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匍茎剪股颖草皮的无性繁殖生产试验



全 文 :匍茎剪股颖草皮的无性繁殖生产试验*
梁应林 邓 容
(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 ,贵阳 550005)
摘要 结合灰色关联分析 ,对影响草皮生产的因素—— 繁殖材料、隔离布和隔离层进行正交试验 ,结果表
明 ,隔离布是对草皮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 (P < 0. 01) ,其次是繁殖材料 (P < 0. 05)。 煤灰和细石沙作隔离层对
生产效果作用不明显 (P> 0. 05)。化纤无纺布不腐烂 ,隔离好 ,易卷起草皮 ,草皮重量轻 ( 10 kg /m2 ) ;而棉纱布
易烂 ,不利于草皮成卷 ,草皮重量大 ( 28 kg /m2 )。茎的繁殖倍数 ( 1∶ 8)比草皮 ( 1∶ 3)大 ,生产的草皮质量好。因
素间不存在互作。 最优处理平均关联度为 0. 814,其因素组合为茎作繁殖材料 ,化纤无纺布作隔离布 ,煤灰或
细石沙作隔离层。
关键词:  草皮 匍茎剪股颖 无性繁殖 正交试验
  匍茎剪股颖 ( Agrostis stolonif era )种子
细小 ,据测定 ,千粒重只有 0. 07 g,仅为早熟
禾 ( 0. 3 g )的 23. 3% ,紫羊茅 ( 1. 1 g )的
6. 4% ,普通黑麦草 ( 1. 8 g )的 3. 9%。因其种
子细小 ,在大田生产中出苗率很低 ,所以种子
直播建坪早期浇水、除杂草等管理费用高。然
而 ,其具有繁茂的葡匐茎和根系 ,可用茎和草
皮作为繁殖材料来生产草皮。
草皮生产要求成卷快 ,卷起后破损少 ,重
量轻 ,品质好 ,从经济角度考虑还应比较一下
用茎和草皮生产的繁殖倍数 ,要使这几个方
面的综合效果最佳 ,除了培养基质要恰当和
管理跟上之外 ,还要选择好的繁殖材料、隔离
布和隔离层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因为好的繁
殖材料是生产的前提 ,好的隔离布才能有效
隔离根下扎、控制草皮厚度和重量。 此外 ,无
论多好的隔离布都不能完全阻挡根系向下生
长 ,只是穿过隔离布的根系多少而已 ,所以没
有隔离层 ,则透过隔离布的根系就会深入土
层 ,造成草皮卷起困难 ,在此以取材方便的煤
灰和细石沙作为隔离层进行对比。繁殖材料
用茎与剪过茎的草皮作比较。隔离布用化纤
无纺布与棉纱布对比 ,尼龙筛网等作隔离材
料〔 1〕因其空隙大 ,隔离作用不如无纺布 ,所以
没有用尼龙筛网等隔离网参与比较。 虽然化
纤无纺布透水性比棉质的差 ,但不易分解腐
烂。如果在草皮成卷时 ,棉的不烂 ,则以棉质
的利于草坪生长 ,否则以化纤的为佳 ,因为化
纤的仍具有一定透水性 ,不会完全影响水分
在培养床中的上下输送 ,草坪仍能正常生长 ,
只是在成卷后铺草坪时 ,撕下无纺布再铺即
可。
由于化纤无纺布与棉质的各有上述优缺
之处 ,本试验选用化纤无纺布和棉纱布作对
比。通过严密的灰色关联分析〔 2〕和正交分
析〔3〕 ,得出了好的因素水平组合 ,为大规模生
产匍茎剪股颖草皮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
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匍茎剪股颖的茎 (即枝条 )和草
皮取自贵州省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草坪试验
基地 ,化纤无纺布购自贵阳无纺布厂 ,其他材
料市购。
1. 2 方法  设繁殖材料为第 1因素 A, A1
为茎 ,剪成 6~ 8 cm长 ,以每根间距约 2 cm
15卷  5期
Vo l. 15, No. 5
草 业 科 学
PRAT ACUL TU RAL SCIENCE
49
10 /1998
系贵州省农业厅资助项目 ,参加试验的有向清华、张
定红 ,谨此致谢。
作者简介:梁应林 ,男 , 1964年 8月生 , 1986年毕业
于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 ,实习研究员。
收稿日期: 1997-12-08
均匀撒于培养基质上 ,基质为细土∶煤灰∶
鸡粪= 5∶ 2∶ 1的混合物 ,下同 ,稍覆土。 A2
为草皮 ,撕成小块草皮铺于基质上 ,块间距 5
cm,块间填平土。隔离布为第 2因素 B, B1为
化纤无纺布 , B2为棉纱布。 隔离层为第 3因
素 C, C1为煤灰 , C2为细石沙。整个培养床结
构是上层培养基质 ,中间隔离布 ,下面隔离
层。
选用 L8 ( 27 )正交表 ,考虑因素间互作 ,各
处 理及 处 理 号为: 1. A1 B1 C1 , 2. A1 B1 C2 ,
3. A1 B2 C1 , 4. A1B2 C2 , 5. A2 B1 C1 , 6. A2 B1 C2 ,
