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荆桑”和“鲁桑”名称由来小考



全 文 :“ 荆桑 ” 和 “ 鲁桑 ” 名称由来小考 ’
浙江农业大学农史研 究室 郑云 飞
“ 荆桑 ” 和 “ 鲁桑. 是我国古农书上最早记载的两类桑树。 那么为什么用` 荆” 、 ` 鲁’ 二字冠
于“桑 ”字之前呢 ?其含意是什么 ?当令大多数人所持的观点是 : 当时的人们是根据桑树的原
产地加以分类命名的 , 即山东地方的桑树为鲁桑 , 荆桑的原产地在南方 。 笔者认为这一观点
是值得商榷的。 本文拟对此间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 , 就教于有识之士。
一 、 农书上时 “ 荆桑” 和 “ 鲁桑” 的记载
“ 荆桑 ” 和 “ 鲁桑” 之名最早出现在后魏高阳太守贾思魏所撰的《齐民要术》 中: “ 今世 有 粼
桑 、 地桑之名 。 ” ① “ 黄鲁桑不耐久 。 谚日 : `鲁桑百 , 丰绵帛 ’ 。 言其桑好 , 功省 用 多。 ” 0
文中的 “ 地桑 ”和 “黄鲁桑 ” 也同属鲁桑类。 ⑧
元 · 《农桑辑要 》载 : “ 桑种甚多 , 不可偏举。 世所名者 , 一 荆与鲁么 荆桑多楼 , 鲁 桑 小椎 。 叶薄而尖 , 其边有瓣者 , 荆桑也 ;凡枝干条叶坚劲者 , 皆荆之类也 。 叶圆厚而多津者 , 鲁
桑也 ; 凡枝干条叶丰腆者 , 皆鲁之类也 。 ④
明 · 邝瑶《便民图纂》载 : “ 桑种甚多 , 不可偏举 。 气 · · …荆桑之叶尖薄 , 得茧薄而丝少。
鲁桑之叶圆厚 , 得茧厚而丝多 。 ⑤
清 · 杨灿《幽风广义》载 : “ 种桑甚多 , 有柔桑 , 叶如细帛 , 丰厚而软 , 有藻桑 ,即山桑 ,
叶尖而长 , … … ; 有挟桑 , 树小而条长 ; 有鸡桑 , 叶底而薄涟 , 有子桑 , 先格而后叶 。 各地
所产殊异 , 总名之日 : 荆桑、 鲁桑。 荆桑多棋 , 鲁桑少堪 。 凡枝干条叶坚劲 , , 其叶小而边有
锯齿者 , 皆荆之类也 。 凡枝干条叶丰肤 , 其叶圆厚而多津者 , 皆鲁之类也。 ” ⑥
清 · 费星甫欢西吴蚕略》载: “ 野桑多根 , 叶薄而尖 , 古所谓荆桑也 。 家桑少根 , 叶圆而多
津 , 古所谓鲁桑也 。 ” ⑦
` 卜小:.- 卜` t 品小益,拟个一卜一卜.- 小二 t 几个` , 卜.- , t :.- 林小几小矗 ,拟个孟小一卜一卜二小孟 ,杯小.- , .f’ 护卜小矗个二小一小一卜.- 个一拟 卜:- , 卜.’- `拟·沁` 卜知卜
⑧ J e r e m 了 H . C . S . D a v i d s o n , ` R e e e n t a r e h a e o !。 g i e a l a e t i , i t y i n Y i e t aN m ’ , J o u r n a l o f t h e H o n g K o u 皿g
人r e h a e o l o i g e a l S o e i e ty , V o l . 6 , 1 07 5 , P P . s o一。0 .
@ 《文物》 19 8 0年 5期 : 寸考古 》 i 牙6 5年 2期3 0 8一5 15页 .
