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高州油茶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全 文 :高州油茶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余金保1,陈清凤2,张应中2,刘喻娟2,丁晓纲2,李永泉2,蔡 坚2
(1.中山陵园管理局,江苏 南京 210014; 2.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520)
摘 要:以 40 年生高州油茶树中上部当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作为插穗,开展扦插基质、ABT6 浓度、插穗留芽数量和留叶量 4 个
因素各 3 个水平的扦插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扦插基质、插穗留芽数量和留叶量对成活率的影响较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 个因素
对抽梢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高州油茶扦插育苗的最佳组合为:扦插基质选用黄心土,500 mg/L ABT6 速蘸 10 s,插穗选择
1 个成熟芽并保留 2 片全叶。
关键词:高州油茶; 扦插; 成活率; 抽梢率
中图分类号:S7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13)12-0029-02
Research on culture of Comellia gauchowensis Chang cutting seedlings
YU Jin-bao1, CHEN Qing-feng2, ZHANG Ying-zhong2, LIU Yu-juan2,
DING Xiao-gang2, LI Yong-quan2, CAI Jian2
(1.Administration Bureau of Zhongshan Mountain,Nanjing 210014, China;
2.Guangdong Academy of Forestry sciences, Guangzhou 510520, China)
Abstract:Taking the mid and upper sections of about 40 years old Comellia gauchowensis Chang semi-lignified branches as the
cuttings, the cutting orthogonal experiments of cutting medium, ABT6 levels, the number of buds and the remained leaves 4 factors and 3
levels were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utting medium, the number of buds and the remained leaves extremely affected survival
rate, 4 factors impact were extreme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the cutting sprout rate,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best treatment of C.
gauchowensis Chang cutting seedling was: yellow soil cutting medium, ABT6 level was 500 mg/L and quick dip in 10 s, the cuttings
selected 1 mature bud and kept 2 whole leaves.
Key words: Comellia gauchowensis Chang; cutting; survival rate; sprout rate
高州油茶(Comellia gauchowensis Chang),又名越南油
茶,主要分布在广东的阳春、高州以南包括海南北部以及广
西的陆川、容县、玉林、宁明以南的丘陵地带,是我国油茶物
种中分布最南、海拔最低的一种[1]。 广东省高州市有 1.3万
hm2高州油茶,在长坡区有 0.07 hm2 30年生的高州油茶,产
油量达 1 050 kg/hm2 [2]。 近年,随着油茶产业的发展,高州油
茶也得到了重视。 油茶扦插育苗技术是一项操作简单、无需
特定设备、不会出现杂苗现象的无性繁殖技术,相对于芽苗
砧嫁接,成本低、育苗时间灵活[3],较适合在种质资源的收集
保存等方面应用, 油茶扦插育苗技术也已成为许多林业工
作者研究的课题[4-12]。 提高扦插成活率和抽梢率是推进高州
油茶扦插育苗进程的基础,,本研究以扦插基质、生根粉浓
度、芽的数量、留叶量 4个因素为试验因子,采用正交试验设
计方法,开展高州油茶扦插育苗试验,以期为高州油茶大田
育苗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 进一步提高高州油茶扦插的成
活率和苗木质量,促进高州油茶扦插育苗的进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扦插用穗条来源于广东省林科院内油茶收集圃。 广
东省林科院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 位于 23°12′N、113°
22′E,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平均海拔 30 m。 属南亚热带季
风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夏长冬短,年均气温 22℃,热量丰
富, 年降雨量 1 700 mm。 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酸性赤红
壤。 扦插试验地设在广东大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扦插圃,
位于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安塘街道,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
气候。 两地环境条件均适合普通油茶的生长。
1.2 试验材料
试验用插穗为广东省林科院收集圃内 40 年生的高州
油茶。于 2011年 12月中旬选取 2株高州油茶树中上部健
壮并已半木质化、叶片完整、无病虫害的枝条作为插穗,采
下来的枝条用湿毛巾包裹, 并把枝条基部插入水中 1~2
cm,第 2 d进行扦插试验。扦插基质为黄心土、泥炭土和椰
糠的不同配比,生根剂为 ABT6号生根粉。
1.3 扦插方法
插穗均保留顶芽(成熟芽指芽较饱满、长度约 1 cm、芽
鳞呈绿色,未成熟芽指芽的长度约 0.3 cm、芽鳞呈墨绿色),
修剪成长 6~10 cm、下切口单边斜切约 45°的穗条,插前穗条
基部在不同浓度 ABT6 号溶液中速蘸 10 s, 扦插深度 3~4
cm,叶片均未插入基质,营养袋规格为 8 cm×12 cm。 先用竹
棒在基质上打孔,将处理好的穗条插入孔内,然后压紧按实,
并用喷壶淋透水。试验均在广东大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湿加
松生产性扦插圃内进行。 扦插圃是塑料大棚,顶高约 4 m,四
周有薄膜覆盖, 薄膜周围距离薄膜约50 cm均有黑网遮光,
扦插圃温、湿度主要靠薄膜自身的保温、保湿来保证,并通过
喷雾,开关门、窗和风扇来调节,具体参见文献[11]。
1.4 试验设计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L9(34),以扦插基质(A)、ABT6 浓
收稿日期:2013-04-07
基金项目: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2008KJCX007-02,2009KJ
CX009-03,2010KJCX008-02,2011KJCX014-04)
作者简介:余金保(1953-),男,工程师,E-mail: 360822687@qq.
