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CAOYE YU XUMU2015年第 1期 总第 218期草业与畜牧
扁穗雀麦 (Bromus catharticus Vahl.) 又名野麦
子、 澳大利亚雀麦, 属于禾本科 (Gramineae) 早熟
禾亚科 (Pooideae) 雀麦族 (Bromeae Dumort) 雀麦属
(Bromus L.), 是短期多年生优质禾草 [1~3]。 须根发达,
茎直立丛生, 叶片披针形, 圆锥花序, 小穗极压扁。
原产南美洲, 各国广泛引种。 在我国内蒙古、 新疆、
青海、 北京等地栽培, 多为一年生; 而在云南、 贵
州、 四川、 广西等地栽培表现为短期多年生 [1~3]。 凉
山州畜科所于 1957 年从西北农学院引进凉山州境
内 [4], 经过自然演替, 已广泛存在草山、 草坡、 休
闲地中, 成为草地群落的组成品种。 为了更好地开
发利用这一逸生禾草资源, 凉山州畜科所开展扁穗
雀麦地方品种选育, 并在选育的基础上配套开展繁
殖性能的研究, 旨在为该地区扁穗雀麦种子生产提
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在四川省西昌市凉山彝族自治州畜牧兽医
研究所的牧草试验地进行 。 该地位于 E101°46′~
102°25′, N27°32′~28°10′ , 海拔 1 550m。 年均温
17℃, 最热月 7 月份, 月平均气温 22.6℃, 最冷 1 月
份, 月平均气温 9.5℃, ≥10℃积温 5 329.9℃, 年日照
时数 2 431h, 无霜期 272d。 年均降水量 1 013mm, 年
均蒸发量 1 945mm, 是降水量的 1.92倍。 试期为头年
9月至第二年 5月, 降雨量为 416mm, 占全年降雨量的
41.07%, 平均气温在 9.5℃~21.2℃, 为该地区的旱季。
1.2 试验材料
经多年优株选育获得的扁穗雀麦优株。
1.3 试验方法
1.3.1 试地选择: 选择肥力中等、 土壤疏松一致的
土地, 经翻耕打细, 清除杂草, 耙松作为试地。
1.3.2 试验安排: 试验于 2012 年 10 月播种, 小区
采用随机排列, 3 次重复, 小区面积 9m2 (3m×3m),
按行距 25cm、 株距 25cm 穴播, 播种后保持土壤潮
湿, 三叶期定苗至每穴 1 株, 苗期出现杂草即时清
除。
1.4 观测项目与方法
1.4.1 扁穗雀麦成熟期, 每小区取有代表性样方 1m2
1 个, 并固定下来测定有效生殖枝数, 收获后在每个
样方中随机取 10 个生殖枝测定生殖枝小穗数、 小穗
种子数, 折算出每平方米小穗数、 每平方米种子数,
并测定千粒重。 各小区分别收获并称取种子产量,
待扁穗雀麦第二次萌发产种后在固定样方内按前面
方法取样测定, 两次测定产种量相加为小区产种量。
1.4.2 收获时在每个小区随机抽取有代表性的单株
编号带回实验室, 后熟后测定单株的株干重、 株高、
总分蘖数、 有效分蘖数、 生殖枝小穗数、 小穗长、
小穗种子数、 生殖枝种子数、 生殖枝穗长、 生殖枝收稿日期: 2014-11-09
扁穗雀麦产种性能的测定分析
傅平, 柳茜, 何晓琴, 敖学成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畜科所, 四川 西昌 615042)
摘要: 在西昌生态区对扁穗雀麦种子生产性能进行测定, 在该区春末、 夏初可收种两次, 产种量为 185.73kg/667m2, 平均达
92.88kg/667m2, 第一次比第二次产量高 13.68%, 各性状指标分别比第二次高 4.34%~51.31%。 单株产种量为 16.02g, 籽实生产率
为 39.29%, 有效分蘖率为 70.85%。 单株产种量与株重、 株总分蘖数、 有效分蘖数相关系数分别为 0.888、 0.616、 0.683, 呈极显
著正相关, 株产种量多元回归方程为 Y=-11.82+0.26X1 (株重) +0.48X9 (生殖枝穗长)。
关键词: 扁穗雀麦; 种子产量; 生产性能; 相关分析
中图分类号: S543.0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403(2015)01-0023-03
DOI:10.3969/j.issn.1673-8403.2015.01.005
草业科学
23
CAOYE YU XUMU 2015年第 1期 总第 218期 草业与畜牧
长度、 单株产种量等指标。
1.5 数据处理及分析
数据采用 Excel 2003 和 SPSS 13.0 统计软件进行
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种量测定 (见表 1)
表 1 扁穗雀麦实际种子产量及产量组分 m2、 生殖枝、 小穗、 g/m2 、 kg
扁穗雀麦于 10 月 12 日播种, 10 月 19 日出苗,
出苗期 7天, 11月下旬达分蘖, 3月中旬抽穗, 4 月
上旬开花, 5月上旬种子成熟。 第一次种子成熟产种
量达 98.81kg/667m2, 产种刈割后扁穗雀麦萌发继续
抽穗产种, 于 7 月初测定第二次。 第二次产种量为
86.92kg/667m2, 两次产种 185.73kg/667m2, 第一次产
量比第二次高 13.68%。 每平方米有效生殖枝数、 穗
长、 一级小穗数/生殖枝、 种子数/小穗、 每平方米种
子数分别比第二次高 4.34% 、 15.69% 、 51.31% 、
47.42%、 2.08%、 8.11%。
2.2 扁穗雀麦单株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多元线
性回归 (见表 2)
表 2 不同单株扁穗雀麦产种性状 cm、 个、 粒、 g、 %
种子成熟期对扁穗雀麦单株性状进行测定, 测
定结果见表 2。 单株干重为 57.21g, 单株产种量为
16.02g, 单株总分蘖数为 21.17 个, 有效分蘖数为 15
个, 有效分蘖率为 70.85%, 生殖枝一级小穗数为
