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检疫性杂草硬雀麦(Bromus rigidus Roth)



全 文 :文章编号:1001- 4276-(2010)01-0080-05
收稿日期:2010-12-15
基金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研课题(2007IK252);福建科技重大专项专题 (2006NZ0002-1);福建局(FK2010-03)。
作者简介:郭琼霞(1954-), 女 , 研究员 ,研究方向:植物检疫。
检疫性杂草硬雀麦(BromusrigidusRoth)
郭琼霞 ,黄可辉
(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 本文从检疫性杂草硬雀麦的分布 、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概述 ,对其植株 、花 、果 、种子的形态特征
进行研究与分析 , 为口岸提供快速 、准确的检疫鉴定 ,提高疫情检出率 , 及为有效地防止其传入 、传播和危害提
供资料依据。
关键词: 硬雀麦;分布;危害;形态特征
中图分类号: S41-30  文献标识码: A
硬雀麦(BromusrigidusRoth),隶属禾本科 [ Poaceae(Gramineae)]雀麦属(BromusLinnae-
us),一年生草本植物 ,为田间恶性杂草 ,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中禁止进境的检疫性杂草 [ 1] ,硬
雀麦起源于欧亚大陆 ,随后又传播到北美洲 、南美洲和澳大利亚 ,现主要分布于欧洲中部和西
南部 、非洲北部 、亚洲西南部 、地中海地区 。硬雀麦被认为是澳大利亚最为严重的 16种杂草之
一 [ 2] , 2004年印度农业部列为检疫性杂草 [ 3] , 2005年美国加州列为禁止输入种 [ 4] ,澳大利亚 ,
加拿大 ,韩国 ,朝鲜等作为关注的有害生物 ,日本 ,南非 ,纳米尼亚等列为入侵种名单[ 5, 6] 。本
文将通过硬雀麦的分布 、危害 、生物学的概述及其形态特征的描述 ,为口岸制定快速 、准确的检
疫鉴定方法 ,防止其传入 、传播和危害提供资料依据 。
1 分布
硬雀麦起源于欧亚大陆 ,现主要分布于美国 、北美洲 、英国 、澳大利亚 、土耳其沿海地区 、塞
浦路斯 、叙利亚 、以色列 、约旦 、埃及 、希腊 、高加索 、里海沿岸 、地中海地区 、北非地区 、南非 、欧
洲地区 、摩洛哥 、阿尔及利亚 、葡萄牙 、西班牙 、克里特岛 、新西兰 、朝鲜 、韩国 、日本 、纳米尼亚 、
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7-10] 。
2 为害
硬雀麦主要为害小麦 、大麦 、燕麦等禾谷类作物 ,经常混杂进境的禾谷类的粮谷中 。由于
硬雀麦根系发达 ,一旦侵入禾谷类作物地里 ,与硬雀麦混生时 ,在竞争上禾谷类作物处于劣势 ,
生长和产量都受到严重影响。据报道:在小麦地里 ,每平方米有 100株硬雀麦 ,禾谷类作物就
会造成 30 %的产量损失 [ 11] ;也有文献报道:农田中有 72株 /m2的硬雀麦发生 ,可造成产量损
失达 43.4%,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12] ,广东南海口岸多次从进境羊毛中截获硬雀麦种
 第 26卷 武 夷 科 学 Vol.26 
2010年 12月 WUYISCIENCEJOURNAL Dec.2010
子 [ 13] ,混杂在大麦 、小麦 、燕麦田中生长的硬雀麦 ,不仅影响机械化收割作业和粮谷的品质 ,硬
雀麦还是许多农作物重要病害寄主;硬雀麦的种子有坚硬的芒 ,在动物捕食时 ,能粘附在动物
的毛皮上 ,可刺伤动物的眼睛 、嘴巴等 ,引起感染 , 所以 ,硬雀麦不仅繁殖快 、危害大 、难防
治 [ 14] ,还严重影响商品的质量和对外经济贸易 ,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检疫性杂草。
3 生物学特性
硬雀麦的定殖需要年降水量大于 250mm、7月份平均气温(北半球为 1月份)小于 15℃的
基本气候条件 ,结果表明硬雀麦在我国的适生区占全国的 85%左右。只有在新疆和宁夏的大
部分地区 ,内蒙古 、甘肃 、青海和西藏的局部地区 ,海南 ,台湾的大部分地区及广东云南的局部
地区不适于生存 [ 15] 。
硬雀麦常混杂在大麦 、小麦 、燕麦田等禾谷类作物中生长 ,硬雀麦由于根系发达 ,繁殖分蘖
能力强 ,与硬雀麦混生的大麦 、小麦 、燕麦田的作物等在竞争上处于劣势 ,生长和产量都受到严