7. A2 B2 C1 , 8. A2B2C2。 每个处理面积为 20
m
2 ,于 6月 2日种于土壤质地和光照条件都
一样的同一地块 ,进行正常管理。
对于每个处理 ,以盖度达到 90%的时间
为成卷时间。卷起草坪 ,测量叶宽、草毯重量、
破损率和繁殖倍数。到 8个处理都测完后 ,用
灰色关联分析法求出各处理的关联度〔2〕 ,最
后以关联度为指标进行正交分析 ,判定各因
素水平的效应和互作情况 ,选出最优处理〔 1〕。
2 结果
2. 1 因素单项观测值的差别  观测表明 ,
用茎生产的草皮虽成卷时间比草皮生产的晚
1个月左右 ,但繁殖倍数大 ,叶片较宽 ,品质
较好。 化纤无纺布使草皮易于卷起 ,破损小 ,
重量轻 ( 10 kg /m2 ) ,而棉纱布已全烂掉 ,不起
隔离作用 ,导致破损多 ,重量大 ( 28 kg /m2 )。
因此 ,以化纤无纺布为好。
用茎和草皮生产草皮据不同单项指标观
测 ,各有优缺点 (见表 1) ,为了综合评价处理
的好坏 ,必须作关联分析。
表 1 各处理观测值
处理 叶宽
( mm)
成卷时间
月 . 日 分值  
草皮重
kg /m2 分值  
破损率
% 分值 繁殖倍数
参考处理 4. 0 7. 1 38 10 18 0. 00 10. 00 8
1 3. 4 8. 2 6 10 18 0. 50 9. 50 8
2 3. 6 8. 6 2 10 18 0. 75 9. 25 8
3 3. 3 8. 8 0 28 0 5. 50 4. 50 8
4 3. 4 8. 6 2 28 0 6. 00 4. 00 8
5 2. 8 7. 1 38 10 18 0. 25 9. 75 3
6 3. 1 7. 1 38 10 18 1. 00 9. 00 3
7 3. 0 7. 1 38 28 0 10. 00 0. 00 3
8 2. 8 7. 1 38 28 0 9. 00 1. 00 3
  注: 1. 成卷时间分值以成卷最晚的 8月 8日计为 0分 ,提前 1 d记 1分 ; 2.草皮重分值以最重的 28 kg /m2计为 0分 ,少
1 k g /m2记 1分 ; 3. 破损率分值以破损大的 10. 00%计为 0分 ,少 1个百分点记 1分。
2. 2 各处理关联度  经过构造参考处理、
无量纲化处理和关联系数的计算得出各处理
相对于参考处理的关联度〔2〕 ,处理 1为
0. 810,处理 2为 0. 811,处理 3为 0. 575,处
理 4为 0. 580,处理 5为 0. 807,处理 6为
0. 795,处理 7为 0. 556,处理 8为 0. 552。 以
1、 2、 5三个处理为优 ,关联度均在 0. 8以上 ,
而 7、 8两个处理最差 (见表 2)。由于 1、 2、 5
三个处理的关联度很接近 ,不易确定谁为最
优处理 ,为此须作正交分析 ,得出各因素水平
及互作的效应之后 ,最大效应的处理才是最
佳处理。
50 草 业 科 学 10 /1998
表 2 各处理关联系数和等权关联度
处理 叶宽 成卷时间 草皮重 破损率 繁殖倍数 等权关联度
(ri )
1 0. 769 0. 373 1. 000 0. 909 1. 000 0. 810
2 0. 833 0. 345 1. 000 0. 877 1. 000 0. 811
3 0. 735 0. 333 0. 333 0. 476 1. 000 0. 575
4 0. 769 0. 345 0. 333 0. 455 1. 000 0. 580
5 0. 625 1. 000 1. 000 0. 962 0. 446 0. 807
6 0. 694 1. 000 1. 000 0. 833 0. 446 0. 795
7 0. 667 1. 000 0. 333 0. 333 0. 446 0. 556
8 0. 625 1. 000 0. 333 0. 357 0. 446 0. 552
2. 3 因素水平的效应和最佳处理  利用正
交设计表 L8 ( 27 )作正交分析 ,由于关联度为
3位小数 ,所以乘以 1 000转化为整数进行计
算 (见表 3)。分析结果是:各因素及互作的均
方都大于误差均方。B因素对结果影响最大 ,
F值为 57 600,大于 F0. 01= 4 052,表现极为
显著 ( P < 0. 01)。 A因素的 F值为 272. 25,
小于 F0. 01= 4 052,大于 F0. 05= 161,表明对结
果影响显著 ( P < 0. 05)。 而 C因素和 A× B、
A× C、 B× C 3种互作效应均不显著 ( P>
0. 05) ,因素间不存在互作。可见 ,影响结果主
要是因素 B(隔离布 ) ;其次是 A(繁殖材料 ) ,
见表 4。
表 3  L8 ( 27 )试验计算
处理号 1
A
2
B
3
A× B
4
C
5
A× C
6
B× C
7
  ri yj= r i× 1000
1 1 1 1 1 1 1 1 0. 810 810
2 1 1 1 2 2 2 2 0. 811 811
