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高保健油料新树种 ———长瓣短柱茶
翁月霞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 浙江富阳 311400)
丰炳才 胡锦生
(淳安县新安江开发总公司)
夏建文
(浙江省淳安县林业局)
我国特有的渐危物种长瓣短柱
茶 Camel lia gri jsi i Hance(前称攸
县油茶 C.yuhsienensis Hu ,俗名野
茶籽 、薄壳香油茶),是山茶属
Camellia中在 20世纪 60年代初由
湖南群众首次发现的野生木本食油
新树种。它异花授粉 ,春花秋实 ,花
大洁白 ,株型紧凑 ,耐寒耐瘠薄 ,特
别是对引起普通油茶 C .olei fera
Abel .未成熟果实早落的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具
高抗性 ,引起科研部门的重视 。之
后 ,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即对其进行
调查并在湖南攸县原产地驻点观测 、
选优 ,组织全国 10余个省市用野生
留养林的集团种子进行初期引种并
进行生物学特性观测 、密度试验和无
性繁殖方法探索等。在 80年代的山
茶资源普查中 ,发现了江西 、贵州 、陕
西亦有该树野生居群或零星分布。
90年代《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
植物第一册》报道 ,广西 、湖北 、福建
也有该树野生树分布。
20世纪 90年代亚林所在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会和浙江省自然科学
基金会连续立项资助下 ,与上海医
科大学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所以及
沪 、宁 、杭数所大医院合作试验 ,探
明了长瓣短柱茶的种子油(薄壳香
茶油)是可与橄榄油媲美 ,对人体有
降血脂 、延缓衰老的功效 ,发现了其
生物学和经济性状在种内有巨大变
异 ,引起国内外医学界 、油脂界和林
学界的注意。
在浙江省科委的支持下 , 1996
年分别鉴定了 3个优良家系与 12
个早实高产无性系 。以此为基础 ,
我们于 1997 ~ 1998年用普通油茶
大树换冠法在千岛湖嫁接建立起 5
个组合共 6片相互隔离的双系种植
园。经 2001 ~ 2003年专家在当地
测产 ,已选出 3年平均产油达 15 ~
30kg/667 m2 的双系组合 3个 ,其穗
条和双系园的种子已可供生产上应
用。长瓣短柱茶种子油与我国现栽
培近 400万 hm2 的普通油茶的茶油
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质量方面 ,具更为合理的脂
肪酸组成 ,高含量的α—维生素 E和
硒(见表 1);较显著的降血脂效应和
延缓衰老的效应。因油质优 ,商品
价值高;
(2)产量方面 ,实生苗 3年始
实 ,6 ~ 8年后进入盛果期;选出的 3
个优良家系 ,在 667株/667 m2的栽
植密度下 6 ~ 8年生时平均年产油
191.3 ~ 257.3kg/hm2 ,超过油茶丰
产林国家标准;12个早实高产无性
系 ,嫁接于普通油茶大树上换冠 ,1
年半始花 ,2年半始实 ,4年时进入
盛果期 ,当年折合每 667 m2产油在
25 kg 以上;
(3)主要经济性状 成果率高;
果皮薄 ,籽壳薄 ,采收后易处理;出
籽率和出仁率高 ,因而每百千克果
出油量高(果油率 7.5%)。不足之
处为:果实偏小;干仁含油率略低。
试验观测表明:在该树种适生
的我国亚热带酸性土区 ,为获得高
产油品而建立新发展区 ,必须考虑
两个首要条件:(1)气候选择定址 。
据对湖南原产地 16年产量和富阳
基因库 3年成果率 ,与当地各该年
盛花期(2月下旬至 3月上旬)的气
象资料和林间授粉昆虫活动的综合
分析 ,盛花期中的连晴暖天数(每天
日照不少于 4h ,其中部分时间气温
不低于 13℃)为影响当年结实量的
最重要外部因子;(2)株系选配定
容。据数百个组合的全双列杂交测
定结果 ,该树种实生单株间以及无
性系间的交配亲和力 ,是制约特定
组成林分结实量的内因 ,应据此决
定新园的株系选择和组配。
表 1 3种油脂主要成分比较
主要成分 橄榄油
长瓣短
柱茶油
普通
茶油
硬脂酸/ %
棕榈酸/ %
棕榈油酸/ %
油酸/ %
亚油酸/ %
亚麻酸/ %
α-维生素 E
(mg/ 100g 油)
硒(μg/ g 油)
11.4
1.1
0.2
81.6
7.7
0.8
17.4
1.54
1.64
11.7
0
71.2
14.6
2.2
80.1
1.32
1.83
6.67
0
85.3
6.7
0.4
30.2
0.64
试验还表明:对 8年生实生树
谢花后按 N 138 、P 56 、K 90 kg/hm2
最佳合理配方施肥 ,可使次年果实
增产 337.7%,并对第 3年增产有稍
逊的连续效应;换冠大树于 3年半
时进行冬季拉骨干枝成水平整形 ,
比不拉枝增产 57%。 ☆
Famous , New and Supper Variety 名优特新
42
林业实用技术 PRACTICAL FORESTRY TECHNOLOGY 2004·4
DOI :10.13456/j.cnki.lykt.2004.04.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