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鄂东南早出丰产早竹种(品种)的筛选



全 文 :林业科技开发 2014 年第 28 卷第 3 期 101
doi:10. 13360 / j. issn. 1000-8101. 2014. 03. 026
鄂东南早出丰产早竹种(品种)的筛选
肖创伟1,佘远国1* ,江雄波1,杨裕振1,汪新良2,章承林1,杨再鸣2
(1.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00;2.湖北省崇阳县林业局)
摘 要:为了筛选出早出丰产早竹种(品种),在种质资源引进收集的基础上,按早出丰产筛选目标,对所引进的
12 个早竹种(品种)的主要经济性状指标进行了分析评价,初步选择了 4 个早竹种(品种)。对 4 个早竹种(品种)
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出优良雷竹‘细叶乌头’雷竹,在鄂东南地区进行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细叶乌头’雷竹笋
期早,初笋期一般在 2 月下旬;丰产,正常经营水平下平均产量在 9 000 ~ 15 000 kg /hm2;品质优,主要品质指标与
原产地相差不大;抗性强,在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了很好的适应性;其综合性状的优异性十分明显。
关键词:早竹;雷竹;良种筛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Screening for early-sprouting species or cultivars with high yield in 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in southeast
Hubei Province∥XIAO Chuangwei,SHE Yuanguo,JIANG Xiongbo,YANG Yuzhen,WANG Xinliang,ZHANG Chen-
glin,YANG Zaiming
Abstract:In order to screen out the superior species or cultivars in Phyllostachys violascens with high yield and early-sprou-
ting,main economic indicators of 12 introduced species and cultivars were evaluated in accordance with an objective of ear-
ly-sprouting and high yield of Ph. violascens. Comparativ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4 initial species and cultivars selected;
then,a superior cultivar Ph. violascens cv. tumidis was screened out,and regional trials were carried out in southeast
Hubei Province simultaneous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4 advantages:first,the Ph. violascers cv. tumidis sprouted earlier,
occuring in the last ten-day period of February;second,average yield could reach as high as 9 000 ~ 15 000 kg /hm2 under
normal management;third,main quality indexes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sting region and the source
region,demonstrating high quality;fourth,its strong resistance features made it a good adaption to the region of low