重影响 ,危害极大 。硬雀麦主要是以种子繁殖 ,种子产量高 ,每株可产种子 1156-2908粒 ,植
物的密度能达到 330-661株 /m2 ,一旦逸生 ,能快速形成优势种 ,并造成很大危害。
4 形态特征 [ 16]
4.1 硬雀麦的形态特征
4.1.1 植株 一年生草本 。秆直立 ,丛生 ,高 20 ~ 70cm,花序以下被柔毛 。叶鞘被开展的细
柔毛;叶舌长 2 ~ 5mm;叶片长 10 ~ 15 cm,宽 2 ~ 5 mm,两面密生短毛 。圆锥花序开展 ,密
集 ,直立 ,长 7 cm~ 15cm;分枝短 ,粗糙 ,有毛 。
4.1.2 小穗 小穗内含 4 ~ 5小花 ,长 2.5 ~ 3.5cm(芒除外);小穗轴长 2 ~ 3mm;颖质薄 ,通
常光滑无毛 ,尖披针形 ,直立 ,两侧扁 ,两颖不等长 ,第 1颖长 15 ~ 30 mm,宽 7 ~ 8 mm,具 1
脉 ,第 2颖长 18 -25 mm,具 3脉;小穗成熟时自颖之上脱落 。
4.1.3 小花 外稃粗糙或具微刺状毛 ,窄披针形 ,长 20 ~ 25mm,一侧宽 1 ~ 1.5mm,具明显的
7脉 ,粗糙 ,稃体上部膜质透明 ,并疏生白色长柔毛 ,易脱落 ,先端 2尖裂 ,裂齿长 2 ~ 3mm;芒长
20 ~ 50mm, 芒自齿间稍下方伸出 , 直伸 , 粗糙 ,具微刺状毛 ,基盘尖;内稃短于外稃 ,长约
15mm,膜质 ,具 2脊 ,脊上疏生短刺毛 ,其前面有 1段小穗轴 ,长约 4mm,顶端膨大成菱形;雄蕊
2枚 ,花药长 1mm。
4.1.4 颖果 颖果条形 ,长约 10-15mm,宽约 2mm,背部拱圆 ,腹面纵深凹 ,先端钝 ,并有白
色茸毛 ,基部尖;胚体微小 ,椭圆形 ,位于果实背面基部 。果体与内外稃紧贴 ,不易剥离 。硬雀
麦形态特征图见图 1。
·81·第 26卷 郭琼霞等:检疫性杂草硬雀麦(BromusrigidusRoth)
图 1 硬雀麦小花 、颖果形态特征图
·82· 武 夷 科 学 第 26卷 
4.2 硬雀麦极其近似种的形态检索
硬雀麦极其近似种的形态检索表
1.外稃两侧压扁 ,背面有明显的脊 ,内稃狭窄;颖果具窄而深的腹沟 ,不呈舟形 。
 2.外稃 9-11脉 ,芒长仅 2mm 扁穗雀麦 BromuscatharticusVahl.⋯⋯⋯⋯⋯⋯⋯⋯⋯⋯
 2.外稃 7-9脉 ,芒长 7-9mm 高山雀麦 B.marginatusNees.⋯⋯⋯⋯⋯⋯⋯⋯⋯⋯⋯⋯
1.外稃不为两侧压扁 ,颖果具宽而浅的腹沟 ,呈舟形 ,乃至背腹压扁。
 3.颖果背腹压扁 。
   4.外稃无芒或具 6mm左右之芒 。
    5.外稃无芒或仅具 1-2mm之芒 ,背部无毛 无芒雀麦 B.inermisLeyss.⋯⋯⋯⋯⋯
    5.外稃具 4-6mm之芒 ,背部具柔毛 毛雀麦 B.molisL.⋯⋯⋯⋯⋯⋯⋯⋯⋯⋯⋯
   4.外稃具 10mm以上的芒 。
    6.小穗轴节间具短毛;外稃背部疏生短刺毛 雀麦 B.japonicusThunb.⋯⋯⋯⋯⋯⋯
    6.小穗轴节间及外稃背部具不明显的毛 旱雀麦 B.tectorumL.⋯⋯⋯⋯⋯⋯⋯⋯
3颖果腹面凹陷呈舟形。
    7.颖果长 10 ~ 15mm,颖果背面披针形至条形。
     8.外稃具 9脉 ,顶端 2裂 ,裂片膜质 ,具 9脉 ,芒自中脉延伸成芒 ,颖果背面披针形
不实雀麦 B.sterilisL.⋯⋯⋯⋯⋯⋯⋯⋯⋯⋯⋯⋯⋯⋯⋯⋯⋯⋯⋯⋯⋯⋯⋯⋯⋯⋯⋯⋯
     8.外稃具 7脉 ,顶端 2齿裂 ,裂齿长三角形 ,芒自齿间稍下方伸出 ,颖果背面条形
硬雀麦 B.rigidusRoth.⋯⋯⋯⋯⋯⋯⋯⋯⋯⋯⋯⋯⋯⋯⋯⋯⋯⋯⋯⋯⋯⋯⋯⋯⋯⋯⋯
    7.颖果长 5-6mm,背面矩圆形至椭圆形 。
     9.颖果顶端具黄色毛茸 ,背面矩圆形;外稃紫褐色 野雀麦 B.arvensisL.⋯⋯⋯
     9.颖果顶端具白色毛茸 ,背面椭圆形;外稃灰褐色 黑雀麦 B.secalinusL.⋯⋯⋯
综上 ,硬雀麦为繁殖力强 、抗逆性强 ,危害性大的检疫性杂草 ,在进境的货物中多以小穗 、
小花的形式混杂于植物原粮及植物种子中 ,在口岸进境检疫中 ,经常被截获 ,所以硬雀麦易随
禾谷类作物调运和引种而传播 ,因此 ,开展检疫性杂草硬雀麦的研究 ,对提高对进出境粮食 、种
子等植物及植物产品中硬雀麦的检出率 ,为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硬雀麦的传入 、传播危害及保
护人 、畜和家禽的生命安全起到积极的作用 [ 18] ,为对硬雀麦的检疫除害处理及对外出证提供
科学依据。
参 考 文 献
[ 1]国家质检总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 [ OL] .htp://www.aqsiq.gov.cn/.2007.