18.83 个, 生殖枝籽粒数 121.56 个, 籽实生产率为
39.29%。 各性状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为总分蘖数>株产
种量>生殖枝种子数>地上部分重>有效分蘖数>株高>
生殖枝一级小穗数。
2.3 扁穗雀麦单株种子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线性回归
(见表 3)
对扁穗雀麦单株产种量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
关分析表明, 单株产种量与株重、 株总分蘖数、 有
效分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 0.888※※、
0.616※※、 0.683※※。
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时, 除株重、 生殖枝穗长被
引入外, 其余指标均被剔除。 引入变量各模型的方
差分析结果表明, F=52.24, P=0.000<0.01, 说明扁
穗雀麦单株种子产量与株重、 生殖枝穗长存在线性
关系。 回归系数分别为株重 (0.26)、 生殖枝穗长
(0.49)、 常量为 (-11.82), 且显著性概率<0.05, 回
归系数是有意义的。 得回归方程为:
Y=-11.82+0.26X1+0.48X9
t 测验表明, 株重、 生殖枝穗长的 P 值分别为
0.000, 0.006, 说明得出的线性回归方程在 5%水平
上均有显著性意义。
草业科学
24
CAOYE YU XUMU2015年第 1期 总第 218期草业与畜牧
3 讨论
3.1 扁穗雀麦在西昌地区秋播来年收种后, 再生枝
条又会迅速萌发进入生殖生长阶段, 直到进入秋季
才不再出现萌发产种现象。 针对这一特性, 试验本
着充分利用牧草资源, 考虑到夏季雨水多, 种子成
熟困难, 只安排在春末、 夏初各收种一次。 二次产
种量达 185.73kg/667m2, 与前人研究在贵州扁穗雀麦
秋播收两次种子, 产量达 125kg/667m2 [4], 黔草 3 号
扁穗雀麦多年产种测定产量达 137.74kg/667m2 [5], 贵
州野生扁穗雀麦种子产量 100~146.67kg/667m2 [6] 相
比产种量高 , 与云南野生扁穗雀麦种子产量
180.09kg/667m2 [ 7] 产 量 相 当 。 第 一 次 产 量 为
98.81kg/667m2, 第二次为 86.92kg/667m2, 平均达
92.88kg/667m2, 第一次比第二次产量高 13.68%, 各
性状指标分别比第二次提高 4.34%~51.31%。 这与第
二次产种时雨季已经来临, 影响种子成熟度有关,
说明在该地区产种以第一茬为主, 兼顾第二茬。 扁
穗雀麦落粒性强, 选择适宜的收种时间也是种子获
得高产的一个关键。 试验是在没有施肥、 穴播方式
下获得的种子产量。 采用条播、 种子生产田的水肥、
以及二次收种种子萌发情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扁穗雀麦株种子产量构成因素中, 株总分蘖数
除与有效分蘖数呈显著正相关外, 与其他产量构成
因素呈负相关。 株重对株产种量影响最大, 其次是
有效分蘖数, 最后是株总分蘖数。 这就是说单位面
积上总分蘖数多, 有效分蘖数就会多, 但是总分蘖
数太多, 使得大量的养分消耗于枝条的营养生长,
而导致生殖枝一级小穗数减少, 小穗种子数也减少,
生殖枝穗长变短, 成为种子高产的一个制约因素。
因此, 在进行以种子丰产性为选育目标的扁穗雀麦
优株选择时应与株重大、 总分蘖数、 有效分蘖数适
中作为选择目标。
4 结论
4.1 扁穗雀麦在西昌生态区全年可产种两次, 产种
量为 185.73kg/667m2, 第一次产量为 98.81kg/667m2,
第二次产量为 86.92kg/667m2。
4.2 扁穗雀麦单株平均产种 16.02g, 籽实生产率为
39.29%, 有效分蘖率为 70.85%。 单株产种量与株
重、 株总分蘖数、 有效分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参考文献
[1] 陈默君,贾慎修 .中国饲用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农业
出版社,1987.58-59.
[2] 蒋尤泉.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饲用及绿肥作物[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3-106.
[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 (第九卷
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33-377.
[4] 郑文良,梁应林.优良地方牧草—贵州扁穗雀麦[J].贵州畜
牧兽医,2002,26(2):34.
[5] 尚以顺,陈燕萍,舒健虹,等.牧草新品种黔草 3 号扁穗雀
麦的选育[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4):7-10.
[6] 梁应林. 优良地方牧草—贵州扁穗雀麦 [J]. 草业与畜牧,
2008,(10):60-61.
[7] 曹清国,张幽静,区力松 . 云南地区扁穗雀麦繁殖对策研
究[J].种子,2008,27(3):1031—1033.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Y表 3 扁穗雀麦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
草业科学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