mountains and hills in southeast Hubei Province. The comprehensive characters of Ph. violascers cv. tumidis were excel-
lent.
Key words:Phyllostachys violascens;screening for fine variety;genetic resources;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First author’s address: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Wuhan 430200,China
收稿日期:2013-08-03 修回日期:2013-12-13
基金项目:2011 年湖北省林业厅林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编号:
HLK2011-005)。
作者简介:肖创伟(1966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园林植物栽培。
通讯作者:佘远国,男,教授。E-mail:sheyuanguo001@ 126. com
早竹(Phyllostachys violascens)是小径竹中春季出
笋最早的优良食用竹种。具有笋壳薄、肉厚、笋味鲜
美、肉质脆嫩、富含营养,成林投产快,大小年不明显
等特点,是目前营造笋用林的首选竹种。该竹种经过
长期的人工栽培与自然演化,种内变异分化明显,分
类上划分成若干变型,决定了其引种栽培技术及开发
利用价值也不尽相同。雷竹是早竹中栽培历史长,经
济价值高的一个类型,目前各地在引种时只考虑是主
产浙江的雷竹,无雷竹种及品种的知识,存在盲目引
种的现象[1-2]。引入品种混杂,导致引种失败、低产、
迟笋误市、亏本等,造成较大损失。对引种竹种质资
源进行评价,进一步筛选出优良竹种(品种),加快雷
竹产业的发展,已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3]。然而,迄
今为止,有关雷竹良种资源评价及筛选的研究鲜见报
道。为此,笔者自 1994 年起开展引种收集早竹、雷竹
种(品种)资源,1998 年起在湖北省崇阳县开展栽培
对比试验,充分利用早竹变型群体所具有的丰富遗传
基础,按多个筛选目标开展优良竹种(品种)筛选工作,
为雷竹产业后续发展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4]。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湖北省林业厅雷竹基地(现为湖北生态
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外实训基地)早竹竹种园进行。
基地占地 20 hm2,位于咸宁市崇阳县沙坪镇跑马岭,
东经 113°43 ~ 114°21,北纬 29°12 ~ 29°41,属典型
的丘陵岗地地形;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拔 121 ~
124 m,山脊南北走向;无霜期 263 d,年均降雨量
1 500 mm左右,年均日照 1 770 h,年均气温 15. 5 ℃,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技术开发
102 林业科技开发 2014 年第 28 卷第 3 期
1 月平均气温 4 ℃,7 月平均气温 28. 8 ℃,≥10 ℃年
有效积温为 5 299 ℃,相对湿度 80%左右;土壤为第
四纪红壤,土层浅,质地黏重肥力差,与雷竹原产地相
比,纬度相近,气候条件基本相同。
1. 2 试验材料
1994 年 2 月,崇阳县林业科技人员通过对崇阳
与雷竹原产地生态主导因子和生态历史条件分析比
较论证,从浙江临安市、德清县、安吉县等地引进早
竹、雷竹种(品种)12 个(表 1),按相同立地均衡布
局,每竹种占地 0. 67 hm2,栽植到湖北省林业厅雷竹
基地。逐年观测记载各竹种的母竹成活率、生长规
律、出笋成竹数量等,1998 年开始采笋,统计当年各
竹种的笋产量,同时调查当地竹笋市场,对各竹种的
经济性状比较评价[5-6]。初步筛选出‘细叶乌头’雷
竹、‘宽叶雷竹’、‘青壳雷竹’、早竹 4 个竹种(品种),
1998 年将这 4 个竹种在崇阳县内进行比较试验。
表 1 崇阳引种早竹种(品种)、变型名录
序号 中文名 拉丁名 主要分布 别名
1 早竹(原变型) Ph. violascens 浙江、苏南 土早竹、雷竹、早哺鸡竹、余杭早竹
2 ‘宽叶雷竹’ Ph. violascens cv. prevernalis 浙西北、遂昌、富阳 广德雷竹、安吉早竹
