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00年 3月 防 护 林 科 技 Mar.,2000
第1期 (总 42期) Protection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1(Sum.No.42)
文章编号:1005-5215(2000)01-0026-05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识码:A
杜松赤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张剑斌1 ,戴凤海2 ,李志新3 ,吴景云4 ,
徐连峰1 ,董希文1 ,许成启1 ,郝 宏1 ,刘金生3 ,刘忠安3
(1.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41;2.黑龙江省林业厅种苗站;3.齐齐哈尔市园林管理处;4.辽宁省固沙造林
研究所)
摘 要:阐述了杜松赤枯病病原菌的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交链孢(Alternaria sp.)和茎点霉(Phoma
sp.)是杜松赤枯病的主要致病真菌;两种病原菌均喜偏酸性的条件 ,菌丝生长发育的适宜 pH 值是 5
~ 7;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是 20 ~ 30 ℃,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是 15 ~ 25 ℃,20 ℃时萌发率最高;Al-
ternaria sp.在相对湿度 90%以上能较好萌发 , Phoma sp.在湿度 100%时才能萌发 ,在水滴中萌发率
最高;两种病原菌对云杉和丹东桧的嫩枝叶也有较强的致病性。
关键词:杜松;交链孢;茎点霉;病原菌
STUDY ON THE PATHOGENETIC FUNGI OF
PHOMA SP.AND ALTERNARIA SP.ON CHINESE JUNIPER
ZHANG Jian-bin 1 ,DAI Feng-hai 2 , LI Zhi-xing 4 ,
WU Jing-yun 4 , XU Lian-feng 1 , DONG Xi-wen 1 ,
XU Cheng-qi 1 ,HAO Hong 1 , LIU Jin-sheng 3 , LIU Zhong-an 3
(1.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Protection Fores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 Qiqihar 161041 ,Heilongjiang , China;2.Forestry bureau
of Daqing city;2.The Seed and Slock Station of Forestry Department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3.Liaoning Dune Fixation Af-
forestation Reseatch Institute)
Abstract:The study indicated , alternaria sp.and phoma sp.are the main pathomycete causing the diseace
of Chinese Juniper;the two pathogenic bacteria are all fund of the meta-aid condition.The suitable pH valiue
for growth and devepopment of hypha is 5 ~ 7;the suitable temperature for hapha is 20 ~ 30℃;the suitable
temperature for spore germination is 15 ~ 25℃, at 20℃the germuinal rate is higher.Germination of Alternaria
sp.is better at 90%of relative humidity , but for phoma sp., until 100%, and the highest germinal rate is in
water.The two parhogenic bacterias also have stronger pathogenicity for shoot and leaf of spruce and Chinese
juniper.
Key words:Chinese juniper;Alternana sp.;Phoma sp.pathogenic bacteria
杜松是常绿小灌木 ,主产三北地区 ,其树形美
观 ,是城乡街道 、校园 、庭院绿化的优良树种。近年
来 ,由于杜松病害的普遍发生 ,降低了其绿化美化环
收稿日期:2000-01-10
作者简介:张剑斌(1963-),男 , 黑龙江五常人 , 大学 , 高级
工程师 ,现从事林木病虫害及食用药用菌栽培技术的研究.
