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莜麦在河南省的引种与利用技术研究



全 文 :莜麦在河南省的引种与利用技术研究
李明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11)
摘要 [目的 ]研究莜麦在河南省的引种情况及利用技术 ,为河南省黄河滩区引进和推广来自内蒙古的莜麦品种内农大莜 1号和内农大
莜 2号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莜麦在河南省黄河滩区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的引种试验 ,研究内农大莜 1号和内农大莜 2号的适应性、生
长特点、生物学规律和生产水平 , 并与原产地进行比较分析 ,探索该莜麦品种在河南推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结果 ]莜麦引种到河南
后 ,光合能力得到了增强 ,株高 、叶面积指数得到明显的提高 ,但植株中干物质含量明显降低。内农莜-1和内农莜-2号的秸秆产量分别
为 1 578.4、1 462.7gDM/m2 ,分别比原产地提高 33.3%和 21.6%;果实产量分别为 457.6、481.7gDM/m2 ,分别比原产地提高 20.8%和
26.0%。 [结论]内农大莜 1号和内农大莜 2号能很好地适应河南省黄河滩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 ,并且生长快、产量高 , 能表现出比原产
地更高的生产性能 ,适宜在黄河滩区推广和利用。
关键词 莜麦;河南;引种;利用
中图分类号 S54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04-01505-04
StudiesonIntroductionandUtilizedTechniquesofNakedOat(AvenanudaLinn.)inHenanProvince
LIMing (ZhengzhouColegeofAnimalHusbandryEngineering, Zhengzhou, Henan450011)
Abstract [ Objective] TheresearchaimedtostudytheintroductionandutilizedtechniquesofNakedOat(AvenanudaLinn.)inHenanProv-
ince, providereferenceforpopularizingandapplying2speciesofNakedoats(NeinongdaOats-landNeinongdaOats-2)fromInnerMongoliato
HenanYellowRiverbeach.[ Method] 2 speciesofnudeoats, NeinongdaOats-landNeinongdaOats-2, wereintroducedtoHenanYelow
Riverbeachtostudyadaptability, growthcharacters, biologicalprinciplesandproductivities, andapproachedpossibilitiesandnecessitiesof
extensionofNakedOatsinHenanProvincebyintroductiontrials.[ Result] Thephotosyntheticability, plantheightandLAIofNeinongda
Oats-landNeinongdaOats-2werealenhancedanddrymaterratesweredecreasedwhenNakedOatswereintroducedtoHenanProvince.
ForageyieldandgrainyieldofNeinongdaOats-1growninHenanwere1 578.4, 457.6gDM/m2 andincreasedby33.3%and20.8%com-
paredtoNeinongdaOats-1 growninInnerMongolia.ForageyieldandgrainyieldofNeinongdaOats-2 growninHenanwere1 462.7,
481.7gDM/m2 andincreasedby21.6%and26.0%comparedtothatgrownintheoriginalplace(InnerMongolia).[ Conclusion] Neinongda
Oats-landNeinongdaOats-2couldadapttothesoilandclimateconditionsofYellowRiverbeachofHenanProvincewelwithquickergrowth
rateandhigherproductionlevel, andshowedbeterproductivitiesthanthatinoriginalplaceandtheyweresuitableforextensioninHenan
YelowRiverbeach.
