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作者简介:徐春燕(1984~ ),女 ,在读硕士 ,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
*通讯作者:朱兆云(1954~ ),女 ,主任药师 , E-mai l:zzy1954@yahoo.com.cn , Tel:13708763830。
黄草乌的生药学研究
徐春燕1 , 2 , 朱兆云1* , 高 丽1 , 王 丽1
(1.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50111;2.云南中医学院 , 云南 昆明 650200)
摘 要:目的:对黄草乌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方法:
采用种源鉴定 、性状鉴定 、显微及理化鉴定的方法。结果:详
细描述了黄草乌的生药性状 、横切面构造 、粉末特征及理化鉴
别的研究结果。其主要特征为:块根椭圆球形 , 茎缠绕 , 叶片
坚纸质 ,五角形 , 花序有 3 ~ 6 花 , 皮层有石细胞 , 并含有众多
淀粉粒 , 茎横切面中柱鞘纤维宽广 , 叶肉组织为异面型 , 气孔
不定式。花粉粒具三个萌发孔。理化预实验表明其所含成分
为:生物碱 、糖类 、苷类 、蛋白质 、多肽。由薄层色谱图看出 , 地
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结论:本研究为黄
草乌全草制定药材质量标准及开发利用该药材提供了生药学
资料。
关键词:黄草乌;生药学;薄层色谱
中图分类号:R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2-0026-04
黄草乌为毛莨科植物黄草乌(Aconitum vilmorinianum
Komarov)的干燥块根。已收入 1996 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 。
生长于高寒冷凉地区 , 背荫半潮湿地带 ,一年生草本植物。集
中分布在云南中部和西部 ,楚雄 、玉溪地区 、宾川 、祥云 、嵩明
等县以及四川(会理)和贵州西部。黄草乌在西南地区民间广
为药用 ,地方名又称草乌(贵州 、云南), 藤草乌(四川 、贵州)。
昆明堵喇 、堵喇[ 1] 。黄草乌味苦 , 辛 , 麻 ,性温 ,有剧毒 , 具有祛
风散寒 ,除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治跌打损伤 , 风湿关节疼
痛 ,手足厥冷等[ 2] 。
黄草乌的民间药用功效确切 ,其药用部位主要是块根 ,地
上部分生物资源大量被浪费。据文献记载 , 结合笔者的初步
预试验研究表明 ,其地上部分也含有与块根类似的化学物质。
基于目前对黄草乌全草的生药学研究还不太全面 , 作者对黄
草乌进行了系统的生药学研究 , 为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
供参考依据。
1 实验材料 、仪器与试剂
1.1 实验材料 黄草乌药材 , 采集于云南省晋宁县双河乡核
桃园村 ,标本存于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标本室 , 经中国科学院昆
明植物研究所分类室陶德定研究员鉴定 , 为毛茛科植物黄草
乌(Aconitum vilmo rinianum komarov)。
1.2 仪器与试剂 FA2004N 电子分析天平 , BM-Ⅵ 生物组织
冷冻包埋机 , CS-Ⅳ型摊片烤片机 , QP-Ⅲ生物组织切片机 ,
TS-12H +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 , Micr E400 Nikon 显微镜 , 数
码显微照相机 , SMZ1000 体视镜 , GZX-9030 M BE 数显鼓风干