com
通讯作者:张应中 (1970-),男,研究员 ,E-mail:zyzh3762@126.
com
广东农业科学 2013 年第 12 期 29
C M Y K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3.12.059
D留叶量
2 片半叶
2 片全叶
4 片半叶
C芽的数量
2 个以上成熟芽
1 个成熟芽
1 个未成熟芽
B ABT6 浓度(mg/L)
250
500
750
A基质
黄心土
10%黄心土+45%泥炭土+45%椰糠
50%黄心土+25%泥炭土+25%椰糠
处理水平
K1
K2
K3
表 1 高州油茶扦插育苗试验
因 素
抽梢率
(%)
68.75
83.33
18.75
8.33
4.17
22.92
6.25
37.50
75.00
36.11
成活率
(%)
89.58
100.00
100.00
52.08
62.50
56.25
95.83
41.67
79.17
75.23
D
1
2
3
3
1
2
2
3
1
C
1
2
3
2
3
1
3
1
2
B
1
2
3
1
2
3
1
2
3
A
1
1
1
2
2
2
3
3
3
试验号
1
2
3
4
5
6
7
8
9
平均值
表 2 高州油茶扦插的 L9(34)试验结果
因素水平
D
49.31
37.50
21.53
27.78
C
43.06
55.56
9.72
45.83
B
27.78
41.67
38.89
13.89
A
56.94
11.81
39.58
45.14
D
77.08
84.03
64.58
19.44
C
62.50
77.08
86.11
23.61
B
79.17
68.06
78.47
11.11
A
96.53
56.94
72.22
39.58
处理
水平
K1
K2
K3
R(极差)
表 3 高州油茶扦插试验成活率(%)和抽梢率(%)的直观分析
成活率 抽梢率
F
71.549**
8.638**
77.268**
20.467**
MS
0.425
0.051
0.459
0.122
0.006
df
2
2
2
2
9
18
SS
0.851
0.103
0.919
0.243
0.054
8.940
F
95.804**
3.356
32.523**
15.336**
MS
0.567
0.020
0.193
0.091
0.006
df
2
2
2
2
9
18
SS
1.135
0.040
0.385
0.182
0.053
24.598
变异
来源
A
B
C
D
误差
总变异
表 4 高州油茶扦插试验成活率及抽梢率的方差分析
成活率 抽梢率
注:“**”表示差异极显著。
度(B)、芽的数量(C)、留叶量(D)这 4 个因素为试验因子,
每个因素 3 水平, 每组试验 24 支穗条, 每组试验重复 2
次[13],共 432支穗条。 具体试验方案见表 1。
1.5 插后管理
插后管理主要是病害防治和温、湿度控制,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11] 。
1.6 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
扦插 110 d 后调查的成活率和抽梢率,经 arcsin 小转
换后采用 SPSS13.0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高州油茶扦插成活率及抽梢率的调查结果见表 2。 扦
插 110 d 后,高州油茶扦插的成活率在 41%以上,平均为
75.23%,其中试验 2 和 3 两组的成活率达 100%,而成活
率最低的是试验 8,成活率只有 41.67%。 扦插的抽梢率较
低,平均仅 36.11%,其中试验 5 的抽梢率仅为 4.17%,抽
梢率最好的是试验 2,达到 83.33%。
对表 2 结果进行直观分析(表 3),从表 3 可以看出,
对成活率而言,A因素的极差为 39.58%,明显高于其他因
素的极差,说明扦插基质对扦插的成活率影响最大,以黄
心土为扦插基质的成活率达到 96.53%;C、D 因素的极差
分别为 23.61%和 19.44%,即芽的数量和留叶量对成活率
的影响较小 , 插穗保留 1 个未成熟芽的成活率达到
86.11%,保留 2 片全叶的成活率达到 84.03%,即保留 1 个
未成熟芽和 2片全叶更有利于提高扦插的成活率。B因素
的极差最小、为 11.11%,即扦插前 ABT6 处理浓度的影响
较其他因素小,各 ABT6 处理浓度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差
异不大,以 250 mg/L较好。 4个因素对成活率影响的大小
