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金佛山方竹低产林改造



全 文 :中国林业 2007.7B
贵州省桐梓县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方竹笋之乡”。金佛山方竹[隶属于竹亚科寒竹属,是大自然赐予桐梓县的
特色竹种(以下简称方竹)。全县方竹天然林面积近 20万亩,
但多系 20世纪 30年代天然更新的延续,系统发育渐趋衰老,
加之多年来疏于管理,掠夺式采笋伐竹致使方竹无性系种群
退化,除柏箐自然保护区的 3.8万亩方竹林属高产、稳产林分
外,其余均属低产林分,平均亩产在 30公斤左右,产值不到每
亩50元,产出比相当低。为了加快方竹林复壮更新,提高林分
质量,增加方竹笋产量,使之成为桐梓县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
业,促进山区农民增收致富,方竹低产林改造(以下简称方竹
低改)也就提到议事日程。现根据多年试验,总结出如下低改
措施。
一、主要技术措施
方竹低改本着“四砍四留一不准”和“五无”的原则进行方
竹林年龄结构和密度结构调整。即: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老
留嫩、砍坏留好及不准砍林中空地与林缘竹;低改后方竹林要
无枯立竹、病腐竹、伤残竹、被压竹、高伐桩(高于 3厘米)。
低改时间确定,主要根据竹鞭隐芽分化状况,新生发笋成
竹的木质化程度,竹农劳动季节三个因素,定在每年 5月上旬
至 7月下旬。
1.林地清理
砍除无价值灌木刺丛、缠绕藤本等,改善竹林卫生状况,
扩大水肥和光照空间,为方竹生长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2.调整立竹年龄结构
通过 2~3次调整,立竹年龄结构达到 3∶6∶1,即一年生
竹占 30%,2~4年生竹占 60%,5年生竹占 10%,6年生以上
全部砍除;5年后立竹年龄结构达到 3∶5∶2,即 1年生竹占
30%,2~3年生竹占 50%,4年生竹占 20%,5年生竹不再保
留。以此恢复竹林旺盛的生命力。
3.调整立竹密度结构
培育竹林,最终目标立竹密度视立竹平均地径而定,平均
地径在 2厘米以下的林分,每亩立竹控制在 2300~3700株;
平均地径在 2厘米~3厘米的林分,每亩立竹控制在 2000~
2500株;平均地径在 3厘米以上的林分,每亩立竹控制在
1000~2000株。
(1)第一年低改强度和对象
强度控制在 35%~40%。砍除对象主要是一次性全部清
除枯立竹和病腐竹、被压竹,保留部分老弱竹和伤残竹,将砍
伐竹截成三段平铺于地表腐烂成肥。
(2)第二年低改强度和对象
第二年低改强度为 30%~35%,砍除对象为过密竹、纤细
竹、极老竹(6年生以上竹)和伤残竹。
(3)第三年低改强度和对象
强度控制在 30%左右,间伐对象主要是纤细竹和过密竹。
(4)第四年低改(抚育垫山)对象
通过 3年的低改,林分密度趋于合理,在抚育垫山时强度
控制以坚持砍伐和保留的新生竹亩数量平衡的原则,其间伐
对象主要是老弱竹,过密竹。
4.护笋养竹
为保证方竹林可持续利用,必须加强护笋养竹,在采笋期
间选留足够数量的径级大、生长健壮的竹笋培育成新竹。留笋
数量,应视立竹平均地径而定,平均地径 2厘米以下的每亩保
留 650株,平均地径 2厘米~3厘米的每亩保留 600株,3厘
米以上的每亩保留 500株且分布均匀。操作时坚持“五不采”
原则,即头番笋不采,摇巅笋不采,走边笋不采,单根笋不采,
大径笋不采。
5.保护林冠层
方竹多生于阔叶林下,上层乔木最适郁闭度为 0.4~0.5,
因此保护上层乔木是方竹低产林改造的重要措施。郁闭度过
大,砍去部分枝桠,过小或纯林,适当补植一些适生乔木。
二、结论
通过连续实施方竹低改,林地卫生条件、竹林生长环境得
到大大改善,林分质量得到大大提高,能够实现单位面积产量
和质量提高的目标。主要表现在:
1.林相趋于整齐,结构趋于合理。由毛林林相杂乱到林
相整齐,立竹密度由大到小,减少养分和水分的竞争,枯死竹、
病虫竹、伤残竹、老弱竹等被清除干净,实现了竹林年轻化。
2.立竹地径增大,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总的趋势是:方竹
林内小地径立竹数量减少,中地径数量增加,竹笋产量不断提
高,平均亩产由未改造前的 9.03千克增加到改造 3年后的
75.38千克,直至高产、稳产。
3.通过 3年以上连续改造,低产方竹林基本上实现复壮
更新,林分结构趋于合理,进入正常经营,但是每年采笋前仍
必须坚持常规抚育管理,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4.如要实现方竹由毛林提高到中上等林,产量达到高产
稳产,除按本文所述的一般措施进行实施外,还要辅助其他高
产措施,如去竹梢以控制顶端优势;每年松土 5厘米~8厘米,
挖除残留竹蔸和树蔸,拣除石块,疏通积水,施放有机肥等。


金佛山方竹低产林改造
■郑先蓉 仇德昌 刘先学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