境的效果 ,使其面临毁灭性的危害。国内外有关杜
松的报道很少 ,日本 1975年报导在杜松上发现由单
角盘单毛孢(Monochaetia unicornis Sacc)引起的溃疡
病 。国内 1991 年赵经周报道尾孢(Cercospora se-
quoiae Var.juniperi)是杜松赤枯病的病原菌。我们
对杜松赤枯病病原菌的分离 ,出现频次最高的真菌
·26·
DOI :10.13601/j.issn.1005-5215.2000.01.010
张剑斌 等 杜松赤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是交链孢(Alternaria sp.)和茎点霉(Phoma sp.),确
定两者是引起杜松赤枯病的主要病原菌 。现将研究
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分离材料主要采自齐齐哈尔市第二苗圃的杜松
病株上 。结合发病规律观测 ,定期采集感病的枝叶
进行组织分离 ,分离时采用 PDA和杜松枝叶煮汁两
种培养基 ,杜松枝叶煮汁培养基的配方是:新鲜健康
杜松枝叶 100 g ,葡萄糖20 g ,琼脂20 g ,水 1 000 mL。
组织块的消毒采用升汞和漂白粉 ,并分不同的处理
时间 。
1.2 人工接种及再分离
将分离出现频次较高的分离物进行纯化后 ,用
于人工接种试验 ,分室内室外同时进行 ,接种的树种
有杜松 、云杉 、丹东桧 ,接种病原有病叶和两种分离
物 ,接种方法有针刺涂抹 、针刺加病叶 、直接涂抹 、直
接加病叶 ,以无菌水做对照 ,接种后保湿 72 h 。逐日
观测发病情况 ,对接种后发病的枝叶进行再采样和
病原分离 。
1.3 病菌及菌落形态的观测
通过病组织切片镜检和在 PDA 平板上培养观
测 ,描述病菌及其菌落的形态 。
1.4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1.4.1 营养 、光照 、温度 、pH 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用直径 0.5 cm 的圆形切取器 ,在纯化的病原菌培
养皿中菌落边缘的圆心上切取小块菌落 ,接在平板
培养基上 ,每个处理均 5 次重复 ,放在恒温箱中培
养 ,观测菌丝生长速度和产孢情况 。
营养:将切取的菌块接在 PDA 、杜松枝叶煮汁 、
PDA半成品 、微素培养基 、蛋白胨培养基等 5种培养
基上 ,放在 20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
光照:将切取的菌块接在 PDA 平板上 ,分别置
于全黑暗 、12 t黑暗交替 、全光照等条件下培养 ,培
养温度为 20 ℃。
温度:将切取的菌块接在 PDA 平板上 ,放在 5 、
10 、15 、20 、25 、30 、35 ℃等不同温度的恒温箱中培养 。
pH值:将切取的菌块接种于 2 、3 、4 、5 、6 、7 、8 、9 、
10等不同 pH 值的 PDA培养基上 ,置于20 ℃恒温箱
中培养 ,pH 值要在灭菌后在无菌室内用 HCl 、NaOH
滴定 。
1.4.2 温度 、湿度及 pH值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均
采用载玻片上萌发法 ,将病原菌的纯培养配成每个
视野(16×10)含 30 ~ 50个孢子的悬浮液 。
温度:将孢子悬浮液滴在凹面载玻片上 ,把玻片
置于保湿培养皿中 ,放在 5 、10 、15 、20 、25 、30 、35 ℃等
不同温度恒温培养箱中。
湿度:将孢子悬浮液滴在凹面载玻片上 ,放在
30 ℃干燥箱中鼓风使水滴干蒸干后取出 ,置于保湿
器内 ,放在 20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保湿皿内相对
湿度用无机盐饱和液调控 ,相对湿度及对应调控试
剂:100%(干)—H2O 、100%(水滴)—H2O 、90%—Zn-
SO4 、80%—NHCl 、65%—NaNO3 。
pH 值:用 HCl和 NaOH 将无菌水的 pH 值调成
2 、3 、4 、5 、6 、7 、8 、9 、10等不同梯度 ,分别配制孢子悬
浮液 ,将孢子悬浮液滴在凹面载玻片上 ,放在 20 ℃
恒温培养箱内。
以上各处理的每个梯度均用 3个玻片 ,培养 24
h后镜检 ,每个玻片观察 3个视野 ,观察统计孢子萌
发情况 ,检查时由于处理太多 ,短时间内看不完 ,所
以萌发 24 h后 ,将玻片放置在 1℃冰箱中 ,随检查陆
续拿出 。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的鉴定
