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绿洲区苜蓿与无芒雀麦、鸭茅的两种比例混播试验研究



全 文 :新疆农业科学 2013,50( 3) : 535 - 540
Xinjiang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i:10. 6048 / j. issn. 1001 - 4330. 2013. 03. 022
绿洲区苜蓿与无芒雀麦、鸭茅的
两种比例混播试验研究
常 青,于 磊,鲁为华,张凡凡,万娟娟
( 石河子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0)
摘 要:【目的】分析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与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以不同比例间行混播的经济性状。【方法】观测各混播处理牧草的物候期、生长速度、产草量,养分分析法
测定牧草营养成分。【结果】四个混播处理各牧草生长速度、产草量及营养成分间差异显著。处理 B2 生长速
度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年总产草量处理 A2 最高。【结论】紫花苜蓿 +无芒雀麦 6∶ 4 混播(即处理 B2)生长高
度和产草量最高,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且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
关键词:牧草;混播比例;产量;品质
中图分类号:S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 4330(2013)03 - 0535 - 06
收稿日期:2012 - 12 - 11
基金项目:石河子大学科技服务项目“饲草高产栽培及加工关键技术应用”(4004103)
作者简介:常青(1984 -) ,女,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牧草及草地资源评价开发及利用,(E - mail)zuobianxin@ 163. com
通讯作者:于磊,(E - mail)shzyulei@ sina. cn
Effect of Different Mixed Seeding Proportion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the Second Mixture Pasture (Medicago +
Bromus inermis,Dactylis glomerata )
CHANG Qing,YU Lei,LU Wei - hua,ZHANG Fan - fan,WAN Juan - jua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 Technology,Shihezi University,Shihezi Xinjiang 832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Different mixed seeding proportion (Medicago + Bromus,Dactylis glomerata)was
sowed in alternating rows to analyze the economic characters.【Method】The height,growth speed and nutrient
components of each mixed treatment were measured and analyzed.【Result】It showed that the height,growth
speed and nutrient component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 highest growth speed and crude protein content
was treatment B2,and the highest of total annual forage production was treatment A2 .【Conclusion】According
to each indicator,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height,growth speed,crude protein content and crude fat
content in this processing are higher than those of other treatments,the ADF (acid detergent fiber)content is
the lowest as the proportion of Medicago and Bromus inermis is 6∶ 4.
Key words:pasture;oasis;the proportion of intercropping;yield;quality
0 引 言
【研究意义】在绿洲区选择苜蓿与无芒雀麦、鸭茅两种优质禾草混播,是养殖业特别是奶牛生产发
展的客观需要,是改进绿洲区单一苜蓿人工草地生产的有效方法之一[1]。混播是一种良好的植物群落
新疆农业科学 50 卷
建植方式,混播草地牧草的质量优、产量高,群落稳定性好,是今后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2 ~ 4]。
【前人研究进展】目前,对绿洲区苜蓿与无芒雀麦草地开展研究较多,如张仁平等[5]对绿洲区苜蓿与无
芒雀麦混播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和无茫雀麦混播比例 5∶ 5,苜蓿初花期刈割的综合评
价最好。【本研究切入点】绿洲区以苜蓿为主的人工混播草地中鸭茅的比例配置缺乏研究。绿洲区灌
溉条件下对苜蓿与无芒雀麦、鸭茅两种禾草不同混播,观测各混播处理牧草的生长、产量和品质变化。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探寻在绿洲区适宜的禾本科牧草与苜蓿混播搭配,找出产量高、品质佳、利用期长
的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结构。为绿洲区构建适宜的苜蓿混播草地和实现混播草地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科
学依据,为绿洲区奶牛业健康发展提供理想的饲草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选定在石河子大学实验站内牧草试验地。处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绿洲区,平均海拔 420 m,为
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高温炎热、干旱少雨、冬季寒冷等为其基本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 7. 5 ~ 8.