Keywords NakedOat(AvenanudaLinn.);Henan;Introduction;Utilization
基金项目  2007年河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072201120001)研究的一
部分。
作者简介 李明(1961-),男 ,河南陕县人 ,副教授 ,从事饲料生产与草
地改良的教学 、科研与生产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08-11-12
  莜麦(AvenanudaLinn)是禾本科莜麦属中的裸莜麦 ,为
1年生草本植物 ,起源于塞外阴山和雁北一带 ,现主要分布在
我国北方内蒙古 、陕西和山西北部 [ 1-2] ,国外加拿大 、俄罗斯
和外蒙古也有少量种植。莜麦产量高 ,质量好 ,适口性好 ,是
一种公认的粮 、料 、草兼优的作物 [ 3] 。
长期以来 ,由于受气候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莜麦的
种植范围主要局限在我国塞北的一些局部地区 ,影响到这一
种优质粮食和饲草兼用作物的广泛利用。内农莜 1号和内
农莜 2号产量高 ,质量好 ,是内蒙古莜麦主产区 2002年来大
力推广的主要品种 ,种植面积逐年快速增加。为此 ,笔者把
内农莜 1号和内农莜 2号从原产地引种到河南省黄淮一带
种植 ,分析与在原产地种植时生长与产量的差异性 ,详细地
探讨它在该地区的生长 、生产特点和独特的高产技术 ,旨在
为其在我国内地更多地区的普及与推广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滩区 ,海
拔 50 ~ 70 m,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 ,四季分明 ,年日照时数
2 368.4 h;日平均气温 14.3 ℃, 7月平均气温 27.0 ℃,最高
气温 39.5 ℃, 1月平均气温 1.0℃,最低温度 -25℃, ≥10℃
积温 4 800.0℃;年均降水量 630 mm,无霜期 220 ~ 225 d[ 4] 。
土壤为黄河冲积物上发育的潮土 ,质地为壤土 [ 5] ,其理化性
状为:碱解氮 66.02 mg/kg,速效钾(K)175.16 mg/kg,速效磷
(P)7.04mg/kg,有机质 8.17 g/kg,有效铁 5.32mg/kg,有效
硼 0.4 mg/kg,有效钼 0.07 mg/kg,有效锌 0.64 mg/kg,有效
钴 0.05mg/kg,有效铜 1.35mg/kg,有效锰 1.90mg/kg,有效
硒 0.08mg/kg[ 6] 。
1.2 材料 内农莜 1号 、内农莜 2号 ,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培
育的莜麦新品种。 2个品种茎秆粗壮 ,根系发达 ,抗病能力
强 ,分蘖力强 ,穗形长大 ,粒大饱满 , 喜寒凉 ,耐干旱 ,抗盐碱 。
1.3 方法 试验于 2006 ~ 2008年在河南省博合草业公司
进行 ,分为 2个阶段:第 1阶段为莜麦的引种和物候期观察
试验 (2006-09 ~ 2007-09);第 2阶段为莜麦的产量试验
(2007-09 ~ 2008-08)。
1.3.1 试验准备。莜麦于 2007年 9月 12日播种 ,播行为 20 ~
25cm,播深为 3.5cm, 播种量为 22.5g/m2 [ 7] 。
1.3.2 测定内容。
(1)物候期观察:掌握莜麦在河南省的物候特点 ,以便为
生产服务。
(2)生物学性状的测定:主要对与莜麦生长有关的生物学
指标进行测定 ,指标有:鲜干比、茎叶比和叶面积指数等方面。
(3)产量的测定:主要研究莜麦引入地和原产地莜麦饲
草和果实在产量上的差异性。主要指标有:鲜干草产量 ,果
实产量 ,果实千粒重等。
1.3.3 测定方法。
1.3.3.1 物候期观察。采用定株法 ,即在田块中选择具有代
表性的 4个小区 ,每小区选 25株 ,共 100株 ,挂牌标记 ,然后观
察统计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植物数目 ,以 50%植株进入某一物
候期的日期为该期 ,有 20%进入某一物候期的日期为始期 。
安徽农业科学, JournalofAnhuiAgri.Sci.2009, 37(4):1505-1508 责任编辑 姜丽 责任校对 屈满义
DOI :10.13989/j.cnki.0517-6611.2009.04.081
1.3.3.2 生物学性状测定。
(1)叶茎比的测定 [ 8] 。测定鲜草产量后 ,随机抽取 200 g
鲜草 ,将茎叶全部分开 ,分别称取茎 、叶重量 ,并按下式计算
叶茎比。
叶茎比(%)=叶重 /(叶重 +茎重)×100
(2)青干比的测定。测定鲜草产量后 ,随机抽取 150 ~
200 g鲜草风干 ,计算青干比。
青干比(%)=鱼样风干重 /(鱼样风干重 +鲜株总重)
