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壮药薏苡起源初探



全 文 :壮药薏苡起源初探
蓝日春
(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00)
摘 要:壮药薏苡,多以仁入药,其壮药名叫“迷谷”,既是食品,又是常用壮药、中药材。薏苡起源研究报道甚少。随着水稻
起源研究的新发现与被公认,野生水生薏苡染色体原始二倍体的发现,使薏苡的起源浮出了水面。本文从分子人类学研
究,水稻起源新发现,薏苡仁的历史应用研究,薏苡种质现代研究以及壮侗语族民族的生活习俗等方面,推论骆越故地的广
西,是壮药薏苡的最早起源地。
关键词:壮药;薏苡;起源
中图分类号:R291.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 6810(2014)10 - 0035 - 03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 Coix lacryma - jobi L. var.
meyuan (Romen.)Stapf的种仁,壮药名“迷谷”。“迷谷”是
古骆越语的文化遗存,意思是“母根“、”源头”之意。现代
壮语叫”六迷谷“,意思是”母根“的种子。壮医认为,“迷
谷”,味甜、淡,性凉,具有通调三道,清热毒,除湿毒之作
用,常用于治疗笨浮(水肿)、肉扭(淋证)、隆白呆(带下)、
发旺(痹病)、白冻(泄泻) ,兵西弓(肠痈)、扁平疣等病。
与水稻同科同属,食药两用。
薏苡从甲骨文、卜辞、金文开始就有记载。甲骨文
“以”字的繁体就是薏苡野生种的真实形象,后来通过漫长
的演变就成了篆文[1]。战国以前成书的古籍《山海经·南
山经》记载:“迷谷,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佩之不
迷”[2]。王充《论衡·奇怪篇》记载:“禹母吞薏苡而生
禹”[3]。《吴越春秋》载:“鲧娶有莘氏之女曰女嬉,年壮未
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而妊孕“[4]。
薏苡在古代逐步演变成了图腾的象征,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薏苡种子来看,薏苡在中国
的栽培历史至少有 6000 年以上,有人猜测可能还要更早一
些[5]。《山海经·海内西经》载:“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
玉树、玕琪树,不死树……又有离珠,木禾,柏树,甘水,圣木
曼兑,一曰挺木牙交”。又曰“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有
木禾”[2]。有学者指出,“木禾”即薏苡[2]。如确是薏苡的
话,那么,薏苡在中国的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黄帝时
代。
薏苡是一种耐旱的水生作物,具有抗旱与抗涝两重性,
栽培适应性强,籽实大,与其它禾本科作物相比,更易于采
集和贮藏,容易被驯化和栽培。
1 壮侗语族先民最先发现和认识了薏苡
1. 1 骆越族群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源头。分子人类学家认
为,人类起源于非洲,其中,带有基因 M119 位点突变的晚
亚洲人,最早从越南、广西方向进入中国的北部湾沿岸地
区,形成骆越族群,然后沿着海岸线往东北走,形成了百越
民族[6]。骆越族是百越族的祖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源
头,是壮侗语族的先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与饥饿和
疾病的抗争中,壮侗语族先民们最先发现、认识了薏苡,并
作为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治疗疾病的药物来使用。广西百色
出土的 80. 3 万年手斧和 200 万年前的古人类牙齿化石,证
明了广西是人类的重要起源地。
1. 2 骆越故地是野生水生薏苡的摇篮。薏苡是一种形态
独特的类群,生长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骆越故地具备有
薏苡生长的自然条件。中国古籍《神农本草经. 别录》称
“薏苡仁生真定平泽及田野“[7]。医学界多认为,《神农本
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因此“薏苡仁生真定”的说法,说明
了中原在东汉以后开始种植了薏苡。据 2001 年 10 月 29
日西安日报报道,考古专家“在南郊三爻村一东汉墓中,发