2℃,日照 2 318 ~ 2 732 h,无霜期 147 ~ 191 d,年降水量 180 ~ 270 mm,年蒸发量 1 000 ~ 1 500 mm。土
壤含有机质 2. 01%,全氮 1. 12%,碱解氮 72. 80 mg /kg,速效磷 34. 80 mg /kg。
1. 2 材 料
供试草种为紫花苜蓿、鸭茅、无芒雀麦,豆、禾牧草间行混播,混播草地播量以各牧草的单播量为基
础按不同混播比例计算出混播中各牧草的实际播种量。行距 30 cm,播深 2 ~ 3 cm,每处理 3 个重复。
表 1
表 1 供试材料名称及来源
Table 1 Origin and name of tested materials
品种编号
Number

Variety
品种
Variety
产地及来源
Origin
1 苜蓿 苜蓿王 美国
2 鸭茅 丹麦鸭茅 农四师 76 团基地生产
3 无芒雀麦 新雀 1 号 新疆农业大学
1. 3 试验设计
试验设苜蓿与无芒雀麦及鸭茅间行按不同比例混播共 4 个处理,即 A1 苜蓿 +鸭茅 7∶ 3、A2 苜蓿 +
鸭茅 6∶ 4;B1 苜蓿 +无芒雀麦 7∶ 3,B2 苜蓿 +无芒雀麦 6∶ 4,在 2009 年 11 月冬季播种。生长第一年
(2010 年)进行正常管理,不进行试验观测;生长第二年(2011 年)进入试验期,试验初期一次性施肥:过
磷酸钙 225 kg /hm2、尿素(N含量 45%)145 kg /hm2、硫酸钾 150 kg /hm2。表 2
表 2 混播组合、混播方式、小区面积及其播种量
Table 2 Mixture and mixed seeding way and area of seeding rate
处理
Process
混播组合
The combination
of mix - sowing
混播比例
The combination of
proportion
小区面积(m2)
Dimension
播种量(kg)
Seeding rate
A1 苜蓿 +鸭茅 7∶ 3 28. 9 0. 04 + 0. 03
A2 苜蓿 +鸭茅 6∶ 4 28. 1 0. 03 + 0. 05
B1 苜蓿 +无芒雀麦 7∶ 3 26. 6 0. 04 + 0. 02
B2 苜蓿 +无芒雀麦 6∶ 4 27. 4 0. 03 + 0. 02
635
3 期 常青等:绿洲区苜蓿与无芒雀麦、鸭茅的两种比例混播试验研究
1. 4 方 法
1. 4. 1 株高及生长速度
苜蓿返青后即 2011 年 4 月 21 日开始测定。各小区分别选取具代表性植株 10 株,测量地面到植株
顶部的高度,并求平均值,每 7 d测定 1 次。并在每茬测定产量时测定最终株高。
1. 4. 2 产草量
每茬产草量在初花期(20% ~30%开花)测定,按 1 m × 1 m 的样方取样,称鲜重,3 个取样点,留茬
高度 5 cm,每小区重复 3 次。再称取 250 g左右鲜草样,室内自然风干称量,至质量不变时测算初含水
量后再折算干草产量。
1. 4. 3 养分分析
每茬收获时(20% ~ 30%开花) ,取植株地上部分进行营养成分测定:粗蛋白采用凯氏定氮法;中性
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采用 Van Soost洗纤维分析法[6]。
1. 4. 4 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 Excel和 DPS 6. 5 数据处理软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 1 株高及生长速度
牧草的生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牧草生产能力的高低,其生长速度主要取决于牧草的遗传因
素,其次也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影响[7]。
株高和日生长速度是牧草形态特征的主要表现,与产量密切相关。将相邻两次测定的株高相减,再
除以生长时间,即得出某一时期牧草生长速度[8]。
在第一茬处理 B2 苜蓿的生长高度和生长速度最高,其次是处理 B1,A1 最低。对鸭茅而言,处理 A2
中鸭茅的生长高度和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处理 A1(P < 0. 01)。就无芒雀麦而言,处理 B2 中无芒雀麦的
生长高度和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处理 B1(P < 0. 05)。处理 A2 与 B2 对比分析,处理 B2 中无芒雀麦的生长
高度较混播处理 A2 中鸭茅的高,但日生长速度差异不显著。
在第二茬,处理 B2 苜蓿与无芒雀麦的生长高度和生长速度在四个处理中最高,差异极显著(P < 0.