2.1.1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结果见表 1。表中上部
病叶及上部病枝是指采自树冠上部 ,带有褐色病斑 ,
斑上有黑褐色针头状小凸起 ,但没有枯死的叶和枝;
半枯死叶是指叶一半枯黄 ,取病健交接处的组织块;
下部病叶指树冠下部感病枯死叶;下部病枝是指具
有肿胀隆起的感病小枝 。A─Alternaria sp.菌落 , B
─Phoma sp.菌落 ,A +B─同一组织块上长出 Al-
ternaria sp.和 Phoma sp.两种菌落。
表 1表明 , Alternaria sp.和 Phoma sp.是寄生组
织分离所获得的主要真菌 ,为明显起见 ,将菌落出现
情况按分离组织部位进行统计 ,结果列入表2。
由表 2可见 ,杜松树冠上部带病斑的枝叶分离
出的主要真菌是 Alternaria sp.,出现的频次高达
58.5%。树冠下部感病枝叶分离出的主要真菌是
Phoma sp., 出现的频次高达 75.0%, 其次是 Al-
ternaria sp.,出现的频次是 43.0%。
2.1.2 人工接种 1997 ~ 1999年 ,连续 3 a进行了
接种试验 ,以鉴定病原菌的致病性 ,接种试验是在黑
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杜松育苗试验地内进行的 ,接
种对象是 7 ~ 10 年生杜松的当年生枝叶 ,结果见表
3。
由表 3可见 ,用 Altemaria 、Phoma 和病叶接种嫩
枝叶均可致病 ,平均发病率分别达70%、58%、63%,
对照也有个别发病 ,其原因是是病菌在接种前就已
潜伏或者是保湿去袋后受到病菌的自然侵染所致。
几接种方式均能发病 ,说明病原菌能从伤口 、皮孔或
气孔侵入 。各病原物接种后发病的表现不同 ,接种
Alternaria 的枝叶 ,5 d后开始失绿变黄 ,然后颜色逐
渐加深 ,出现褐色的斑 ,10 d左右在病斑上出现黑色
针头状点突 ,整个针叶或针叶尖端的一部分枯死。
·27·
张剑斌 等 杜松赤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接种 Phoma 的小枝 10 d左右在枝皮的感病部分出
现凹陷的变色斑 ,形成溃疡面 ,有的纵裂 、增生 ,20 d
左右形成肿瘤状隆起 ,裂痕处呈红褐色;接 Phoma
的叶 ,感病后先失绿变黄 ,后逐渐变成褐色 ,当年枯
死的叶面上未见子实体。从人工接种后发病的枝叶
上再分离 ,又能分离出两种病原菌 。根据Koch s法
则证明 , Alternaria 和Phoma 是杜松赤枯病的主要致
病菌 。
表 1 杜松赤枯病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
分离时间(年 、月 、日)
培养基种类 分离部位
组织块数量(块)
菌落出现个数
A B A+B 其它
1997.3.21
上部病叶 24 9 3
松汁 上部病枝 15 2
半枯死叶 6 1
上部病叶 24 12 5
PDA 上部病枝 15 2 4
半枯死叶 6 1
1997.4.15
上部病叶 24 7 1
松汁 上部病枝 21 5 3
下部病叶 9 6 2
上部病叶 24 8 2
PDA 上部病枝 21 10 1
下部病叶 9 1 1
1998.6.2
上部病叶 27 13 2
松汁 半枯死叶 15 1
下部病叶 24 6 7 1
上部病叶 27 11
PDA 半枯死叶 15 2
下部病叶 24 4 6 1
1998.9.25
上部病叶 60 25 15 12 4
松汁 下部病叶 60 7 14 17 1
下部病枝 60 3 35 21
上部病叶 60 26 5 16 1
PDA 下部病叶 60 10 12 13
下部病枝 60 15 21 13
1999.5.14
上部病叶 45 39
松汁 上部病枝 15 6
下部病叶 30 4 8
上部病叶 45 29 4
PDA 上部病枝 15 4 1
下部病叶 30 3 21 1
1999.6.29
松汁 上部病叶 54 23 8 5
下部病叶 54 6 14
PDA 上部病叶 54 29 8 4
下部病叶 54 5 17
表 2 各组织病原菌分离情况统计表
分离部位 组织块数 菌落出现个数 菌落出现频次(%)
Alternaria Phoma Alternaria Phoma
上部病叶 468 274 93 58.5 19.9
上部病枝 102 29 9 28.4 8.81
半枯叶 42 5 0 11.9 0
下部病叶 354 85 135 24.0 38.1
下部病枝 120 52 90 43.0 75.0
室内外人工接种试验表明 , Alternaria sp.和
Phoma sp.对云杉 、丹东桧也有较强的致病性 。
2.1.3 病菌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 (1)Alternaria