3 ‘青壳雷竹’ Ph. violascens cv. angustifolia 浙西、杭州、德清、余杭 早园竹
4 ‘细叶乌头’雷竹 Ph. violascens cv. tumidis 临安 临安雷竹、乌头雷竹
5 褐纹早竹 Ph. violascens cv. brunneistriata 广德、德青、安吉等 当地早竹、雷竹
6 黄条早竹 Ph. violascens cv. notata 广德、浙西 刚竹、早竹
7 黄槽雷竹 Ph. violascens cv. luteosulcata 天目山区 刚竹、早竹
8 花秆早竹 Ph. violascens cv. Viridisulcata 天目山区 刚竹、早竹
9 曲秆早竹 Ph. violascens cv. flexicaulis 天目山区 曲秆燕竹
10 天目早竹 Ph. tianmuensis 天目山区 燕竹、打雷竹
11 早园竹 Ph. propinqua 天目山区 沙竹、淡竹、桂竹
12 红壳雷竹 Ph. incarnata 天目山区 雷竹、红哺鸡竹
1. 3 种(品种)比较试验
1. 3. 1 试验地点
1998 年对初期筛选的 4 个竹种(品种)‘宽叶雷
竹’、‘细叶乌头’雷竹、‘青壳雷竹’、早竹在县内安排
比较试验,从中选择出表现最好的竹种(品种)。为
了确保竹种(品种)试验的代表性、准确性,在崇阳县
内布设 4 个试验点,即县域西北角的桂花镇、中心位
置天城镇、东南的青山镇、南面的石城镇。每点建成
集中连片雷竹基地面积达到 20 ~ 200 hm2,均在海拔
100 ~ 200 m的低山岗地,土壤为第四纪红黄壤,有效
土层厚度 40 ~ 50 cm,坡度 5° ~ 10°。各地试验区选
在基地中心区域,立地因子具有代表性。栽种母竹
前,统一用挖掘机整地。1998 年 12 月从湖北省林业
厅雷竹基地挖掘 4 种雷竹母竹,按相同的密度,栽种
在各试验点。比较 4 个竹种(品种)的形态特征、出
笋特性、产量收入、鲜笋品质等方面的差别。
1. 3. 2 试验设计
(1)形态特征、出笋特性等采取逐年观测记录。
(2)产量比较,4 个参试种(品种),4 次重复,随
机区组设计,每区组占地 0. 1 hm2,为便于分析,统计
时按小区 100 m2 调查数据。考虑到竹鞭在地下交错
穿行爆竹的特性,各小区边线挖宽 50 cm深 60 cm的
隔离沟,利于发现并挖断外界穿行到本小区的竹鞭,
保证种(品种)的纯正。定植密度为 120 株 /hm2,
2002 年秋季,各试验点雷竹已满园成林,将立竹密度
调整至 12 000 株 /hm2,分布均匀。各年龄的比例:1
~ 2 年生占 50%,3 ~ 4 年生占 45%,5 年生占 5%。
2003—2004 年连续 2 a调查各小区春季鲜笋产量,应
用 SAS 8. 1 统计分析软件和 Excel 2003 进行数据处
理与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统计分析,测算各差异的
显著性。综合各试点的试验结果,作为评比筛选的
依据。
(3)鲜笋品质:随机抽取‘细叶乌头’雷竹 3 ~ 4
个鲜笋样品 1 份,同时选择原产地‘细叶乌头’雷竹 3
~ 4 个鲜笋样品 1 份,委托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
测试中心(武汉)检测,比较检测结果。
(4)抗性:主要采取定性方式,观察各种(品种)
的抗旱性、抗寒性、抗病虫害和耐贫瘠特性。
1. 4 区域性试验
1. 4. 1 试验地点
为了解‘细叶乌头’雷竹的生态适应性,2004 年
12 月对选出的‘细叶乌头’雷竹在鄂东南安排区域试
验,分别在崇阳县、咸安区、通山县、大冶市、武穴市、
新洲区、阳新县、黄梅县设置试验点进行区域试验。
各试验点的气候条件、立地条件见表 2、3[6-7]。
技术开发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林业科技开发 2014 年第 28 卷第 3 期 103
表 2 区域性试验点气候条件
试验地点
年均气温 /

1 月平均
气温 /℃
7 月平均
气温 /℃
极端低温 /

极端高温 /

≥10℃有效
积温 /℃
相对湿度 /
%
无霜期 /
d
年均日照时数 /
h
年均降水量 /
mm
崇阳县 16. 6 4. 1 29. 4 - 14. 9 40. 7 5 216. 9 80 259 1 669 1 395
咸安区 16. 8 4. 0 29. 3 - 15. 4 41. 4 5 007. 3 80 258 1 880 1 531
通山县 16. 3 4. 0 29. 3 - 20. 0 41. 4 5 174. 6 80 248 1 845 1 500