燥箱 , 101A-2E 电热鼓风干燥箱 , 生物组织摊片烤片机(CS-IV
型), 生物组织切片刀刃磨机(MD-I I 型), 超声波清洗器
(SK3200LHC)、ZF-Ⅱ型三用紫外分析仪。
实验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试剂 , 滇乌碱由中国科学院
昆明植物研究所购得;乌头碱从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购得 。
2 方法与结果
2.1 原植物形态 块根椭圆球形或胡萝卜形 ,长 2.5 ~ 7cm ,
粗约 1cm。茎缠绕 , 长达 4m ,疏被反曲的短柔毛或几无毛 , 分
枝。叶片坚纸质 , 五角形 , 长 5 ~ 10cm , 宽 8 ~ 15.5cm , 基部宽
心形 ,三全裂达或近基部 , 中央全裂片宽菱形 , 急尖 , 或短渐
尖 ,侧全裂片斜扇形 , 不等二裂稍超过中部 , 表面疏被紧贴的
短柔毛 ,背面只沿脉疏被短柔毛;叶柄与叶片近等长。花序有
3~ 6 花;花序轴和花梗密被淡黄色反曲短柔毛;苞片线形;花
梗长 2 ~ 4cm;小苞片生花梗中部或下部 ,狭线形 , 长 3 ~ 5mm ,
宽 0.3 ~ 0.5mm ,密被短柔毛;萼片紫蓝色 , 外面密被短柔毛 ,
上萼片高盔形 ,高 1.7~ 2cm , 中部粗 7 ~ 11mm , 下缘长 1.5 ~
1.6cm ,与外缘形成向下展的喙 , 侧萼片长 1.3 ~ 1.4cm;花瓣
无毛 ,唇长约 6mm , 微凹 ,距长约 3mm , 向后弯曲;雄蕊无毛 ,
花丝全缘或有 2 枚小齿;心皮 5 , 无毛或子房上部疏生短毛。
蓇葖果 ,无毛 , 长 1.6 ~ 1.8cm;种子长约 3mm ,三棱形 ,只在一
面密生膜翅。花期 8 ~ 10 月[3 ~ 4] 。
2.2 药材形状 根呈不规则圆锥形 , 有时末端略弯曲 , 形如
乌鸦头 ,长 5~ 15cm ,直径 1 ~ 2.5cm。 顶端常有茎基或茎痕。
表面暗棕色或深褐色 , 皱缩有纵皱纹 ,有的具突起的支根“钉
角” 。质坚硬 , 难折断 , 切断面淡黄色 , 粉质 , 有多角形或类圆
形的形成层环纹及筋脉小点 , 老根略带纤维性。 味辛辣而
麻舌[5] 。
2.3 显微特征
2.3.1 根横切面 后生皮层为 2 ~ 3 列棕黄色木栓细胞 , 排
列不整齐 ,皮层细胞切向沿长 ,长条形 ,皮层有石细胞分布 , 石
细胞较大 ,单个或 2 ~ 4 个成群 , 石细胞类长方形 , 方形或长圆
形 ,胞腔大 , 内皮层明显 , 且宽广 , 并含有众多淀粉粒 , 韧皮部
较窄 ,木质部导管单个散在或 1 ~ 4 个成群排列成放射状 , 内
皮层以内的薄壁细胞中均有淀粉粒分布。见图 1。
26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09 年第 30 卷第 2 期
2.3.2 茎横切面 表皮细胞 2 列 , 排列整齐 , 细胞类方形。
皮层较窄由 3 ~ 4 层细胞组成 , 细胞内含有棕色物质。中柱鞘
纤维宽广 ,排列成环。维管束 20 ~ 25 个大小相间成环状排
列 ,外韧型。韧皮部细胞较小 , 嵌入木质部的弧形区域 , 犹如
鱼儿嘴里含有一颗龙珠。木质部导管较大 , 整个木质部成弯
月形。髓部宽广 ,细胞形状多样 , 大小不一。见图 2。
图 1 黄草乌(根)横切面图(×100)
图 2 黄草乌(茎)横切面图(×100)
2.3.3 叶中脉横切面 上表皮细胞 1 列 , 局部 2 列 , 细胞不
规则形。下表皮细胞 2 列 , 局部 1 列 , 细胞类方形或类圆形 ,
排列整齐 ,可见少数单细胞非腺毛。叶肉组织为异面型 , 栅栏
组织由 1~ 2 列长方形栅状细胞组成 ,不通过主脉。海绵组织
细胞排列疏松 ,细胞间隙大。中脉及海绵组织中均有维管束
分布 ,其大小不一 , 中脉维管束较大 ,外韧型。见图 3。
图3 黄草乌(叶)横切面图(×100)