唇浙江省文管会 、 博物馆 ` 《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 、 二 次发掘报告 》 . 《考古学报 》 19 6 。 ( 2 ) 。 : 7 3一 91
国周晦若 : 《四川蚕丝业概况》 . 《蚕桑通报》 19 8 2 ( 1 ) : 能一 6 70
匆福建省博务馆等 : 哎福建祟安武夷山白岩崖洞 墓清理简报扩 . 公文物今 l , 8。 ( 6 ) : lz一 l 了。
i 匆江西省博物馆等 : 《江西贵溪崖塞发掘简报万 , 女文物 》 加80 ( 1 1) ’ : 1 一 1.9
3 2 4
从我国古代农书对荆桑和鲁桑的性状描述看 , 荆桑和鲁桑的主要区别在于两类桑树的经
挤性状有不同 , 即鲁桑叶片圆厚 , 叶质好 , 桑堪少 ; 荆桑的叶片薄小 , 桑棋多 。 在清代 , 杭
嘉湖地区的农民虽然以桑树的嫁接与否作为划分荆桑和鲁桑标准 , 但其实质内容并无多大变
化 。 杭嘉湖地区鲁桑是指嫁接桑 (家桑 ) , 嫁接桑的接穗来源的母本桑树都是一些优 良品种
的桑树。 而荆桑是指未经嫁接的实生桑 (野桑 ) , 其经济性状一般不如嫁接桑 。
二 、 从桑树的生物学特性看 “ 荆桑” 私 “ 普桑”
自从后魏 · 贾思趣《齐民要术》首先出现 ` 鲁桑 , 之名后 ,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 , 劳动人
民培育桑苗所用的桑堪是采自鲁桑桑树上的桑堪 ,这是情理之中的事。 想获得高产优质的桑叶
是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 。
《齐民要术》载 : “ 桑堪熟 , 收黑鲁棋 。 ” ⑧
《四时纂要 》载 : “ 收鲁桑堪 。 ” ⑨
《种艺必用》载 : “ 收鲁桑堪 。 ” L
《农桑辑要 》弓!《齐民要术》 : “ 收黑鲁棋。 ” 0
但是 , 事违人愿 , 这 些 鲁 桑 种子播下后 , 苗圃内并不是全部长出鲁桑的桑苗 。 《士 农
必用》载 : “ 桑芽出后 , 间令相去五七寸。 频浇 , 过伏可长至三尺 。 至十月内 , 附地割了 , 撒
乱草 , 走火烧过 , 盖粪草。 至来春 , 耙接去粪草 , 浇每一科 , 自出芽三数个 , 留旺者一条。
鲁桑可长五七尺 , 荆桑可长三四尺 。 。 L
桑是异花授粉的植物 , 由于 自然杂交的结果 , 子代的特征和特性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 。
一般情况 , 优 良的桑品种通过有性繁殖是不可能保持其原有的经济性状的 , 它们的子代中会
出现分离现象 , 既有经济性状表现 良好的植株 , 也有经济性状表现不佳的植株 。桑树子代的分
离现象就是为什么播种鲁桑种子能长出荆桑桑苗的原因 。 《士农必用》中所说的 “ 荆桑 ” 就是桑
树实生苗中部分经济性状表现较差的植株 , 所说的 “ 鲁桑 ”是实生苗中那部分生长势旺 、 经济
性状表现 良好植株 。 对子桑树的这一生物学特性 , 清代的《蚕桑间答》说得尤为透彻 。 “ 一树
桑根 , 种出荆桑十之八 , 种出鲁桑十之二 , 须留意辨别之 。 ” 0
荆桑和鲁桑在子代中出现的比例无一恒定数值 , 划分这两类桑树的标准是人为的 , 它随
地点 , 时间的不同而变化。 如在明清时 , 我国江南地区有众多的优良桑品种 , 这些桑树总称
为鲁桑。 如以这些优良品种的桑树的经济性状来作为划分鲁桑的标准 , 很显然 , 桑树实生苗
中的鲁桑所占比例就很小 。 《蚕桑间答》 中的比例大概只能适用于明清时的江南地区。 在嫁接
技术十分普及的杭嘉湖地区 , 把实生苗全部称为荆桑 , 鲁桑单指嫁接桑。 明清时江南地区的
所谓荆桑 , 、 “如按北方的鲁桑标准衡量 , 其中一部分可划入鲁桑类 。 但有一点我们可以清楚地
看到 :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划分荆桑桑苗和鲁桑桑苗的依据仍然是经济性状 。
桑树的异花授粉和后代分离的特性决定了我国古代鲁地的桑树不可能都是一些具有优 良
经济性状的桑树 , 同样也有经济性状不良的桑树 。 因此 , “ 鲁桑 ” 是因为产于鲁地而得名的观
点是不正确。 笔者认为 : ` “ 荆 ” ,和 “ 鲁 ” 是两个相对的形容词 , 用来表示桑树的经济性状的优
劣 .