大冶市 16. 9 4. 0 29. 0 - 10. 0 40. 1 5 207. 0 80 261 1 880 1 385
武穴市 16. 8 4. 1 29. 1 - 16. 0 41. 4 5 081. 0 85 262 1 914 1 442
新洲区 16. 6 3. 8 28. 5 - 11. 5 40. 3 5 120. 0 81 253. 7 2 019 1 350
阳新县 16. 8 4. 0 28. 5 - 14. 9 41. 4 5 214. 0 80 263 1 897 1 389
黄梅县 16. 8 3. 9 28. 9 - 16. 0 39. 5 5 124. 0 85 258 1 880 1 400
表 3 区域性试验点立地条件
试验
地点
海拔 /
m 纬度(N) 经度(E) 地形
坡度 /
(°) 坡向 坡位
厚度 /
cm
崇阳县 134 29°12 ~ 29°41 113°43 ~ 114°21 丘陵 5 ~ 15 南 中下 60
咸安区 168 29°39 ~ 30°02 114°06 ~ 114°43 丘陵 10 ~ 15 东 中下 70
通山县 211 29°51 114°14 ~ 114°58 丘陵 10 ~ 20 东南 中下 50
大冶市 151 29°40 ~ 30°15 114°31 ~ 115°20 丘陵 10 ~ 15 东 中下 50
武穴市 208 29°50 ~ 30°13 115°22 ~ 115°49 丘陵 10 ~ 20 南 中下 70
新洲区 86 30°35 ~ 30°02 114°30 ~ 115°05 岗地 5 ~ 15 东南 中下 70
阳新县 121 29°30 ~ 30°09 114°43'~ 115°30 岗地 10 ~ 20 东南 中下 70
黄梅县 147 29°43 ~ 30°18 115°43'~ 116°07 丘陵 5 ~ 15 南 中下 50
1. 4. 2 试验设计
‘细叶乌头’雷竹参加区域性试验。对照:崇阳
为‘宽叶雷竹’,咸安为‘青壳雷竹’,通山为桂竹,大
冶为淡竹,武穴为水竹,新洲为桂竹,阳新为水竹,黄
梅为淡竹。
所有母竹要求年龄、规格相对一致(胸径在 2 ~ 4
cm,来鞭 5 ~ 10 cm、去鞭 20 ~ 30 cm,1 ~ 2 年生嫩
竹)、生长健壮、枝叶茂盛、分枝低、未开花且无病
虫害。
在每个试验点安排对比试验,即‘细叶乌头’雷
竹与对照品种,3 次重复,每小区 0. 5 hm2,每处试验
园1 hm2左右,在样地内只采取常规栽培管理措施。
调查数据来自样地全查,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
1. 4. 3 调查内容
主要调查指标有出笋特性、产量、鲜笋品质和抗
性(抗寒、抗旱和抗病)。
出笋特性:观察记载‘细叶乌头’雷竹在各地的
初笋期、盛笋期、出笋周期。
鲜笋产量:调查 2010、2011、2012 年 3 a 的产笋
量,计算平均每年每公顷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 1 比较试验
2. 1. 1 出笋特性
形态特征、出笋特性观测结果见表 4。从表 4 可
以看出,‘细叶乌头’雷竹新秆深绿色,老秆绿黄色或
灰色,二分枝,小枝具叶 5 ~ 7 枚;叶细而窄呈瓦状上
翘,边缘略反转,竹节平,新竹节间有一圈白粉,出土
之笋壳乌褐色。出笋最早,2 月下旬开始出笋,5 月上
旬出笋结束,出笋期高达 70 ~ 85 d[8]。与‘宽叶雷
竹’、‘青壳雷竹’、早竹相比,出笋期最早,最早上市,
价格高,可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表 4 4 个雷竹品种形态特征、出笋特性抗性观测结果
竹种(品种) 新秆 白粉 细纵条纹 小枝叶片数 笋壳 叶形 节间 初笋期 /月-日 自然笋期 盛笋期 出笋期 /d 抗性
早竹 深绿色 密 淡黄色 5 绿壳 宽大 节短胖 03-18 3 ~ 4 4 月上旬 50 ~ 60 强
‘宽叶雷竹’ 绿 少 无 3 ~ 4 乌壳 宽大 节平 03-14 3 ~ 5 3 月下旬 50 ~ 60 强
‘青壳雷竹’ 绿 密 无 2 ~ 3 青壳 宽大 节隆起 03-18 3 ~ 5 4 月上旬 40 ~ 50 差
‘细叶乌头’雷竹 深绿色 少 无 5 ~ 7 乌壳 狭窄 节平 02-27 2 ~ 4 3 月中旬 70 ~ 85 强
2. 1. 2 鲜笋年均产量
2003—2004 年连续 2 a 各试验点鲜笋年均产量
结果见表 5。以天城镇试验点为例,不同竹种(品种)
年平均产量 7 110 ~ 11 370 kg /hm2。其中,‘细叶乌
头’雷竹平均产量最高,达 11 370 kg,各种(品种)平