顺序依次为基质>芽的数量>留叶量>ABT6 浓度。 从抽梢
率来看,C 因素的极差最大、为 45.83%,说明芽的数量对
抽梢率的影响最大 , 采用 1 个成熟芽的抽梢率达到
55.56%。 A因素即扦插基质次之,极差为 45.14%,说明扦
插基质对抽梢率的影响也较大, 用黄心土作基质的抽梢
率可达 56.94%。 D、B因素对抽梢率的影响较小,极差分别
为 27.78%和 13.89%, 保留 2 半片叶的抽梢率为 49.31%,
采用 500 mg/L 浓度的 ABT6 的抽梢率达 41.67%, 即保留
2 片半叶和采用 500 mg/L 浓度的 ABT6 有利于提高扦插
的抽梢率。 4个因素对抽梢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芽的
数量>基质>留叶量>ABT6浓度。
由方差分析结果(表 4)可知,基质、芽的数量和留叶
量对扦插成活率具有极显著影响,而 ABT6 的浓度对扦插
成活率的影响较小, 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扦插基质、
ABT6 浓度、芽的数量和留叶量 4 个因素对扦插的抽梢率
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可得,成
活率的最优水平组为 A1B1C3D2,即扦插方法为黄心土+250
mg/L ABT6+1 个未成熟芽+2 片全叶。 而抽梢率的最优水
平组为 A1B2C2D1,即扦插方法为黄心土+500 mg/L ABT6+1
个成熟芽+2片半叶。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扦插基质、插前处理、芽的数量、留叶量
4 个因素对高州油茶扦插育苗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参
试的 4个因素对成活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基质>芽的
数量>留叶量>ABT6 浓度,对抽梢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
为芽的数量>基质>留叶量>ABT6浓度。 通过方差分析,基
(下转第 34页)
30
C M Y K
质、 芽的数量和留叶量对成活率和抽梢率 2 个指标的影
响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只有选用合适的扦插基质、芽的
数量和留叶量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高州油茶扦插的成活
率和抽梢率。 ABT6 浓度只对抽梢率的影响极显著,对扦
插成活率的影响不显著。
黄心土对高州油茶扦插成活率和抽梢率效果最佳,说
明高州油茶扦插比较理想的基质是黄心土;ABT6 浓度对
抽梢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 对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
建议使用 500 mg/L浓度的 ABT6; 保留 1个未成熟芽的成
活率最大、为 86.11%、但抽梢率最低、只有 9.72%,而保留 1
个成熟芽的成活率为 77.08%,抽梢率最高、为 55.56%,这
可能是因为成熟芽萌动较快,在穗条营养充足的情况下快
速抽稍,而未成熟芽萌动较慢,穗条大部分营养用于根系
生长,所以成活率较高[12],综合成活率和抽稍率 2个指标来
看,选择带有 1个成熟芽的插穗更有利于高州油茶扦插育
苗; 保留 2片全叶的成活率最大、 为 84.03%, 抽梢率为
37.50%,而保留 2片半叶的抽梢率最大、为 49.31%成活率
为 77.08%,结合胡心治 [10]的试验结果可知,插穗留较多的
叶片,有促进发根和幼苗生育的效果,建议保留 2片全叶。
综合以上分析, 高州油茶扦插育苗最佳基质为黄心
土, 选择保留 1 个成熟芽的插穗, 插穗保留 2 片全叶;
ABT6浓度使用 500 mg/L。
参考文献:
[1] 庄瑞林.中国油茶[M].第 2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2] 陈永忠.油茶优良种质资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3] 陈清凤,张应中,丁晓纲,等.油茶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J].广东
林业科技,2011,27(6):74-78.