现墓主双手各握一撮农作物种子入葬……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生命科学院陈彦生研究员,对两种作物进行了化验分析,
分别是黍和薏苡”。能作为入葬的礼品,专家们认为薏苡
在当时还是非常稀罕之物,断定“为东汉时伏波将军马援
南征交趾后引进关中的”。这一考古发现,为薏苡起源于
岭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广西的农业专家在野外考察发现,广西西南地区长期
淹水的秧田、冷浸田和沼泽、沟、塘、湿地,至今仍有多年生
水生薏苡存在,并成为恶性杂草[1]。从薏苡的种类数量和
野生种的分布密度来看,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四省区应为
中国薏苡初生中心地[1](古骆越故地)。由此可知,骆越故
地是薏苡的最早产地。
2 壮侗语族先民首先应用了薏苡
2. 1 薏苡是一种古老的食药两用水旱生作物。据我国最
古老的东汉时期成书的《神农本草经》记载,薏苡仁具有清
热利湿和排脓作用,被列为上品。《后汉书·马援传》记
载:马援在征交趾期间(交趾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大部
分地区和越南的北部、中部,这些地区都是古骆越地) ,士
兵患“瘴气”,常以“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
气”[8],食用了当地盛产的薏苡而愈。苏东坡有诗云:“马
援饭薏苡,御瘴传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谗言伤。”这说明
薏苡在秦汉时期的古骆越地,早就栽培盛行,并大量在民间
应用于临床。
2. 2 壮侗语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千年的使用习俗。壮侗
语族地区至今仍保持着千年经久不衰的端午药市。在端午
节这一天,壮侗语民族都有着赶药市,挂药枝、药袋,洗药
浴,吃药膳,驱邪除瘴,养生健体的养生习俗,这些习俗,都
532014 年 10 月第 10 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以薏苡的茎叶、根、仁为主体,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薏苡
是一味经典而古老的壮药。
3 壮侗语族先民率先引种栽培了薏苡
3. 1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及其附近地区,
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
稻”[9],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 2012 年的英国《自然》杂志
上,震惊了世界。薏苡与水稻作为同科同属,食药两用植
物,都要经过人工驯化的栽培过程。驯化过程所需要的环
境、气候条件等,与水稻驯化栽培十分相似,都离不开水,都
是从野生种向人工驯化栽培转化的,都需要经过慢长的进
化历程。同样的先民,同属的野生物种,同样的地理和气候
环境条件,同样的驯化方式和过程,具有同样的驯化栽培结
果。薏苡与水稻具有相同的起源,是壮侗语族先民的智慧
结晶。
3. 2 大石铲文化是稻作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社会步入
农耕文明的象征。广西是大石铲的故乡。出土文物表明,
广西隆安出土的石铲数量最多,器型多样,有世界上最大,
也有世界上最小最精美的。其分布之广,数量之多,造型之
奇特,线条之优美,工艺之精湛为世人所叹绝。大石铲文化
是稻作文化的重要标志,是一种新型的农业耕作工具[10]。
大石铲不仅是稻作农耕工具,也是薏苡等农耕作物的耕种
工具,是作物栽培的前提条件。大石铲是壮侗语族先民的
智慧与财富,是栽培稻起源的重要时代特征,也是薏苡等农
耕作物栽培起源的重要标志。
4 广西野生水生薏苡是栽培薏苡的始祖
4. 1 据古籍《山海经》记载:“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
野”。“都广之野”“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
夏播琴”[2]。汉代古籍《淮南子》记载,“都广之野”的最大
特点是“日中无景”[11],即夏至太阳直射时,立竿无影。显
然,这些古籍所记载的“都广之野”与位于我国北回归线以
南的骆越故地的古骆越水流域十分相似。骆越故地的古骆
越水流域,气候独特,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百草丛生,是一
条植物富集带,是一个百谷自生的聚集区。在这条植物富
