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J].河北
林果研究,2004,19(2):101-104.
[23] 王改萍,杨燕,祁丽丽,等.楸树的初代培养研究[J].江苏林业
科技,2007,34(6):7-11.
[24] 周蓉,谢焕松,刘鑫燕,等.楸树组培与快繁技术初探[J].安徽
农业科学,2009,37(32):15715-15716,15794.
[25] 于永明,王军辉,张宋智,等.二次回归正交设计在楸树离体生
根培养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5(4) :47-50.
15第 11期 马成学,等:三环泡湿地保护区浮游植物功能群季节演替及影响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