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防治技术



全 文 :实用技术2011 年增刊
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防治技术
薛军胜 薛小花 王少杰 郭建东
(陕西省韩城市种子管理站,715400)
近 10 年来,随着农业高新科技、作物新品种研发
推广,尤其是农业机械精量播种、收获、秸秆还田普及,
农业劳动力投入和强度大大降低, 势必使农民放松了
小麦生产管理环节, 导使恶性杂草节节麦在韩城市发
生面积不断扩大, 到 2011 年节节麦发生面积接近
4500hm2,占到全市小麦面积的 34%,极力控制节节麦
危害蔓延是当务之急。
节节麦属禾本科、山羊草属,一年生草本,秆丛
生,幼苗期及生长在路边的节节麦有时伏地,拔节后
斜上或近直立生长。幼叶初出时卷为筒状,展开叶为
长条状,叶片狭窄且薄,分蘖后的正常展开叶宽 3.6~
5.6mm, 不到小麦平均厚度的 1/2; 叶片厚 0.28~
0.37mm,接近小麦平均厚度的 1/2;抽穗后株高 90~
125cm,高于小麦 3~10cm,成株期的茎秆有 4~5 个节
间,节间长度自下而上渐长;叶片以倒 2 叶最长,基
部叶片最短。 穗状花絮,圆柱形,穂长 11~12cm,每穗
有 8~15 小穗,每小穗 2~5 粒种子。 成熟后的颖果外
壳深褐色,皮厚质硬。子粒卵状长圆形,黄褐色,腹面
具纵沟,外形极似小麦粒,但其大小及粒重仅相当于
小麦的 1/3 左右, 平均千粒重 14.5g, 一般 667m2 产
350kg。
1 节节麦的危害性
韩城市早在 20世纪 90年代川道灌区就点片发生
节节麦,到 2002 年本市坡底村民以麦田节节麦发生危
害投诉到市种子管理站,市农业局成立农技、植保、种
子联合调查组调查,坡底村 3hm2麦田一般田块杂草株
率 3%~5%,中等发生田块达 10%左右,严重发生田块
达 15.3%,给小麦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2009 年节节麦已在全市灌区、扩灌区芝川、新城
等 6个镇办麦田发生,面积达 4500hm2。据调查,芝川南
陈村 64hm2小麦,每 m2平均有节节麦 62~112 株,节节
麦与小麦争光、争肥、争水、争空间,使小麦产量降低,
品质下降,一般 667m2减产 20%左右。 尤其是 2011年
麦田节节麦投诉 12 起,占到种子纠纷投诉的 35%。 因
此,节节麦已成为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的问题,抑制
节节麦的蔓延和危害已刻不容缓。
2 节节麦发生特点
据大田调查,节节麦种子主要集中在 3~8cm 的土
层中。冬小麦田节节麦出苗有 2 个时期,第 1个时期是
在小麦播种之后 15~20d,也就是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
旬,形成冬前节节麦出苗高峰,这一时期出苗的杂草约
占总数的 70%; 第 2 时期是翌年 2 月下旬至 3 月上
旬,麦田仍有节节麦出苗,这一时期占到总数的 30%。
秋季出苗的节节麦冬前产生分蘖, 一般分蘖 3~4 个,
多者 10个以上,最多达每株 36个分蘖。分蘖幼苗和单
株幼苗都可以越冬,很少死亡。 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后,
未出苗的种子还可出苗,越冬幼苗还可产出分蘖。主茎
和分蘖一般都能抽穗结子。
3 节节麦形成的主要原因
3.1 节节麦与小麦的遗传背景相近 节节麦与小麦
的遗传基础十分密切。 节节麦分蘖、繁殖能力强,每株
节节麦一般有 10~20 个分蘖,每株最多达 40 个分蘖;
节节麦繁殖能力强,1 粒节节麦种子当年即可产生
100~800粒种子。
3.2 小麦收割机的长途跨区作业是节节麦传播的重要
媒介 随着大型联合收割机跨区作业的快速发展,节节
麦等麦田恶性禾本科杂草也从南到北迅速传播。 而且发
生面积不断扩大,在部分地区出现了难以控制的势头。
3.3 粗放的耕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节节麦
的发生 韩城市是小麦—玉米两熟制, 粮田很少与其
他作物轮作。 小麦收获后,抢时机械种植玉米,节节麦
种子大部分分散落于地表。秋收后普遍使用机耕,由于
耕层浅,很少深翻,节节麦种子大多分布在土壤的浅表
层,给它的出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农民
一般只注重防大田杂草,不防田边、渠边、道边、地头杂
草。 节节麦成熟后通过风、田间灌溉侵入农田。 还有许
多农户在后期拔除时,节节麦已基本成熟,把节节麦随
意堆积在田边、地头、道边,草子成熟后继续流入大田。
3.4 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再入农田 有些农民将从