集带里,有着大量的野生水生薏苡和野生稻种分布。
4. 2 田野调查发现大量成片的野生水生薏苡。近年来,笔
者通过田野考察,发现在骆越故地的广西隆安、武鸣等西南
地区的古骆越水流域一带,生长着大量成片的野生水生薏
苡。
4. 3 染色体检测结果证实,广西的野生薏苡具有染色体原
始基数———二倍体存在。科学研究表明,从广西采集的
139 份薏苡种质中,首次发现了薏苡属中最原始的水生薏
苡种。《中国植物志》将我国薏苡属植物定为 5 种 2 变种,
而广西的薏苡有 4 种 7 变种[12]。1996 年,中国农科院品种
资源所和广西农科院品种资源所专家,在广西作薏苡种质
资源考察时,首次发现了广西西南部有水生薏苡种分布,通
过染色体检测,发现广西西南部的水生薏苡具有染色体原
始基数(2n = 10)即原始二倍体存在,而在中国的其它地
区,薏苡染色体类型均为四倍体(2n = 20)种质,所以,广西
西南部应是薏苡属植物的起源地之一[13]。
5 讨 论
5. 1 薏苡是 C4 植物,是一种喜温的禾本科作物。科学研
究表明,C4 植物的起源一般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西地
处亚热带地区,山高林茂,常年雨量充足,田畴、沼泽、水塘
和水湿地分布广泛,具备薏苡自生的天然条件和必要条件。
经考证,广西西南部有大量的原始野生水生薏苡分布,通过
染色体检测发现,广西的野生水生薏苡具有染色体原始基
数(2n = 10)即原始二倍体存在,具有薏苡最古老最原始的
基因特征,是其它地区野生水生薏苡的始祖。广西是薏苡
起源的最早产地和中心。
5. 2 分子人类学研究表明,所有中国人都来自于南方。骆
越族群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源头,是壮侗语族的最早先民。
壮侗语族先民在骆越故地,率先发明了水稻种植,率先发现
并成功引种栽培了薏苡等禾本科植物。
5. 3 壮侗语族地区千年经久不衰的端午药市和养生习俗
表明,薏苡在壮侗语族地区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神农
本草经》记载,薏苡是一味经典而古老的中药,是壮侗语族
先民最早最先使用的壮药。
5. 4 薏苡全身都是宝,具有非常好的医疗保健和养生开发
价值。除薏苡仁外,壮医认为,薏苡叶,味甜,气香,性平。
具有通谷道,除湿毒,消暑热的功效,内服主治冻朗(食
滞)、暑热及胆道结石症;外用能治能含能累(湿疹)。薏苡
根味甜、淡,性凉。具有清热毒,通水道,调谷道和杀虫之作
用。可用于治疗能蚌(黄疸) ,笨浮(水肿) ,肺炎,肺脓肿,
发旺(痹病) ,肉扭(淋症) ,疝气,京瑟(经闭) ,隆白带(带
下) ,虫积腹痛等病症。
参考文献
[1]黄兴奇.云南作物种质资源[M],云南:出版集团公司,
2008. 2.
63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4 年 10 月第 10 期
[2]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成都: 巴蜀书社 ,1993
[3]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 论衡全译( 上) [M]. 第 3 卷.
奇怪第十五[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18.
[4]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吴越春秋全译·吴越春秋越
王无余外传第六[M]. 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
239.
[5]李璠. 中国栽培植物发展史[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4,271.
[6]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 国家历史( 真相与往事 中国人
从哪里来? 所有中国人都是来自南方) ,2009
[7]( 魏) 吴普等述,( 清) 孙星衍辑,石学文点校. 神农本草
经[M]. 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8]( 宋) 范晔撰,( 唐) 李贤等注. 后汉书[M]. 北京: 中华
书局,1997
[9]黄学辉.水稻的驯化与栽培稻的起源[J]. 南宁稻作文
化座谈会资料,2013. 9
[10]何安益.论桂南大石铲的年代及功能[J].广西民族研
究,2007( 3. 162)
[11]( 汉) 刘安等著,陈广忠译注. 淮南子译注[M]. 长春: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06.