×100
(3)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 9-10] 。首先 ,使用光电面积仪直
接测定单株植物的叶面积 ,之后将叶片放入干燥箱内 ,在 70 ~
80 ℃下烧干 ,用分折天平称重 ,求出单株植物的平均面
积 ———干重系数(即面积 /干重比);再测定样方内牧草叶片
总干重 ,乘以干重系数即可求出样方内牧草叶片的总面积 ,
与样方面积相除即为叶面积系数。
(4)生长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植物生长高度。测定时将
植物系上标签 ,逐日按时将测得的生长速度进行记载。观察
点选择 10个 ,当牧草长到一定高度时进行刈割 ,刈割留茬高度
3 ~4cm,然后测定其生长速度。生长速度单位为 cm/d[ 11] 。
(5)生长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和单位面积内植物体产生
的干物质重量 ,该研究测定样方内单位时间内的干物质增加
量 ,该试验计算从返青期到完熟期内牧草的生长强度 ,单位
为 gDM /(m2 ·d)[ 11] 。
1.3.3.3 产量的测定。
(1)鲜(干)草产量的测定。在小区长势均匀处 ,随机选
取 1m2的区域 ,刈割距地面 2 cm左右以上的牧草后立即称
其重量 ,即为鲜草重量;然后随机称取 200 g鲜草 , 85 ℃下杀
青 , 65 ℃下烘干后称干重 ,并换算成每公顷的牧草干物质总
量 ,即为干草产量 [ 12] 。
鲜草产量(gFM/m2)=鲜草重量(g)/测定面积(m2)
干草产量 (gDM/m2 )=烘干草重量(gDM)/测定面积
(m2)
(2)果实产量的测定。在成熟期 ,一次性收获 ,并脱粒。
2 结果与分析
2.1 内农莜 1号和内农莜 2号物候期调查结果 莜麦的播
种时间为 2006年 10月 12日 ,播种当年生长缓慢 ,越冬之前
仅形成分蘖芽以及少量的分蘖枝 ,第 2年 3月 15日返青 , 3
月中旬至 4月初(在播种当年的基础上)分蘖 , 4月上旬至 4
月底拔节 , 5月上旬抽穗 、扬花 ,中旬乳熟 ,下旬进入蜡熟 , 6
月上旬种子完熟 ,生育期为 235 ~240 d。
2.2 内农莜 1号和内农莜 2号青干比 、茎叶比及叶面积指
数调查结果 青干比反映牧草干物质的累积程度及利用价
值 , 其值越小 ,干物质累计水平越高。从表 1可以看出 ,内农
莜 1号和内农莜 2号在原产地种植时青干比分别为 4.31和
4.42, 2种莜麦间无显著差异;引种到河南省黄河滩后青干
比分别为 4.64和 4.68,分别比原产地提高了 7.66%和
5.88%,提高幅度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茎叶比是反映牧草质量的重要指标 ,其值越小 ,叶量越
相对丰富 ,饲料价值越高。从表 1可以看出 ,无论原产地还
是引种地 ,茎叶比值均在 1.38 ~1.41,变动范围比较小 ,相互
之间无显著差异 。
叶面积指数是反映牧草光合效率的重要指标 ,一般饲料
作物的叶面积指数在 100 ~ 500,最佳值为 300。从表 1可以
看出 , 2种莜麦引种到河南后 ,叶面积指数均得到了提高 ,提
高幅度分别为 41.8%和 42.6%(P<0.05)。另外 ,无论原产
地还是引种地 ,内农莜麦 1号的叶 、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内农
莜麦 2号 ,但差异不显著。
表 1 不同时期 2种莜麦青干比、茎叶比以及叶面积指数
Table1 F/Dratio, S/LratioandLAIof2kindsofnakedOatsindifferentperiods
产地
Origin
莜麦品种
Speciesofnakedoat
青干比
S/Lratio
茎叶比
S/Lratio
叶面积指数
LAI
原产地 Originalarea 内农莜 1号 NNNakedOat-1 4.31±0.3b 1.38±0.12a 182.2±14.5b
内农莜 2号 NNNakedOat-2 4.42±0.4b 1.38±0.13a 178.6±13.3b
引种地 Introducedarea 内农莜 1号 NNNakedOat-1 4.64±0.4a 1.40±0.17a 258.3±18.6a
内农莜 2号 NNNakedOat-2 4.68±0.3a 1.41±0.16a 254.6±15.4a
 注:表中数据为平均值 ±标准差;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Note:Thedataatthetableisaveragevalue±standarddivision;diferentsmalleterswithinthesamecolumnsindicateasignificantdiference(P<0.05),
thesameasbelow.
