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研究表明春雨烧伤膏三个剂量均具有显著降低毛细
血管通透性 、减少炎性渗出 、减轻水肿的作用。说明
春雨烧伤膏对炎性早期的治疗作用较强 。
由于烧伤后引起的炎症反应引起炎症组织的水
肿和炎性浸润 ,压迫和牵引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另
外 ,炎区释放的一些化学物质如激肽 、H+ 、K+ 、5-羟
色胺等 ,刺激痛受体 ,在游离神经末梢产生痛点传入
冲动 ,并传至高级中枢引起疼痛[ 3] 。
镇痛实验研究表明 ,在热板法中 ,春雨烧伤膏与
给药前比较均有明显的差异 ,能明显延长小鼠的痛
反应潜伏期 ,且随着剂量的增加镇痛作用增强 ,有效
镇痛作用持久 ,能维持2h以上;在扭体法中 ,春雨烧
伤膏能显著降低小鼠的扭体次数 ,延长疼痛潜伏期 。
综上所述 ,春雨烧伤膏具有良好的抗炎和镇痛
作用 ,为确定临床疗效提供了实验依据。
参考文献:
[ 1] 陈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94.356-360.
[ 2] 徐叔云 , 卞如濂 , 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 M] .第三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2.882-913.
[ 3] 陈意生 , 史景泉.烧伤病理学[ M] .重庆:重庆出版社 ,
1993.26.
收稿日期:2004-12-21
作者简介:吴庆光 , Tel:(020)36585424, E-mail:WQG166@sohu.
com
土牛膝口服液抗炎镇痛作用实验研究
吴庆光1 ,苏洁贞2 ,刘明平1
(1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405;2南海西樵人民医院 ,广东 南海 528211)
摘要:目的:考察土牛膝口服液治疗咽喉炎的药理作用。方法:采用鼠耳肿胀法 、足肿胀法 、毛细血管通透性法 、醋酸刺激
扭体法。结果:不同剂量土牛膝口服液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 、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及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
明显抑制作用 ,而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作用不明显。结论:土牛膝口服液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 而镇痛作用不明显。
关键词:土牛膝口服液;抗炎;镇痛;药效学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9903(2005)03-0056-02
土牛膝口服液为南海西樵区人民医院院内制
剂 ,具有清热解毒 ,消肿利咽作用 ,主要用于治疗各
种急慢性咽喉炎。我们对其进行了抗炎 、镇痛作用
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旨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进一步
药理学依据。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NIH小鼠 、SD大鼠 ,实验动物许可
证号 SCXK(粤)2003-00001均购自广州中医药大学
实验动物中心。
1.2 药物 土牛膝为广东菊科植物华泽兰
Eupatoriu chinense Linn.的根 。经南方药科大学中药
鉴定教研室刘传明老师鉴定。土牛膝口服液由广东
土牛膝加水煎煮 3次 ,合并药液后过滤 ,浓缩成1∶1 ,
按常规制成口服液 ,使每 10mL 含土牛膝 10g ,浓度
为 1g(生药) mL ,由南海西樵区人民医院提供 ,批号
20030412;复方板蓝根片 ,广东云浮山白鹤制药厂 ,
批号 20020313。
2 方法与结果
2.1 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 1] NIH 小
鼠 50只 ,雌雄各半 ,体重 20±2g ,随机分为 5组:土
牛膝口服液高 、中 、低剂量组 ,模型组 , 复方板蓝根
组 。土牛膝口服液高 、中 、低剂量分别灌胃给药(24 、
12 、6)g kg ,复方板蓝根组灌胃给药 1.35g kg ,模型组
按 0.1mL 10g 灌胃生理盐水 。给药后 30min ,各鼠左
耳涂 2%巴豆油合剂 0.05mL 致炎 ,右耳作对照 。致
炎后 30min再灌胃给药 1次 , 4h 后用直径 9mm 打孔
器分别在双耳同一部位打下圆耳片 ,称取左右耳片
重量 ,以其差值作为炎性肿胀程度 ,并计算其抑制百
分率 ,结果见表 1。
结果表明 ,土牛膝口服液高 、中 、低剂量组均能
不同程度抑制小鼠耳肿胀 ,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
差异(P <0.01或 0.05),呈一定量-效关系 。
·56·
第 11卷第 3 期
2005年 6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1 , No.3
Jun., 2005
DOI :10.13422/j.cnki.syf jx.2005.03.025
表 1 土牛膝口服液对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n=10)
分 组 剂量(g kg) 耳肿胀(mg) 抑制率(%)
模型组 — 16.10±3.23 —
复方板蓝根 1.35 10.30±2.572) 24.50
土牛膝口服液 24 9.16±2.392) 26.70
12 11.70±3.242) 19.90
6 12.30±3.461) 18.60
注:与模型组比较1)P<0.05 , 2)P<0.01(下同)
2.2 对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 SD大鼠 50
只 ,雌雄各半 ,体重 200±20g ,随机分为 5组:土牛膝
口服液高 、中 、低剂量组 ,模型组 ,复方板蓝根组。土