01) ,A1 最低,其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A1 和 B1 对比分析,A1 处理中鸭茅的生长高度和生长速度较高
(P < 0. 05)。A1 与 B2 对比分析,B2 处理无芒雀麦的生长速度极显著高于 A1 处理鸭茅的生长速度(P
< 0. 01)。表 3
表 3 不同混播处理牧草株高及生长速度
Table 3 Plant height and growth rate of different mixed seeding processing
处理
Process
混播组合
The combination
of mix - sowing
株高(cm)Plant height 生长速度(cm /d)Growth rate
第一茬
First cutting
第二茬
Second cutting
第一茬
First cutting
第二茬
Second cutting
A1 苜蓿 80 54. 6 1. 58dC 0. 51cC
鸭茅 118. 8 68. 9 2. 49cC 0. 64bB
A2 苜蓿 84. 9 60. 4 1. 71bB 0. 70aA
鸭茅 132. 6 69. 4 2. 86aA 0. 62cC
B1 苜蓿 82 59. 5 1. 67cB 0. 61bB
无芒雀麦 125 68. 4 2. 55bcBC 0. 61dC
B2 苜蓿 85 65. 6 1. 83aA 0. 71aA
无芒雀麦 133. 7 69. 9 2. 87aA 0. 69aA
2. 2 不同处理对混播牧草风干草产量的影响
产草量的高低直接反映混播草地组合的生产力水平,产草量高则说明其生产性能好[9]。研究表
735
新疆农业科学 50 卷
明,不同混播比例和不同的刈割茬次间,产草量具很大差异。第一茬测产结果分析,总产草量 A2 最高,
产量为 993. 8 kg /667 m2,其次是 B2,B1 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处理(P < 0. 01)。苜蓿与鸭茅在混播比例 7
∶ 3 时产草量为 902. 4 kg /667 m2,苜蓿比重为 11. 67%;混播比例 6∶ 4 时产草量为 993. 8 kg /667 m2,苜
蓿比重为 30. 68%。表明苜蓿与鸭茅 6∶ 4 混播苜蓿产量及比重较 7∶ 3 混播时高。苜蓿与无芒雀麦 7
∶ 3 混播产草量为 830. 3 kg ,苜蓿产量比重为 57. 64%;而在混播比例 6∶ 4 时产草量为 966. 8 kg /667
m2,苜蓿比重为 17. 76%。说明在第一茬苜蓿与无芒雀麦 6∶ 4 混播较 7∶ 3 混播产草量高,但苜蓿在第
一茬的比重偏低。
在第二茬总产草量 A2 最高,产草量为 493. 31 kg /667 m
2,B2 最低,产草量为 420. 21 kg /667 m
2。
苜蓿与鸭茅混播比例 7∶ 3 时产草量 446. 5 kg /667 m2,苜蓿比重 5. 89%;苜蓿与鸭茅 6∶ 4 混播时产草
量 493. 31 kg /667 m2,苜蓿比重 17. 55%。说明苜蓿与鸭茅 6∶ 4 混播时苜蓿产量及比重较 7∶ 3 高。苜
蓿与无芒雀麦 7∶ 3 混播产草量 463. 97 kg /667 m2,苜蓿比重 16. 94%;苜蓿与无芒雀麦 6∶ 4 混播时产
草量 420. 21 kg /667 m2,苜蓿比重为 15. 71%。说明苜蓿与无芒雀麦 7∶ 3 混播,其产量及苜蓿比重高于
6∶ 4 混播。
年总产草量,处理 A2 最高,产草量达到 1 487. 11 kg /667 m
2,其次是 B2 产草量 1 387. 01 kg /667 m
2,
B1 最低,1 294. 27 kg /667 m
2。表 4
表 4 不同混播处理对风干草产量的影响(kg /667 m2)
Table 4 Different mixed seeding processing on grass output influence
处理
Process
苜蓿
Medicage
鸭茅
Dactylis
无芒雀麦
Bromus
苜蓿 +无芒雀麦 /鸭茅
Medicage + Bromus /Dactylis
干草产量
kg /667 m2Hay
production
比例
(%)
Proportion
干草产量
kg /667 m2
Hay
production
比例
(%)
Proportion
干草产量
kg /667 m2
Hay
production
比例
(%)
Proportion
干草产量
kg /667 m2
Hay
production
比例
(%)
Proportion
第一茬 A1 105. 34dD 11. 67 797. 04bA 88. 33 902. 4cC 66. 88
A2 304. 92bB 30. 68 688. 85cB 69. 32 993. 8aA 66. 83
B1 478. 62aA 57. 64 351. 71dC 42. 36 830. 3dC 64. 15
B2 171. 2cC 17. 76 795. 61aA 82. 24 966. 8bB 69. 7