[12]陆平,左志明. 广西水生薏苡种的发现与鉴定[J]. 广
西农业科学,1996,( 1) : 18
[13]陆平,李英才 . 我国首次发现有水生薏苡种分布[J].
种子,1996,( 1) : 54
2014 年 9 月 4 日收稿
△项目基金:西藏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Z2012A09G09100)。
作者简介:鲜恩英(1974 -) ,女,重庆铜梁县人,副教授,研究方
向:产前分子诊断。
* 通讯作者:张勇仓(1984 -) ,男,山东泰安人,讲师,研究方向:
药物分析。
西藏两种蔷薇科藏药植物染色体核型分析△
鲜恩英 刘 兰 李 勇 张勇仓*
( 西藏大学医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摘 要:以分布于西藏地区蔷薇科藏药植物小叶栒子和峨眉蔷薇根尖为材料,采用常规根尖压片法,对其染色体数目及核
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藏药植物染色体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 2n = 2x = 8,基数 x = 4。小叶栒子核型公式为 2n =
2x = 8 = 6m + 2sm,核型类别为 1B型;峨眉蔷薇核型公式为 2n = 2x = 8 = 6m + 2st,核型类别为 2B型。
关键词:蔷薇科;小叶栒子;峨眉蔷薇;核型
中图分类号:R291.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 - 6810(2014)10 - 0037 - 03
蔷薇科藏药植物小叶栒子,藏名擦尔来布,止血,干黄
水。适用于黄水引起的关节炎、月经过多等。峨眉蔷薇,藏
名色薇美多,花瓣用于龙病、赤巴病、肺热咳嗽、吐血、月经
不调、脉管瘀痛、赤白带下等;其根和果实性苦、涩,平,能止
血,止痢,用于吐血、崩漏、带下病、赤白痢疾。这 2 种植物
大多生长在海拔 2000 ~ 4000 多米的高寒地区。
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独特的藏药资源,
藏药植物大多具有耐冷冻,干物质有效积累高,活性成分高
等特点。但同时由于长期适应高原特有的环境,藏药植物
又具有生长缓慢,生长周期长,种群更新和增殖慢,药材资
源极易破坏等特征,这为其驯化和引种带来了挑战。且藏
药材生长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难以恢复[1 - 3]。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藏药资源,就必须了解藏药的遗传
特性和种质资源,而染色体核型的分析是植物种质资源遗
传研究的重要内容[4 - 5]。本实验首次对 2 种蔷薇科藏药植
物小叶栒子和峨眉蔷薇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本实验结果
可为这两种植物的鉴定、起源、演化、良种培育及进一步的
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细胞学资料,特别地为这 2
种藏药的良种培育及引种驯化等方面提供遗传学理论依
据,为保存和建立其种质资源提供生物学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1. 1. 1 实验材料:实验所用的藏药植物种子峨眉蔷薇和小
叶栒子均采自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境内(海拔
4500m左右)。
1. 1. 2 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所用仪器主要有人工气候箱
(型号 PQX - 160,上海鸿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数码显微
镜(LEICA ICC50) ,水浴锅等。所用试剂主要有 0. 1%秋水
仙碱,卡诺氏固定液,改良石炭酸品红染液等。
1. 2 方法
1. 2. 1 种子发芽及根尖制片:峨眉蔷薇和小叶栒子种子参
照陆叶[6]等人方法进行温水浸泡 24 h预处理,于 24℃培养
箱中萌发。待根长至 0. 5 ~ 1. 0cm 时,于当日上午 9:00 ~
11∶ 00 取其根尖部分。将剪下的根尖用 0. 1%秋水仙碱溶
液在室温下预处理 4 h;蒸馏水清洗后加入新配制的固定液
732014 年 10 月第 10 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