2.3 内农莜 1号和内农莜 2号生长速度调查结果 从表 2、
3可以看出 , 2种莜麦品种拔节前生长缓慢 ,抽穗前后生长最
表 2 不同时期 2种莜麦生长速度
Table2 ThegrowthrateofNNNakedOat-1indiferentperiods
观察时间Observa-tiontime
内农莜 1号NNNakedOat-1
高度∥cmHeight
生长速度cm/dGrowthrate
内农莜 2号NNNakedOat-2
高度∥cmHeight
生长速度cm/dGrowthrate
03-15 7.2 0.05 6.8 0.05
03-30 12.6 0.36 11.4 0.25
04-15 25.6 0.87 23.4 0.80
04-30 78.8 3.55 76.4 3.53
05-15 117.5 2.58 110.4 2.26
05-30 138.4 1.39 130.4 1.33
06-15 142.6 0.28 132.8 0.16
快 ,扬花后生长又趋于缓慢 ,呈现 S型曲线 ,种子成熟后 , 2种
莜麦的株高分别达到最大值 142.6和 132.8 cm。从图 1可以
看出 ,生长最快时间在 4月中旬至 4月底 ,其生长速度分别为
3.55、3.53cm/d, 2种莜麦品种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其
次在 4月底至 5月中旬 ,其生长速度分别为 2.58、2.26cm/d,
内农莜麦 1号生长速度高于内农莜麦 2号。
2种莜麦的高度动态模式符合 Logistic方程:
内农莜 1号 y1 =142.01/(1+e3.65-0.117 1x), r=0.995 48
内农莜 2号 y2 =132.13/(1+e3.12-0.121x), r=0.976 83
式中 , y为高度;x为生育时间 。
2.4 内农莜 1号和内农莜 2号地上生物量与生长强度调查
结果 2种莜麦品种拔节前生物量增加缓慢 ,抽穗后增加很
·1506·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
图 1 不同时期 2种莜麦高度动态曲线
Fig.1 Thedynamicheightcurveof2kindsofnakedoatsindif-
ferentperiods
快 ,扬花后生长又趋于缓慢 ,种子成熟后 ,内农莜麦 1号和内
农莜麦 2号的生物量分别达到最大值 2 202.3、2 202.3DM/m2。
从图 2可以看出 ,生物量增加最快在 5月中旬至 5月底 ,其生
长强度分别为 57.26、55.53gDM/d,内农莜麦 2号和内农莜
麦 1号生长强度之间无显著差异。
2.5 内农莜 1号和内农莜 2号产量调查结果 从表 3可以
图 2 不同时期 2种莜麦地上生物量动态曲线
Fig.2 Dynamicabovegroundbiomasscurveof2kindsofnaked
oatsindiferentperiods
看出 ,莜麦在河南生长比其原产地表现出高产的特点。在花
期 ,内农莜麦 1号和内农莜麦 2号的秸秆产量分别为 1 578.4、
1 462.7gDM/m2 ,分别比原产地提高 33.3%和 21.6%;内农
莜麦 1号和内农莜麦 2号的果实产量分别为 457.6、481.7 g
DM/m2 ,分别比原产地提高 20.8%和 26.0%。内农莜麦 1号
和内农莜麦 2号相比 ,前者有产草的优势 ,后者有产籽的优势。
表 3 莜麦产量的比较
Table3 Comparisonbetweenyieldsof2kindsofnakedOats
产地 莜麦品种Speciesofnakedoat
鲜草产量∥gFM/m2
Yieldoffreshforage
干草产量∥gDM/m2
Yieldofdryforage
果实产量∥g/m2
Yieldofgrain
原产地 Originalarea 内农莜 1号 NNNakedOat-1 5 445.8±417.8 1 183.7±102.5 378.7±15.6