3 1 2 2 1 1 2 2 0. 575 575
4 1 2 2 2 2 1 1 0. 580 580
5 2 1 2 1 2 1 2 0. 807 807
6 2 1 2 2 1 2 1 0. 795 795
7 2 2 1 1 2 2 1 0. 556 556
8 2 2 1 2 1 1 2 0. 552 552
K 1j 2 776 3 223 2 729 2 748 2 732 2 749 2 741
K 2j 2 710 2 263 2 757 2 738 2 754 2 737 2 745
Sj 544. 5 115 200. 0 98. 0 12. 5 60. 5 18. 0 2. 0
  注: K 1j表示第 j列上水平号为 1的试验结果之和 ; K 2j表示第 j列上水平号为 2的试验结果之和 ; Sj 为第 j列上的偏差
平方和 ; yj为关联度 ri的简化数据。
5110 /1998 PRAT ACULTU RAL SCIENCE( Vol. 15, No. 5)  
表 4 方差分析
方差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显著性
A  544. 5 1 544. 5 272. 25 *
B  115 200. 0 1 115 200. 0 57 600. 00 * *
C  12. 5 1 12. 5 6. 25
A× B  98. 0 1 98. 0 49. 00
A× C  60. 5 1 60. 5 30. 25
B× C  18. 0 1 18. 0 9. 00
误差  2. 0 1 2. 0
  注: F 0. 01= 4052,F 0. 05= 161; * 表示在显著水平 a= 0. 05时显著 ; * * 表示在显著水平 a= 0. 01时显著。
   在 A因素中 ,因 K 1A= 2 776> K 2 A=
2 710,故 A1的效应比 A2大 ,其水平效应 a1
= K- 1A- y-= 694. 00- 685. 75= 8. 25。
B因素中 , K 1 B= 3 223> K 2 B= 2 263,所
以 , B1效应比 B2大 ,其水平效应 b1= K- 1 B- y-
= 805. 75- 685. 75= 120。对于 C因素 ,因其
对结果影响不明显 ,取 C1或 C2均可。综上所
述 ,最佳处理为 A1 B1 C1或 A1 B1 C2 ,即以茎作
繁殖材料 ,化纤无纺布作隔离布 ,煤灰或细石
沙作隔离层是生产匍茎剪股颖草皮的最佳方
案。
此外 ,可预测以最优处理 A1 B1 C1 或
A1B1 C2多次试验的结果平均值 (即最优处理
平均 ) ,最优处理平均= μA1 B1 C1或μA1 B1 C2
= y-+ a1+ b1= 685. 75+ 8. 25+ 120= 814,转
换为关联度 ,得最优处理平均关联度是
0. 814。
3 小结
对匍茎剪股颖草皮生产影响最大的因素
是隔离布 ,它关系着草皮能否卷起及草皮重
量。棉纱布易烂掉 ,不利于草皮卷起 ,即使成
卷也破损多 ,草皮重量大 ( 28 kg /m2 ) ,而化纤
无纺布不腐烂 ,易使草皮成卷 ,草皮重量轻
( 10 kg /m2 ) ,故以化纤无纺布为优。
繁殖材料的选择也影响草皮生产效果。
以茎繁殖为好 ,其繁殖倍数 ( 1∶ 8)是草皮 ( 1
∶ 3)的 2. 67倍 ,生产的草皮叶片宽 3. 43
mm,茂密 ,品质好 ,而用草皮生产的叶宽为
2. 93 mm ,株体老化 ,价值差。
用煤灰或细石沙作隔离层对草皮生产无
影响。
无性繁殖生产匍茎剪股颖的最佳方案是
以茎作繁殖材料、化纤无纺布作隔离布、煤灰
或细石沙作隔离层。
4 讨论
用茎作繁殖材料优于草皮是综合了成卷
时间、破损率、草毯重等 5项指标确定的。 若
要尽快成卷 ,在运输方便、材料充足时 ,以草
皮生产来得快。
化纤无纺布除了有前面所述的优点外 ,
价格也大大低于棉质的 ,从而可降低成本。
对于匍茎剪股颖、结缕草等具有匍匐茎 ,
但发芽率低的品种 ,都可以用无性繁殖生产
草皮 ,其成坪成卷时间不晚于种子直播 ,试验
中用茎生产在 2个月左右成卷 ,用草皮在 1
个月左右成卷 ,而且枝条萌发快 ,可抑制杂草
生长 ,降低了管理费用。
参考文献
1 于凤芝 . 地毯式草皮快繁技术初探 . 草业科学 ,
1996, 13( 5): 68~ 70
2 尚以顺 . 灰色系统理论在草坪草引种综合评估
上的应用初探 . 四川草原 , 1995, ( 2): 21~ 33
3 庄楚强 ,吴亚森 . 应用数理统计基础 . 广州 :华
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1992, 464~ 475
(下转 61页 ) 
52 草 业 科 学 10 /1998
ENGINEERING-BIOLOGICAL TECHNIQUE FOR STABILISING
SIDE SLOPES OF HIGHWAY
Liu Jianning  Yan Liusong Wu Xinming Wang Yunqi  Gao Hongwen