2.3.4 叶表面观 下表皮细胞不规则形 , 垂周壁弯曲 , 气孔
副卫细胞 3 ~ 7 个 , 为不定式。上表皮细胞多角形 , 垂周壁近
平直 ,表面可见完整的非腺毛。见图 4 , 图 5。
图 4 黄草乌(叶)下表皮(×400)
图 5 黄草乌(叶)上表皮(×400)
2.4 粉末特征 粉末淡黄色。 ①花粉粒类圆形 、类椭圆形或
三角形 , 具3 个萌发孔。 ②石细胞较大 , 呈类方形 、类长方形或
长条形, 壁厚薄不一 ,壁厚者层纹明显 ,纹孔较稀疏。③胚乳细
胞无色, 呈长多角形或不规则形 , 内含有脂肪油滴和糊粉粒。
④非腺毛单细胞 ,长短不一 , 平直或弯曲 , 有的胞腔内含红棕色
分泌物, 有的可见壁疣。 ⑤花粉囊内壁细胞不规则形, 壁具条
状增厚。 ⑥淀粉粒单粒长卵形或类圆形, 复粒由 2 ~ 3 分粒组
成 ,部分可见层纹 , 偏光显微镜下呈黑十字现象。 ⑦导管为螺
272009 年第 30 卷第 2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志
纹、网纹及具缘纹孔导管, 直径 50~ 180μm。 ⑧种皮内表皮细
胞成片 ,黄棕色。细胞扁平 , 呈多角形, 具细密平行的角质纹
理, 垂周壁连珠状增厚。 ⑨种皮表皮细胞淡黄色, 表面观呈长
条形 , 壁平直。 ⑩纤维成束或散在, 末端平截 ,壁较厚。见图 6。
图 6 黄草乌(全草)粉末图(×400)
1.花粉粒;2.石细胞;3.胚乳细胞;4.非腺毛;5.花粉囊内壁细胞
6.淀粉粒;7.导管;8.种皮内表皮细胞;9.种皮表皮细胞;10.纤维束
2.5 理化鉴别 将黄草乌地上和地下部分自然干燥后 , 研磨
成粉以供下列实验。
2.5.1 检查皂苷和蛋白质 取黄草乌地上 、地下部分粉末各
5g 加水 60mL , 在50 ~ 60℃的水浴上加热 1h 过滤 , 滤液作下
列实验用:①取少量滤液加入试管中 , 加 6mo l/ LHCL 酸化 ,加
热煮沸数分钟 , 冷后观察有絮状沉淀 ,说明含有少量多糖。 ②
取滤液 1m L , 加入 5%萘酚乙醇液 , 摇匀后沿试管壁缓缓加入
浓硫酸 ,结果在两液面间有紫色环产生 ,说明样品中含有糖或
苷类。 ③取滤液 1m L , 加入 1%FeCl3 乙醇溶液 2 滴 , 呈现暗
绿色 ,说明含有鞣质。 ④取滤液 1mL 加入 NaCl明胶试剂 2
滴 ,结果有絮状沉淀产生 , 说明含有鞣质。 ⑤取少量滤液放入
两只试管中 ,一只加入碘化铋钾试剂 ,出现黄至橘红色无定形
沉淀 ,另外一只加入硅钨酸试剂 , 出现淡黄色无定形沉淀 , 两
者说明含有生物碱类成分。 ⑥取滤液 2mL 置具塞的试管中 ,
加碱调节成弱碱性用力振摇数分钟 , 结果有泡沫产生 , 说明含
有皂苷和蛋白质存在。
2.5.2 检查生物碱 取黄草乌地上 、地下部分粉末各 5g 加
95%乙醇 25mL 在水浴上加热回流 1h , 过滤 ,滤液置分液漏斗
中 ,加等量的石油醚萃取叶绿素 , 分出乙醇液 ,加入碘-碘化
钾试剂生成无定形红棕色沉淀 ,说明含有生物碱类成分。
2.5.3 检查蛋白质 取黄草乌地上 、地下部分粉末各 5g , 加
水 50mL ,室温浸泡过夜 , 滤液供下列实验用。 ①取滤液 1mL ,
加入 10%NaCl 溶液 2 滴 , 摇匀后加入 0.5%CuSO4 溶液
1m L , 结果出现紫红色说明含有多肽或蛋白质。 ②取滤液
1m L加入 0.2%茚三酮溶液 2 滴 , 摇匀置沸水浴中加热 5min
冷却后出现蓝紫色 , 说明含有多肽。 ③取滤液 1m L 加热至沸
腾放冷后观察有沉淀产生 , 说明含有蛋白质类。
2.5.4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薄层色谱比较 取黄草乌地上 、
地下部分粉末(20 目)各 5 g , 置 50mL 具塞的三角瓶中 , 加
10%的氨水浸润 ,分别加 20m L 乙醚浸泡 2h , 倾出醚液 , 再加
20mL 乙醚液浸泡 1h , 合并浸出液 , 回收乙醚至干 , 分别加无