内农莜 2号 NNNakedOat-2 5 530.4±453.6 1 202.6±113.7 382.4±17.3
引种地 Introducedarea 内农莜 1号 NNNakedOat-1 7 260.6±579.1 1 578.4±126.8 457.6±12.4
内农莜 2号 NNNakedOat-2 6 728.8±714.2 1 462.7±154.7 481.7±14.5
  就莜麦的种子特点来说(表 4),引种后的 2种莜麦果实
的千粒重和种子长度均显著高于原产地莜麦(P<0.05),但
种子宽度却无显著差异 。与内农莜麦 1号相比 ,内农莜 2号
种子的长度 、千粒重均高于前者。
表 4 莜麦种子特点的比较
Table4 Comparisonbetweengraincharacteristicsof2kindsofnakedoats
产地 莜麦品种Speciesofnakedoat
种子长度∥cm
GrainLength
种子宽度∥cm
Grainwide
千粒重∥g
1 000-kernelweight
原产地 Originalarea 内农莜 1号 NNnakedOat-1 0.97±0.04a 0.23±0.03a 21.8±0.03b
内农莜 2号 NNnakedOat-2 0.98±0.05a 0.23±0.02a 21.7±0.04b
引种地 Introducedarea 内农莜 1号 NNnakedOat-1 1.03±0.03b 0.22±0.04a 23.6±0.07a
内农莜 2号 NNnakedOat-2 1.04±0.04b 0.23±0.02a 24.1±0.05a
3 结论与讨论
目前 ,国内外对莜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是
莜麦的育种和引种。杨才在育种方面论述了莜麦的传统食
用价值 、饲用价值 、新型医疗保健开发价值 ,总结分析了我国
北方莜麦 5个育种阶段 ,提出了 21世纪初中国北方莜麦的育
种目标和任务是选育应具备 3种用途 、3个特性 、3种熟期的
不同类型的莜麦新品种。采取的途径和方法是利用近年来
创造的新型资源 ,开展品种间杂交 ,实现优良基因的重组和
累加;开展燕麦属二 、四 、六倍体 3个种群间不同种的杂交 ,以
及燕麦族内属间杂交 ,选择具有符合育种目标的附加系 、代
换系 、易位系和创造多倍体莜麦新种;利用核不育系 ,建立莜
麦育种动态基因库 [ 13] ,以提高莜麦杂交率和选择效果 。杨才
等采用花药单倍体育种方法育成了花中 21号莜麦新品
种 [ 14] 。赵素珍等从 1 800余份燕麦资源中选育出了优良品
种 “备荒二号 ”、“备荒二号 ”。马尚明运用随机区组排列法 ,
在宁夏南部山区的西吉县进行了旱地 13个莜麦品种比较试
验 。结果表明 ,有 3个引进品种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从
中筛选出了生长整齐 、抗逆性较强 、产量显著或极显著高于
当地品种的莜麦新品种 [ 15] 。
二是对莜麦优质高产进行研究 ,李强等研究了莜麦与杀
菌剂拌种防治莜麦坚黑穗病试验 ,解决了高温高湿季节莜麦
的病害问题 [ 16] 。王盼忠等对不同耕深对莜麦的生长发育及
抗旱能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在 0 ~ 50 cm耕作层 ,
随着耕层的加深 ,莜麦的生物量和产量均明显增加 ,耕深与
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加深耕作层 ,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增强水
分贮量 ,有利于根系的发育。根量增加 ,有利于土壤水分的
吸收 ,增强莜麦抗御干旱的能力 [ 17] 。张利军等就青莜麦双季
