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11 年第 2 期 知识窗
麦田恶性杂草节节麦的防治
尚连增 1 赵妹玲 1 王海燕 2
(1山东鑫丰种业有限公司, 莘县 252400;2山东省莘县农业局植保站)
近年来,由于农民粗放式种植管理,加上种业部门
控制的不力, 致使杂草节节麦恶性繁殖, 面积越来越
大,危害越来越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安全生产。
1 发生特点
1.1 出苗期长 据大田调查, 冬小麦田节节麦种子
主要集中在 3~8cm 的土层中,出苗有 2 个主要时期:
秋季出苗期,主要在小麦播种之后 15~20d,于 10 月
下旬至 11 月中旬形成冬前出苗高峰,此期间出苗的
杂草约占总数的 70%; 翌年 2 月下旬至 3 月仍有部
分出苗。
1.2 以幼苗或种子越冬 节节麦在冬小麦田主要以
幼苗越冬,也可以种子越冬。 秋季出苗的节节麦冬前
产生分蘖,一般分蘖 3~4 个,多者 10 个以上。 分蘖幼
苗和单株幼苗都可以越冬,很少死亡。 翌年春季气温
回升后,未出苗的种子还可出苗,越冬幼苗还可产出分
蘖。 主茎和分蘖一般都能抽穗结子。
1.3 生命力强 节节麦的分蘖能力强,生长旺盛。 据
调查,春季节节麦一般每株分蘖 10~20 个,最多达 36
个,且节节麦的发生量随水肥条件的改善而增加。
2 发生原因
2.1 随调入和更换新品种传播 有些地方节节麦在
本地麦田极为少见,后因从节节麦发生区大量引种、调
种,造成扩散蔓延。
2.2 粗放的耕作制度 在一定程度上也加重了节节
麦的发生。 小麦—玉米两熟地带,粮田很少与其他作
物轮作。 小麦收获后,免耕贴茬种植玉米,节节麦种子
大部分分散落于地表。 秋收后普遍使用机耕, 由于耕
层浅, 很少深翻, 节节麦种子大多分布在土壤的浅表
层,给它的出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2.3 粗防、漏防,残种流入大田 在防除时,只防大田
杂草,不防田边、渠边、道边、地头杂草。 节节麦成熟后
通过风、 浇灌等侵入农田。 还有许多农户在后期拔除
时,节节麦已基本成熟,把节节麦随意堆积在田边、地
头、道边,草子成熟后继续流入大田。
2.4 随施用未腐熟的农家肥再入农田 有些农民将
从麦粒中清捡出来的节节麦种子直接倒在猪、 羊、鸡
等家禽、家畜圈内,或用未加工粉碎的节节麦种子饲
喂家禽(畜),致使部分未经腐熟的农家肥中有节节麦
的草子。
2.5 节节麦种子在本地越夏, 不断积累, 加重危害
节节麦种子成熟后自然脱落到土中,越夏休眠存活。每
穗结子 20~30 粒,田间自然脱落率 80%,经越夏后的
自然出苗率为 65%,由零星发生至严重危害只需经过
2~3年的时间。
2.6 单一除草剂品种的长期使用 单一苯磺隆之类
的除草剂的长期使用, 使原有主要阔叶杂草 (如播娘
蒿、芹菜等)得到控制,而致使禾本科杂草节节麦等次
要杂草成为当地麦田的主要恶性杂草。
3 防治技术
根据小麦田节节麦的发生危害特点和防治实践,
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积极推广冬前
化学除草技术等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措施 精选麦种, 杜绝种子传播 节
节麦靠种子传播,控制蔓延必须先严守种子关。 调运
种子必须进行检疫,凡混杂有节节麦的种子,都必须
进行精选,以杜绝草子侵染尚未发生区;自留种子也
要进行精选。 播前深耕灭草 节节麦严重地块,要改
变现有粗放式的浅耕或旋耕种植习惯, 改为深耕,使
杂草种子深埋地下,种子出苗受阻而死亡。普防、严防
残留种子流入大田 防治节节麦无论是划锄或喷雾,
对田边、渠边、道边、地头均应铲除。 有机肥腐熟后下
田 麦秸、麦糠、畜禽肥须经堆肥沤制,高温发酵腐熟
后再施入农田,畜禽饲料也要经过加工粉碎,使草子
失去活力。 人工拔除杂草 结合麦田管理,冬春划锄
除去杂草;节节麦成熟之前进行拔除,拔除要及时,大
小一起拔,不留后患。拔除的节节麦必须带出田外,晒
干粉碎,集中烧毁,减少草源。
3.2 化学防治技术 于小麦越冬前, 杂草出齐后,每
67
2011 年第 2 期知识窗
667m2用 3%世玛油悬乳剂 (甲基二磺隆)20~30ml 加
助剂拌宝 60ml兑水 30kg 喷雾防治。 此期施药效果最
佳,杂草已大部分出土,杂草组织幼嫩,抗药性弱;气温
较高,药剂能充分发挥药效;再者麦田覆盖度小,喷洒
的药液与杂草接触面大,利于杂草吸收更多的药剂,保
证除草效果。 也可于春季小麦返青后拔节前进行药剂
喷雾防治。 (收稿日期:2010-11-23)
玉米穗腐病的诊断及防治
