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红芋、玉米间作套种,是淮北地区近年来广大农民在农
业生产改革中的一大创造。充分利用红芋、玉米高产作物的
不同生育特性,充分挖掘增产潜力,充分发挥边际优势,实
现粮食高产增收,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开创了
广阔途径,摸索出了间作套种的多种模式 。通过合理搭配
红芋、玉米种植方式,一般红芋不减产,可净增收玉米 4 500~
6 000 kg/hm2,增加产值 10 500~12 000 元/hm2。现重点介绍夏
红芋、玉米几种间作套种的种植模式和高产配套栽培管理
措施,以供广大农民参考。
1 夏红芋、玉米间作套种的增产机理
夏红芋、夏玉米是同期播种作物,同生期较长,开展间
作套种可提高复种面积,增加产量,也为近年解决禁烧秸秆
问题寻求了一种有效种植途径;红芋、玉米间作套种能充分
利用空间,红芋、玉米互不侵占空间,有利于个体优势的发
挥;红芋、玉米间作套种能充分利用光能,红芋是喜光好温
耐荫高产作物,玉米是喜温好光耐旱作物,能充分吸收不同
空间不同部位的光照,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 [1];红芋、
玉米间作套种,能加强行间通风透光强度,充分发挥边际优
势,大垄利于薯块膨大,大行利于玉米结大棒,因此提高产
量;红芋、玉米间作套种,红芋能为玉米遮荫,减少土壤水分
蒸发,玉米为红芋遮阳,减少光合蒸腾作用,增强土壤保墒
抗旱能力,相互保护,相互增产 [2]。
2 红芋与玉米间作套种模式
2.1 “四二”式间作模式
该模式即 4 垄红芋,间作 2 行玉米。此种植模式以红芋
种植为主导作物,兼顾玉米生产,是淮北地区主要习惯种植
模式(图 1)。具体配置:红芋垄距 60 cm,4 垄红芋占地 2.4
m;玉米行距 60 cm,玉米距红芋垄沟 10 cm,占地 80 cm。红
芋、玉米 1 个间作带占地 3.2 m,红芋、玉米占地比为 75∶25
(即 3∶1)。红芋种植密度:红芋采取单垄单行种植方法,秧苗
栽插在垄中心,株距 22~25 cm,密度 6.75 万~7.50 万株/hm2,
折合净栽 4.95万~5.70万株/hm2,一般产鲜芋 37.5~45.0 t/hm2。
玉米种植密度:玉米采取双行播种 ,行距 60 cm,株距 25~
28 cm,密度 6.00 万~6.75 万株 /hm2,折合净套种 15 000~
16 875株/hm2,一般玉米双棒率约为 40%,产量 4 500 kg/hm2
左右。
2.2 “四一”式套种模式
该模式即 4 垄红芋套 1 行玉米,以红芋为主导作物,玉
米为辅。红芋垄距 60 cm,4 垄红芋占地 2.4 m,玉米播在红芋
沟内;玉米不占播幅(图 2)。红芋种植密度:红芋采取单行种
植方法,株距 22~25 cm,密度 6.75 万~7.50 万株/hm2,一般产
量 45.0~52.5 t/hm2。玉米种植密度:玉米采取红芋垄沟单行
点播,隔 4 垄套种 1 行玉米,形成 2.4 m 的大行;利于通风透
光结大棒。株距 28~30 cm,套种玉米 1.5 万株/hm2左右,可多
增收玉米 3 750 kg/hm2左右。
2.3 “1∶1”高大垄全复种间作套种模式
该模式红芋垄距 90 cm,垄高 30 cm,1 垄栽插 1 行红
芋,株距 20~22 cm,密度 49 500~55 500 株/hm2,一般产鲜芋
45.0~52.5 t/hm2(图 3)。玉米点播在红芋垄沟内 ,不另占播
幅,每沟播 1行,株距 40~50 cm,密度 22 500~27 750 株/hm2,
一般产玉米 4 500~6 000 kg/hm2,此种植模式优点是复种指
淮北地区夏红芋与玉米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
马 连
(安徽省利辛县农技推广中心,安徽利辛 236700)
摘要 阐述了夏红芋、玉米间作套种的增产机理,总结了淮北地区红芋与玉米间作套种模式、套种栽培技术等,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夏红芋;玉米;间作套种;栽培;淮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 S632.048;S513.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7-0043-02
收稿日期 2015-07-29
图 1 “四二”式间作模式
图 2 “四一”式套作模式
农艺学现代农业科技 2015 年第 17 期
43
农艺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5年第 17期
!!!!!!!!!!!!!!!!!!!!!!!!!!!!!!!!!!!!!!!!!!!!!!!
(上接第 40页)
5 结语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是可持续农业的具体实践,从
全局来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环节环环相扣,可通过
对具体环节的合理调整促使整个体系转向,以达到精确栽
培节约栽培的目的。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在育秧壮苗、肥水调控、病虫草
害防治等方面不仅需要精量调控,还需要准时调整,对于劳
动力的要求很高。因此,加强农业科技人员的培训,健全农
业科技推广体系,由科技人员进行点对点、户对户的指导,
才能达到精确栽培的目的。
6 参考文献
[1] 凌启鸿.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要点[R].杭州:农业部,2009.