栽培和麦茬复种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第 1季青莜麦
比第 2季晚熟品种的株高 、叶面积系数均高;麦茬复种青筱
麦比复种青玉米的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高。双季栽培或
麦茬复种青莜麦 ,可取得显著的经济 、社会和生态效益 [ 18] 。
王盼忠等就旱地莜麦合理种植密度进行了研究 ,通过播量
300万 ~900万粒 /hm2的 9个密度处理试验 ,分析了密度对莜
麦主要农艺性状 、干物质积累 、叶面积系数及产量构成因素
·1507·37卷 4期                  李 明 莜麦在河南省的引种与利用技术研究
的影响 ,确定出在中等肥力条件下 ,旱地莜麦的适宜种植密
度为:播量 600万 ~ 675万粒 /hm2 ,基本苗 400万 ~ 500
万株 /hm2[ 19] 。王建雄等就植物生长调节剂 PUD在莜麦上的
应用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 , PUD可有效促进莜麦前期的生
育进度 ,有利于穗部发育和产量提高 。其中 , 40 ~ 60 mg/kg
水溶液浸种效果最佳;用相同浓度水溶液进行多次叶面喷施
也可收到同样效果 [ 20] 。杜守宇等运用统计学原理对莜麦高
产优质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模型进行了研究 ,把莜麦高产
研究提高了一层 [ 21] 。
通过莜麦的引种试验可以看出 ,内农莜 1号和内农莜 2
号非常适合河南省的种植与利用 ,最佳种植时间在 9月中下
旬 。莜麦引种到河南后 ,光合能力有所增强 ,株高 、叶面积指
数得到明显提高 ,但植株中干物质含量明显降低 。由于河南
省优越的自然环境 ,莜麦引种到河南后显示出比原产地更好
的饲草和果实产量。把来自塞北的莜麦引种到河南省 ,增加
河南饲草的种类 ,丰富了饲草资源 ,扩大优质饲草的利用率 ,
把河南省的饲草生产水平提高到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 1] 陈宝书.牧草饲料作物栽培学[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0:416-
417.
[ 2] 王成章,陈桂荣.饲料生产学[ 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8:198
-200.
[ 3] 张子仪.中国饲料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0:776-777.
[ 4] 王成章,田玮 ,杨雨鑫 ,等.国内外 10种紫花苜蓿引种试验研究[ J].西
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4, 8(3):31-35.
[ 5] 甘永祥.河南省天然草场资源 [ M].郑州:河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2-22.
[ 6] 胡华锋 ,介晓磊,刘世亮.微肥配施对紫花苜蓿生产效应的研究 [ 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2(3), 85-87.
[ 7] 肖文一 ,陈德新,吴渠来.饲用植物栽培与利用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
版社, 1989:315-320.
[ 8] 甘肃农业大学.草原学与牧草学实习实验指导书[ M].兰州:甘肃科学
技术出版社, 1991(1):177-180.
[ 9] 杜占池 ,杨宗贵,崔骁勇.内蒙古典型草原地区 5类植物群落叶面积指
数的比较研究 [ J] .中国草地, 2001(5):13-18.