侯 晶 许如斌
(黑龙江省绥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156200)(黑龙江省绥滨县新富乡种植中心,156212)
玉米穗腐病是玉米生长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又
称玉米穗粒腐病,属世界性病害。 一般品种发病率为
5%~10%,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 50%左右,造成严重
损失。
1 玉米穗腐病的诊断
通过穗部病害的症状和病菌形态特征进行诊断。
在秋季雨水多的年份, 子粒脱水较差时或虫害伤口多
时,穗腐病就较重。 在田间首先记载病害的症状特点,
然后用肉眼直接或放大镜观察穗腐部上有无粉状物、
霉状物、 颗粒状物等特有的病征或菌体。 若病穗部见
不到病症,可取病穗部子粒 20 粒,用灭菌水或清水冲
洗 3次, 置于培养皿或碗碟内保湿, 取 3个器皿铺上
2~3 层湿润的草纸(或脱脂棉),每皿草纸上均匀摆放 5
个病粒,然后加盖,在温暖处保温 24h 或稍长时间,用
刀先轻轻刮取长出的病菌菌丝体,置于载玻片的水滴
中, 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丝体、 孢子和孢子梗的形态特
征。 如上述方法还不能确定病害的种类, 则需要进行
人工诱发试验,通常是在无菌室或无菌操作台上,或在
干净的室内,桌面铺上湿手巾,然后取病粒,经表面消
毒后,用灭菌水冲洗 3 次,移置在 PDA 培养基中培养,
将分离到的菌丝体或孢子, 通过注射法接种在健康的
穗部,观察是否发生相同穗腐病症状。
2 发病症状
2.1 玉米丝核菌穗腐病 早期在果穗上长出橙红色
霉层,后期病果穗变为暗灰色,在外苞叶上生出白色至
橙红色或暗褐色至黑色小菌核。
2.2 玉米青霉穗腐病 该病主要发生在机械损伤、害
虫或鸟等危害的果穗上,在子粒上或子粒间产生青绿
色或绿褐色霉状物, 多发生在穗的尖端。 病原菌侵入
种胚的,种子发芽时引起幼苗萎凋。
2.3 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 果穗全部或部分生出
浅红色霉状物, 使子粒发霉, 多发生在收获后的果穗
上,遇有秋雨连绵的年份也可发生在田间。
2.4 玉米小斑病 T 小种穗腐病 病部产生不规则的
灰黑色霉区,引起穗腐,严重的早穗腐烂,种子发黑霉
变,还可侵染叶片、叶鞘及苞叶,病斑较大。
2.5 玉米色二孢穗腐病 发病早的果穗苞叶呈苍白
色,在吐丝后 1 周内发病,果穗变为灰褐色,整个果穗
萎缩或腐烂。果穗呈直立状态,果穗和内苞叶或内苞叶
之间紧密黏附,菌丝在其间生长繁殖,后期苞叶、花苞
上及子粒边缘产生黑色粉状物。
2.6 玉米灰葡萄孢穗腐病 主要危害雌穗,花丝发病
病部呈水渍状。 果穗发病多发生在有机械损伤或昆虫
为害的穗上,子粒上或子粒间有灰色至灰绿色霉状物,
常在穗的尖端或上半部发生。
3 发病特点
3.1 玉米丝核菌穗腐病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
立枯丝核菌,在种子、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
3.2 玉米青霉穗腐病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草
酸青霉, 腐生于各种有机物上, 通过各种伤口侵入为
害,也可通过病健果穗接触传播。病原菌发育适温 18~
28℃,相对湿度 95%~98%时利于发病。
3.3 玉米粉红聚端孢穗腐病 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
真菌粉红聚端孢,随病残体留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春天
条件适宜时传播到果穗上,从伤口侵入。发病后病部产
生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发育
适温 25~30℃,相对湿度高于 85%易发病。
3.4 玉米小斑病 T 小种穗腐病 病原菌为兰知菌亚
门真菌玉蜀黍平脐蠕孢 T 小种, 在病残体上越冬,为
初侵染源, 病源菌借风雨、 气流传播进行侵染和再侵
染。产生孢子最适温度 23~25℃。遇充足水分或高湿条
件,病情扩展迅速。 玉米孕穗、抽穗期降水多、湿度高,
!!!!!!!!!!!!!!!!!!!!!!!!!!!!!!!!!!!!!!!!!!!!!!!!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