麦粒中清捡出来的节节麦种子直接倒在猪、羊、鸡等家
禽、家畜圈内,或用未加工粉碎的节节麦种子饲喂家禽
(畜),致使部分未经腐熟的农家肥中有节节麦的草子。
63
2011 年增刊实用技术
果糖兼用型甘蔗新品种黔糖 5号的繁殖及栽培
张亦诚 1 雷朝云 1 陈 凯 2 雷石富 1 谢惠珏 1 卢加举 1 刘鹏飞 1
(1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兴义 562400;2贵州省贞丰县林业局,贞丰 562200)
黔糖 5号(原试验代号果蔗 2号)是贵州省亚热带
作物研究所以崖城红皮×CO419 为亲本组合, 经过实
生苗培育、杂种圃、选种圃、鉴定圃、预比、品种比较及
区域性试验选育出的果糖兼用型优良甘蔗新品种,
2009年 6月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 品种特征特性
1.1 形态特征 中大茎,蔗茎露光部分深紫色,荫蔽
部分绿带紫红色,茎皮稍硬,茎组织松脆,不蒲心;蔗茎
直立,株高 240~260cm,茎径 3.0~3.5cm,茎被少许白色
蜡粉,茎基无须根;节间长 10cm 左右,圆筒形,蔗芽沟
宽浅,无生长裂缝,无木栓裂缝;茎节平整,生长带浅紫
色,稍缩,明显;根带紫褐色,鼓胀,宽 0.6~0.8cm,根点
2~3行, 明显; 叶痕光滑无毛, 蜡粉带收缩, 宽 0.6~
0.8cm,稍歪,明显;蔗芽圆形,青黄色,芽翼宽阔,整齐,
芽端不过生长带,长 0.5~0.8cm,发芽孔在芽顶,芽边缘
有茸毛;叶鞘青紫色,鞘背有刚毛,蜡质少,易脱落;叶
喉圆筒形,青绿色,较大;肥厚带四方形,无毛,有蜡质;
叶舌长 3~4mm,青绿色,呈弓形;叶耳小,狭窄,尖锐,
不对称;叶片直立,青绿色,叶宽 4~5cm,叶缘有浅锯
齿,无长毛。
1.2 品种特性 中晚熟,株型紧凑,萌芽一般,出苗率
54.13%,出苗整齐,分蘖率 51.93%,需适当增大下种
量,成茎率高。 前中期生长快,糖分积累早,宿根性好,
喜水肥,抗旱力中上,耐寒性极强,特抗多种叶斑病,较
抗虫害,抗倒伏,较耐粗放,适应性广,稳定性强,丰产
稳产,一般田坝地 667m2产 6.5~8t,旱坡地产 4~5t,平
均田间糖分锤度 18.74%,品质优良,蔗汁多,清甜醇
香,纤维适中,茎组织嚼后成团,口感好。 茎色深紫,商
品性好,砍收后蔗茎水分挥发慢,耐贮藏。 经贵州省贞
丰县糖厂检糖结果分析, 若作原料蔗压榨蔗汁纯度较
高,出糖率达 12.05%,可作果糖兼用蔗。
2 黔糖 5号的种苗繁殖
2.1 采种地选择 由于甘蔗是无性繁殖,用种量大,在
贵州蔗区,一般 667m2用种量 10000 芽,即下种量约为
1000kg。甘蔗的繁殖系数较小,在贵州为 6~8,即一个单
位面积的蔗种可新植 6~8个单位面积。 因此,在拟新植
的地区,可根据新植面积提早 1~2年选择土壤肥沃、交
通便宜、具备排灌条件的地块作种源基地,提前进行种
苗繁育,以保证蔗种供应量和质量,降低新植成本。
2.2 整地及科学采种 在拟新植区选择土壤肥沃、排
灌方便、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块作采种地,进行 2犁 2耙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黔科合[2011]5022)。
通讯作者:陈凯
4 防治技术
4.1 农业防治措施 精选麦种, 杜绝种子传播 节节
麦靠种子传播,控制蔓延必须先严守种子关。 调运种子
必须进行检疫,凡混杂有节节麦的种子,都必须进行精
选,以杜绝草子侵染尚未发生区。 自留种子也要进行精
选。 发挥麦田的生态抑制作用 麦少草多、麦多草少是
杂草与作物竞争的规律,因此,合理密植,科学施肥,争
取苗齐苗壮,形成麦田的群体生长优势,可起到生态抑
草、以麦压草的效果。 人工拔除 结合麦田管理,在节
节麦成熟之前进行拔除。 拔除要及时,大小一齐拔,不
留后患。 拔掉的节节麦必须带出田外,晒干粉碎,集中
烧毁。 同时要清除田埂沟渠的杂草,减少传播扩散源。
有机肥腐熟后下田 麦秸壳、畜禽肥须经堆肥沤制,高
温发酵腐熟后再施入农田, 畜禽饲料也要经过加工粉
碎,使草子失去活力。
4.2 化学防治技术 在小麦越冬前、 杂草出齐后,每
667m2用 3%世玛油悬乳剂(甲基二磺隆)20~30ml加助剂
拌宝 60ml兑水 30kg喷雾防治,此期施药效果最佳,杂草
已大部分出土,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气温较高,药剂
能充分发挥药效,利于杂草吸收更多的药剂,保证除草效
果。 在春季小麦返青后拔节前,每 667m2用 3%的世玛油
悬乳剂 30ml加助剂拌宝 60ml兑水 30~40kg喷雾,但防
治效果和安全性不如秋冬防,提倡人工拔除。
(收稿日期:2011-07-11)
!!!!!!!!!!!!!!!!!!!!!!!!!!!!!!!!!!!!!!!!!!!!!!!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