[4] 庄朱辉.油茶扦插育苗试验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3,30(3):83-
85.
[5] 焦晋川,张光国,李昌贵,等.油茶扦插生根剂及营养液试验初报[J].
四川林业科技,2010,31(5):70-72.
[6] 左继林,王芳,龚春,等.不同无性繁殖措施对油茶苗木质量的影
响[J].林业科技开发,2011,25(3):115-117.
[7] 李泽贤.油茶扦插育苗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11,52(3):92-93.
[8] 林光平.ABT生根粉在油茶扦插育苗上的试验[J].经济林研究,2005,
23(3):36-38.
[9] 张汉永,肖腊兴.软枝油茶扦插育苗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2005,21
(2):76-78.
[10] 胡心治.不同插穗处理对油茶扦插发根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09(13):24-26.
[11] 张应中,赵奋成,钟岁英,等.湿加松扦插繁殖配套技术[J].广东林
业科技,2008,24(2):25-30.
[12] 陈清凤,张应中,刘喻娟,等.广宁红花油茶扦插育苗技术研究[J].
广东林业科技,2012,28(6):39-45.
[13] 管宇,黄必恒,吴志松,等.关于正交试验设计的重复试验问题[J].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3,20(4):413-418.
3 结论与讨论
沉香挥发物质对植物根和茎的影响大于植物种子的鲜
重和发芽率,其化感作用非常明显,表明沉香挥发物可明显
促进植物根和茎的生长,而对植物种子的鲜重和发芽率,其
化感作用不明显。 沉香乙醇提取液对黄瓜和甜菜心种子的
鲜重和发芽率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白菜、萝卜种子,在大于
0.01 g/mL时, 对 4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
用。 不同植物都有一个化感作用的阈值[13],植物不同有可能
这个阈值不同, 如这 4种植物种子化感作用的阈值可能是
沉香乙醇提取液在质量浓度为 0.005 g/mL以下。
综合以上结果可知,在种植作物时,通过沉香块自然
挥发,有助于增长根长和茎长。 可以在白木香基地套种黄
瓜、白菜、萝卜和甜菜心等作物,提高土地利用率,以提高
种植的经济收益,增加人工沉香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Rice E L. Allelopathy [M]. 2nd ed. New York: AcademicPress
Inc, 1984:309-315.
[2] 赵勇,陈桢,王科举,等.泡桐、杨树叶水浸液对作物种子萌发的化
感作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0(S1):400-403.
[3] 孔垂华,胡飞.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应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4] 李建勇,杨小虎,奥岩松,等.香樟根际土壤化感作用的初步研[J].
生态环境 2008,17(2):763-765.
[5] 杨峻山.沉香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8,10
(1):99-103.
[6] 张雪梅,胡志宇,张大新,等.我国白木香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
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9(17):131-132.
[7] 曾任森.化感作用研究中的生物测定方法综述[J].应用生态学报,
1999,10(1):123-126.
[8] 袁志良,李晓明,黄卫安,等.小花山桃草水浸液对作物种子萌发
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06(12):66-68.
[9] 慕小倩,何红花,董志.2 种杂草水提液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
长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8,28(6):1165-1171.
[10] 罗通,邓骛远,曾进,等.宜宾油樟对三种农作物种子萌发的化感
作用[J].宜宾学院学报,2007,7(12):63-66.
[11] Willamson G B, Richardson D. Bioassays for allelopathy:
measuring treatment responses with independent on controls [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88,14(1):181-187.
[12] 刘欣,周科,熊磊,等.葎草挥发性物质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
分析研究[J].生物学杂志,2011,28(3):34-38.
[13] 耿广东,程智慧,张素勤.不同浓度的辣椒化感物质对莴苣化感效
应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23(2):30-33.
(上接第 30页)
!!!!!!!!!!!!!!!!!!!!!!!!!!!!!!!!!!!!!!!!!!!!!!!
34
C M Y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