均产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细叶乌头’雷竹 >
‘宽叶雷竹’>‘青壳雷竹’>早竹,‘细叶乌头’雷竹
的产量明显高于其他种(品种),分别比‘宽叶雷竹’、
‘青壳雷竹’和早竹增产1 790、2 953 和 3 332 kg。方
差分析的结果显示,不同种(品种)的年平均产量差
异极显著(F = 59. 41 > F0. 05 = 2. 85,q < 0. 000 1),经
多重比较,‘细叶乌头’雷竹与‘宽叶雷竹’、‘青壳雷
竹’、早竹间的产量差异显著,‘宽叶雷竹’与‘青壳雷
竹’、早竹之间的产量差异显著,‘青壳雷竹’和早竹
间的差异不显著。其他 3 个乡镇试验点结果与天城
镇结果类似,也是‘细叶乌头’雷竹平均产量最高,各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技术开发
104 林业科技开发 2014 年第 28 卷第 3 期
种(品种)平均产量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细叶乌
头’雷竹 >‘宽叶雷竹’>‘青壳雷竹’>早竹。方差分
析的结果桂花(F = 64. 72 > F0. 05 = 2. 85,q < 0. 000 1)、
石城(F = 44. 79 > F0. 05 = 2. 85,q < 0. 000 1)、青山(F
= 39. 68 > F0. 05 = 2. 85,q < 0. 000 1 ),多重比较结果
见表 4。方差分析结果与天城镇试验结果相似,不同
品种的年平均产量差异极显著,经多重比较,‘细叶
乌头’雷竹与‘宽叶雷竹’、‘青壳雷竹’、早竹间的产
量差异显著,‘宽叶雷竹’与‘青壳雷竹’、早竹之间的
产量差异显著,‘青壳雷竹’和早竹间的差异不显著。
表 5 各试验点竹种(品种)鲜笋年均产量 /(kg·hm -2)
竹 种 天城镇 桂花镇 石城镇 青山镇
‘细叶乌头’雷竹 10 843 A 11 282 A 9 638 A 9 547 A
‘宽叶雷竹’ 9 053 B 9 415 B 7 730 B 8 643 B
‘青壳雷竹’ 7 890 C 7 609 C 6 365 C 7 012 C
早竹 7 511 C 8 212 C 5 952 C 6 571 C
注:同一列不同大写字母表示 0. 01 水平差异显著。
2. 1. 3 鲜笋品质
‘细叶乌头’笋体粗壮洁白,甘甜鲜嫩,爽脆可
口。崇阳和临安雷竹鲜笋品质检测结果见表 6。从
表 6 可知,崇阳和临安两份样品各成分差别不大,崇
阳雷竹笋蛋白质含量达 2. 65%,高出原产地临安
0. 37%;崇阳雷竹笋氨基酸含量达 1. 83%,高出原产
地临安 0. 37%。说明‘细叶乌头’雷竹引种到鄂东南
地区,能够保持优良品质,其主要营养物质没有下降,
反而有所增加。
表 6 雷竹笋营养成分引种地与原产地比较 /%
地点 蛋白质 粗纤维 总糖 水分 氨基酸
临安 2. 28 1. 1 1. 51 91. 2 1. 46
崇阳 2. 65 0. 9 1. 30 90. 4 1. 83
2. 2 区域试验结果
2. 2. 1 出笋特性
‘细叶乌头’雷竹在各试验点的出笋特性见表 7。
从表 7 可以看出,各地开始出笋时间最早的是崇阳县
2 月 27 日,最晚的是新洲区 3 月 4 日;终笋期一般在
5 月 5 日,最晚的在 5 月 10 日;盛笋期在 3 月中下旬,
自然出笋期最长的是崇阳为 75 d,最短的是新洲区为
70 d。根据多年的观察,不同年份各地出笋期与气候
紧密相关。春季温度回升快,雨水足,出笋期有可能
提前 3 ~ 5 d 左右,如 2011 年湖北全省春季干旱,各
地始笋期比常年推迟 5 d。各地对照品种一般在 2 月
下旬或 3 月上旬开始出笋,出笋期 40 ~ 60 d。‘细叶
乌头’雷竹与各地对照品种相比,具有明显的出笋
早、出笋期长的特性。
表 7 ‘细叶乌头’雷竹在各试验点的出笋情况 /月-日
出笋特性 崇阳县 咸安区 通山县 大冶市 武穴市 新洲区 阳新县 黄梅县
初笋期 02-27 02-28 02-28 02-27 03-03 03-04 02-27 03-03
终笋期 05-05 05-07 05-07 05-10 05-10 05-10 05-08 05-10
盛笋期 3月中旬 3月中旬 3月中旬 3月中旬 3月中旬 3月中旬 3月中旬 3月中旬
出笋期 /d 75 74 74 73 71 70 73 70
注:表中数据为 2010 年各地出笋情况的记载。
2. 2. 2 鲜笋年均产量
‘细叶乌头’雷竹在各试验点的产量见表 8。从
表 8 可以看出,各试验点‘细叶乌头’雷竹 3 a的均产
量在 10 000 kg /hm2 左右,与当地对照种相比超过对
照 71. 4%、75. 5%、81. 0%、100. 0%、115. 0%、