[2] 马正伟.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4(5):53.
[3] 黄庆宇,李刚华,杨从党.高产环境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初探[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9):162-165.
[4] 张远芬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探究 [J].江苏农业科学 ,
2012(8):77-78.
[5] 李长江 .阆中市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J].四川农业科技,2010(2):
22-23.
数提高,侧重玉米产量,缺点是不利于田管操作,玉米容易
脱肥[3-4]。
3 夏红芋、玉米间作套种高产配套栽培管理技术
3.1 选用配套高产良种
红芋选用徐薯 18、皖薯 7号等脱毒繁殖苗,或选用鲜食
型品种北京 553 脱毒苗。玉米选用结实性较好、中大棒型,
株型较矮品种,如中科 4 号、隆平 206、浚单 29、登海 605、蠡
玉 16等,以利于发挥单株增产优势。
3.2 推广配方施用包心肥增产技术
麦收后及时扶垄,推广秸秆还田技术。一般采取一翻二
扣扶垄方法,集中包心施用优质腐熟土杂肥 45 t/hm2以上,
配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15-15-15)450 kg/hm2、锌钼微肥
15 kg/hm2,同时用 3%毒死蜱颗粒剂 45 kg/hm2撒施,防治地
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等。
3.3 适时早栽,合理密度
红芋力争尽早栽插,趁雨早栽,天气干旱,要趁晴天带
水移栽,栽插方法:红芋苗一般剪 3节苗,水平斜插地下埋 2
节 ,地上留 1 节 ,利于多结大薯 ,栽插时间最迟不得迟于
6月 20 日结束。玉米带板茬直播,在红芋栽插后,同时播种,
一般在 6 月 10—15 日播种较好,最好在 6 月 20 日前播种
结束。
3.4 加强中耕培垄除草
在红芋活棵后,栽后 10~15 d,及时中耕培垄除草,玉米
带及时培土壅根,一般苗期人工中耕培土除草 1~2 次,不主
张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防止红芋、玉米因除草剂的剂型不
同而造成药害。
3.5 加强肥水管理
红芋在团棵期,一般在秧蔓伸长 33 cm 左右,趁雨追施
1 次促苗结薯肥,追施复合肥(15-15-15)225 kg/hm2。玉米在
大喇叭口期,一般在玉米播种 40 d 左右,追施 1 次攻穗肥,
追施尿素 300 kg/hm2,逐棵追施。一般红芋、玉米追肥时期基
本吻合,可以同时趁雨结合追施,做到红芋轻追、少追,玉米
重追,防止红芋旺长,对于单垄单行间作套种的玉米,沟底
土壤肥力差,要适当加大追肥量,努力提高玉米产量,如遇
天气干旱,在玉米大喇叭口至抽雄吐丝期,要及时抗旱浇
水、追肥,注意红芋后期除涝工作。
3.6 推广红芋提蔓增产技术
大部分地区都有红芋翻蔓习惯,影响光合作用,降低产
量。因此推广提蔓增产技术,一般红芋生长期间,提蔓 2 次
即可,可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决定提蔓次数,减少秧蔓与地
面接触,集中养分供应,禁止翻蔓,提高光合生产率。
3.7 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
红芋病害主要有花叶病毒病、红芋黑斑病毒等,可用百
菌清、农用链霉素 1 000 倍液进行喷雾防治,虫害主要有红
芋夜蛾、红芋天蛾等,可用 4.5%高效氯氰菊酯 450 mL/hm2
对水 450 kg/hm2 喷雾防治。玉米病虫害主要有弯孢霉叶斑
病、玉米螟、粘虫、蚜虫等;一般可结合红芋开展综合统一防
治,减少用药次数,提高统防效果。一般在 8 月上中旬要全
面进行红芋夜蛾、玉米螟的统一防治工作,重点减少后期病
虫危害。
3.8 搞好叶面喷肥,防止后期早衰
为防止后期脱肥早衰,在中后期要加强红芋、玉米的叶
面喷肥工作,一般用磷酸二氢钾 4.5 kg/hm2+尿素 15 kg/hm2+
美洲星营养液 2 250 g/hm2对水 600 kg/hm2 喷雾,可有效防
止红芋、玉米早衰,延长光合生产时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在红芋秧蔓伸长到 0.8~1.0 m 左右时,可加 15%多效唑 450
g/hm2同时喷雾防治旺长,促进光合产物转化,提高产量。
3.9 适时收获,推广晚收技术
一般玉米提前成熟,要适时收获,推广玉米晚收技术,
在 9 月 25—30 日收获完毕,红芋一般在霜降来临前收获,
10月 20日开始起收,防止低温霜冻,不利于晒干或储藏,采
取边起收边整地办法,抓紧抢种晚茬麦。
4 参考文献
[1] 王琼芬.红芋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4(10):27-28.
[2] 李庆典,于寿臣.红芋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2014(10):27-28.
[3] 赵霞.河南省玉米栽培研究进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9):53-56.
[4] 佟屏亚 .我国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成就和研究进展 [J].耕作与栽培,
1995(5):1-5.
图 3 “1∶1”高大垄全复种间作套种模式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