水乙醇 5m L 溶解作为样品溶液 , 供点样用。 精密称取乌头
碱 、滇乌碱对照品适量 , 加无水乙醇制成 0.5g/ mL 的溶液作
为对照品溶液。在硅胶 GF254薄层板上点样品和对照品溶液
各 3μL , 展开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 —丙酮(3.5∶2 ∶
3∶2)2mL 氨水饱和后点样 ,展开。从薄层色谱图看出黄草乌
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 , 在与对照品对应
的位置上显相同的颜色斑点。实验结果对黄草乌的进一步研
究有较大的指导意义。见图 7。
图 7 黄草乌薄层色谱图
1.滇乌碱对照品;2.乌头碱对照品;
3.地下部分样品;4 地上部分样品
3 小结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黄草乌的植物来源 、药材性状 、显微及理化鉴
别的研究表明 , 黄草乌属于毛茛科藤本耐寒植物 , 其茎缠绕 ,
叶片坚纸质 ,五角形 ,花序有 3 ~ 6 花 , 萼片紫蓝色 ,蓇葖果 , 根
呈不规则圆锥形 、椭圆形 ,质坚硬 , 难折断 。显微鉴别特征为:
根横切面有后生皮层 , 皮层有石细胞 ,内皮层明显 , 含有众多
淀粉粒。茎横切面 ,中柱鞘纤维宽广成环 ,维管束外韧形。 叶
中脉横切 ,叶肉组织为异面型 ,气孔不定式。粉末中石细胞较
大 ,淀粉粒单粒长卵形或类圆形 , 花粉粒具 3个萌发孔。理化
预实验表明其所含成分为:生物碱 ,糖类 、甙类 、蛋白质 、多肽。
黄草乌作为一个地方性药材 ,一直以来都为民间常用的跌
打损伤特效药之一 ,且药源丰富 ,栽培也较容易 ,现已有人工种
28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09 年第 30 卷第 2 期
植基地。黄草乌在采挖时地上部分生物资源被大量浪费 ,据文
献查阅和我们的初步研究表明, 其地上部分也含有与块根类似
的化学物质。黄草乌虽然具有毒性 ,但其疗效较好 ,其毒性成
分主要是滇乌碱, 药理学研究表明 ,滇乌碱的毒性极高 ,具有较
强的镇痛 、抗炎和解热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化
学和药理研究 ,以阐释黄草乌的用药剂量与中毒之间的联系。
为扩大药用部位, 进行综合开发 、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也为乌头
属药用植物地上部分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致谢:感谢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天然药物资源研究中心张
晓南 、李学芳等各位老师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 1] 谢宗万 ,余友芩.全国中草药名鉴[M ] .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 , 1996:129.
[ 2] 吴征镒 ,周太炎 ,肖培根 ,等.新华本草纲要[ M ] .第一册.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3:108.
[ 3] 傅立国.中国高等植物[ M] .第三卷.青岛:青岛出版社 , 2000:4.
[ 4] 吴征镒.云南植物志[ M] .第十一卷.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0:
51~ 93.
[ 5] 楼之岑 ,肖培根 ,徐国均 ,等.中药志[M ] .第一册.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 2000:128~ 151.