sp.:半知菌亚门 、丝孢纲 、丛梗孢目 、暗色孢科 、交链
孢属 。在 PDA 平板上培养 , 24 h 长出白色气生菌
丝 ,第 4天菌落由灰变为褐色 ,菌落圆形 ,中央稍隆
起 ,边缘为白色环带。10 d后菌落变为深褐色 ,背面
为蓝黑色 。通过显微镜观察及测量结果 ,分生孢子
梗直立 ,有或无分枝 ,有屈曲 ,顶端稍膨大并具孢子
痕 ,有 1 ~ 4个横隔。分生孢子顶生 ,有喙或无喙 ,浅
褐色至深褐色 ,有椭圆形 、近圆角形 、倒棍棒形 、卵形
等多种形状 ,一般具 1 ~ 6个横隔 , 0 ~ 4 个纵隔 ,常
由 8 ~ 14个孢子形成孢子链 。
表 3 杜松人工接种试验结果
接种时间 接种方式 接种病原 接种病原 接种枝叶数 发病率(%)
97.7.21
针刺伤 Altenaria 50 31 62
不刺伤 Alternaria 50 20 40
针剌伤 病枯叶 50 37 74
不剌伤 病枯叶 50 26 52
针剌伤 无菌水 25 5 20
不剌伤 无菌水 25 0 0
98.7.29
针剌伤 Alternaria 50 46 92
不剌伤 Alternaria 50 41 82
针剌伤 病枯叶 50 38 76
不剌伤 病枯叶 50 29 58
针剌伤 Phoma 50 39 78
不剌伤 Phoma 50 26 52
针剌伤 无菌水 25 11 44
不剌伤 无菌水 25 5 20
99.8.10
针剌伤 Alteraria 50 35 70
不剌伤 Alternaria 50 37 74
针剌伤 病枯叶 50 39 78
不剌伤 病枯叶 50 21 42
针剌伤 Phoma 50 29 58
不剌伤 Phoma 50 23 46
针剌伤 无菌水 25 7 28
不剌伤 无菌水 25 2 8
(2)Phoma sp.:半知菌亚门 、腔孢纲 、球壳孢目 、
球壳孢科 、茎点霉属 。在 PDA 平板上培养 ,较 Al-
ternaria sp.的菌落生长慢 ,菌落圆形 ,初期白色 ,后期
变成淡黄色 。在 22 ℃恒温箱中培养 ,10 d开始产生
分生孢子器 ,分生孢子器黑褐色 ,球壳形 ,有喙状孔
口 ,初埋在基质中 ,后外露。分生孢子梗短 ,不明显 ,
分生孢子小 ,2.5μm ~ 5.0μm×5.0 ~ 7.5μm ,单孢无
色或淡黄色 ,卵圆形或圆形 。
2.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2.1 病原菌的培养特性 对 2种病原菌的菌丝
进行了 5种处理 ,结果见表 4。
表 4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病原菌 处理 菌落直径(cm) 产孢时间(天) 产孢量
Alternaria sp.
Ⅰ 6.52 2 大量
Ⅱ 5.60 4 大量
Ⅲ 6.70 2 大量
Ⅳ 7.10 2 大量
Ⅴ 6.90 7 大量
Phoma sp.
Ⅰ 5.68 7 少量
Ⅱ 4.38 — 无
Ⅲ 5.00 7 少量
Ⅳ 5.10 6 少量
Ⅴ 5.52 5 大量
由表 4 可知 , Alternaria sp.对营养要求不太苛
刻 ,几种培养基上都生长良好 ,微量元素能促进生长
和产孢;Phoma sp.在松汁培养基上一般 7 d之内不
产孢 ,生长也慢 ,酒石酸可促进其产孢 。
·28·
张剑斌 等 杜松赤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2.2.2 光照对病原菌的影响 分别采用全光照 、光
暗交替 、全黑暗 3种方式处理 ,结果表明 3种处理方
式下 , 2种病原菌的菌丝均能生长 ,且可产孢 ,但菌
丝生长速度和产孢时间及产孢量有差异 ,具体见表
5。
表 5 光照对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
病原值 处理 菌落直径(cm) 产孢时间(天) 产孢量
Alternaria sp.
Ⅰ 8.44 3 大量
Ⅱ 8.40 3 大量
Ⅲ 6.52 3 大量
Phorma sp.
Ⅰ 5.68 5 大量
Ⅱ 5.20 4 大量
Ⅲ 5.52 7 少量
由表 5可见 , Alternaria sp.的菌丝生长速度与光
照条件有密切关系 ,接种 7 d全光照及光暗交替条
件下的菌落直径均比全黑暗条件下多出 29%左右;
而 Phoma sp.在 3种条件下 ,菌丝生长速度无明显差
异 ,但产孢时间及产孢量的差异较大 ,全光照及光暗
交替情况下 ,产孢时间短 ,且产孢量大 ,可见两种病
原菌皆是喜光真菌 ,光线能加快菌丝生长速度 ,促使
子实体的形成。
表 6 PH 值与病原菌菌丝生长的关系
病原菌 pH 值 菌落直径(cm) 产孢时间(天) 产孢量
Alternaria sp.