[ 10] 王忠.植物生理学[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 2000:180-181.
[ 11] 任继周.草业科学研究方法 [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201-
207.[ 12] 赵亮,古松 ,杜明远 ,等.海北高寒草甸辐射能量的收支及植物生物量
季节变化[ J].草地学报, 2004, 12(1):66-69, 74.
[ 13] 杨才.21世纪初中国北方莜麦育种的目标和任务 [ J].河北农业科学,
2001, 12(4):18-21.
[ 14] 杨才,王秀英,连俊峰.采用花药单倍体育种方法育成了花中 21号莜
麦新品种[ C] //2003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 15] 马尚明.筱麦品种比较试验[ J] .杂粮作物, 1997(4):40-42.
[ 16] 李强, 康爱国.不同杀菌剂拌种防治莜麦坚黑穗病试验 [ J].张家口
农专学报, 2001(2):15-16.
[ 17] 王盼忠 ,魏双进 ,徐惠云 ,等.不同耕深对莜麦的生长发育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 J].麦类作物学报 , 1996(5):42-43.
[ 18] 张利军 ,张秀丽 ,郑克宽 ,等.青莜麦双季栽培和麦茬复种技术的研究
[ J].中国草地学报, 2007(1):87-90.
[ 19] 王盼忠 ,冯高,郑联寿.旱地莜麦合理种植密度的研究[ J].麦类作物
学报, 1997(4):51-53.
[ 20] 王建雄 ,韩美善 ,史春友,等.植物生长调节剂PUD在莜麦上的应用试
验 [ J] .杂粮作物 , 2004(5):284-285.
[ 21] 杜守宇 ,司马兰兰,马步朝,等.莜麦高产优质栽培综合农艺措施数学
模型的研究 [ J].宁夏农学院学报 , 1999(3):9-14.
(上接第 1492页)
[ 25] PANQH, WANGL, TANISAKAT, etal.Alelismofriceblast
resistancegenesintwoChinesericecultivarandindentificationoftwo
newresistancegenes[ J] .PlantPathol, 1998, 47:165-170.
[ 26] PANQH, WANGL, TANISAKAT, etal.Finemappingofthe
blastresistancegenePi-15 , linkedtoPi, onricechromosome9
[ J] .ActaBiotanicaSinica, 2003, 45(7):871-877.
[ 27] AHNSN, KIMYK, HANSS, etal.Molecularmappingofagene
forresistancetoaKoreanisolateofriceblast[ J] .RiceGenetNewsl,
1997, 13:74-76.
[ 28] AHNSN, KIMYK, HONGHC, etal.Molecularmappingofanewgeneforresistancetoriceblast(PyriculariagriseaSacc.)[ J] .
Euphytica, 2000, 116:17-22.
[ 29] IMBET, OBAS, YANORIAMJT, etal.Anewgeneforblastre-
sistanceinricecultivarIR24[ J] .RiceGenetNewsl, 1997, 14:60-
62.
[ 30] HAYADSHIN, ANDOI, IMBET.Indentificationofanewresist-
ancegenetoaJapanesericecultivarAichiAshi[ J] .Phytopatholo-
gy, 1998, 88(8):822-827.
[ 31] 李仕贵 ,王玉平 ,黎汉云 ,等.利用微卫星鉴定水稻的稻瘟病抗性
[ J] .生物工程学报 , 2000, 16(3):324-327.[ 32] 张建福 ,王国英 ,谢华安 ,等.粳稻云引抗稻瘟病基因的遗传分析
及其定位 [ J]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 2003, 11(3):241-244.
[ 33] 张建福 ,凌忠专 ,王国英 ,等.利用 SRR标记定位粳稻云引抗稻
瘟病基因 [ J]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4(3):359-364.