(收稿日期:2008-11-10)
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脾湿型盗汗 23例
袁开才
(贵州省赤水市人民医院 , 贵州 赤水 564700)
关键词:藿朴夏苓汤;盗汗症;疗效
中图分类号:R758.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2-0029-01
盗汗一病 ,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临床治疗中, 除由
传染病及其它器质性病变继发盗汗外,对以盗汗为主症且具脾湿
表现者用藿朴夏藿苓汤加减化裁治疗 ,宣通气机 ,化湿和中 ,每能
获得良效。现将近年来临床所治脾湿型盗汗 23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 例病人中 , 男 16 例 , 女 7 例;3 ~ 10 岁 14
例 , 11~ 20岁 6 例 , 21~ 50 岁2 例 , 50 岁以上 1例;病程最长 3
年 ,最短 1 个月。
1.2 诊断依据 主症:寐即汗出 , 醒后渐止 , 汗液或粘或不
粘 ,以上半身或仅以头颈部汗出为主 , 甚者汗出淋漓 , 沾湿衣
被。次症:常伴体倦神疲 , 饮食不振 , 或大便稀溏 , 或脘腹痞
胀 ,舌苔白厚或腻 , 脉濡或滑。
1.3 排除标准 各种指标检查排除结核等传染性疾病及其
它器质性疾病。
2 治疗方法
采用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 ,原方由藿香、厚朴 、法夏、茯苓 、
杏仁 、白蔻 、薏仁 、猪苓 、泽泻、淡豆鼓组成。临床运用时 , 一般
去杏仁 、猪苓 、泽泻 、淡鼓 , 加龙骨 、牡蛎 , 再根据兼症情况适当
进行加减;如兼有饮食不振而无明显虚象者 ,加神曲 、麦芽 、焦
楂;兼有脾虚便溏者 , 加白术并重用薏仁;大便干燥难解者 ,加
莱菔子重用;夜间出现腿脚抽筋者 , 加木瓜;脘腹痞胀明显者 ,
加枳实 、焦楂;舌苔厚腻明显, 并有嗜睡者 , 加苍术 、石菖蒲。每
日 1剂 ,水煎服 , 15 天为 1个疗程。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痊愈:服药后 , 盗汗完全消除 , 其它症状解
除 ,随访 3 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治疗后 , 偶尔寐后汗出 , 多
数时间寐后无汗 , 兼症基本消除或完全消除;有效:治疗后仍
寐即汗出 ,或兼症不除 ,但出汗与兼证之程度均减轻;无效:治
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所治 23 例盗汗病人中 , 痊愈 16 例 , 显效 4
例 ,有效 2例 , 无效 1 例 ,总有效率为 95.5%。
4 典型病例
杨某 ,男 , 10 岁 , 其母述患盗汗已 3 年余 , 3 年多来不分春
夏秋冬 、白天黑夜 ,凡寐即头汗淋漓 , 且伴饮食欠佳 , 然喜食零
食 ,形体瘦削 , 面色萎黄。经西医多方检查诊断 , 排除结核 、肝
炎等传染病及其它器质性疾病 , 并常内服中药养阴敛汗及健
脾之剂 ,治疗近 3 年来 ,病情几乎没有改善 , 遂来试治。诊见
上述症状外 ,其舌苔白厚而腻 ,脉细 , 因思其零食不断 , 致伤脾
胃 ,湿邪内重无疑 ,且其舌苔白厚而腻 ,可以佐证 , 证中虽有脾
虚之象 , 但以脾湿为主 , 其虚乃脾湿所致 , 故以藿朴夏苓汤理
脾化湿 ,并佐潜阳涩阴 , 健脾和胃为治 , 处方:藿香 10g , 厚朴
10g , 法夏 10g , 云茯苓 10g ,白蔻 6g ,薏苡仁 15g ,石菖蒲 6g , 白
术 10g ,木瓜 6g , 煅龙牡各 18g ,焦三仙各 6g 。上方 1 日 1 剂 ,
连服 5 剂来诊 , 述药后饮食倍增 , 盗汗大减 , 诊见白厚腻苔退
去 2/ 3 ,嘱将原方按 3 日 2 剂连服 10 日后 , 诸症消除 , 后以参
苓白术散调理善后 , 随访 3 个月 ,疗效巩固 , 达到治愈目的。
5 体会
通过对 23例脾湿型盗汗用藿朴夏苓汤化裁进行治疗后 ,
主要有以下体会:(1)脾湿型盗汗以 3 ~ 10 岁这一阶段的儿童
发病率为高 ,其原因可能是与该组年龄的儿童脾胃功能还不
完善 ,且其喜食零食 ,致伤脾胃 , 湿邪内生 , 阻滞气机有关;(2)
藿朴夏苓汤化裁后 ,以藿香 、厚朴宣通气机 , 法夏 、白蔻 、薏苡
仁 、石菖蒲化湿醒脾 , 加白术 、焦三仙等健脾和胃 , 龙骨 、牡蛎
等收涩汗液 ,合而为方 ,有宣有收 ,但宣不泄液 , 收不留湿 , 再
根据临床症状灵活加减 , 对脾湿为主所致之盗汗确实具有良
好疗效;(3)由于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 ,且其喜食零食 ,易伤
脾胃 ,湿邪易生 , 而本方加减化裁后 , 以其具有芳香宣化 、理脾
和胃的作用 , 既不燥烈伤脾 , 又无留湿之弊 , 因此最适于小儿
脾湿型盗汗之证。
(收稿日期:2008-10-03)
292009 年第 30 卷第 2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