104. 8%、95. 7%、111. 1%;超过湖北省雷竹笋用林高
产标准(9 000 ~ 10 000 kg /hm2),与原产地相差不大。
表 8 ‘细叶乌头’雷竹各试验点连续 3 a产量比较
试验
地点
产量 /(kg·hm -2)
2010 年 2011 年 2012 年
均值 /
(kg·hm -2)
对照产量 /
(kg·hm -2)
比对照
提高 /%
崇阳县 12 581 10 159 11 370 11 370 a A 6 052 71. 4
咸安区 12 215 9 704 10 716 10 875 a A 6 234 75. 5
通山县 10 980 9 253 11 036 10 423 a A 5 759 81. 0
大冶市 11 278 9 012 9 794 10 028 a A 5 014 100. 0
武穴市 10 680 9 813 10 457 10 313 a A 4 894 115. 0
新洲区 9 975 8 979 10 995 9 983 a A 4 743 104. 8
阳新县 11 740 9 007 10 038 10 261 a A 5 215 95. 7
黄梅县 10 559 9 208 10 972 10 246 a A 4 799 111. 1
注:同列中字母相同,表示无差异。小写字母与大写字母分别表示
0. 05 和 0. 001 的显著水平
为了详细比较各试验点竹笋产量的差异性,对各
试验点的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每试验点
取样地 3 个(每个面积 0. 1 hm2),即 3 次重复,为了
避免竹笋产量大小年影响,采用连续 3 a 产量的平均
值进行分析。各试验点竹笋产量方差分析结果(F =
0. 62 < F0. 05 = 2. 66,q = 0. 765 > 0. 05),表明试验点之
间竹笋产量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表 8),
试验点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细叶乌头’雷竹适宜种
植区年平均温度 12. 5 ~ 17 ℃,年降水量 1 250 ~
1 800 mm,≥10℃年有效积温 4 400 ~ 5 900 ℃,年相
对湿度不小于 75%,土壤为砂壤土或红黄壤,pH 值
4. 5 ~ 6. 5,土层厚度为 50 cm以上,土壤肥沃疏松,有
机质丰富,排水良好。大面积基地,宜选择海拔 400
m以下、坡度 15°以下、避风向阳、光照充足、交通方
便的丘陵缓坡地。广大亚热带气候条件的低丘岗地、
平原、河滩等地域都适宜栽培。湖北属于亚热带气候
区,区域试验点间的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差异不大,
在相同的栽培管理水平下,同一品种竹笋产量差异不
显著。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细叶乌头’雷竹在湖北
地区有很好的适应性。
技术开发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林业科技开发 2014 年第 28 卷第 3 期 105
2. 2. 3 抗 性
通过多年的观察,‘细叶乌头’雷竹在各试验区
各种性状表现良好,生长发育正常,具有很好的抗旱
能力和耐土壤贫瘠,未发现严重冻害或病虫害现象,
总体而言,抗性与对照相当。
3 结论与讨论
‘细叶乌头’雷竹在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表现了
很好的适应性,其丰产指标超过对照,初笋期一般在
2 月下旬至 3 月上旬;正常经营水平下,产量可达
9 000 ~ 15 000 kg /hm2,适合在该地区大力推广。
自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雷竹鲜笋(菜笋)价格
的不断上升,雷竹笋用林效益可观,各地纷纷引种栽
培雷竹,“雷竹热”一哄而上,然而各地在引种发展雷
竹笋用林中存在品种混杂不纯问题。目前各地在引
种时只考虑是主产浙江的雷竹、早竹等,无雷竹种及
品种的知识,盲目引种却引回了在浙江已近淘汰型的
早竹、雷竹品种,或者本地有分布的早竹品种,浪费当
地早竹资源,增加造林成本,影响产量和效益[8]。本
研究筛选出的优良品种‘细叶乌头’雷竹,为雷竹(品
种)的合理准确有效引种奠定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兴福,欧阳宜,邹官辉,等. 早竹品种及引种对比试验初报[J].