第二茬 A1 26. 32dD 5. 89 420. 21aA 94. 11 446. 5cC 33. 12
A2 86. 6A 17. 55 406. 7bB 82. 45 493. 31aA 33. 17
B1 78. 58B 16. 94 385. 39cC 83. 06 463. 97bB 35. 15
B2 66. 03C 15. 71 354. 18dD 84. 29 420. 21dC 33. 30
注:同行肩标相同差异不显著,肩标不同差异显著,大写字母表示 0. 01 显著水平,小写字母表示 0 05 显著水平,下同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and capital letters within the same column mean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 05 and 0. 01 level,the same as below
2. 3 不同混播处理牧草营养成分分析
2. 3. 1 不同混播组合及混播比例对牧草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研究表明,苜蓿与无芒雀麦、鸭茅不同比例混播,第二茬 CP 含量均高于第一茬;其中,苜蓿与无芒
雀麦混播的 CP量显著高于苜蓿与鸭茅混播。
第一茬苜蓿 CP含量,B2 最高,其次是 B1,显著高于 A1 和 A2(P < 0. 05)。各混播处理的无芒雀麦
CP含量均显著高于同处理的鸭茅(P < 0. 05)。第二茬,混播处理 B2 苜蓿的 CP 含量显著高于 A2(P <
0. 01) ,而处理 A1 和 B1 差异不显著。处理 B1 和 B2 的无芒雀麦 CP含量显著高于处理 A1 和 A2 的鸭茅
(P < 0. 05) ,且混播处理 B2 无芒雀麦的 CP含量显著高于处理 A2(P < 0. 01)。由此可见,混播可以提高
禾本科牧草中 CP含量,但不同的混播比例对牧草中 CP的影响不同。初步原因可能与物种间的竞争和
对资源的利用等密切相关。表 5
2. 3. 2 混播草地产草量中 NDF和 ADF测定结果
第一茬苜蓿的 NDF含量处理 B2 和 A2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 01)。苜蓿与鸭茅混播处理鸭茅
835
3 期 常青等:绿洲区苜蓿与无芒雀麦、鸭茅的两种比例混播试验研究
的 NDF含量显著高于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处理的无芒雀麦,处理 A1 鸭茅的 NDF 含量显著高于 A2(P
< 0. 01)。
表 5 不同混播处理各茬次营养成分分析(%)
Table 5 Nutrition contents of each cutting times of different mixed seeding processing
处理 粗蛋白 CP 粗脂肪 EE 中性洗涤纤维 NDF 酸性洗涤纤维 ADF
第一茬 A1 苜蓿 16. 26cC 11. 62bB 44. 41cC 36. 76bB
First cutting 鸭茅 10. 86dD 8. 96cC 49. 67aA 38. 1aA
鸭茅 14. 64bB 8. 54aA 45. 99bB 37. 16bB
A2 苜蓿 16. 40bBC 10. 46dC 45. 14aB 35. 83dC
鸭茅 11. 19cC 10. 64aA 47. 43cC 37. 68bB
混合草群总营养物质 14. 32cC 8. 55aA 46. 23aA 36. 57dC
B1 苜蓿 16. 79aAB 12. 68aA 44. 6bB 37. 36aA
无芒雀麦 11. 79bB 10. 4bA 48. 52bB 37. 2cC
混合草群总营养物质 15. 29aA 7. 58bB 45. 50cC 37. 31aA
B2 苜蓿 16. 91aA 10. 66cC 45. 27aA 36. 5cB
无芒雀麦 12. 18aA 9. 98cB 47. 20dC 37dC
混合草群总营养物质 15. 32aA 8. 42aAB 44. 84dD 36. 7cC
第二茬 A1 苜蓿 19. 52bB 11. 52aA 38. 86cC 33. 13aA
Second cutting 鸭茅 12. 27dC 7. 5cC 48. 54aB 31. 58bB
混合草群总营养物质 17. 34cB 6. 81dC 40. 46dD 32. 66bA
A2 苜蓿 17. 88cC 8. 76dC 38. 8dC 32. 26dD
鸭茅 13. 26cB 9. 6aA 45. 89dD 30. 65cC
混合草群总营养物质 15. 64cC 8. 39bB 42. 16cC 31. 62bB
B1 苜蓿 19. 32bB 11. 34bA 39. 4bB 32. 81bB
无芒雀麦 14. 02bA 7. 38dC 47. 34bB 32. 6aA
混合草群总营养物质 17. 87bB 7. 61cB 42. 78bB 32. 75aA
B2 苜蓿 20. 41aA 10. 84cB 39. 86aA 32. 5cC