3 3.4 3 大量
4 3.8 3 大量
5 6.1 2 大量
6 6.6 2 大量
7 6.0 2 大量
8 5.3 2 大量
9 4.9 3 大量
10 4.6 3 大量
Phorma sp
3 2.7 — 无
4 3.1 7 少量
5 4.95 6 少量
6 5.1 3 少量
7 4.7 4 少量
8 4.7 5 少量
9 4.0 6 少量
10 3.1 6 少量
表 7 不同 pH 值孢子萌发情况
病原菌 pH 值 调查孢子总数 发芽数 萌发率(%)
Alternaria sp.
2 417 5 1.2
3 495 61 12
4 527 229 43
5 379 231 61
6 514 238 46
7 423 158 37
8 576 165 35
9 460 148 32
10 350 46 13
Phoma sp.
2 557 4 0.178
3 457 11 2.4
4 590 15 2.5
5 532 44 12.1
6 442 151 34
7 592 162 27.3
8 677 33 4.9
9 669 29 4.3
10 622 11 1.8
2.2.3 pH值对病原菌的影响
①pH值对菌丝生长的影响 ,结果见表 6。
由表 6可见 , Alternaria sp.菌丝生长与 pH 值关
系密切 , pH 值为 5 ~ 7 时生长速度较快 ,pH 值在 6
时最快 ,其它生长较慢 ,pH 值 5 ~ 8时 ,产孢时间短 ,
对产孢量的影响不明显 。Phoma sp.的菌丝生长较
喜酸性环境 , pH 值为 5 ~ 7时生长较快 ,pH 值为 6
时 ,生长最快 ,pH 值对 Phoma sp.子实体产生影响较
大 ,在 pH 值为 6 ~ 7时 ,产孢时间短 ,且产孢量大 ,
pH 值为 3时不产生子实体。
②pH 值对孢子萌发的影响:pH 值对两种病原
菌孢子的萌发率的有显著影响 ,试验表明 ,两种病原
菌孢子萌发均喜偏酸性条件 ,见表7 。
由表 7可知 , Alternaria sp.与 Phoma sp.孢子萌
发受酸碱度影响较大 , Alternaria sp.pH 值在 4 ~ 7
时 ,孢子萌发率较高 。pH 值 5 时 , 萌发率最高;
Phoma sp.适应范围较窄 , pH 值 5 ~ 7 时萌发率较
高 ,pH值为 6时 ,萌发率最高 。
2.2.4 温度对病原菌的影响
①温度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两种病原菌的菌丝
生长及产孢的适温范围有所不同 ,具体见表8。
表 8 温度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病原菌 温度(℃) 菌落直径(cm) 产孢时间(天) 产孢量
Alternarip sp.
5 1.8 — —
10 3.3 4 少量
15 4.9 2 大量
20 6.6 2 大量
25 7.0 2 大量
30 5.7 2 大量
35 — — —
Phoma sp.
5 1.7 — —
10 2.3 7 极少
15 3.8 5 少量
20 5.5 4 大量
25 5.0 4 大量
30 4.8 3 少量
35 — — —
表 9 不同温度孢子萌发情况
病原菌 温度(℃) 调查总数 萌发数 萌发率(%)
Alternaria sp.
1 317 2 0.63
10 456 216 47
15 358 264 74
20 515 438 85
25 311 207 67
30 372 179 48
Phoma sp.
5 529 0 0
10 380 92 27
15 364 128 35
20 512 415 81
25 503 230 46
30 521 6 1
由表 8 可知 , Alternaria sp.菌丝在 5 ~ 30 ℃均能
生长 ,最适生长温度为 25 ℃,产孢最适温度范围为
15 ~ 30 ℃;Phoma sp.生长温度范围是 5 ~ 30 ℃,最
适温度为30 ℃,在适温范围内 ,温度越高 ,其生长越
快 。温度对子实体的产生影响较大 ,子实体产生最
·29·
张剑斌 等 杜松赤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适温度为 20 ~ 25 ℃,高温或低温都不利于子实体形
成 ,35 ℃时 ,两种菌丝都不生长 。通过试验 , 1周后
降温培养 ,都能正常生长 ,可见 ,35 ℃是病原菌停止
生长温度 ,但不是致死温度。
②温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见表 9。
由表 9可见 ,温度与两种病原菌孢子萌发关系
较为密切 , Alternaria sp.在 10 ~ 30 ℃能较好地萌发 ,
20 ℃时萌发率最高。Phoma sp.在 10 ~ 25 ℃时能较
好地萌发 ,20 ℃时萌发率最高 。温度过高或过低都
影响其孢子萌发率 ,因此 ,气温在 20 ~ 25 ℃时 ,是此
菌的侵染盛期。
2.2.5 湿度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见表 10。
表 10 不同湿度病原菌孢子萌发情况
病原菌 湿度(%) 调查总数 萌发数 萌发率(%)
Alternaria sp.