[ 2] GrovesRH, ShepherdRCHRichardsonRG.ThebiologyofAustralianweeds-volume[ J] .1, 1995.
[ 3]印度农业部 植物检疫官方网站 [ OL] .htp://plantquarantineindia.org/.
[ 4] www.slocounty.ca.gov/Assets/PL/environmental/County+Plants+to+Avoid+(PDF)200[ OL] .pdf.
[ 5] htp://www.biodiversity.org[ OL] .na/ias/naturalised.php.
[ 6] HufstaderRW.GrowthratesandphenologyofsomesouthemCaliforniagrasslandspecies[ J] .Journal-of-
Range-Management, 1978, 31(6):465-466.
[ 7] FenniM, MailletJ.EvolutionofweedflorainwintercerealsundertheinfluenceofculturalpracticesintheSetifi-
anhighplains(north-east, Algeria)[ D] .Comptes-rendus6 emesymposiumMediterraneenEWRS, Montpeli-
·83·第 26卷 郭琼霞等:检疫性杂草硬雀麦(BromusrigidusRoth)
er, France, 13-l5 May1998.1998, 189-194.
[ 8] GareiaMoraMR, GallegoFernandezJB, GarciaNovoF.Plantdiversityassuitabletoolforcoastaldunevulnera-
bilityassessment[ J] .Joumal-of-Coastal-Research.2000, 16(4):990-995.
[ 9] FermiM.SeedlongevityofBromusrubensL.andBromusrigidusRoth.Brightoncropprotectionconference:weeds
[ D] .Proceedingsofaninternationalconference, Brighton, UK, 20-23 November1995.1995.2:775-780.
[ 10] HanudA, SB, BenbellaM, eta1.ChemicalcontrolofBromusrigidusinbreadwheat(TriticumaestivumL.)in
SaisMorocco[ D] .A1-Awamia.1997, publ, 1999, No.97, 17-25.
[ 11] MichaelMoerkerk.WEEDID/MANAGEMENT:Bromusdiandrus, Bromusrigidus[ OL] .http://weedman.hor-
sham.net.au/weeds/bromus-spp/bromus.htm.2001.
[ 12]李志伟 ,黄法余 , 李伟文 ,等.南海口岸从进境羊毛中截获的杂草种类 [ J] .检验检疫科学 , 2006, 16(5):67
-68.
[ 13]李宁 ,郭琼霞 , 黄可辉.等.硬雀麦在中国的风险分析 [ J] .江西农业学报 , 20(4):74-76.
[ 14]周卫川 , 郭琼霞.硬雀麦的进境风险评估 [ J] .植物检疫 , 2005, 19(2):96-98.
[ 15]郭琼霞 ,杂草种子彩色鉴定图鉴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9.97-100.
[ 16]张则恭 ,郭琼霞 , 杂草种子鉴定图说 第一册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255-265.
[ 17]李宁 ,郭琼霞 , 黄可辉 ,等.黑雀麦在中国的风险分析.江西农业学报 [ J] .2009, 29(1):79-82.
THEQUARANTINEWEEDBROMUSRIGIDUSROTH
GUOQiong-xia, HUANGKe-hui
(FujianEntry-ExitInspectionandQuarantineBureau, FuzhouFujian350003, China)
Abstract: Thedistribution, hazardandbiologicalcharacteristicsofthequarantineweed, Bromus
rigidusRoth, weresummarizedinthispaper.Theresearchandanalysisworkswerecariedouton
plantmorphologicalcharacters, flower, andseedoftheweed.Theresultscouldpresentafastand
exactquarantineidentificationmethodforportstoincreasequarantineeficiencyandpreventthein-
troduction, spreadandhazardoftheweed.
Keywords:  BromusrigidusRoth;distribution;hazard;morphologicalcharacter
·84· 武 夷 科 学 第 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