弓那
三 、 “ 荆 ” 和 “ 鲁” 字义上的启 发
“ 荆 ” 和 “ 鲁 ”二字冠于 “ 桑 ” 字之前 , 来表示桑树经济性状之优劣 , 在文字学上是有据可查
的 。 《庄子 · 庚桑楚 》载 : “ 庚桑子日 , 越鸡不能伏鹊卵 , 鲁鸡固能也 。 ” 。 唐 · 陆德明 《经 典
释文 》释道 : “ 越鸡 , 司马向云 , 小鸡也 , 或云荆鸡 。 鲁鸡 , 大鸡也 , 今之蜀鸡也 。 越鸡小 ,
不能伏鸽卵 , 蜀鸡大 , 固能也。 ” L那么 , 这里出现的 “ 鲁 ” 、 “ 荆 ” 、 “ 蜀 ” 、 t’ 越 ” 是否表示地区
名呢 ? 回答是否定的 。 .
《尔雅》日 : “ 鸡大者 , 蜀 , 今蜀鸡 。 ” L 《韵会》日 : “鸡大者 , 谓之蜀鸡 。 ” 0 。 很明显 ,
`蜀 ”字有 “ 大万字之义。 汉 · 杨雄《方言》日 : 蜀 , 一也 , 南楚谓之独 。 郭璞注 : 蜀犹独也 。 ” L
清 · 王念孙日 : “ 凡物之大者 , 皆有独义 。 ” 仓 由此推知 , “ 鲁 ” 也应该有 “ 大 ”字之义 。 事实也
正是如此 。 “ 鲁 ”在文字学上可与“ 卤 ” 通 , 如 “ 鲁莽 ” 也可写成“ 卤莽。 ” “ 卤” 字有粗大 之 义 ,
唐 · 陆德明引司马日 : “ 卤莽 , 犹康粗也 。 ” L 由此 , 为什么把鸡大者称为 “ 鲁鸡 ” 的道理也就明
白了。 把叶片厚大的桑树称之为鲁桑的道理也在此 。
“ 荆 , 字在许多场合中带有蔑视之义 , 如我国古代常把自己的妻子称为 “ 荆妻 ” 、 “荆室 ” 、
`荆房 ” 、 “ 拙荆 ”等 , 把质地粗劣的服装称为 “荆钗布衣 。 ”除 了把鸡小者称为荆鸡外 , 我们还
可 以找到这样例子 。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 : “ 蜀葵 , … … 。 一种小者名锦葵 , 即荆葵也。 ” ⑧戎
国古人把叶片小而薄的桑树称作荆桑在文字学也是容易理解的 。
四 、 结 语
桑是一个古老的树种 , 早在四千多万前就已经在我国大地上出现 , 以后桑树适应于各地
的自然条件 , 分化出山桑 ( M . b o m b y e i s K o i d z . ) 、 白 桑 (M . a l b a L . ) 、 鲁 桑 (M .
l h o u K o i d Z
.