[ 34] DENGY, ZHUX, SHENY, etal.Geneticcharacterizationandfine
mappingoftheblastresistencelocusPigm(t)tightlylinkedtoPi2
andPi9inabroad-spectrumresistantChinesevariety[ J] .TheorAp-
plGenet, 2006, 113(4):705-713.
[ 35] WANGZX, YANOM, YAMANOUCHIU, etal.ThePibgenefor
riceblastresistancebelongstothenucleotidebindingandleucine-richrepeatclassofplantdiseaseresistancegenes[ J] .PlantJ,
1999, 19:55-64.
[ 36] BRYANGT, WUKS, FARRALLL, etal.Asingleaminoacid
diferencedistinguishesresistantandsusceptiblealelesoftherice
blastresistancegenePi-ta[ J] .PantCel, 2000, 12(11):2033-
2046.
[ 37] QUSH, LIUGF, ZHOUB, etal.Thebroad-spectrumblastresist-
ancegenePi9 encodesanNBS-LRSproteinandisamemberofa
multigenefamilyinrice[J] .Genetics, 2006, 172:1901-1914.
[ 38] ZHOUB, QUSH, LIUGF, etal.Theeightamino-aciddifferences
withinthreeleucine-richrepeatsbetweenPi2andPiz-tresistancepro-teinsdeterminetheresistancespecificitytoMagnaporthegrisea[ J] .
MolPlant-MicrobeInteract, 2006, 19(11):1216-1228.
[ 39] 潘素君 ,戴良英 ,刘雄伦 ,等.广谱抗稻瘟病基因 Pi9对籼稻的转
化研究 [ J].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4(5):650-654.
[ 40] 谭炎宁 ,易自力 ,蒋建雄 ,等.转基因改良水稻抗稻瘟病的策略及
其进展 [ J].分子植物育种 , 2004, 2(6):847-852.
[ 41] 许明辉 ,李成云 ,李进斌 ,等.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 J].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36(4):387-392.
[ 42] 林春晶 ,董英山 ,林秀峰 ,等.转抗稻瘟病基因水稻遗传和表达的
初步研究 [ J].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4(2):167-173.[ 43] 官华忠 ,陈志伟 ,潘润森 ,等.通过标记辅助回交育种改良优质水
稻保持系金山 B-1的稻瘟病抗性 [ J] .分子植物育种 , 2006, 4
(1):49-53.
[ 44] LIUSP, LIX, WANGCY, eta1.Improvementofresistancetorice
blastinZhenshan97bymolecularmarkeraidedselection[ J].Acta
BotanicaSinica, 2003, 11(45):1346-1350.
[ 45] 倪大虎 ,易成新 ,李莉 ,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水稻基因
Xa21和 Pi9(t)[ J] .分子植物育种 , 2005, 3(3):329-334.
[ 46] 陈学伟 ,李仕贵 ,马玉清 ,等.水稻抗稻瘟病基因 Pi-d(t)1、Pi-b、Pi-ta2的聚合及分子标记选择 [ J] .生物工程学报 , 2004, 20(5):
708-714.
[ 47] HITTALMANIS, PARCOMEWTV.ZEIGLERRS, etalFinemap-
pingandDNAmarker-assistedpyramidingofthethreemajorgenefor
blastresistanceinrice[ J] .TheorApplGenet, 2000, 100:1121 -
1128.
[ 48] 柳武革 ,王丰 ,金素娟 ,等.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聚合 Pi-1和
Pi-2基因改良两系不育系稻瘟病抗性 [ J] .中国水稻科学 , 2008,
34(7):1128-1136.
[ 49] 陈红旗 ,陈宗祥 ,倪深,等.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聚合 3个稻瘟病基因改良金 23B的稻瘟病抗性 [ J] .中国水稻科学 , 2008, 22(1):23
-27.
[ 50] 李进斌 , 姚春馨 ,许明辉 , 等.三个外源抗稻瘟病基因聚合与抗
性研究 [ J].西南农业学报 , 2007, 20(1):49-52.
·1508·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