中国林副特产,2004(2):10-13.
[2]吴冬生,周兴,胡顺荣,等. 顺昌县细叶乌头雷竹引种栽培初报
[J].四川林业科技,2011(3):118-120.
[3]方莉.细叶雷竹引种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
4290.
[4]张卓文,蔡崇法,沈宝仙,等. 笋用雷竹林引种后新立竹生长规律
与经营密度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4,23(3):348-351.
[5]张卓文,汤景明,熊艳平,等. 雷竹引种后地下鞭生长规律研究
[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1):77-80.
[6]龚垒英.雷竹引种试验与丰产培育技术[J].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
科学版,2009,21(1):82-84.
[7]危万虎,李兰,王能干,等.通山雷竹种植气象条件分析[J].气象,
2004,30(10):56-57.
[8]何德汀,陈建华,相国祥,等. 雷竹覆盖栽培失败原因浅析[J]. 世
界竹藤通讯,2007,5(1):20-22.
(责任编辑 田亚玲 吴祝华
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櫒
)
doi:10. 13360 / j. issn. 1000-8101. 2014. 03. 027
‘金花 3 号’金银花组培快繁技术
赵先海,张晓明,邓小梅* ,袁金英,陈怡佳
(华南农业大学 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2)
收稿日期:2013-11-26 修回日期:2013-12-12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编号:201004020)。
作者简介:赵先海(1986 -),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林木遗传育种。
通讯作者:邓小梅,女,教授。E-mail:dxmei2006@ scau. edu. cn
摘 要:对药用植物金银花品种‘金花 3 号’的组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适合诱导的培养基为 MS + 6-BA 1. 5
mg / L + NAA 0. 1 mg /L;较好的增殖培养基为MS + 6-BA 1. 0 mg /L + NAA 0. 2 mg /L,芽健壮整齐,增殖系数可达 4. 5
左右;较好的生根培养基为 1 /2MS + NAA 0. 2 mg /L + IBA 0. 4 mg /L,生根率达 90%以上。移栽基质为泥炭土 +珍
珠岩(V泥炭土 ∶ V珍珠岩 = 3∶ 1)移栽成活率可达 90%以上。
关键词:‘金花 3 号’;组培培养;增殖培养;生根培养
Techniques for tissue culture on Lonicera japonica‘Jinhua 3’∥ZHAO Xianhai,ZHANG Xiaoming,DENG Xi-
aomei,YUAN Jinying,CHEN Yijia
Abstract:Tissue culture techniques for Lonicera japonica‘Jinhua 3’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itable in-
duction medium was MS + 6-BA 1. 5 mg /L + NAA 0. 1 mg /L. The suitable proliferation medium with the robust and order-
ly buds was MS +6-BA 1. 0 mg /L + NAA 0. 2 mg /L,the multiplication coefficient of which was 4. 5 roughly. The suitable
rooting medium was 1 /2MS + NAA 0. 2 mg /L + IBA 0. 4 mg /L,the rooting rate of which reached 90% . The transplanting
matrix were peat and perlite(Vpeat + Vperlite = 3∶ 1),and the transplanting survival rate of which was up to 90% .
Key words:Lonicera japonica‘Jinhua 3’;tissue culture;proliferation culture;rooting culture
First author’s address: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for Innovativ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 Plant Germ-
plasm,South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金花 3 号’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
‘Jinhua 3’)为忍冬的改良新品种,常见金银花如华
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欗 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