( Insti 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hanxi
Academy o f Ag ricul tural Science, Taiyuan 030032)
ABSTRACT
This study w as conducted during 1996~ 1997 on the Taiyuan-Jiuguan highw ay in Shanxi
province to test the ef fect of a combined engineering-biological technique fo r stabilising the
side slopes of the highway. In compa rison to the case in w hich only engineering measures
w ere taken, the new technique proved to be preferable, w ith a better view ing brought about
by established turf g rasses, enfo rced pro tection to the slopes and decreased cost. The best
species of g rass fo r side-slope stabi li sation appeared to be Festuca arundinacea , w hich can be
established on slopes by turf t ransplantation o r di rect sowing.
Key Words:  engineering , Festuca arundinacea, pro tection of side slopes o f highw ay, af-
forestation
(上接 52页 )
PRODUCTION OF AGROSTIS TURF THROUGH VEGETATIVE REPRODUCTION
Liang Ying lin   Deng Rong
( Guizhou Insti 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 eterinary ,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05)
ABSTRACT
A trial on the major facto rs invo lv ed in production of Agrost is turf through vegeta tive re-
production w 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rela tive impo rtance and the optimal combination
o f these facto rs. It w as show n tha t the separating clo th used in production process w as the
most impo rtant facto r ( P < 0. 01) ; the reproductiv e material w as relativ ely less impo rtant ( P
< 0. 05) ; w hi le th e separating lay er composed of coal slag and fine sand appea red to have no
signi ficant effect on the resul t of production. It w as suggested tha t the optimal method to be
used in larg e-scale turf production w ould be using the creeping stem o f the plant as reproduc-
tiv e material, non-w oven clo th of chemical fibres as sepa ra ting cloth , and still adopting coa l
slag and fine sand as the material fo r separating layer.
Key words:  turf , Agrost is stoloni fera, v eg etativ e reproduction, o rthogonal test
6110 /1998 PRAT ACULTU RAL SCIENCE( Vol. 15, No.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