无芒雀麦 15. 22aA 7. 94bB 48. 8aA 31. 6bB
混合草群总营养物质 18. 34aA 9. 82aA 44. 12aA 34. 14cC
第二茬苜蓿的 NDF含量,处理 B2 最高,其次是 B1,A1 和 A2 差异不显著(P > 0. 05)。混播比例 7∶
3 时,处理 A1 鸭茅的 NDF含量显著高于处理 BS1 的无芒雀麦(P < 0. 05) ;而混播比例 6∶ 4 时,处理 B2
的无芒雀麦 NDF含量显著高于 A2 的鸭茅(P < 0. 05)。混播草群总 NDF含量,B2 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处
理(P < 0. 01)。
ADF含量高低亦是影响饲草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7]。第一茬苜蓿的 ADF含量 B1、A1 与 B2 间差异
显著(P < 0. 01)。处理 A1、A2 鸭茅的 ADF含量显著高于处理 B1、B2 无芒雀麦 ADF含量(P < 0. 05) ,其
中处理 A1 鸭茅的 ADF含量最高,达到 38. 1%。
第二茬产草量中苜蓿的 ADF含量 A1 与 B1 间差异显著(P < 0. 05)。混播处理 B1 和 B2 无芒雀麦
ADF含量显著高于处理 A1 和 A2 中鸭茅的 ADF 含量(P < 0. 05)。混播草群总 ADF 含量,处理 A1、B1
与处理 A2、B2 的差异极显著(P < 0. 01)。表 5
3 讨 论
3. 1 不同处理混播草地中苜蓿和无芒雀麦、鸭茅生长高度和生长速度间差异显著。处理 B2 苜蓿的生
长高度和生长速度最高;而处理 A2 鸭茅生长高度和生长速度最高。混播草地建植第二年第一茬刈割
后,由于受当地高温气候的影响,无芒雀麦、鸭茅生长缓慢,而无芒雀麦的生长尤为明显。
3. 2 处理 A2 年总产草量最高,与蒋慧等
[10]在同一试验地研究的结果相同。由不同混播处理各牧草干
草产量测产结果知:第一茬 B1 处理苜蓿最高,B2 处理无芒雀麦产量最高;第二茬干草产量处理 A2 苜蓿
和 A1 处理的鸭茅最高。苜蓿与无芒雀麦不同比例混播建植第二年产草量测产结果可知:处理 B2 年总
935
新疆农业科学 50 卷
产草量高于 B1,这与张仁平等
[5]在相同试验地混播比例 5∶ 5 时产量最高的研究结果有差异。与试验结
果不同,可能与试验在春季施肥而导致土壤肥力条件不同有关。
3. 3 不同混播处理对苜蓿和无芒雀麦、鸭茅的品质影响很大,处理 B2 苜蓿的 CP 含量最高,而苜蓿的
NDF含量最低。
4 结 论
综合生长速度、产量及品质几方面的因素,初步认为苜蓿与无芒雀麦 6∶ 4 混播的优势突出,在新疆
绿洲区建植苜蓿混播草地时应优先考虑。
试验是根据混播草地建植第二年研究的初步结论。但影响混播草地产量和品质的因素很多,除混
播比例、混播方式、刈割期、刈割频率外,生长年限不同,混播草地的持续生产经济性状可能具有较大的
差异性。因此,需要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朱进忠.对新疆草业发展的思考(一) [J].新疆农业科学,2006,43(3) :195 - 199.
[2]洪绂曾.苜蓿科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3]宝音陶格涛. 无芒雀麦与苜蓿混播试验[J]. 草地学报,2001,9(1) :73 - 76.
[4]张永亮,张丽娟.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及单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研究[J].中国草地学报,2006,5(9) :23 - 28.
[5]张仁平,于磊,鲁为华.混播比例和刈割期对混播草地产量及品质影响的研究[J].草业科学,2009,26(5) :130 - 143.
[6]胡坚.动物饲养学实验指导[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7]吕林有,何跃,张立仁.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研究[J].草地学报,2010,18(3) :365 - 371.
[8]王建丽,朱占林,张永亮,等 . 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草地生长速度和生物量动态的研究.[J].作物杂志,2005,(6) :18 - 21.
[9]杨恩忠,蒋瑞芬,陈蓉.牧草营养物质及其消化动态研究[J].中国草地,1987,(6) :36 - 39.
[10]蒋慧,鲁为华,于磊.绿洲区苜蓿与三种禾本科牧草不同比例混播草地产量性状比较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技,2008,(6) :50 - 51.
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