水滴 456 392 86
100 520 432 83
90 537 338 63
80 418 0 0
Phoma sp.
水滴 342 244 71
100 423 94 22
90 445 0 0
80 368 0 0
由表 10可见 ,湿度是影响病原菌孢子萌发 、生
长的最重要因素 , Alternaria sp.的适应范围较宽 ,在
湿度为 90%以上能萌发生长 ,而 Phoma sp.则在相
对湿度100%时才能萌发 ,在水滴中萌发率最高 ,即
在雨季时侵染 ,低湿则孢子不能萌发。
3 结论
3.1 杜松赤枯病是由真菌 Alternaria sp.和 Phoma
sp.引起的侵染性病害 , Alternaria sp.主要侵染嫩叶 ,
造成叶枯 , Phoma sp.主要为害近地面处的嫩枝 ,造
成赤枯 。
3.2 人工接种试验表明 , Alternaria sp.和 Phoma sp.
对云杉 、丹东桧的嫩枝叶也有较强的致病性。
3.3 两种真菌均喜偏酸性的条件 ,菌丝生长发育的
适宜 pH值是 5 ~ 7 , pH 值为 6时生长发育最快;Al-
ternaria sp.孢子萌发的最适宜 pH 值为 5 , Phoma sp.
孢子萌发的最适宜 pH值是 6。
3.4 温度对两种病原菌生长 、发育 、繁殖都有很大
影响 ,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是20 ~ 30 ℃。孢子萌发
的适宜温度是15 ~ 25 ℃, 20 ℃时孢子萌发率最高。
在日平均气温为 20 ~ 25 ℃时 ,此病容易扩展和传
播 ,因此 , 5月下旬至 6月中旬是发病高峰期 ,而 8
月中旬至9月上旬又是一个发病高峰期 。
3.5 湿度是影响病原孢子萌发及侵染的最重要因
素 , Alternaria sp.在湿度 90%以上能够萌发 , 而
Phoma sp.则在相对湿度 100%时才能萌发 ,在水滴
中的萌发率最高 ,因此 ,此类病害与降雨关系非常密
切 ,连续的阴雨天易造成该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参考文献:
[ 1]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79.
[ 2] 徐素琴 , 原树忠 , 陈晓春.杨叶枯病菌:细链格孢(Al-
ternaria tenuis)的研究[ 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1984 , (1).
[ 3] 雷增普 ,丛 生.古柏赤枯病病原菌的研究[ J] .林业科
学 , 1996 ,(1).
杨树新品种 ———拟青杨×山海关杨选育成功
拟青杨×山海关杨(Populus pseudo-cathayana ×P.deltodides Barry CV.` Shan Hai Guan )是黑龙江省防
护林研究所采用杂交育种手段 ,经过18 a 的选育培育成功的杨树良种 ,属青杨派和黑杨派的派间杂种。
该品种获得较高的杂交优势 ,具有生长快 、材性好 、适应性强 ,抗逆性好 ,较抗病虫 ,容易繁殖等优良特
性 ,又是雄性无性系 ,不飞絮。试验结果表明 ,各试验点材积生长量比对照品种小黑杨提高 30%以上 ,而且
纤维质量好 ,是优良的制浆 、造纸工业原料;该品种能够在年平均气温 3.2 ℃,最短无霜期 127 d ,年降水量
300 ~ 400 mm ,有机质含量 1.0%左右的自然条件下生长良好;对灰斑病 、黑斑病有较强的抗性;作为青杨派和
黑杨派的杂交种 ,生根能力极强 ,扦插繁殖成活率一般都在 90%以上 。可在松嫩平原 、自然条件较好的三江
平原及气候条件与之相似的地区推广。该品种 1999年 11月通过品种鉴定 ,并获黑龙江省林业厅科技进步
一等奖。
研 究单 位:黑龙江省防护林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周丽君 温宝阳 耿丽英 王福森 王 春
通 信地 址: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全合台(161041)
联 系电 话:(0452)6981572 6981520
(王福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