)
。 广东桑 (M . a t r o p u r p u r e a R o 笼 b . ) 等 , 南方各地都有桑树 .自然资 源分
布 , 且主要是鲁桑 。 @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 现在所说的鲁桑是桑属的一个种 , 同我国古代的
鲁桑不 同。 在这个种中可以选育出优良的桑品种 , 同样在这一桑种中的许多植株的经济性状
是不 良的 。 因此 , 在桑种这一层次上看 , 山东桑树和南方的桑树不存在很大差别 。
长江流域在新石器时代时有丰富的桑树资源 , 如江苏的裕泽遗址和草鞋山遗址的各个文
化层中都有较多的桑树抱粉石 @ 长江流球是我国蚕业起源中心之一 , 早在五千年前就已开始
利用桑树资源养蚕 。 骨在这漫长历史中 , 那里的劳动人民不可能不注意桑树经济 性 状 的 好
坏 , 即长江流域的劳动人民应该有着自己选育优良桑品种的历史 ; 一 因此也就不会存在南方的
桑树 品 种 必 定不如北方的桑树品种的规律。 长江流域丰富的桑树资源为那里人民选种提供
了一个足以选出优 良品种的基因库 。 在东晋时浙江地 区的桑品种已颇为著名 , 《晋 书 · 慕 容
宝传》载` “ ·一先是辽川无桑 ; 及魔通于晋 , 求种于江南 , 平川桑悉由吴来 。 ” 。 宋以后 ,杭嘉湖地区出现定名的桑品种不胜枚举 。 清代 , 杭嘉湖地区成为了全国 良种桑苗的繁育基地 ,
湖桑在海内外闻名 。 笔者认为 : 江南地区的桑品种并不是由于引入山东的桑树基础上发展而
来 , 而是土生土长的 。 因为鲁桑并不代表鲁地的桑树 , 而是 有 较 好 经济性状的桑树 。 江南
地区把优 良品种的桑种称为鲁桑 , 原因也是在于此 , 同山东鲁地无关 。
.32 6
,
综合上面的考察结果 , 本文结论是 : “ 荆桑” 和 “ 鲁桑 , 是我们劳动人民从桑树经济性状着
手 , 把桑树划分优劣两类。 “ 荆桑 ” 是叶质较差 , 产叶量较少的一类桑树 ; ` 鲁桑 ” 是叶质好 ,
产量高的一类桑树。 荆桑之 “ 荆 , 字和鲁桑之 “ 鲁 . 字 , 不是表 示 桑 树 原产地 , 而是两个相对
的形容词 , 用来表示不同的经济性状。
朴 本文写作受到蒋欲龙研究员和游修龄教授指导 , 在此表示谢意 。
注释 :
①②⑧ 〔后魏〕 贾 思拐: 《齐民要术 》 . 种桑拓第四 十五。
⑧石声汉 . 《农桑辑要校注 》 . 农业出版社 . 103 页 。
④ 0 0 〔元〕 《农桑辑要》 卷三
;⑧ 〔明〕 邝珊 : 《便民图共》 卷四 。
⑧ 〔请〕 杨的 : 《幽风广义》 卷之 上。
⑦ 〔清〕 费星甫 . 《西吴蚕 略》 。
⑨ 〔唐〕 伟那 , 《四时纂要 》 。
L 〔宋〕 吴译 : 《种艺必用》 。
L 〔清〕 朱祖荣 : 《蚕桑答间》
0 《庄子 》 卷二十三。
L 〔唐〕 陆德明 : 公经典释文》 卷第二十八
L 《尔稚办 “ 释畜第十九 ” 。
0 〔元〕 熊忠 : 《古今韵会举要 》 。
公 〔汉〕 杨雄 : 《方言》 。
L 〔清〕 王念孙 . 《广雅硫证》 “ 释沽第一 . 。 ”
砂 〔店 〕 陆德明 . 《经典释文办 卷三十。
⑧ 〔明1 李时珍: 《本草纲 目》 “ 草部第十卷 ”
L赵鸿基 《 国立中央技艺专科学佼蚕丝科 。 蚕业讲座》 第一辑。
⑧王开发等 : 《裕泽遗址的抱粉分析研究》 , 《考古学报》 1 9 8 0年第 1 期: 《江苏唯亭草鞋山遗址袍粉组合及其古地
理》 , 优第四纪泡粉 与古环境 》 , 科学出版社 . 19 8 4年 . 78 一 8 5页 。
⑧蒋狱龙 : 《家蚕 的起源和分化》 . 江苏科学技术 出版社 , 9 一 12 页 。
妙 《晋书》 卷一百二十四 。
铜鼓与南方 民族
汪宁生教授新著《铜鼓与南方民族》一书最近 已 由吉林教育出版社 出版 。 这是一本以 当代
人奚学观点研究钢鼓的专著 。 除 了介绍铜鼓的类型 、 分布 、 年代等问题外 , 还 着童探索铜 鼓
的用途 、 社会功能及其所反映的宗教信仰 、 我国一南方民族的 文化 变迁及 相互关系等问题 , 提
出自己的 见解 , 时研究考古学、 民族学和民族史郁有参考价值。 全书共分八章 , 10 万字 , 附
周 6 0多幅 。 定价 4 元 。
3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