牛膝口服液高 、中 、低剂量分别灌胃给药 9 、6 、3g kg ,
复方板蓝根组灌胃给药 0.675g kg ,模型组按 1mL
100g灌胃生理盐水。给药同上 。给药后30min ,每鼠
右足跖皮下注射 10%鸡蛋清 0.1mL ,按毛细管放大
测量法[ 2] 测量给药后不同时间足体积 ,用给药前后
之差作为肿胀度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见表2。
结果表明 ,土牛膝口服液高 、中 、低剂量组均能
不同程度抑制大鼠足肿胀 ,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
差异(P <0.01或 0.05)。
2.3 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影响
NIH小鼠 50只 ,雌雄各半 ,分组给药同 2.1。给药后
1h ,各鼠尾静脉注射 0.5%的伊文思蓝生 0.1mL ,并
立即腹腔注射 0.6%醋酸溶液 0.2mL ,20min后迅速
处死 ,每鼠腹腔用5mL生理盐水多次冲洗 ,收集全部
腹腔液于刻度试管中 ,最后各管均用生理盐水加至
8mL ,混匀 ,离心 ,于 590nm处比色 ,结果见表 3。
表 2 土牛膝口服液对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的影响(n=10)
分 组 剂量(g kg)
足肿胀(mL)
1h 2h 3h
模型组 — 0.69±0.19 0.58±0.21 0.57±0.22
复方板蓝根 0.68 0.41±0.212) 0.34±0.182) 0.34±0.192)
土牛膝口服液 9 0.36±0.232) 0.35±0.142) 0.29±0.172)
6 0.42±0.242) 0.39±0.202) 0.32±0.212)
3 0.51±0.181) 0.40±0.231) 0.38±0.181)
表 3 土牛膝口服液对醋酸致小鼠腹腔
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影响(n=10)
分 组 剂量(g kg) 染料量(OD)
模型组 — 0.37±0.03
复方板蓝根 1.35 0.23±0.052)
土牛膝口服液 24 0.20±0.052)
12 0.24±0.052)
6 0.25±0.042)
结果表明 ,土牛膝口服液高 、中 、低剂量组均能
明显抑制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 ,
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1)。
2.4 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3] NIH 小
鼠 50只 ,雌性 ,体重 20±2g ,分组给药同 2.1。药后
1h ,各鼠分别腹腔注射 0.6%的醋酸溶液 0.2mL ,观
察注射后 20min内出现扭体反应次数 ,结果见表 4。
表 4 土牛膝口服液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n=10)
分 组 剂量(g kg) 扭体次数
模型组 — 14.80±6.90
复方板蓝根 1.35 12.90±5.10
土牛膝口服液 24 10.30±4.90
12 12.70±5.40
6 13.50±4.20
结果表明 ,土牛膝口服液高 、中 、低剂量组对醋
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一定抑制作用 ,但与模型组
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广东土牛膝资源丰富 ,分布较广 ,沿用历史悠
久 ,疗效确切 ,而被广东民间广泛使用。其具有清热
解毒 ,消肿利咽之功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咽喉肿
痛 、白喉等证[ 4] ,有喉科圣药之称 。既往研究也证
实 ,其具有抗菌 、消炎和中和毒素等作用[ 5] 。本研究
发现其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 、醋酸致毛细血管通
透性高亢进及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具有显著的抑制作
用 ,而镇痛作用不明显 ,此初步研究为土牛膝口服液
临床合理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张氏曾研究证
明广东土牛膝含有黄酮甙 、氨基酸 、有机酸 、酚类 、生
物碱及挥发油等多种成分[ 6] ,但其治疗咽喉炎的活
性成分是什么尚不清楚 ,对其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
究对广东土牛膝的开发利用和深加工具有重要意
义 。
参考文献:
[ 1] 李仪奎.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1991.300.
[ 2] 徐叔云 , 卞如濂 ,陈修.药理实验方法学[ M] .第三版.北
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2.913.
[ 3] 陈奇.中药药理实验方法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93.378.
[ 4]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M] .上册.上海:上海科技
出版社 , 1985.235.
[ 5] 广东中药志编委会.广东中药志[ M] .广东:广东科技出
版社 , 1994.149.
[ 6] 张丹雁 , 王宏 , 赖秀珍.广东土牛膝化学成分的初步研
究[ 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1999 , 39(4):232.
·57·
第 11卷第 3 期
2005年 6 月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Traditional Medical Formulae
Vol.11 , No.3
Jun.,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